2021—2025年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时间:2021-11-02 11:38:26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5 2025 年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

 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3 3 篇

 篇【1 1 】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 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我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实施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本行动方案以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为目标,以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手段,按照科学施策、典型带动、鼓励跃升、激励进位的原则,建立县域科技创新监测评价制度、竞进机制和激励引导措施。本方案所称的县是指 ** 区内各县(市、区)(以下简称各县)。

 一、监测评价体系

 按照创新导向、突出重点、数据规范、公正客观的原则,结合规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 5 个一级指标,地方全社会 R&D 投入强度、本级财政 R&D 经费投入年度增长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1 个二级指标。赋予各指标不同权重,采用百分制对各县创新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分值,将各县划分为 A、B、C 三类,其中得分 80 分(含)以上为 A 类,得分 60

 分(含)-80 分的为 B 类,得分 60 分以下的为 C 类。监测数据由 **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市场监管厅、统计局等部门分别提供,创新管理情况由各县提供,形成县域科技创新统计监测评价长效工作机制。

 二、预期目标 在 2020 年度全区 22 个县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2019 年度数据)测算基础上,通过实施本行动,切实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到 2025 年,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A、B、C 三类县的数量分别由 0 个、12 个、10 个跃升到 10 个、8 个、4 个左右。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保障。

 1. 加强科技工作组织领导。县委、政府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每年认真研究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形成推动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合力。

 2. 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配强配好科技管理干部,加强工作经费保障。明确县、乡镇(街道)、高新区、科技园区、开发区科技工作分管负责同志。完善县域科技工作推进机制,严格奖惩,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做好区域创新发展顶层设计。

 1. 制定完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工作组织谋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推动落实。

 2.。

 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按照需求项目化原则,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发展方面关键技术瓶颈,广泛征集科技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需求库和项目库。充分利用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促进技术需求与区外先进适用成果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1. 推动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组织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引进,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示范,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区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集成再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东西部与国际科技合作。

 2.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县级医院与 ** 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 区临床医学实践基地,积极争创 ** 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3. 推动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建设。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

 强组织指导,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优势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

 (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1. 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科技创新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能培训等服务。

 2. 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与区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引进区外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县设立分院分所,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新载体,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新引擎。

 (五)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1. 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快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综合服务机构发展,吸引区外企业、高等院校、研发

 机构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

 2. 加快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根据企业、产业技术需求,充分利用宁夏技术市场,组织专家开展经常性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推介等活动,提供线上线下成果对接服务,形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加强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推动与区、市级金融机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加快科技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推进科技金融模式创新。

 (六)推进科技园区发展。

 1. 推进高新区建设。加快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园区科技创新力度,开展园区科技创新绩效考核。优化整合工业园区,推动创新基础较好、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园区创建 ** 区级高新区。支持国家、** 区级高新区托管其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态势良好的 ** 区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 ** 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推动 ** 区农高区创建国家农高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

 ** 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引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

 3.推进园区开放合作。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改革,支持科技园区与区外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创新平台,探索在东部园区建设飞地园区、离岸孵化器、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双向流动。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落实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创建“东部成果宁夏转化”“东西协同创新创业”等科技合作新模式。

 (七)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1. 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生活补贴、工资待遇、住房支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积极推荐纳入 ** 区和设区地市相关人才计划,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2. 强化人才交流合作。广辟人才引进渠道,积极推广“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等形式,突出企业主体,加强柔性引才、精准引智。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科技合作协议省市人才合作,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鼓励院士和国内外专家在科技园区建立形式多样、实用高效的“专家(教授)工作室(站)”,研究完善人才交流支持政策,为引进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3. 强化县域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县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加大在乡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本土化科技特派员、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八)开展科技服务民生行动。

 1.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区内外高水平“双创”机构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创客培训和科技型企业帮扶等活动。

 2. 开展民生科技行动。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等科技支撑水平。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示范推广食品药品安全、疾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农村环境治理等技术。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 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 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完善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的工作举措,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助推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协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

 4. 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大科普工作投入,加强科普场馆等基础

 设施建设,培育科普教室、科普工作站等教育基地。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科普宣传形式,积极构建以专业媒体为主导、各类社会传播载体为辅助的科普传播网络。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载体,开展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等特色科普活动。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九)强化政策落实落地。

 1. 积极推进科技政策落实。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政策落实。加大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禁止截留各类科技资金。

 2. 积极制定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根据本地创新发展需求,衔接国家、** 区、设区市科技创新政策,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及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科技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四、监测、评估、激励引导

 (一)公开发布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按照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区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年度监测和评价,以 ** 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定期发布《** 区县域科技创新年度评估报告》,公布各县科技创新能力年度监测评价结果和跃升情况,并对设区市的县域科技创

 新总体情况和各县科技创新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建议,指导推动工作。

 (二)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跃升激励引导。为充分调动各县挖掘科技需求、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县域科技创新跃升监测结果较好的县加大支持力度,激发争先创优动力。对评价结果由 B 类跃升到A类的县给予 100 万元额度激励资金支持,评价结果由C类跃升到B类的县给予 50 万元额度激励资金支持;同类别内排名每提高 1 个位次的给予 25 万元额度激励资金支持,排名进位激励资金额度最高不超过 100 万元。年度既获得进位、又实现跃升的,激励资金额度最高不超过 100 万元。

 (三)规范激励资金的使用。获得激励资金支持的县要将激励资金用于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和营造创新环境,具体包括: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要加强激励资金使用监管,严禁挪用,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有关部门及各设区市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在科技投入、体系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县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二)培树创新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成

 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大力培育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典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提高县级科技部门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管理高效、服务规范的基层科技创新管理服务队伍。鼓励县级科技部门开展互助互帮活动,共享创新资源和发展经验。

 (四)加强智力帮扶。** 区、设区市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科技创新理论和规律研究,及时总结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于指导县域科技创新工作。

 篇【2 2 】

 2021 年是高水平全面巩固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 2021 年“三农”工作总的要求是,发挥“三个地”政治优势,紧扣农业增产保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小康,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以“两进两回”和数字化变革赋能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补短板、保安全、增动能、树标杆,全面夯实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战略后院,确保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争当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和乡村振兴排头兵。2021 年力争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

 长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

 一、加强农村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1.。

 健全农村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农业农村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升应急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统一协调指挥,畅通信息输送网络,充足应急物资储备。健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覆盖全省的猪肉、粮食、果蔬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监测网络。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建立精密智控制度,制定并实施应急性阻断、救助、扶持等应对举措,推进应急广播到村全覆盖。完善风险发布机制,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反馈闭环管理。

 2. 严守农村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 2300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810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高标准农田 50 万亩,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 50 万亩。做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山塘综合整治 300 座,圩区治理 20 万亩。建设 4500 万亩生态公益林,开展自然林、天然林保护和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实施钱塘江流域大保护工程和生态海岸带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及十大名山建设。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非法捕猎、收购、运输、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

 3. 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修订《省动物防疫条例》,强化动物防疫执法检查。严格落实生猪屠宰环节“两项制度”,建设生猪产业重点县集中洗消中心(非实体性机构)16 个。采取主体生物安全基础、区域

 公共联防联控、洗消复养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防控病种疫情平稳。加强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和重大病虫害防控。

 4. 紧抓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全面推行港长制,实施渔船分类分区分级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海上渔船动态点验和编组生产。健全农房网格化、常态化安全巡查制度,完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机制,建立农村其他危房常态化治理机制,及时发现和治理农村危房。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农房抗灾加固。加强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全年报废淘汰变型拖拉机 16000 台。健全基层防汛防台、森林防火、农村消防、气象为农等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5. 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开展肥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两制”县域全覆盖行动,制定肥药施用技术标准,明确田块、作物定额施用标准,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约束机制,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小于 410 千克/公顷、22 千克/公顷,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减量。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加大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推广力度,新建 100 条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有机肥使用量稳定在 100万吨,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构建覆盖广、数字化、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省级平台与追溯平台、一体化监管平台对接,实现“一证一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特色产业和规模主体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达到 98%以上。

 二、切实加强粮食增产保供

 6. 压实行政市长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300 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1450 万亩以上、总产量 120 亿斤左右、粮食储备 108 亿斤以上,逐步提高粮食自给率,确保全省口粮自给率在 50%以上。制定省、市、县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清单,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储备、自给水平等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在田间地头、仓库码头、工厂市场,加强跟踪监督考核。做强做大粮食加工企业,确保主渠道畅通和粮食市场供应。

 7. 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加大规模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对全年稻麦复种、一季旱粮种植和“三园”地间作套种同一旱粮作物(不含大小麦)50 亩以上的规模生产主体的直接补贴标准。探索稻谷、小麦等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支持各地多种早稻、连作晚稻和旱粮,大力推广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和高产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8. 落实生产服务保障。健全农资供应服务网络,鼓励农资企业、经销商开展“点对点”定制生产、配送、服务。建立种粮大户、农业生产用工数据库,构建农业劳动用工互助互用机制,加强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用工精准对接,强化用工保障。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服务机制,组织农技专家开展精准指导。加强粮食生产

 全程机械化作业和代耕代种代收等社会化服务。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

 9. 增强低收入农户发展动能。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搬迁扶贫等力度,扶贫异地搬迁 2 万人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以上,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推动低收入农户共享高水平全面小康。坚持统一标准、归口认定、信息共享,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所有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 8000 元/年。实施山海协作八大行动,提升山海协作产业园能级。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打造解决相对贫困先行省。

 10.。

 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支持。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公共创业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扩大转移就业渠道。按规定对返乡农民工首次创业且正常经营 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和涉企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按规定给予稳岗返还。对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临时生活补贴。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

 11.。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以农民经营为主的农家乐、民宿、认种认养认购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省级休闲乡村 56 个,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 500 亿元。加强网络订购、卫生健康等服务供给,加快

 培育乡村夜间经济、疗休康养经济、养老经济等新产业。推进农家小吃等乡愁产业发展,持续开展“百县千碗”推介和农家小吃培育行动。

 12. 提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攻坚提升行动,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倾斜力度,落实村级留用地政策。推广“飞地抱团”“千企结千村”和“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等成功模式,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社会化配置。推广村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依法依规探索组织领导、公司化经营、经理人运作、老百姓受惠的经营村庄模式。建设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13. 提挡升级农村基础设施。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 8000 公里,完成具备建路条件的 200 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公路建设任务,新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 1500 个。加快区域化、局域化供水体系建设,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乡村延伸,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85%以上,提升208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饮用水困难发生率控制在 3%以内,让农民群众喝上好水。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完成 100 座病险水库和 100 公里干堤加固。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探索推动城市天然气配气管网向乡镇和城郊村、中心村延伸。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村配电网。初步实现 5G 网络重点乡镇核心镇区覆盖。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

 施管护机制,将应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费用足额纳入地方政府预算。

 14. 持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实施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幼儿园改(扩、新)建,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以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 96%。按规定落实乡村教师工资收入、职称评聘等政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持续实施“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银龄”教师支教计划。

 15. 加强农村卫生公共服务。制定健康村镇建设标准,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发挥县域医共体功能,配强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推进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在乡村全覆盖,村级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 60%。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扩面 300 个。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与服务绩效挂钩机制,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和服务,完善城市医生定期到农村基层服务制度。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

 16. .。

 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功能。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按规定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对 65 岁及以上参保人员予以适当倾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参保范围、筹资标准、保障待遇、经办服务、基金管理、医保监管相统一,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达到 99%以上。

 增强大病保险保障功能,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负担。

 17. 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巩固提升“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启动实施万名文化礼堂骨干人才培育计划,新增农村文化礼堂 3000家。支持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国家健身步道,鼓励开展乡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建设提升小康体育村 1000 个。

 18. 构建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乡村养老服务发展和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 60%。构建农村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残疾人康复、托养、庇护等公共服务供给,改造星级“残疾人之家”300 家。

 五、“两进两回”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9. 优化乡村产业生产力布局。编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科学安排现代种养殖业等十大产业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地、仓储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快递物流园、电商服务点等。优化整合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一区一业”“一镇(村)一品”升级版,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0 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 10 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50 家。

 20. 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六化”发展,加快建立现代

 化的生猪养殖体系、防疫体系、治污体系、流通体系,全面落实用地、环评、补贴、信贷等政策措施。实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成 70 家以上年出栏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猪场,培育百万头级生猪产业链,力争生猪产能达到 1200 万头。大力支持生猪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冷链物流。健全猪肉储备制度,逐步增加储备量。加快发展奶牛羊和优质家禽等特色产业,力争奶牛存栏 4 万头、家禽出栏 2.1 亿羽。

 21. 推进水产品绿色发展。推广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和循环高效“跑道鱼”养殖,建设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10 个。优化海洋渔业产业布局,发展港、产、景融合发展的渔港经济区,加快远洋渔业国外配套基地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实施近岸退养行动,纵深推进“一打三整治”和省渔场修复振兴。深化渔业油价补助政策改革,继续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捕捞产量。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 15 亿尾。

 22.。

 推动人才科技返乡入乡。实施农业产业领头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支持青年、乡贤等“两进两回”人员创业,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返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星创天地和创业创新园,培育省级家庭农场 1000 家、农创客 2000 名。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申报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加快选育粮食、果蔬、畜禽、竹木、花卉苗木、水产等重点产业新品种,推广 100 个农业新品种,建设 100 万亩新品种样板基地,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综合型种业集团 2 家以上。重点围绕智慧农业、省十大特

 色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利用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开展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50 项。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

 23. 加强乡村产业服务支撑。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大型电商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冷链服务体系。发展一批县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和产业农合联物流服务站(非实体性机构),建设提升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 4000 个,建设公益性农产品市场20 家,全省 90%以上的乡村农贸市场达到星级文明规范要求。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保障重要农产品优先便捷调运。加快发展线上交易、直供直销、集团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支持特色农产品专卖店、连锁门店发展,村级电子商务配送点覆盖率达到 60%,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 1000 亿元以上。

 24. 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打造“品字标”省农产区域公共品牌 20 个,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 30 个。加强涉农品牌商标维权机制建设,建成涉农品牌指导服务站(非实体性机构)20 家。支持 200 家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加强品牌农产品与网络销售平台的有效对接。用好农博会、茶博会、森博会等展示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推动省品牌农业走出去。

 六 、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25. 优化村庄发展空间。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分集聚提升村、特色保护村、撤并搬迁村、城郊融合村等村庄类型。按照村庄规划、村庄设计编制和审批的规范要求,全面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 150 个以上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美丽国土空间新格局。

 26.。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计划,开展 9000 个日处理能力 30 吨以上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新增省级生活垃圾分类项目村 530 个,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 85%以上。推动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推进农村杆线序化。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完成新造林 50 万亩。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建成美丽河湖 100 条(个),完成中小流域治理 500 公里。

 27. 深化乡村五级联创。打破县市域界限,打造海洋风情、江湖山水、生态绿谷组团。坚持巩固一批、培育一批,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5000 个、风景线(乡镇)100 条、美丽乡村示范县 10 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100 个,新增景区村 2000 个。对标城市现代社区建设理念,突出“邻里、风貌、产业、交通、教育、康养、文化、治理”八大场景系统设计,探索建设未来村庄。

 28. 促进乡村特质发展。制定乡村建设技术指南和负面清单,开展设计下乡服务。加强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管控,开展农

 房通用图集修编和线上服务,推动农房建设方式转变。落实农民建房“一件事”审批制度,推动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落实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1 万亩。健全传统建筑保护机制,开展 43 个重点村和 217 个一般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利用。

 七、推动农村改革协同高效

 29. 加快农村 改革系统集成。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在 11 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推动农村改革项目集成、要素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优化试验区运行流程和机制设计,做好国家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推进省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深化“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30.。

 加强农村土地改革牵引。依法依规探索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 30 年的路径方法,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行农业“标准地”建设。加快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监管。依法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31. 实施农村重点改革项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高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

 改革,全面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区域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非实体性机构)50 家、有服务平台的产业农合联 70 家。

 32. 推动乡村数字化变革。统筹规划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数字乡村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四大体系”。健全乡村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规范,基本建成数字乡村云平台框架和核心数字资源库。加快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扎实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快建设数字农合联,做强“网上农博”平台,推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 1000 个。

 八、夯实省域治理现代化农村基础

 33.。

 建强农村基层组织。深化农村基层组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持续深入整顿后进村组织。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全面推行村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全面落实村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切实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升。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整体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

 34.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健全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 10 个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和 6个示范乡镇、61 个示范村建设,认定省级善治示范村 2000 个。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广“村民说事”制度,

 规范发展乡贤参事会等社会组织。深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道德银行”“好家风信用贷”等德治经验做法。深入开展移风易俗。

 35. 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方法、作风向乡村治理领域延伸,完成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广应用调处化解线上统一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调解机制。规范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与公共信用、地理信息、“雪亮工程”等基础平台对接,推动乡村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长效机制。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违规行为。

 九、强化农村高水平全面小康要素保障

 36. 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加大各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符合条件的农田水利项目,可以申请发行专项债券。加快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有效运作。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健全完善财金合作协同支农机制,支持建立地方政府、农担机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共担的风险分散机制,组织开展政银担合作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创新试点,对试点县(市、区)按不低于 10 倍的比例放大财政资金支农效应。加快农担网络体系向下延伸。落实国家支持农

 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37. 加强农村金融供给。推动融资畅通工程向乡村覆盖,支持银行机构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力争全省新增涉农贷款 4500 亿元。建设产业链融资平台,依法依规扩大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保单订单仓单等抵质押贷款,推广生猪活体抵押贷款模式,探索拓展生物活体抵押品种。推广农民资产授托融资模式。扩大农信小额普惠贷款覆盖面,为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提供免担保、纯信用、小额度、低门槛的信贷服务。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涉农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比上年降低0.5 个百分点。优化完善粮食生产、生猪生产、低收入农户产业项目发展贷款贴息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提高海洋水产养殖和森林保险覆盖面,有序扩大农民有需求的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估。

 38. 加强乡村用地保障。制定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实施办法。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 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符合条件的,纳入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范围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

 划指标奖励。盘活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产生的挂钩用地计划指标和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产生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9. 落 实乡村振兴责任。全面贯彻《农村工作条例》,制定省实施办法。加强乡村振兴地方立法。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各级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县委书记担任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主要精力抓“三农”的工作要求。实施“十百万”行动,聚焦增产保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等十方面重点任务,组织省、市、县百场现场活动,培养锻炼万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干部。深化“三服务”,开展农业农村系统“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重构乡村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和经营主体登记、管理体系。

 篇【3 3 】

 为深入贯彻******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部署要求,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为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特别是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服务保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以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目标,以“四抓两整治”为重点,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全面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重点工作

 (一)建设标准支部,构筑坚强堡垒

 1. 规范组织生活。

 一是各支部要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要求,以党员教育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基本目标,每季度召开 1 次党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 1 次党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 1 至 2 次党小组会;每季度上 1 次党课;每年至少召开 1 次党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同时,在“党建”APP 上同步上传会议记录。用严格的组织生活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带头脱贫致富、引领乡村振兴。

 二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利用“学习强国”、 “天马党建”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合,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视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

 刻领会******对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提出的具体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 靠实政治责任。

 认真落实“党委书记统筹抓、分管领导督促抓、包村领导直接抓、各党支部书记具体抓”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三个一批”要求,对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行动中不担当、不作为的党员干部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对综合排名靠后的村提出批评预警、对不胜任的村干部坚决予以调整,进一步教育引导全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牢牢扛起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

 3. 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建立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常态化整顿提升机制,按照 10%的比例确定整顿对象,制定“一支部一对策”整顿提升,落实“四个一”包抓措施,实行“三定三包”联系整改制度,切实解决软弱涣散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认真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回头看”工作,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行动构筑坚强堡垒。

 4. 持续开展党员参教信教和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严明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参加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的纪律要求,对摸排出的农村信教参教党员采取“一人一策”、结对帮教等措施帮助转化,对拒不改正和经党组织教育仍不转化的,按党内规定予以处理。准确认定并慎重处置不合格党员,严肃处置人在组织,不像党员、不起作用的党员,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净化、纯化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党员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狠抓素质提升,建强骨干队伍。

 1.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一是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理论宣讲、讲党课、开展主题党日等方式,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视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党章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精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知识,用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

 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建立寄学送学台账,党支部书记建立微信平台,采取信息化手段,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加强服务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群等媒介组织流动党员进行线上学习交流,确保不断提高党员能力素质。

 2. 加强后备力量培养。

 为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我镇按照党支部书记职数 1:2,其他村干部 1:1 的比例要求,从农村实用人

 才、致富能手、民营企业带头人和回村复退军人等各类能人中选拔村干部后备人才,建设了一支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发展潜力大、经验丰富且年龄在 45 周岁以下的村级后备干部库,按照一人一档、一镇一库的总要求,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培养锻炼,动态管理,着力解决村班子后继乏人问题。

 3. 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

 一是选优配强村(社区)班子。围绕发展选优配强村(社区)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选拔到各支部班子,尤其选好配强“一把手”。对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的,通过选派、竞聘专职化等方式解决。

 二是加大“一肩挑”力度。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岗位调整、撤换等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对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空缺村,原则上按“一肩挑”要求选配;对现任村党组织书记能力较强、威信较高的,引导参加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对带头发展产业、带富效果好的党员村委会主任,优先推荐“一肩挑”。

 三是健全调整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研判、动态调整机制,镇领导在包片工作中,注重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状态不佳、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的村干部,按“三个ー批”要求进行撤换调整。

 四是坚持村“两委”成员任职资格联审制度,坚决彻底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人员,纯洁带头人队伍,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行动提供人才保证。

 ( 三)强化支部引领,凝聚各方力量

 1. 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严格落实集中学习制度,用理论和信仰的力量把党员群众组织在一起,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农民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为贫困户外出务工、发展产业提供帮助。

 2.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

 建立帮扶联系机制,指导帮助村党支部抓好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监督,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贫困村发展规划、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选准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开展“脱贫不等不靠、致富双手创造”活动,借助县级十大产业扶持政策、就业创业奖补政策、精神文明建设“文明股”折股分红等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激发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主人翁意识和内生动力。

 3. 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作用。

 按照“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目标要求,开展 27 个帮扶单位党组织与 15 个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提高贫困村党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村党支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

 以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金融帮扶、捐赠帮扶为重点,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为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做出应有的贡献。

 4. 激发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

 要动员企业积极参与,因地制宜设立有特色的扶贫车间,实现人岗对接,保障稳定就业,使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开拓能力企业的市场,也彰显了企业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精神。

 (四)夯实基础保障,提升服务后劲

 1. 加强阵地建设。

 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通过项目整合、党费补助、基层自筹等方式,新建、扩建、维修改造一批活动场所,配套办公服务设施,力争达到“八有”标准。严格落实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轮流值班等制度,用好乡村组三级便民服务平合,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能力,真正把村级阵地建设成为宣传理论政策、凝聚党员共识、为民服务办事、议事决策管理的重要平台。

 2. 强化监督管理。

 一是认真落实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凡扶贫资金、村级集体经济以及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有关的重要事项,严格执行“五议五公开”工作法、党务村务公开制度。

 二是督促村监会认真履行村务决策公开、惠农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等事项的监督职能,强化村级组织自我监督,切实用好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三是从严正风肃纪,坚持挺纪在前面、抓早抓小,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坚决把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落实打下坚实的作风基础。

 3. 切实推动产业增效。

 一是强化示范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将抓党建与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引领、党支部带动和党员示范作用,引导党员群众带头发展致富产业。

 二是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做大做强牛羊养殖、枸杞、黄芪、莴笋等特色产业,推动形成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良好格局,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4.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健全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经营运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机制,管好用好中央专项扶持资金、省市下拨补交党费、县财政扶持资金。结合“三变”改革,通过盘活国有资产、购置商铺出租、联建联营宾馆商城、光伏扶贫、入股经营等措施,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

 体经济,让村党组织有能力、有资源服务群众,更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施乡村振兴。

 三、组织保障

 (一)靠实工作责任。各村党支部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行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研究部署、调度推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镇综合运用督查通报、提醒约谈、考核奖惩等手段,大力解决工作推进时紧时松、执行标准变形走样、落实任务敷衍应付等问题。

 (二)强化督促指导。坚持问题导向,不定期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作督查调研,及时准确掌握真实情况,坚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考核结果作为激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视情况进行约谈提醒、督促整改,引导广大干部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疑心聚力。

 (三)注重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历史文化名镇**等新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好身边典型和榜样宣传,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深入挖掘典型,广泛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鲜活事例和生动事迹,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县域 振兴


[2021—2025年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