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英语3教材答案【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1-11-06 17:29:10  来源:网友投稿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对苏州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积极探索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探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体系等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编号】1674-0688(2018)02-0164-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通识教育理念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9年5月,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大学英语研讨会上深入探讨了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问题。2010年5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高层论坛”再次指出,通识化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中国学界对通识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和问题讨论,但目前仍缺乏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本文结合对苏州大学大学英语改革的研究,积极探索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探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具体实施方案。

  1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改革思路框架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语言技能上;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后,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逐渐由训练语言知识和技能向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发展;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中国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清楚表明: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技能,它还承载着提高人文素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中国的外语教学应该向通识化发展,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5)。

  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自2004年教育部全面倡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第一批试点高校,即以分层次教学为支点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与探索。经过13年的教改探索、研究与实践,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教改开始不久后成立的优秀教学团队为依托,建立了“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实施手段—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建设”教改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途径和手段

  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体系以及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根据本校大学英语学生规模及生源的英语水平,确立了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总方针,制订了完整的教改方案,构建了具有苏州大学办学特色、完全学分制环境下、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实现了与本校通识与精英并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融合。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以分层次教学为支点,突出通识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2个大学英语课程模块(即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确定了教学目标(见表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一)”至“大学英语(四)”等同于“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依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应用、文化类课程等同于“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能力。

  教学改革实施手段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部分。大学外语部在全面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在总的课程设置中增设语言应用和文化素质类大学英语应用性课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英语应用课程群;配合学校全面学分制建设,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使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选修课程达到总课程的50%以上。已经开设的应用、文化类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英语高级视听、英语报刊选读、英语高级口语、翻译与英语写作、英语影视欣赏等,全面改革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了多元化平台。其中,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开设跨文化交际和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等特色课程,在国内尚属领先,对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跨文化平等交际、促进苏州区域创新性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与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保持一致。根据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传统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连续机制,基于5年的教学实践,成功编写、出版了与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应用、文化类课程教材:《跨文化交际》《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英语高级口语》《翻译与英语写作》《英语影视欣赏》《大学英语综合训练》等。这些教材不仅内容新,而且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新理念。

  (3)教学方法与手段。秉承东吴大学“学以致用”的教学传统,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区域高精尖创新人才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核心动力。第一,在应用类课程跨文化交际、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英语影视欣赏、英语高级口语、翻译与英语写作中,分别融入了动机、兴趣、应用、策略等语言学习的要素,将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应用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初步形成新的教学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和信息交流为中心、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第二,应用类课程教学针对中国学生在提高输出能力——口语、写作、翻译方面普遍面对的困难,重视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最常遇到的无内容可写、表达失当、缺乏写作动力等主要问题,实践了”发表机制”,通过写作俱乐部、学生习作期刊、网络习作栏目等课堂内外结合的写作机制,激发了学生英语创作的热情。第三,口语课程教学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愿望,充分融合了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型学习法等多种外语教学方法的优势,设计了包括小组讨论、个人演讲、看图说话、模拟访谈和课堂辩论等多种互动性很强的口语交际活动。第四,大学英语课堂走向全球化,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英语教师走进课堂或开设讲座。第五,采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措施。一是在学分设计上,对于自主學习意识较强、英语基础掌握扎实的同学给予学分奖励,以此作为引导性措施激励自主学习;二是在具体教学中,将听力教学纳入自主学习范畴,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听力教学内容。

  (4)教学评估体系。对评估体系进行改革,为增强对学位课程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了学习过程管理,采取过程性评估与终极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并运用过程性评估方式对学习内容、方式等进行反拨、调整,同时引入同伴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首先,在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应用、文化类课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对学生评估的多元方式。其次,在评估形式方面包括运用主观分析、客观问卷、表格和数据收集等;在评估方式方面包括书面形式的分析、总结报告,口头形式的讨论、交流、访谈和座谈。这些双向、多元的评估手段和方式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作为主体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优化了学习气氛,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推进了人才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学外语部为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及通识与精英并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近10年共支持36人提升学历层次,其中8人已获博士学位,4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副教授职称以下师资已基本消除本科学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

  (2)学校除了利用国家、省留学基金等多种渠道,派送了16名青年教师到英美等国家访学、研修之外,还打破人事培训常规制度,创建了苏州大学大力度、大经费、大规模人才专项培训模式,启动了全体青年教师国际研修3年计划,分3个批次暑期赴美国高校集中研修。大学外语部首批32位教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世纪学院接受了具有针对性的、密集有效的教学英语策略培训,考察了美国高等教育,体验了美国文化;第2、第3批共37位教师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研修教学策略,促进反思性教学、拓展教学技能,扩大了国际视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创新能力。

  (3)重視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传、帮、带”教学研究梯队。资助青年教师参加与大学英语教改有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近百人次,主办了国际性认知语言学研习班、应用语言学系列讲座,创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4)常规性邀请国内外外语教育专家进行研究方法、听说读写等英语教学法岗位培训;定期举行大会交流、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与教学研讨会,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

  (5)转变教学思想,以改革为中心,由资深教师牵头,构建教学研究创新团队。成立了一个综合英语教学研究团队,7个应用、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创新团队和1个测试与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团队。以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核心,依托大学外语部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平台,集中优质资源,研究教改,反思教学,积累经验。

  多元化外语教学和交流环境建设

  面对本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创建了大量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配合各门课程学习的多元互动平台,构建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外自主学习环境。成立了“外语自主学习中心”;主办了计算机网络支撑的大学英语报(collegeEnglishPlus),该报纸已成为全校师生学习英语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园地;连续15年在全校范围开办了大学英语学习网站(SudacollegeEnglishonline);成立了2个音像资料中心、1个外语学习音像资料资源库;开办辅助听力自学的苏州大学英语调频广播已达20年;创办了新英语写作俱乐部(NewEnglishwritingclub),努力实践“发表机制”,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的写作机制,激发学生体验自我实现。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辅助的多元、立体化的外语教学环境,一方面实现了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外结合,使学生们在有利的环境下进行真正意义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环境保障,并为学生应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平台。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绩

  经过13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体系到教材建设、计算机及网络辅助的多元化外语学习和交流环境建设,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构建了一个大规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加教改的学生年平均数为3000多人,参与教师106人。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基于“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分层次教学,构建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一般要求”)、学术型人才(“较高要求”)及国际型人才(“更高要求”)。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了学以致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的高素质人才

  本校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能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综合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学生们通过大学英语在线网站、大学英语报和其他平台,不断和教师进行互动,共同探讨热点话题。学生创新实践踊跃,创新竞争力增强。3年内,学生获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40多项;学生志愿者服务苏州地方重大国际会议;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获得十余个省级和国家级奖项。近200名学生在《苏州日报》《英文周刊》、校级英文报纸《collegeEnglishPlus》、校级英文写作期刊《Funwithwriting》上发表英文作品。法学院学生参加了高层次的国内外英语赛事和活动,例如国际人权法模拟法庭会议、jessup国际法辩论赛、联合国青年大会及世界学生领袖环球学习交流访问项目。

推荐访问:实践 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 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