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

时间:2023-01-18 0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1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1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

  百姓不信( ) 方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3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点)(4分)

  ① ②

  【答案】

  1、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2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

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②相田文( )

  ③方是之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2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小题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3分)

  答案

  【小题1】(3分)①率领 ②让做宰相 ③正当,在

  【小题2】2分)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小题3】(3分)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其中结合文章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的释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不同的用法,这里将名次用作动词,率领;相,名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古今不同的句式,这里应注意此乃也句式和弗的意义理解。

  考点: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

  点评: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吴起自知弗如田文故事中,我们了解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的人。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最后学会总结和概括。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 ②百姓不信( ▲ ) ③方是之时(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__▲_____

  参考答案:

  21、①率领 ②信任 ③正当,在

  2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较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学习。做到了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声望。这时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啊。”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一点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刘赞,魏州人也”阅读答案3篇

“刘赞,魏州人也”阅读答案1

  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刘赞,魏州人也。父玭为县令,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赞益力学,举进士,为罗绍威判官,去为租庸使赵岩巡官,又为孔谦盐铁判官。明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权豪不可干以私。

  是时,秦王从荣握兵而骄,多过失,言事者请置师傅以辅道之。大臣畏王,不敢决其事,因请王得自择。秦王即请赞,乃拜赞秘书监,为秦王傅。赞泣曰:“祸将至矣!”

  秦王所请王府元帅官属十余人,类多浮薄倾险之徒,日献谀谄以骄王,独赞从容讽谏,率以正道。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已而,秦王果败死,唐大臣议王属官当坐者,冯道曰:“元帅判官任赞与秦王非素好,而在职不逾月,詹事王居敏及刘赞皆以正直为王所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病告家居久,皆宜不与其谋。而谘议参军高辇与王最厚,辇法当死,其余可次第原减。”朱弘昭曰:“诸公不知其意尔,使秦王得入光政门,当待赞等如何?吾徒复有家族邪!且法有首从,今秦王夫妇男女皆死,而赞等止其一身幸矣!”道等难之,而冯赟亦争以为不可,赞等乃免死。于是论高辇死,而任赞等十七人皆长流。

  初,赞闻秦王败,即白衣驾驴以俟,人有告赞夺官而已,赞曰:“岂有天子冢嗣见杀,而宾僚夺官者乎,不死幸矣!”已而赞长流岚州百姓。清泰二年,诏归田里,行至石会关,病卒。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 别:另外

  B.秦王从荣握兵而骄

  兵:兵器

  C.率以正道 率:引领

  D.唐大臣议王属官当坐者 坐:定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豪不可干以私

  阙秦以利晋

  B.因请王得自择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

  君幸于赵王

  D.赞等乃免死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刘赞小时候起,父亲就激励他勤学求仕,不要无功享用国家的俸禄,刘赞因此发愤读书,最终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生活。

  B.文章叙写秦王的属下多阿谀奉承之辈,秦因刘赞刚直进谏,不曲从而讨厌他,不愿与他接近,这些都从侧面衬托了刘赞的品格。

  C.在秦王死后。唐大臣们对刘赞的处理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按从罪处死,有的主张区别对待,最后因冯道、冯赟的坚持,刘赞得以免死。

  D.刘赞在被秦王选为太傅后,哭泣着预感灾祸将临;得知秦王事败身亡,就穿上白衣服骑着驴等等罢官;可见他是个富有远见的.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 操 笔 勉 强 有 不 悦 之 色 秦 王 恶 之 后 戒 左 右 赞 来 不 得 通 赞 亦

  不 往 月 一 至 府 而 已 退 则 杜 门 不 交 人 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3分)

  ⑵且法有首从,今秦王夫妇男女皆死,而赞等止其一身幸矣!”(4分)

  参考答案

  1.B

  2.D

  3.D

  4.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5.①你如果想吃,就勤奋学习挣得俸禄。我吃的肉不是你能吃的。

  ②况且法律分首犯和从犯,如今秦王夫妇儿女都死了,而只杀刘赞等人自身一人算是他们的幸运了!

  (7分,第1句3分,第2句4分 意思相符即可 有欠缺酌情扣分

“刘赞,魏州人也”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刘赞,魏州人也。父玭为县令,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赞益力学,举进士,为罗绍威判官,去为租庸使赵岩巡官,又为孔谦盐铁判官。明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权豪不可干以私。

  是时,秦王从荣握兵而骄,多过失,言事者请置师傅以辅道之。大臣畏王,不敢决其事,因请王得自择。秦王即请赞,乃拜赞秘书监,为秦王傅。赞泣曰:“祸将至矣!”

  秦王所请王府元帅官属十余人,类多浮薄倾险之徒,日献谀谄以骄王,独赞从容讽谏,率以正道。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已而,秦王果败死,唐大臣议王属官当坐者,冯道曰:“元帅判官任赞与秦王非素好,而在职不逾月,詹事王居敏及刘赞皆以正直为王所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病告家居久,皆宜不与其谋。而谘议参军高辇与王最厚,辇法当死,其余可次第原减。”朱弘昭曰:“诸公不知其意尔,使秦王得入光政门,当待赞等如何?吾徒复有家族邪!且法有首从,今秦王夫妇男女皆死,而赞等止其一身幸矣!”道等难之,而冯赟亦争以为不可,赞等乃免死。于是论高辇死,而任赞等十七人皆长流。

  初,赞闻秦王败,即白衣驾驴以俟,人有告赞夺官而已,赞曰:“岂有天子冢嗣见杀,而宾僚夺官者乎,不死幸矣!”已而赞长流岚州百姓。清泰二年,诏归田里,行至石会关,病卒。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别:另外

  B.秦王从荣握兵而骄 兵:兵器

  C.率以正道 率:引领

  D.唐大臣议王属官当坐者 坐:定罪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豪不可干以私 阙秦以利晋

  B.因请王得自择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 君幸于赵王

  D.赞等乃免死 臣乃敢上璧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刘赞小时候起,父亲就激励他勤学求仕,不要无功享用国家的俸禄,刘赞因此发愤读书,最终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生活。

  B.文章叙写秦王的属下多阿谀奉承之辈,秦因刘赞刚直进谏,不曲从而讨厌他,不愿与他接近,这些都从侧面衬托了刘赞的品格。

  C.在秦王死后。唐大臣们对刘赞的处理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按从罪处死,有的主张区别对待,最后因冯道、冯赟的坚持,刘赞得以免死。

  D.刘赞在被秦王选为太傅后,哭泣着预感灾祸将临;得知秦王事败身亡,就穿上白衣服骑着驴等等罢官;可见他是个富有远见的人。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 操 笔 勉 强 有 不 悦 之 色 秦 王 恶 之 后 戒 左 右 赞 来 不 得 通 赞 亦

  不 往 月 一 至 府 而 已 退 则 杜 门 不 交 人 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3分)

  ⑵且法有首从,今秦王夫妇男女皆死,而赞等止其一身幸矣!”(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B 17.D 18.D

  19.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20.①你如果想吃,就勤奋学习挣得俸禄。我吃的肉不是你能吃的。

  ②况且法律分首犯和从犯,如今秦王夫妇儿女都死了,而只杀刘赞等人自身一人算是他们的幸运了!

  (7分,第1句3分,第2句4分 意思相符即可 有欠缺酌情扣分)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2)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3篇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0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3.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翻译句子:(6分)

  ⑴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⑵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5.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4分)

  参考答案:

  3、(2分)C

  4、(6分)

  (1)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释”1分;句式“于树荫”1分)

  (2)例一:(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

  例二:(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

  (“顾”1分;通顺1分)

  5、(4分)①不贪图不义之财。②为人要诚实。③多思考,多观察,用智慧解决问题。④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⑤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⑥事实胜于雄辩。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2

  (三)(8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9.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2分)

  A.同释重担息树阴(解释)

  B顾州纲纪(回头看)

  C惠令人置羊皮席上(放)

  D得其实矣(得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拿)

  B.徐喷以烟(用)

  C.仁以为己任(可以)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22.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2分)

  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3

  人有负盐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荫。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背之物①。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衬垫。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人有负盐负薪者( ) ②遂讼于官( )?

  ③顾州纪纲( ) ④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小题2】以下句中划线的“之”与“使争者视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 B.主人处处款之C.至之市,而忘操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4分) ①背 ②于是、就 ③回头看 ④柴草

  【小题1】(2分) B

  【小题1】(2分)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羊皮,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

  【小题1】(2分)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办案公正(任答两点得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B中与例句“之”都是代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置、席、击”等。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吴起守信阅读答案3篇

吴起守信阅读答案1

  吴起守信

  原文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令: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方: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信: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吴)起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译文: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2、①派使②才

  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

  2、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吴起守信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3分)

  昔吴起出遇故人_____ 明日早_____ 方与之食_____

  小题2:请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小题3:这个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前; 第二天; 才

  小题2:老朋友到傍晚不来,吴起不吃饭等待他。

  小题3:做事要讲诚信,讲信用。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昔→从前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有时昔通夕,夜晚的意思,如通昔不寐矣中的昔就如此;明日→第二天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时理解为不远的将来;方→才的意思,不能与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方(这里的`方→区域、地方的意思)相混。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本题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故人→老朋友;至→到;暮→傍晚;食→吃;之→他,指老朋友。

  小题3:试题分析:结合文章对吴起的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征即可。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故人来,方与之食。由这两句可知:吴起说话算数,坚守信用。吴起说话算数,坚守信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吴起守信阅读答案3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2)故人来,方与之食(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虚词之的用法

  A.(吴)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参考答案:

  1.①派,使②才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

  2 .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4)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5篇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1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13、动物全球化指的是什么?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14、第②段中有一个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野生动植物全球化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一场由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噩梦,请摘录出这个词。

  15、第⑥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与大脑容量相对较小的鸟类进行了比较,其作用是什么?

  16、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简要说明。

  表达实践

  17、读了本文,你对生物入侵有了深刻地了解。请结合你的理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中考链接

  18、用自己的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梵净山拥有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初步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8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3.6%,鸟类16目39科191种,占全国的6.2%;爬行类3目9科41种,占全国的10.9%;两栖类2目8科34种,占全国的12.2%;鱼类4目9科48种,陆栖寡毛类2科21种;昆虫18目,目前已知400多种,尚有不断的新属新种报道。除此之外,梵净山还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2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

  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

  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

  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

  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

  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

  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年第1期,略有改动)

  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0.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11.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3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请查看下一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

  9、(2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

  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10、(2分)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人侵。

  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11、(3分)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中考语文现代文《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的网站提供的,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语文的网站。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3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1.动物全球化指的是什么?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有一个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野生动植物全球化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一场由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噩梦,请摘录出这个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与大脑容量相对较小的鸟类进行了比较,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动物全球化即生物均质化,指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生物入侵;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2.被迫

  3.说明了“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比“小脑袋”的鸟类更能适应环境的改变,也说明了动物全球化会导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变得越来越少。

  4.本文先介绍人类全球化趋势致使动植物全球化(指明现实情况),然后依次说明物种入侵以及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给物种造成的影响(揭示原因),最后指出动物全球化给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危害性)。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4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

  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

  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

  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

  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

  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

  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年第1期,略有改动)

  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0.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11.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3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请查看下一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

  9、(2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

  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10、(2分)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人侵。

  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11、(3分)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中考语文现代文《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的网站提供的,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语文的网站。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答案5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13、动物全球化指的是什么?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14、第②段中有一个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野生动植物全球化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一场由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噩梦,请摘录出这个词。

  15、第⑥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与大脑容量相对较小的鸟类进行了比较,其作用是什么?

  16、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简要说明。

  表达实践

  17、读了本文,你对生物入侵有了深刻地了解。请结合你的理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中考链接

  18、用自己的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梵净山拥有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初步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8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3.6%,鸟类16目39科191种,占全国的6.2%;爬行类3目9科41种,占全国的10.9%;两栖类2目8科34种,占全国的12.2%;鱼类4目9科48种,陆栖寡毛类2科21种;昆虫18目,目前已知400多种,尚有不断的新属新种报道。除此之外,梵净山还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5)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3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1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小题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小题1】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小题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2

  《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通 解释

  【小题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5】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

  答案

  【小题1】“辟”通“避” 躲避

  【小题1】(2分)( C )

  【小题1】(4分)(1) 生 义 舍生取义 (2) 贤者

  【小题1】(4分)①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小题1】(2分)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小题1】考查对通假字的了解。“辟”通“避” 躲避

  【小题1】考查一词多意。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读音不同解释也不同,解释分别为:房舍、舍弃。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患分别解释为:灾祸、害怕。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都翻译成“这”。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生分别解释为:学生、活。

  【小题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即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

  联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得到答案。

  ⑵细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以概括为:贤者或贤士。

  【小题1】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解释准确,字字落实,连词成句。

  (1) 翻译时注意通假字“辟”躲避。

  (2) 翻译注意:丧:丧失

  【小题1】答案不唯一,注意举出了解的 “贤者”还要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所以不能举有气节没留下名句的.人。可以写文天祥。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3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答案:

  10.D(谓:告诉,对……说)

  11.B(介词,对,对于)

  12.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13.(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乡”“受”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闻”“当”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6)

——我们都是成功者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我们都是成功者阅读答案1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加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 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 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 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小题2: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2分)

  小题3:第②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说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都是成功者。

  小题2: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遭受了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小题3: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举例论证。

  小题1:

  试题分析: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标题即是中心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第二、三段文字,从“然而”一词可见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找到两段文字中作者发表观点的句子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那么”一词是作结论,本题所问的“原因”即前面的内容,直接摘引前句即可。随后,“作为一个学生”,是举例论证。

我们都是成功者阅读答案2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和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获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加深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20.(2分)第1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 。

  21.(2分)第2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

  22.(3分)第3段“这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23.(2分)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24.(2分)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这两个方面分别是:

  参考答案:

  20、认为“成功只等于成名”的错误观念

  21、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

  22、不能互换。经历是感受的前提,只有先经历,然后才能产生感受

  23、我们都是成功者

  24、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 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是成功者阅读答案3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情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 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①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 。

  2、第②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的“经历”、“感受”次序不能互换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作者围绕论点,是从两方面来论述的,这两方面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成功只等于成名”的错误观点。

  2、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

  3、 1)经历是感受的前提,只有经历,然后才能产生感受。 2)与上文先写经过一次次失败,再写对事物的认识相照应。

  4、我们都是成功者。 1)从取得进步的角度感受成功 2)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清兵卫与葫芦 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清兵卫与葫芦 阅读答案1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常的东西。 “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看了眼说。一位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父亲恰巧不在家。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母亲陈述教员家访的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 “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骂着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首段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但惟独留下一个缺省——“这件事”,这种语焉不详的写法,给读者阅读本文带来模糊的印象。

  B、清兵卫在修身课上因为偷偷摩擦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小说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写了这个教员的爱好,使小说的悲剧气氛降低了,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

  C、“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常的东西。”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带有小孩子的贪玩,为后文父亲的骂、揍做了铺垫,也正是父亲的及时教育才引导清兵卫最后走上绘画的正确发展轨道。

  D、清兵卫用一毛钱在摊子边买来的很普通的葫芦,最后竟被卖到了六百元,作者用戏谑、夸张的手法写出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反衬了清兵卫的无知。

  E、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普通生活场景出发,以自然的语言风格讲述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跌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6分)

  (3)“葫芦”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4)清兵卫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

  (1)选E给3分 选B 给2分 选A给1分,选C、D不给分(A“给读者阅读本文带来模糊的印象”错,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C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D“戏谑、夸张的手法”错,“反衬了清兵卫的无知”错。)

  (2)①聪明、有智慧。第2段中清兵卫制作葫芦的动作描写。

  ②执拗、有个性(个性独特)。对于客人的批评,清兵卫只是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情节中,清兵卫喜欢周正*凡的葫芦;客人、父亲喜欢奇特的葫芦。(举一例即可)

  ③有天赋和非凡的鉴赏力、审美能力。清兵卫一毛钱买的很普通的葫芦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钱的价格将葫芦卖给了当地的富家。

  ④性情孤独(不善沟通)。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⑤不敢抗争。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时对清兵卫的神态描写。

  (人物特点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性格特点1分,分析1分;3点6分)

  (3)①葫芦构成了小说的线索(或是叙事的焦点)。串联了小说的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痴迷葫芦、发现葫芦、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②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为展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服务);③深化主题,葫芦的最终归宿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进一步深化主题;④“葫芦”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

  (观点和分析各给1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4)启示:①从小说中教员与父母角度看:老师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2分)小说中清兵卫对葫芦富有天赋般的痴迷,却没有得到教员、家长的认同,(2分)相反却遭到教员的训戒和来自父亲的揍骂,扼杀了孩子的审美天性。(2分)老师家长应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以权威压制孩子的发展。(2分)

  ②从孩子的角度看: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2分)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令人感到悲哀!(2分)但更令人悲哀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放弃爱好,并且毫无怨恨。一个曾经有着天才般独到审美力的孩子,可能会没有了甚至永远地消失了自己的创造火花。(2分)小说也让我们明白对自己正当的爱好兴趣,要敢于去争取,维护,并勇敢的坚持下来。(2分)

  (启示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自己总结2分)

  主题: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 阅读答案2

  清兵卫与葫芦

  二、课堂点击

  1、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请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3、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旁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答案:

  1、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这部分又跟前边大人们对他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2、课文第2至第6段集中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3、1)写出了清兵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境中的惨淡心情。2)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打击太大了。3)这些描写表明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己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

  三、选段在线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的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有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他父亲还说:“象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的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往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象*白无故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1、清兵卫在后街发现的葫芦带给他莫大的兴奋,他跑回家拿钱把葫芦买下。*时他天天去街上看葫芦,但惟独这次这样激动,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了什么?

  2、作者在文章的后面为什么要写到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下落?为什么要一层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

  3、选段中写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其实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4、教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清兵卫的父亲也骂他“没出息的孩子”,甚至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感受。

  5、清兵卫最喜欢的葫芦被没收时“连哭都没有哭一声”,他的父亲把柱子上的葫芦砸碎时,“只是脸色发青”,由此可看出清兵卫怎样的性格?

  答案:

  1、暗示这只不起眼的葫芦确实非同寻常,同时也说明清兵卫是一个有鉴别眼光的人。

  2、对清兵卫的父亲以及那个教员进行讽刺,

  3、当时社会上扼杀学生个性的现实

  4、略,言之成理即可。

  5、倔强、个性比较强。

清兵卫与葫芦 阅读答案3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ロ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装上塞子。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オ十ニ岁的小学生,放学回来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ロ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常的东西。“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清兵卫由酷爱葫芦到被逼放弃的过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又起伏跌宕,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清兵卫“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而且“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等,为他淘得葫芦精品埋下伏笔。

  C.听到价格便宜后激动得“喘着气”,急忙跑回家拿钱,“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等细节表现了清兵卫的激动、担忧及暗自庆幸。

  D.清兵卫一毛钱淘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块钱,被店老板卖了六百块。其身价倍增肯定了清兵卫鉴赏葫芦的能力,讽刺了教员、校役对葫芦的无知。

  11.文章中教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12.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0.D项,“讽刺了教员、校役对葫芦的无知”错误。本文确实有讽刺意味,但不是讽刺教员、校役对葫芦的无知,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对葫芦深入了解,本文讽刺的是对扼杀孩子天性和正当爱好的做法

  11.①教员教育学生全凭个人好恶:学生唱戏不管,对葫芦气得发抖。

  ②干涉孩子的喜好,扼杀孩子的天性:没收清兵卫的葫芦,干涉清兵卫对葫芦的喜欢。

  12.①以清兵卫有了新寄托,表明有追求有爱好乃是孩子的天性,应该予以保护,让其发展。

  ②以“父亲……又开始嘀咕了”暗示清兵卫的新爱好还有可能被扼杀,强化了对扼杀孩子天性的批判,对追求个性发展的期望。

  ③启示我们尊重个性,发展个性,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健康发展。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疑人切履阅读答案

疑人切履阅读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王守仁《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D)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A)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C、突然D、欺凌,损害

  2、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推荐访问:吴起 答案 阅读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1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