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模式重构和创新论文设计

时间:2021-10-28 11:16:21  来源:网友投稿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重构和创新 摘

 要:高校违法犯罪事件频发,例如诈骗、校园贷、传销、盗窃、人身伤害等,反映出部分高校师生群体法意识淡薄、高校法治教育目标的落实低于预期、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不完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重构和创新机不容发。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主要有:法治教育归属模棱两可、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法治意识亟待提高和法治实践微乎其微。人工智能的热度与日俱增,其关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机器学习、大数据、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和跨媒体智能技术等,合理应用将对教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思考在高校法治的教育中,应怎样引进人工智能,并分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法治教育需要警惕的隐患。为**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问题提出建议,再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加入,帮助解决高校法治教育的教育痛点,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治修养、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创新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违法案件的媒体曝光度猛增,法治教育模式需要被重新审视。为了改善和提升现有高校法治教育的结构化、科学化水平,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前提和基础,自 2016 年 6 月 起实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高等法治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法治教育不仅仅是要人们尊法守法、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而是关注法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在基本法知识的宣传、法治意识的培育、法治信仰的栽培和法治行为能力的锻炼等方面开展工作。

 2015 年,社会各界紧跟《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施行的风向标,开始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服务。计算机技术的热门是人工智能领域,并且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人们探索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教育”。2017 年 7 月 8 日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到要借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加快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方式和师生交互式学习状态在内的新型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引起的革命愈演愈烈,高校法治教育要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要做好准备工作,迎接人工智能对现有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重构和创新。

 1.2 论文框架与写作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就人工智能重构和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此部分就本文的研究背景、框架和研究方法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是描述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从高校法治教育的归属、教育方式、法治认同程度、法治教育实践展开论述,并简要分析造成这四个不足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法治教育难题,在分析现有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基础上,从人工智能**难题的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重构和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优点和需要警惕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之下高校法治教育除旧布新。高校法治教育创新的内容部分,针对第二部分的四个不足,依据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出改善方案。其次是高校法治教育师生的适应准备,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法治教育以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哪些影响,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来适应智能环境下的法治教育。

 最后,也就是第五部分。主要是本文的总结以及个人的感慨和希冀。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整合法,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网站资料和会议文件,在筛选、查阅和梳理高校法治教育困境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使之成为本文的组成部分。

 2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 2.1 高校法治教育归属模棱两可 近年来,法治教育逐渐成为全民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其性质及地位的巨大变化与提升。但在高校 法治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学者。第一是高校法治教育是智育课还是德育课的问题。1985 年《规定》指出:“大学阶段应该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强调要注重知识性内容的传授,倾向于智育。1994 年《意见》中法治教育被列入了“德育”领域,是高校法治教育“德育化”的初期。2005 年起,设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是高校法治教育“德育化”的表现。关于高校法治教育归属的问题,智育、德育和德智各派据理力争。第二是高校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并列还是从属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门独立学科。”然而有的学者认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都可以被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高校法治教育需要明确归属,以便更具针对性开展工作。高校法治教育应该既是德育课程也是智育课程,二者融为一体,贯穿整个体系之中。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法治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法治教育的内容经常被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取代,或杂糅在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之中,或者被误解为只有法学专业的人才需要法治教育。

 2.2 高校法治教育方式枯燥乏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法治教育中,这门课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通过传统手段培育法治价值观,现有校内资源未得到综合利用。学校开展的法治讲座,讨论会、竞赛等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举办频次、效率等都要受到影响。学校社团作为学生参与较多的集体活动,也并没有充分利用社团的优势进行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是:在课程结构中,书本法治教育编排占用部分仅有 30%,法律基础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思想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法律专业出身或法学专业的授课老师匮乏、教学以大班授课为主、法治教育所占课时比例也很少;在课堂中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测评也是看重书面成绩,忽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和知识的内化、外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法治教育的教学课时少、专业性弱、方式单一,教学方式总体枯燥无味。

 高校法治教育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丰富了教学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线上、线下教育分离,法治教育教师网络素养和运用能力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运行资金不足等。在实际中,不能很好结合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模式运行结果低于预期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作用。

 2.3 高校法治教育认同亟待提高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的影响,对法律理论、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认同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漠视法律法规,作出违法犯罪之事。

 高校法治教育负责培育学生两对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规则和安全意识。第一,权利和责任意识。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权利和责任意识普遍要高于社会中的其他人,高校法治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但高校法治教育极度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显得十分僵硬、陈旧,法治教育理论和现实脱轨,不利于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第二,规则和安全意识。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必须学习和遵守的规范,是社会内部和外部良性运转的基础和保障。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相辅相成,二者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是要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同步培育的意识。然而高校法治教育以法律条文为重点进行授课,缺失法治精神的培育,学生大多评价高校法治教育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更不用说认同。

 上述两对意识的缺失,导致高校中顶撞校规校纪、资源浪费、教学设备的损坏、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奖助学金纷争、网络暴力的滋生等事件层出不穷。高校法治教育认同亟待提高,以减少、避免类似事件的持续发酵。

 2.4 高校法治教育效度微乎其微 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发挥需要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展现,包括高校所有教职员工、教学单位在内的教育主体统筹协同各类教育资源与教育客体积极互动,并以最少成本最大化的实现教育目标。判断高校法治教育有效性发挥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法治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的区分是否清晰明确;教育内容的比例安排、内容的丰富程度、内容的现实性方面是否合理;教育资源东西是否均衡、层次分配是否平等、虚实资源是否均匀;教育师资则是否是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和学生对法治教育都没有付出足够的重视,高校法治教育成效很不理想,高校师生触及法律事件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大部分学生,即使理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当面临实际问题时,因法治权利意识不足、运用能力欠缺导致违法行为发生的案件屡屡不绝。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在思想道德层次的有效性强于在

 实践层次的有效性,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有待完善和增强。

 3 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法治教育难题

 3.1 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 3.1.1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历史过程 在 1956 年首次出现的人工智能提法,标志人工智能这门具有历史性意义学科的诞生。人工智能的定义要从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的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分支,是研究怎样才能使机器具有智能,特别是如何在计算机上再现或实现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广义的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和其他动物的智能,是集开发智能机器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采用广义的人工智能,是指在教育领域中,采用由无数松散的数据和算法构成的智能程序,用来模拟人脑的高级系统,进行辅助教育的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被提出之后的首次实体亮相是,IBM 和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随后致力于专家系统、虚拟教学系统、智能授导系统、智能问答系统等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冲击着对教育的认识和可能。系统可以向教师、学生提供电子邮件等实用程序,使教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系统随时随地开展咨询、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

 教育领域目前采用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主要有:机器学习、大数据、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和跨媒体智能技术等。

 3.1.2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主要形态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 “人工智能+教育”在宏观环境建设层面,要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在微观应用形态层面,要“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台,开发智能助理。”《规划》分别从两个层面,全面展望了推进“智能教育”的具体实施。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形式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归为 AI 助教和 AI 助学两类。AI助教,帮助实现精准化教学。从精准学情分析、智能教学系统支持精准化教学出发帮助教师展开工作。AI 助学,实现个性化学习。从挖掘学习数据、构建知识图谱、科学规划学习路径、智能推荐学习资源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效率。

 3.1.3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趋势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 高等教育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用户界面进入主流应用,很多大学正在设计机器学习算法和触感设备,以更真实地与人类进行交互”人工智能应用教育的潮流已经无法逆转,我们只能更进一

 步发展完善它,并使它融合在我们的学校、教室和课堂中。

 人工智能重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的创新:第一、人工智能将会从多个方面推动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重新定义教育关系、畅通系统运行、扩充认知方式、深刻学习体验、增加学习机会;第二、人工智能重构教育,构建高度智能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如人工智能重构教师,实现减负增效;人工智能重构学习,助力学习组织形式多样化;人工智能重构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重构课程,推动课程智能化。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趋势:以数据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以深化应用推动教育模式改革、以融合创新教育服务方式三个趋势来开启全新的教育时代。

 3.2 人工智能**难题的优势 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有:机器学习、大数据、知识图谱、 3.2.1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涉及统计学、系统辨识、逼近理论等学科,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机器学习能够基于大量数据的自动识别模式,发现规则、预测学生学习表现、满足法治智慧教育和个性化法治学习的需求。机器学习应用法治教育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自动为学生规划选择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并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迁移学习、主动学习、演化学习三种学习算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2.2 大数据 数据和算法在人工智能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数据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和价值规律,引发需求分析。另一方面,跟踪静态数据,结合动态数据,持续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大数据在高校法治教育的应用分为两类,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教育数据挖掘会对法治教育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建模。学习分析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和分析,进一步反馈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基于大数据可以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记录,对改进课堂教学和在线资源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推荐访问:人工智能 法治 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