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方案详细规划方案居住区|城市居住区规划案例

时间:2021-10-22 15:42:53  来源:网友投稿

控制性具体计划

控制性具体计划定义、内容、结果、审批

控制性具体计划指标体系确定意义、怎样确定、要考虑哪些原因、这些原因之间关系

容积率和哪些参数相关,怎样确定 《容积率内涵及指标体系》-何强为-《城市计划》1996。1

控制性具体计划作用和地位

作用:一、控规已成为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基础依据;二、控规提升了计划弹性,增强了可操作性。

深圳法定图则产生背景、存在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城市计划体制改革探讨—深圳市法定图则计划体制建立》-薛峰 周劲 -城市计划汇刊1999.4

控规中怎样加强法制化

区划定义,发展过程 ,国外对区划支持和反对意见 《Zonging,区划,控制性详规》,石楠,《国外城市计划》

通则式和判例式定义和区分,经典国家,二者结合

居住区

1.概念:

住宅区: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模生活居住用地统称,它包含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同时,住宅区也含有一定社会意义,包涵了居民间邻里交往关系等。

居住区:是—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对应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地域,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是小区。

2. 居住地域具体计划任务和内容

(1)居住区具体计划任务

城市居住地域通常分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对应地编制控制性具体计划和修建性具体计划。

居住区具体计划任务是发明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部署住宅外,还须部署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居住区内也可考虑设置少数没有显著环境影响工业。

居住区具体计划必需依据总体计划和近期建设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好综合全方面安排。居住区计划还必需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居民生活需要和习惯,物质技术条件,和气候、地形和现实状况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计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设计工作,包含面比较广,通常应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

(a)使用要求

为居民发明生活方便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计划最基础要求。居民使用要求是多方面,比如为适应住户家庭不一样人口组成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宜住宅类型;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多个需要,必需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法 ,合理地组织居民室外活动场地、绿地和居住区内外交通等。

(b)卫生要求

为居民发明卫生、平静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日照、通风等条件,和预防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等。

(c)安全要求

为居民发明一个安全居住环境。居住区计划除确保居民在正常情况下,生活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外,同时也要考虑防范那些可能引发灾难发生特殊和很情况,如火灾、地震等。

(d)经济要求

居住区计划和建设应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在确定住宅标准,公共建筑规模、项目等均需考虑当初当地建设投资及居民经济情况。

(e)施工要求

居住区计划设计应有利于施工组织和经营。尤其是当成片居住区进行施工时,更应注意各建设项目标部署适应施工要求和建设程序。

(f)美观要求

要为居民发明一个优美居住环境。居住区是城市中建设量最多项目,所以它计划和建设对城市面貌起着很大影响。在部分老城市,旧居住区改建已成为改变城市面貌一个关键方面。一个优美居住环境形成不仅取决于住宅和公共建筑设计,更关键取决于建筑群体组合,建筑群体和环境结合。

居住区具体计划内容

(a)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含改建范围);

(b)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或依据必建地域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数量);

(c)确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百分比、数量、部署方法;

(d)确定公共服务设计内容、规模、数量(包含建筑和用地)、分布和部署方法;

(e)确定各级道路宽度、断面形式、部署方法;

(f)确定公共绿地数量、分布和部署方法;

(g)确定相关工程计划设计方案;

(h)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3. 居住区组成和规模

(1)居住区用地组成

居住区用地依据不一样功效要求,通常可分为以下四类。

(a)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用地及其前后左右必需留出部分空地(住宅日照间距范围内土地通常全部列入居住建筑用地),其中包含通向居住建筑入口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b)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用地及其周围专用地,包含专用地中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c)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路面和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d)绿化用地:指居住区内满足要求日照要求、安排有游憩活动设施、供居民共享游憩绿地,包含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规模包含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以人口数作为规模标志。居住区作为城市一个居住组成单位,和因为其本身功效、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要求应含有合适规模。这个合理规模确实定,关键受以下部分原因决定。

(a)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

成套配置居住区级商业、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合理性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影响居住区合理规模一个关键原因。所谓合理服务半径,是指居住区内居民抵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步行距离,通常为800~1000米

(b)城市道路交通方面影响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要求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间距,以确保城市交通安全、快速和通畅。所以为城市干道所包围用地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一个关键条件。城市干道合理间距通常应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通常在36~100

(c)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影响

居住区规模和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或相结合,这是影响居住区规模另一个原因。因为在居住区计划建设不仅只是为了处理大家居住问题,而且还要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部分新建厂矿企业全方面负责生产和居民生活;而通常原有城镇居住区,则由作为城镇基层行政机构街道办事处于这些方面起着主动作用。现在在对城市旧居住区进行改建计划时,通常全部配合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划分为单元。街道办事处管辖人口通常以5万人为宜,少则3万人左右。

另外,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规模等原因对居住区规模也有一定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作为城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有其合理规模。这个合理规模应符合功效、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要求,人口通常以3~5万人为宜,其用地规模应在50~100公顷

4. 居住区类型

按居住区所处位置不一样可分为以下两类。

(1)城市内居住区

这类居住区在用地上既是城市功效用地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含有相对独立居住组团。在居住区内通常可只设置关键为居住区服务公共服务设施,而居住区级以上公共服务设施则由城市统一考虑安排。这类居住区建设管理、生活供给和居民工作、学习、休息等方面全部和城市有亲密联络。

(2)工矿企业独立居住区

这类居住区通常是专为某一个或多个厂矿企业职员及其家眷而建设,所以居住对象比较单一。这类居住区大多因为远离城市或和城市交通联络不便而含有较大独立性,所以在居住区内除了需设置通常市内居住区所需要公共服务设施外,还要设置更高一级内容,如食品、豆制品等加工帮、设置较齐全医院等,另外,这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计往往还要兼为周围农村服务。所以,独立工矿企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定额指标应比市内居住区合适增加。

5. 居住区计划结构

居住区计划结构是依据居住区功效要求综合地处理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组织方法。计划结构有多种组织形式,基础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计划基础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含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以居住小区为计划基础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不仅能确保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和区内平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分工和交通组织,并降低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区规模关键依据基层公共建筑成套配置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和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地说,居住小区规模通常以一个小学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上限。依据中国各地调查,通常,居住小区人口规模为7000~15000,用地为17~35公顷。从上海市多年来情况看,当住宅层数平均为五层,而住宅建筑面积密度为15000米2/公顷时,小区人口规模通常以10000人左右为宜,用地为

(2)以居住组团为基础单位组织居住区

这种组织方法不划分明确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也能够说是一个扩大小区形式。

其计划结构方法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规模,通常为300~800户,1000~3000人。居住组团内通常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校外活动站、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或代销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绿地等,这些项目和内容基础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它部分基层公共建筑则依据不一样特点按服务半径在居住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部署。

(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础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计划结构方法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区计划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法改变,公共服务设施不停完善和发展,居住区计划结构方法也会对应地改变。

6. 住宅及其用地计划部署

住宅及其用地计划部署是居住区计划设计关键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住宅面积约占整个居住区总建筑面积80%以上,用地则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50%左右),而且在表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在进行计划部署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类型。

住宅选型是一个很关键步骤,为了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必需从城市计划角度来研究和分析住宅类型及其特点,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关系等问题。

(1)住宅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住宅如按使用对象不一样,基础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建筑,通常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居住建筑,如学校学生、工矿企业单身职员等居住建筑,通常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第一类以户为基础组成单位住宅关键有以下多个类型(以下表5-4-1)。

表5-4-1:住宅类型(以户为基础组成单位)

编号

住宅类型

用地特点

1

2

独 院 式

并 联 式

每户通常全部有独用院落,层数1~3层

3

4

5

梯 间 式

内 廊 式

外 廊 式

通常全部用于多层和高层,是多层和高层住宅建设中最常见形式,用地比较经济

6

内天井式

是第3、4类住宅改变形式,因为增加了内天井,住宅进深加大,对节省用地有利,通常多见于较低多层住宅

7

点 式

是第3类住宅独立式单元改变形式,适适用于多层和高层住宅,因为体形短而活泼,进深大,故含有部署灵活和能丰富群体空间组合特点,也有利于节省建设用地

8

跃 廊 式

是第4、5类住宅改变形式,通常适适用于高层住宅

注:低层住宅指1~3层住宅;多层指3层及3层以上至能够不设电梯层数(通常以6层为限);而高层住宅为7层及7层以上需设电梯住宅。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关系

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经济,而用地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综合评价。分析住宅建筑经济关键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平面利用系数等指标,而用地经济关键依据则为每公顷居住面积密度。下面就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比较亲密相关多个原因分别加以分析。

住宅层数: 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通常比多层造价经济,而多层又比高层经济,但低层占地大,如平房和5层楼房相比要大三倍左右。对于多层住宅,提升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造价。

进深: 住宅进深加大,外墙对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域外墙需要加厚情况下经济效果愈加好。至于和节省用地关系,通常认为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米2

长度: 住宅长度在30~60米时,每增加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米2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住宅长度也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依据分析,四单元长住宅比二单元长住宅每平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

层高: 住宅层高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省用地相关,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公分,能降低造价1%,节省用地2%

平面系数(K): 在住宅建筑面积相同情况下,提升K值能增加居住面积,K值每提升1%时,假如建筑面积单方造价不变,以居住面积平均计算,投资可降低1.4%。

(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合理地选择住宅类型通常应考虑以下多个方面。

户室比:应满足不一样人口组成家庭对住宅需要,也就是要满足户室比要求。户室比确实定,在新建地域关键参考当地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地域拆迁户人口组成来确定合适户室比。

户室比平衡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多个户型住宅,户室比在一个单元或一幢住宅内进行平衡;二是选择单一户型住宅,在几幢住宅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平衡。通常来讲,在小范围内平衡时,可采取多个户型住宅,而当成片大量建造或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平衡时,可采取多个户型住宅,也可采取单一户型住宅。

住宅建筑层数确实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供给、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程度等原因。依据中国现在条件,大中城市通常以5~6层为主,小城市以4~5层为主,在用地担心地方可合适建造部分高层住宅。

中国幅员广大,全国自然气候条件相差甚大。比如南方地域,气候比较炎热,在选择住宅时,首先应考虑满足居室有良好朝向和取得很好自然通风;而在北方地域,气候严寒,关键矛盾是冬季防寒,防风雪。居民生活习惯也必需充足考虑,如有居民喜爱南廊,而有则相反;又如在北方有地域居民用火炕采暖等。

住宅建筑用地经济性已在前面有所分析,这里不再反复。除此以外,还可利用住宅单元在开间上改变达成户型多样化和适应基地多种不一样情况。

7. 公共建筑及其用地计划部署

公共建筑是居住区计划设计一个关键组成内容,它不仅和居民生活亲密相关,而且在表现居住区面貌方面也起着很关键作用。

(1)公共建筑分类

居住区公共建筑关键是满足居民基础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需要。并关键为本居住区居民所使用。居住区内公共建筑通常依据公共建筑使用性质和居民对公共建筑使用频繁程度来进行分类。

按公共建筑使用性质可分为八类,分别是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商业、服务业系统、文娱体育系统、金融邮电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市政公用系统。

按居民对公共建筑使用频繁程度可分为居民每日或常常使用公共建筑(如菜场、超级市场)和居民必需非常常使用公共建。

居住区公共建筑内容和项目标设置不是固定不变,它取决于居民生活水平、各地生活习惯、居住区周围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和大家社会生活组织改变等原因。

(2)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制订和计算方法——配建水平

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含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项。公共建筑定额指标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

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千人指标是依据建筑不一样性质而采取不一样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比如幼托、中小学等以每千人多少座位来计算,而医院则以床位、门诊所按就诊人次、商店和行政经济机构等以工作人员为定额单位来计算。

民用建筑综合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包含家眷宿舍、单身宿舍和公共建筑三大内容,它是按厂矿企业每职员多少平方米进行计算。公共建筑内容通常只包含居民日常生活最必需部分项目。

(3)公共建筑计划部署

公共建筑计划部署应根据分级(关键依据居民对公共建筑使用频繁程度)、对口(指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标准进行,通常和居住区计划结构相适应。居住区公共建筑按二级或三级部署,分别为居住区级、小区级和组团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是居民日常必需。计划部署基础要求以下。

(a)为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建筑应有合理服务半径,通常为居住区级 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

(b)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地段。要考虑职员上下班走向。

(c)如为独立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居住区,则应在考虑周围地域和农村使用方便同时,要保持居住区内部安宁。

(d)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和对应公共绿地相邻部署,或靠近河湖水面等部分能很好表现城市建筑面貌地段。

8.居住区道路计划部署

(1)功效要求

居民日常居住生活交通活动是关键,也是大量。居住区内部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在部分规模较大居住区内,还要通行公共汽车;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城市还要考虑通行私人摩托车和小汽车。居住区道路计划部署应考虑以下功效要求。

(a)通行清除垃圾、粪便、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b)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

(c)满足铺设多种工程管线需要;

(d)道路走向和线型地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关键手段;

(e)除了以上部分日常功效要求外,还要考虑部分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俱等车辆通行。

(2)道路分级

依据功效要求和居住区规模大小,居住区级道路通常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处理居住区内外联络。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通常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次要道路,用以处理居住区内部联络,车行道宽度通常为7米,红线宽度依据计划要求确定;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支路,用以处理住宅组群内外联络,车行道宽度通常为4

(3)居住区道路计划部署基础要求

(a)居住区内部道路关键为本居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依据功效要求进行分级。为了确保居住区内居民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尤其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距应大于150米

(b)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员上下班。住宅和最近公共交通站之间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c)应充足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域,道路宜和河流平等或垂直部署,以降低桥梁和涵洞投资。在丘陵地域则应注意降低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省投资。

(d)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足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e)车行道通常应通至住宅每单元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和人行道边缘距离应大于1.5米,和车行道边缘距离大于3

(f)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出120米,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大于12米?

(g)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

(h)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合理敷设。

(i)道路线型、断面等应和整个居住区计划结构和建筑群体部署有机地结合。

居住区内关键道路部署形式常见有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等。居住小区内部道路部署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9. 居住区绿地计划部署

(1)居住区绿地系统组成

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绿化用地,如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林荫道、居住组团小块绿地等;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专用绿地指居住区内学校、幼托机构、医院、门诊所、锅炉房等用地绿化;宅旁和庭院绿地:指住宅四旁绿地;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多种道路行道树等绿地。

(2)居住区绿地标准

居住区绿化标准可按每居民平均占有多少平方米绿地面积和整个居住区用地绿化覆盖率两种指标来衡量。

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域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域总面积百分比,是反应城市绿化水平基础指标之一。

环境指标:住宅区在环境质量方面量化指标关键包含绿地率、人口密度、套密度、人均住宅区用地面积、人均绿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日照间距等。

住宅区绿地率是指全部住宅绿地面积和住宅区总用地面积间百分比,它关键控制和表现了住宅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情况,同时也反应了住宅区在绿化景观方面潜力。

人均绿地面积反应是绿地使用强度情况。

公共绿地百分比反应了住宅区中能够用作居民直接使用单独绿化用地在整个住宅用地中百分比,但其使用强度情况则需要人均绿地面积来反应。

(3)居住区绿地计划部署标准

(a)依据居住区功效组织和居民对绿地使用要求采取集中和分散,关键和通常,点、线、面相结合标准,以形成完整统一居住区绿地系统,并和城市总绿地系统相协调。

(b)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省用地。对原有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足利用。

(c)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要求。

(d)在植物配置和种植方法上努力争取经济实用和便于管理。

★★10. 居住区计划技术经济分析

居住区是城市关键组成部分,在用地上、建设量上全部占有很大比重,所以研究居住区计划和建设经济性对充足发挥国家投资效果,节省城市用地含有十分关键意义。对居住区计划技术经济分析,通常包含用地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及造价估算等多个方面。

(1)用地平衡表

用地平衡表作用:①和土地使用现实状况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订计划依据之一;②进行方案比较,检验用地分配经济性和合理性;③审批居住区计划设计方案依据之一。

表5-4-2: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项 目

现 状

规 划

面积

(公顷)

每人平均

(m2/人)

比重

(%)

面积

(公顷)

每人平均

(m2/人)

比重

(%)

居住区总用地

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 她 用 地

注:其它用地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居住区用地;如市级以上公共建筑,工厂或单位用地,和不适于建筑用地,也包含居住区工业用地。

(2)技术经济指标

平均层数:指多种住宅层数平均值。通常按多种住宅层数建筑面积和基底面积之比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以下: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底面积(层)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关键取决于房屋部署在气候、防水、防震、地形条件和院落使用等方面要求,所以住宅建筑净密度和房屋间距、建筑层数、层高、房屋排列方法等相关,在一样条件下,通常住宅层数愈高,住宅建筑净密度愈低。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米2/公顷)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米2/公顷)

人口净密度:

人口净密度=计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公顷)

人口净密度:

人口净密度=计划总人口/总用地面积(人/公顷)

表5-4-3:居住区计划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

居住户数

居住人数

总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单位

万m2

万m2

套/公顷

项目

住宅建筑套密度

(净)

平均层数

住宅建筑净密度

改建拆建比

每公顷土地开发费

(测算)

单位

套/公顷

%

万元

项目

单方综合.投资

(测算)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人口净密度

人口毛密度

单位

万元

米2/公顷

米2/公顷

人/公顷

人/公顷

11.小区和小区计划

腾尼斯提出小区形成四个条件 P2

一、有一定社会关系;二、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三、有比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四、有相近文化、价值认同感。

小区在居住区计划中意义 P2

住宅区计划(包含城市计划)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其目标是形成一个良好小区,是建构一个广义交流层次伤得良好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部分场所。良好邻里关系是形成小区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个含有广泛影响现代住宅区计划理论,它对现代居住区计划产生了极大影响。

小区形成基础

良好邻里关系

相关问题

1、相关日照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确保后排住宅能在要求时日取得所需日照量而必需保留距离。

日照间距系数:即H:D,前排房屋高度和前后排住宅之间距离之比。

日照标准:依据各地域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居住建筑正面向房屋在要求日照标准日取得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计划确定建筑间距关键依据。

2、住宅区和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关系

住宅区包含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具体定义见2.4. 居住区计划结构

3、城市计划公众参与对住宅区计划作用

公众参与是和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小区事务确保机制和关键过程。公众参与包含参与小区管理、小区发展决议、小区后继建设和小区信息交流等小区事务内容,反应了公民应享受平等权益,对小区产生归属感和建设文明小区。

4、设施分级和服务半径意义

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设施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确定考虑原因:居民使用频率、设施规模效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和空间景观特征塑造,形成系统性结构。

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50米。

5、人车分行

6、控制指标体系内容、作用

7、居住小区计划中应怎样考虑居民停车问题

服务车种有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汽车三类。

住宅车辆停车方法通常可采取室外停放、室内停放、路上停放和路外停放等多个方法。

停车设施布局最关键考虑原因是居民停车步行距离,应根据整个住宅区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来安排,以方便、经济、安全和有利于节省能源和降低环境污染为标准。所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是较合理布局方法。

集中停车通常采取建设单层或多层停车库(包含地下)方法,往往设在住宅区和若干住宅群落关键车行出入口或服务中心周围。

不一样停车规模和停车设施其布局密度和服务半径也不一样,应该设置一定百分比分散停车量。

8、“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目标和实施路网布局标准 P122

目标:确保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平静和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影响。

布局标准:

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和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和车行路两个独立路网系统;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部署方法,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后面入口;

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合适数量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步行路应该贯穿和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作用。

外部空间限定方法 P59

围合、占领、占领间联络

围合空间特点:1、围合空间含有很强地段感和私密性;

2、围合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3、围合空间能够降低破坏行为;

4、围合空间能够促进居民之间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街道空间百分比和尺度 P67

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街道空间D/H为1,而D/H大于4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在传统街道中,D/H为1街道空间百分比通常均属于住宅街区中生活性街道。一个城市感觉亲切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米。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最大距离通常是150-200米,所以中低等级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通常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原因 P80

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空间环境;2、满足住户户内基础生理和物理要求,满足住宅间基础安全和心理要求;3、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景观。

和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心理和物理条件相关原因 P80

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和噪声防治

住宅间距 P82

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米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要求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通常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对高度大于24米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后面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间距应根据其前面住宅高度来决定是采取要求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其侧面间距通常要求大于13米。

五、历年考题

1、居住小区计划中怎样考虑居民停车问题(材料46页)

2、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内容(材料46页)

3、试析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居住区(居住小区)计划设计概念和方法较以前有哪些改变,宜采取采些具体策略

社会需求多元化、大家经济收入差异和文化职业不用,住房制度改革(福利分房——货币分房),大家对住房和环境要求更高。小区建设

计划设计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标准,重视和树立人和自然友好可连续发展观念。计划应充足表现居住环境整体性、功效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和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

整体性:利用现代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对整体环境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道路骨架、绿化种植等进行整体构思;

经济性: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节地,考虑供求关系,适销对路,反应土地经济价值;

生态性:居住区生态质量、生态环境;

地方性和时代性:地方性——对居民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历史文脉考虑;时代性——创新,对传统继承和发展;

超前性和灵活性:计划设计要有弹性,留有余地。

4、列举并简析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要素

居住区环境质量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

内部:住宅内部环境和住宅楼公共部分内部环境;

外部: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5、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百分比这两个计划指标在居住区计划中各自作用

住宅区绿地率是指全部住宅绿地面积和住宅区总用地面积间百分比,它关键控制和表现了住宅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情况,同时也反应了住宅区在绿化景观方面潜力。

人均绿地面积反应是绿地使用强度情况。

公共绿地百分比反应了住宅区中能够用作居民直接使用单独绿化用地在整个住宅用地中百分比,但其使用强度情况则需要人均绿地面积来反应。

6、居住区控制指标对居住环境影响

绿地率、人口密度、套密度、人均住宅用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日照间距

住宅区和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之间关系

人居环境设计指向标准

城市计划、行政区划、小区三者之间关系

城市住宅区位及其影响原因分析

《城市居住区计划设计规范》有何问题,怎样修编

小区计划概念、类型、内容,公众参与作用

居住区计划现存问题和进行小区计划必需城市化(122-132)(郭挺)

人口集聚度指标法内容

城市化速度定义

中国城市化发展前景

1、城市化不只包含到人口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化水平提升,而且还包含到生活方法、城市管理等方面。

Ray M. Northam(1979)提出城市化过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下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这一阶段也称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称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进城市化是从根本上处理“三农”问题一个策略,以城市快速发展来减轻、减缓农村地域发展压力。

加紧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

激励和促进农民“离土又离乡”。劳动力在不一样地域、不一样行业部门之间高流动,是促进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实现最好配置,进而使经济活动含有效率基础前提。

3、提升城市化水平所面临关键问题

城市拉力:城市产业容量

发展城市就业岗位是当今城市政府面临重大问题

农村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入提升

农民脱离土地意识

城市深入发展能力

关键在于劳动力转移和转化,其中包含到:

生产、生活方法转变

土地制度问题,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关系,这关系到农民进城后生活基础

进城农民文化教育程度

城市怎样从快速发展时期进入到后建设、以管理来促进城市发展时期

新市民和老市民融合——小区建设

4、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第一阶段特点是重工业化,即以原材料、基础工业为关键

工业化第二阶段特点是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快速推进,开始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

工业化第三阶段特点是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即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增加起关键推进作用

5、城市发展方针再解析

城市发展方针根本在于实现城市化路径选择。

大、中、小城市发展相互关系。

国际经验:大城市——(郊迁)——大城市周围小城市——城市圈

中国问题在于怎样从传统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带动农村方向发展。这里关键在于城市和农村关系建立在什么样基础之上。

城市结构和形态(138-147)(肖飞宇)

上部结构

卫星城式发展模式特征

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工业化、后工业化、逆工业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定义

31.不一样交通方法下,城市结构特征及演变

1.步行——城市局限在有限范围内

2.电车——对马车交通替换,又更大容量,愈加廉价。平静,有效率。居民活动范围扩展,中产阶级外迁。

3.铁路——刺激经济扩张。其站点能够聚集土地使用,使城市重力重心发生改变。经过通勤交通增加,推进城市向外扩展。

4.大运量快速交通——高价轨道交通和地铁系统

关键是针对地面交通拥挤而发展和其它交通完全分离独立系统。能够愈加快速度装载更多乘客。效用在于推进了线性发展,甚至扩展到农村,强化并拓展了城市放射性。其站点影响了地域居住建设模式,土地价值和人口密度,商业和居住全部回响这些节点聚集。

32.城市布局和交通计划

一个城市结构,除了受到地理上约束外,大部分是相对可大型造成,除非有意加以控制。

(1)充足发展小汽车战略

要把城市建设得能完善地使用小汽车,市中心规模要小,一个城市中心工作岗位超出2万就不宜充足发展小汽车,假如要充足发展小汽车,就必需放弃传统城市形式,即中心分散化。

(2)限制市中心战略

城市中心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工作岗位分布在郊区和边缘. 有放射路网为市中心服务,设置简单放射形铁路线. 交通关键靠小汽车,有通达能力很大环路为郊区等服务.不需要兴建综合性公共交通系统.市中心有一定规模,使用较方便且可较自由使用小汽车.市十心以外工商企业集聚到环路和放射路交叉地方,产生很多大郊区中心.

(3)保护市中心强大战略

世界大城市吸引力关键归功于它们很强大市中心。目标是在处理交通问题同时,一定要让市中心继续保持强大.

环路和放射路含有根本不一样作用:环路倾向于分散市中心活动;放射路则回增强市中心活动.市中心必需要有一个容量很大交通分布网.强大放射形交通系统决定了次级中心位置.除非公共交通质量得到改善,才能确保此战略实现,同时,任何企图用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小汽车行车措施,全部会造成公共交通恶化.

(4)少花钱战略

就是要少建新道路交通设施,经过对现有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立足干一般道路依靠公共交通和电车承载大量乘客,计划好土地使用给予配合.这是一个高密度城市,有较大市中心.次中心要安排在放射路上,和市中心保持相当距离.次级中心规模应受限制,就近服务,用地面积不要过大.

(5)限制交通战略

限制交通目标不是把交通量降低到最低程度,而是避免不不要旅程,尤其是长旅程.城市各项活动尽可能安排在能够充足引用公共交通交通走廊地带.

要有一个强大市中心,有很好公共交通.城市中心分级部署, 目标在于尽可能降低大家对外出交通需要, 交通网部署能吸引大家利用这些些公共设施.要有完善限制交通计划,如实施停车收费,描写街道严禁通行小汽车,广泛推行公共交通.行人优先经过等.

33.旧城市结构整体变异

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

无锡——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打太湖牌精心塑造新型滨湖城市

绍兴——从会稽山下小镇走向杭州湾畔大城市。

三大组团+绿色开放空间——江南水乡+江南水全部

历年考题

怎么分析一个城市空间结构特征(95)

2.怎样考虑工业布局(03)

工业用地组织

(1)按工业规模划分

工业区——工业小区——工业街坊

工业区应有显著专业方向, 并辅以一批亲密相关厂.其性质和主岛产业一致性.

(2)按地域划分

——内城工业

规模小、 占地面积小、职员人数少;运输量少;污染小;产品关键为城区服务:技术密集性非标准产品;开创性或销路不稳定产品;传统工业(尤其手工业).

以工业点或工业街坊方法部署为主

——城区工业

用地较大;运输量较大;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多属于标准化定型产品;适合大批量生产

以工业小区工业区方法部署为主

——郊区工业

规模大 占地多;交通量大(有需配铁路线);和城市其它功效区有一定矛盾,如污染;产品关键销往城市以外地域.

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方法组织.

工业布局用地合理性

(1)工业用地和其它功效相互关系

上、下风向;上、下游

(1)工业用地足否符合该类工业部门发展条件

如:供水、供电、交通、地形、地质、排水、防灾……

(3)职上上下班便捷程度和交通可达性

3.怎样考虑公共设施布局

公共设施含有很大相关性和兼容性.

1、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

以中心地方法布局:中央商务区(CBD):

分区中心;

居住区中心;

小区中心.

其它形式:商业一条街;购物中心.

2、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大学占地多.通常部署在城区边缘;

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和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专业化地域.

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和综合性大学相毗邻,相互促进发展.

3、体育、文化设施

大型体育设施均匀部署在城市外围或边缘,有良好交通巯解条件;

其它设施和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组成公共活动中心

4、医疗卫生设施

以不一样等级和服务范围,均匀部署在城区.

4.怎样考虑居住布局

l、居住水平:反应社会经济水平

人均居住面积;每户住宅面积;住宅成套率.

2、居住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

居住水平;交通方便程度;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建筑空间情况;绿化坏境;娱乐休憩设施;污染情况等.

联合国1990个居民生存质量指标中提出了双重指标:

硬指标(化可量化指标):居住面积、噪声等;

软指标(大家对居住环境感受和满意程度):如安全感、方便感。舒适感,归属感.美感等

3.居住方法组织和布局

组织方法:组团、街坊——邻里、小区——居住区

5.怎样考虑对外交通运输布局

以城市为基点和城市外部进行联络各类交通运输之总称.是决定城市布局关键原因

1、铁路:铁路运输是大量成批货物,中长尽可能运输关键方法(尤其在内陆运输中).

货站: 最好在城区外围,需较大仓储用地,交通运输量。

客站:在城区中,但铁路线对城市有分割作用;大城市中,应安排在中心区边缘,中、小城市最好能采取和城区相切而过.

2、港口:水运适于担负长距离运输,尤其是体积大商品。港口部署受自然条件局限很大,站场建设投资大.巷口和城市关系;相互依靠,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

3、 机场: 空运适合长距离客运,货运以体积小、重量轻珍贵物品、 高价易腐品为主,速度快,运费高.机场含有规模效应。

机场和城市关系:机场是城市外来客源一个节点,尤其是大城市。机场对城市干扰大,要远离城市,航线也要避免穿越城区,她们之间要交通便捷。

4、公路

汽车运输优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联络面广;可实现门到门直达,无须换装、换乘;尤其适于短途运输.公路和城市关系:任何城市全部要依靠公路和广大地域联络;公路既是城市道路网延伸,和城市道路应有很好衔接,但过境公路不宜从城区穿越;客运站宜部署在城区,和铁路站、港口等靠近,形成客流换乘中心;货运站宜部署在城区边缘,和仓库区结合,有很好内、外交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部分大型工厂、仓库部署要和公路相结合.

5.联运 是提升运输效率关键手段

总体计划、战略计划

1.城市计划发展总体特征

总来说,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计划发展关键表现为5个特征:

(1)由技术型计划逐步走向综合型计划。伴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家逐步认识到城市计划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空间营造行为,不是建筑学或工程学所能囊括范围。它必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加强计划研究,利用愈加综合化手段促进城市可连续发展。

(2)由单个城市计划视角逐步走向区域计划视角。城市和区域发展日益紧密关系,使得城市计划视野必需越过单个城市本身,而投射到城市以外大环境中。

(3)由终极蓝图逐步走向动态计划。由静态计划转向动态计划,城市计划不是描结一个城巾发展终极蓝图,而是一个经过计划手段调控,实现向理想目标靠近连续,动态过程。

(4)由刚性计划走向弹性计划。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割逐步建立,传统以“计划色彩”为主体计划编制、实施、管理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80年代中后朋出现控制性具体计划,就是一个主动探索。

(5)由精英型计划迈步走向社会性计划。伴随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停提升,城市规则已经不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作品。因为其含有社会利益巨大大调整作用,公众对城市计划含有越来越大参与热情情和制约约作用。重视和群众之间互动性,重视群众对计划结果反馈方便立即地修改,使得计划能够为身处其中大家带来更多利益。

2.经济市场化对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影响

1)对城市发展影响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发展动力是自上而下.由国家依据总体战略布署和安排

确定各城市发展地位、方向和时序,并以此编制出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解、相互衔接

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指导城市总体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中,城市发展动力是多元化。多元化市场主体间自由竞争是城市效率和活力源泉,但无序竞争和狭隘利益观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根本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体制还不完善转型时期,多种市场约束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地发挥作用,而且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之间没有达成很好平衡。即使城市计划为城市发展确定了大方向,不过在实施操作上.还会存在这么或那样偏离。是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影响城市正常发展。仅仅听从市场指导进行城市建设,无疑会造成不良发展后果。

2)对城市计划影响

市场经济中城市计划,应该放弃那种根据理想方法为城市景观量体裁衣简单做法,而是要以实现城市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适应为高层次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城市计划作为一个实务性上层建筑,经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进而对投向这些资源生产要素进行调控,以发明一个有序竞争、理性决议中观环境,使得城市在充满改变外部环境中一直保持活力,取得连续发展,使得微观主体决议和行为符合城市及国家长远目标和利益。

所以,计划要保持动态性,总体发展目标弹性。

3)对城市建设影响

假如说在以“短缺”为特征计划经济时朋,城市关键职能是提供生产空间,那么.在以“过剩”为特征市场经济中,城市更应是组织消费中心。未来城市将是服务和创新中心,肯定要求在用地功效数量安排,空间组合、发展质量上给于充足关注。

从长远来看,城市用地功效组合中.单纯物质性生产用地将有所下降,生产性用地下降并不代表城市生产作用就完全消失了,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动培育支柱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努力仍在继续,而因为技术革新等原因,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再需要庞大厂房,所需用地也大大降低。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展现出和以住不一样特怔.

3.民主化和法制化对中国城市计划建设影响

民主化是社会发展无可阻挡趋势,这一趋势也必将对城市计划建设产生巨大促进。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注意公众在城市计划过程中参与,以后伴随民主化进程加深.计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全部将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另外,在城市计划管理理体系中还应注意多种社会组织、非政府机构介入。1990年代末西方国家广泛探讨“城市管治”理念,正是民主化在城市计划建设中反应。

 在法制化模式下、要求计划必需加强对政策研究。

只有对政策进行全方面分析,使计划内容表现在政策方法之中,才能使计划树立权威性,含有可操作性;

其次,必需建立计划法制观念,这不仅包含完善计划审批程序,对违反计划法规人员进行处罚等狭义法律观,亦包含树立计划实施是行政法授权下行政行为观念;和之相适应,计划编制结果必需经正当授权或纳入法律体系,使之和国家法律体系相匹配才能表现法律上权威性。

改变计划文本表述方法和内容是现在关键问题。表述方法明确不仅有利于规则,符正当规格式,便于操作,同时亦可降低计划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多自由裁量权,降低权钱交易事件发生。在城市计划依法行政中还要充足实现好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使用。

4.选择城市发展用地要考虑原因:

选择有利自然条件

尽可能少占农田、菜地

保护古迹和矿藏

满足关键建设项目标要求

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发明良好条件

5.城市总体计划意义——政策计划

总体计划本身性质应该是城市政策总体纲要,是相关城市未来发展政策陈说;总体计划编制,也并非仅仅是城市计划部门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操作,是对政府行政和政策预先要求;在计划内容上,要强化城市公共政策内容,既要反应城市公共政策要素,更要反应公共政策组合及其在城市空间上基础表现;在总表现划陈说上,要以政策陈说为关键内容,所完成文本应该是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所提议政策框架,因、表等只是达些政策文本说明;在计划程序上、应该符合基础政策决定程序,而且和城市行政、立法和执法程序及其要求相结合。

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研究概念界定

关键内容关键包含两个层面:其—是相关城市长久发展目标和包含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等宏观长远问题;其二是和城市近中期发展亲密相关问题研究,包含近中期土地开发策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总而言之,关注是城市整体和长远发展战略问题。

“城市发展概念计划”其本质不是“计划”而是“计划研究”,它直接目标是为制订城市发展战略(不管是否表现为正式文本形式)提供思绪。所以,称之为“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研究”或“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显然更为贴切。

城市发展战略实质上是对城市长久发展含有重大影响要素综合协调和安排。

其一,城市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高层次计划形式实质上是适应该前形势和未来发展一个“计划”或“导向”,而并非仅仅是一个新研究方法;

其二,城市发展战略对象是关系城市长远发展关键影响原因,不能将城市空间布局作为战略研究唯一着关键,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景观等方面各关键影响原因全部应该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对象。

6.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研究关键内涵

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过程中城市总体发展概念研究,其研究内容能够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城市应该发展到何种情况(外部需求)、能够发展到何种情况(城市内部制约原因和主动原因,和城市发展主观追求)和怎样发展到这种情况(城市发展目标实现手段)。

3.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研究方法论分析(比较于总体计划)

传统物质性计划问题:重空间发展,轻经济社会发展;重感性构思,轻实证分析;重终极形态,轻开发时序;重“精英”作用,轻公众参与。往往造成城市计划编制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而新出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或战略计划研究,其关注点是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和关键原因先行研究。将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或战略计划研究相对独立于城市总体计划编制阶段,并以较为开放心态和采取开放组织方法,从而有可能产生多学科、多视角、有深度研究结果,进而为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和总体计划具体编制提供较为科学合理概念。

7.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研究关键层面

▲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计划研究内容设定中通常可包含六个层面,即区域背景、经济和产业、社会文化、空间发展、环境和景观、开发策略。

区域背景

宏观区域发展趋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应对方法

经济产业

其一是对经济发展现实状况水平和发展阶段确实定,对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势有较为清楚认知。

其二是明晰不一样产业在城市经济

推荐访问:规划 方案 居住区 详细规划 规划方案详细规划方案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