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3-08 16:45:10  来源:网友投稿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课件或录象(出现空气在水中、在空中、在物体中、在身体中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

  2.合作填写表格:

  空气所在肺里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

  2.练习朗读。

  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3篇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1

  《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很适合小学生读。课文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捉迷藏”开始,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

  课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了学习新课时都会留的预习任务:读课文三遍,标清自然段序号,依据生字表画出新的生词和有关的三字四字词语。我一直认为,做好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有预习就得有检查,在用谜语导入之后,我进行了预习检测:读词语和理解词语。孩子们的表现我是满意的,只是也有些遗憾,我应该安排“以词入句”的练习,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却没做到。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围绕“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在小组内讨论,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全班交流,完成我设计的表格。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组合作交流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上我依据课文内容安排了小组活动,虽说学生们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大组长该怎样安排分解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取得快而有效的成果?而这些问题正是小组建设中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孩子们同桌之间交换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实际上,在这个时间完全可以多种形式读:分角色朗读,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等等。我想,在以后的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更应该多指导多训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正印证了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我相信:我会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2

  《空气在哪里》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题材是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的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先出示一条谜底是空气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猜出来后,导出课题,学生读题后,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再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圈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在小组内交流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如何记住字形,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学生再读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围绕“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还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我还让学生交流: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发言积极,很好地掌握了这节课内容!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3

  本课首先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携带的材料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观察、体验空气的特点。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都能非常的积极的参与活动中,并且在其中发现了空气的特点。这一点上,我感觉孩子们研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研究空气是可以流动的个问题的时候,我提出:我们知道可以流动的物体时液体,那么空气是液体吗?这个问题,学生们都比较的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液体,空气的特点对比,同学们逐步的发现空气的流动和液体的流动式不同的。这样就得到气体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学生进行了比较好的思考。我想这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在学生验证空气占据的空间实验中,学生都较好的进行了实验操作。但是有些的地方的还是比较的不严密比如由于水盆的是用自己携带的小水盆,深度不够。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菁选3篇)

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1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玻璃缸一只、玻璃杯一只、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土块等。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杯子里有什么?

  出示玻璃杯,问幼儿:玻璃杯里有什么?(估计幼儿回答:玻璃杯里没有东西)再将玻璃杯口倾斜,放入装清水的玻璃缸中,冒出气泡、让幼儿懂得杯中有空气。

  二、找空气

  1、出示吹气玩具,问:吹气玩具里有空气吗?(有)你们能想办法让它扁了,再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吗?(幼儿玩吹气玩具)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玩具就鼓起来,挤一挤,空气就跑出来。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能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2、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幼儿每人一只塑料袋,到处抓空气)

  小结:原来角落里、桌子下、走廊上都有空气。

  3、人身体里有空气吗?(幼儿用吸管往水中吹气,冒出许多气泡)

  小结:原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土块里有没有空气?(幼儿把土块扔进水中,冒出气泡)。

  小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5、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轮胎、面包、被窝等)

  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了解空气作用

  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四、欣赏儿歌《空气》

  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

  抓不住,闻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离了它,活不了。

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真正相信到处都的空气。

  2、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3、激起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塑料袋和杯子、脸盆、水、毛巾、吸管、气球等。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杯子,请小朋友拿起杯子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2、老师请小朋友把小毛巾塞进杯子里,塞得紧一点,再放进脸盆里去,用手握紧,过一会儿请小朋友把毛巾拿出来看看,毛巾怎么啦?

  幼:有的毛巾干的,有的是湿的。

  3、老师做实验,请小朋友看好,拿出来请小朋友摸摸、看看毛巾是怎样的?(干的)

  4、老师再做一次实验,请小朋友看好,杯子放到水里有泡泡出来,这是什么?(空气)请小朋友猜猜,毛巾怎么样?(干的、湿的)

  5、为什么毛巾是干的?(因为杯子里有空气)为什么毛巾是湿的?(杯子里没有空气)

  6、杯子是不是空的?

  7、请小朋友找找看,什么地方有空气?

  8、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空气抓住?

  9、请小朋友抓空气,抓空气后请小朋友说说你在什么地方抓住了空气?

  10、老师这里有一个吹气玩具,你们说说吹气玩具里面有没有空气?放掉空气,吹到脸上有什么感觉?

  11、再请小朋友把吹气玩具鼓起来,你们知道吹气玩具里面有什么?

  12、我们人身体里面有空气吗?

  13、用什么办法能使老师相信人的身体里面有空气?

  14、用吸管放在水里吹能看到什么?

  15、请小朋友自己吹,看看有没有泡泡?

  总结:我们教室里有空气,人的身体里有空气,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没有地方有空气?

  16、水里有空气为什么?天空中有空气为什么?泥土里有空气为什么?……

  结束活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到外面去找空气。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幼儿教案空气在哪里

幼儿教案空气在哪里1

  活动目标:

  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4)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反思3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反思1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是一首儿歌,对于我来说,这类课文是我的弱项,内容简单,不知道该怎么讲解。课下我们组的姐妹也坐在了一起进行了讨论。讲述课文之前我特意问了一下学生,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我们还能找到“他”吗?孩子们进行各种猜测——幻想,画像,做梦。听了回答,我有些不知所措,原来“雷锋”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很遥远。我便卖起了关子,等学完课文看看谁的答案正确。

  为了唤起孩子们的共鸣,我决定首先树立形象,通过出示雷锋的头像和对雷锋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满脸疑惑地说:“雷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连我们伟大的*都亲自为他题词,还向他学习。”孩子们用课文中感人的故事给我做了回答,真不错。

  其次,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我们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和乐课堂中是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结合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去学习,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试用,我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特别是让学生自学时,课堂纪律就不太好掌控了。听了苏松枝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质疑的重要性,学生的素质能够那么高,我觉得这都归功于*时老师的训练。二年级的孩子质疑的能力虽然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时着重训练,相信孩子的质疑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我害怕孩子们提的问题是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我找了我班学习较好的学生来提问题。谁知他一下子就提到了点上:什么是“泥泞”啊。我先找学生来回答,孩子们回答的并不是很具体,于是我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想象一下雷锋叔叔抱着迷路的孩子回家当时的情景,适时提问从这可以看出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进行指导朗读,这样的教学过程干脆利落,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孩子的思维一下子被我打开了,通过第二小节的引导,孩子们知道了这节课我是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到了学习第四小节时很多孩子都敢勇于提问题了,而且都提到了点上,什么是“年迈”?什么是“荆棘”?根据孩子们提的问题,我又适时引导着学生学习了第四小节的内容。这节课下来,我感觉特别轻松,而且效果非常好。每一个环节都是水到渠成的。老师不再是一直说了不停,学生学起来也兴致盎然。

  最后,通过名言,例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让学生去深入了解雷锋的奉献精神。结束时我又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去寻找身边的活雷锋,学生说的是生动形象。

  和乐课堂我们还在探索中,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适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信这就是自己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反思2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是一首儿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向我们讲述,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只能领会表层所描写的雷锋做的好事,却很难把握诗歌的主旨——号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把雷锋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此,如何让孩子动情?讲述课文之前我特意问了一下学生,雷锋叔叔的事迹你知道了吗?你在课下搜集了吗?让孩子简单讲一讲他们搜集的雷锋叔叔的故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雷锋叔叔的头像,耳边回荡着雷锋叔叔的故事,一起走入了第六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表面上讲人们寻找雷锋,其实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向雷*学习。可对于7、8岁的孩子们来说,雷锋叔叔确实与他们有点距离,至少他们对雷锋的故事所知甚少,更何谈雷锋精神?为了能让雷锋叔叔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课前我布置的查找资料帮了我很大的忙,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叔叔。讲读课文时我主要抓住小朋友在小溪边,小路上寻找雷锋两大块,让情景再现,并抓住重点词“泥泞、荆棘”品读课文,使学生在一遍又有一遍的`朗读中身临境地感受雷锋的乐于助人、大公无私。但是在小路上这一节的讲解上我加入了学生学雷锋背大娘,孩子们觉得好玩笑场了,这里应该去掉,这个小活动课后好几位老师给我说起到的效果不大。应直接用学习第一小节的形式来让孩子自学。最后我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资料说一说他们看到的雷锋,在街道上,在敬老院,在校园里,到处都是“雷锋叔叔“的身影,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起到了让孩子们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效果。

  课后我又让孩子们背雷锋的名言,看雷锋的电影,唱雷锋的歌曲,讲雷锋故事。在三月这个雷锋活动月,让孩子们把信念转化为行动,“学雷锋,做好事”。整个三月,孩子们大大小小的好事记了一本子,原来,一个个小雷锋就隐藏在大家心中,原来,孩子们正在用一件件小事践行着雷锋精神。我为之感动!为之骄傲!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空气在哪里?教案 (菁选3篇)

空气在哪里?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清水、手帕、塑料杯、每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根塑料吸管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作用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一)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让幼儿观察:

  (1)杯子里有什么?

  (2)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3)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师: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是它把水挡住,不让水流进杯子里,所以手帕没有湿。)(二)杯子里有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往下看: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空气)(三)杯子里有空气,空气把水挡在了杯子的外面,所以手帕没湿。

  二、寻找空气:

  1.空气是个淘气的小娃娃,*时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把空气娃娃找出来,好不好?

  2.幼儿试验:

  (1)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人一个瓶子,将瓶子横放到水里,观察现象。

  (2)第三组幼儿每人一根塑料吸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

  3.水里冒出了什么?是谁在吹泡泡?空气藏在了哪里?(瓶子里、我们的身体里)。

  4.除了这些地方有空气,还有哪里有空气?幼儿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1.空气娃娃每天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谁来说一说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幼儿讲述)请小朋友一人拿一个塑料袋,我们来玩“抓空气”的游戏。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迅速的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塑料袋里有什么?

  (1)我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2)张开口袋看一看,我们能看见空气吗?

  (3)能闻到气味吗?

  (4)能摸得着吗?

  师小结:空气娃娃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空气娃娃很会变魔术,*时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3.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4.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5.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没法呼吸,没法生活了。所以说空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那如果空气变脏了,我们呼吸了变脏了的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讲述)小朋友知道怎样来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吗?(多种树,让树木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少开车,减少废气的排放等)

  四、结束部分和幼儿一起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做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空气在哪里?教案2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很大的好奇心。《课程指南》上指出:“大班幼儿探究、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解决问题。”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 本活动设计意在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手帕、玻璃杯、塑料袋、气球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

  2、气球爆炸为什么会有响声?

  3、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老师 “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找空气好不好?

  二、找空气

  1、请幼儿按自己想的用塑料袋去教室的各个地方找空气

  2、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是在哪找到空气的,说一说“你在哪儿找到了空气”。

  三、尝试活动

  1、幼儿自由尝试通过什么方法手帕放入水中让不会浸湿?

  2、讨论:为什么把手帕不会湿

  3、老师小结

  四、延伸 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空气在哪里?教案3

  科学意图:

  利用教材资源和实际条件,给幼儿提供充盈的探究条件和广阔的探究空间,发挥每位幼儿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究的热情,实践中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材料准备:

  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土、盆、水。

  实验操作:

  (1)请幼儿打开塑料袋在室内或到室外去捉空气,捉住后把塑料袋口攥紧,然后朝着自己的脸放开,感受空气的存在,或者让幼儿扎住塑料袋口,观察了解空气看不见、无色无味的特性。

  (2)把土块放入水盆中,请幼儿观察土中是否有气泡冒出,了解土壤中也有空气。

  指导建议:

  ●捉空气时,最好让幼儿跑动起来,等塑料袋被空气充盈起来后,让幼儿扎住口,再朝着脸打开塑料袋。这样空气释放带动的空气流会给幼儿更深刻的感受。

  ●捉空气时,要引导幼儿到每一个角落都试一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把土块放入水中时提醒幼儿认真观看,不要用手去触摸。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充气筒给各种充气玩具打气,或者用扇子扇风等其他形式来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风车,并尝试让幼儿用吸管吹风车使风车转动,以此来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科学小知识 :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其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绝大多数的生物需要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植物越茂盛的地方,空气往粒越新鲜。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主要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真正促进了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发扬了个性,发展了能力。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小鹿、泉水以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板书:雷锋叔叔,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你在哪里齐读课题。

  2、对雷锋叔叔的了解随机识记书写:锋、叔二字。

  教师个案:简介雷锋的生*。了解 的题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v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标注:标出诗节。

  识记:标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想想:结合我知道中的两条消息,想:雷锋叔叔,在哪里?(讨论)

  v讨论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师生流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齐读:去拼音读(*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教师个案:

  1、配乐诵读

  2、学生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小老师领读生字

  ②小组开火车读

  ③认读生字词语。雷锋、叔叔、曾经、泥泞、脚窝、年迈、荆棘、花瓣、晶莹、寻觅、需要

  ④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水彩颜色把词语在文中涂出。

  ⑤扩词。

  ⑥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生字记住的。

  ⑦同桌互相检查,读全对的给他画上一滴小露珠。

  ⑧指名分节读诗歌,正音。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下的匕先写撇。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教师个案:范写冒、迹、滴。冒字要注意结构。上面部分要写得扁以些,现面的是个目,要瘦一些。迹字要注意亦中的竖撇和竖钩不要些成两个竖。滴字的右边注意不要写成商。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积累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温暖的春风、晶莹的露珠等词语,理解运用足迹、泥泞、需要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会认、会写、会用本课的 12 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 个认读字。

  (2)指导学生积累和灵活应用搭配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2.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足迹、泥泞、需要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听歌曲吗?(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把雷锋当成学习的榜样。

  3.雷锋叔叔已经牺牲了,可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你能找到他吗?(出示课题)

  4.认识生字:锋 叔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关于雷锋叔叔的哪些事。画出本课的生字。

  2.出示生词认读:曾经 泥泞 脚窝 年迈 荆棘 花瓣 晶莹 四处寻觅需要(读的形式: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锋 叔 曾 泞 窝 迈 荆 棘 瓣 莹 觅 需)

  4.再读课文,读正确。

  5.认为能够把课文读正确的同学可以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

  6.大家可以自由练习读。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范写,重点指导:

  (1)出示迈、迷、迹,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先写走之内的部分,再写走之;走之的左下撇捺交叉处要相连,不是交叉。)

  (2)出示雷、需。(第一笔横要短,秃宝盖要宽,横钩不能写成横折钩,四点分布要均匀。)

  (3)冒:上边曰要宽些,下边目要窄些。

  3.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4.出示自己会写的字,互相评一评。

  四、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不熟练的字或词语。

  2.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五、板书设计

  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锋 叔 曾 泞 窝 迈 荆 棘 瓣 莹 觅 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看看谁把课文读得最流利。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把你对雷锋叔叔的感情渗入到课文朗读中,用读体现出来。(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补充朗读。)

  2.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雷锋叔叔到底在哪儿?

  学生读自己画出的句子。

  3.自己找合作伙伴,用问答式来读一读。

  4.小组比赛读,比一比哪一组问得好,哪一组答得好。

  5.通过朗读和学习,你对雷锋叔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大家互相说一说。

  6.读读最后一节。

  (1)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雷锋叔叔是爱心的象征。)

  (2)说说生活中自己见到的雷锋叔叔做过哪些好事。

  三、指导背诵

  1.你发现诗歌有什么规律呢?说说怎样背更容易。

  2.练习背诵。

  四、读读记记

  1.读读记记。

  弯弯的小路 长长的小溪 蒙蒙的细雨

  温暖的春风 晶莹的露珠

  2.谁会填。

  弯弯的( ) 长长的( ) 蒙蒙的( )

  温暖的( ) 晶莹的( )

  五、布置作业

  1.讲讲自己看到的好人好事。

  2.把你做的好事写在日记里。

  六、板书设计

  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学雷锋,做好事

  哪里有爱心,哪里就有雷锋叔叔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3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了雷*的事迹,虽然雷*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雷锋出现。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学生感情的变化,通过三次讨论让学生体会自己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整堂课注重朗读,突出读的指导。另外,有关雷锋的事迹还有很多,这首诗歌对他的介绍也很少,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资料收集和交流环节,为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做准备。

  乐于助人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重要的一条,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如何关心帮助人却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个时候我们把雷锋叔叔介绍给他们,无形中给了学生一把尺,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2课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走近雷锋

  (1) 出示雷锋图像,师随机问:小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雷锋叔叔)

  (2) 板书,指导书写:雷(上宽下窄)、锋(左窄右宽)、叔(左右均等)

  2、了解雷锋

  (1) 学生谈自己对雷锋的认识。

  (2) 老师做适当补充。

  3、导题:

  雷锋,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他的乐于助人,他的无私奉献,影响了多少人!今天,我们就随着文中的小伙伴,一起去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

  (补充课题:你在哪里)

  二、初读诗歌,认读生字

  1、师范读诗歌

  2、生自由读诗歌,圈出生字,难读的`多读几次

  3、指名分小节读

  第一小节:读通读顺

  第二小节:曾、泞(后鼻音),泥泞(书写指导)

  第三小节:读通读顺

  第四小节:读准迈、荆棘、瓣、莹

  第五小节:觅、需

  三、再读诗歌,领会内容

  1、生自由读诗歌,找找不理解的词语。

  2、分小组先解决(如过不能),再由全班一起解决。

  3、全班讨论解决。(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预设:泥泞、年迈、荆棘、寻觅

  四、复习巩固

  1、读词

  2、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出示词语,选择词语后读句子)

  锋利 这把刀很锋利,所以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曾经 我曾经在这所学校上过学。

  泥泞 因为刚下过雨,所以这条小路变得很泥泞。

  荆棘 山路上布满荆棘,但是我不害怕,我要勇敢地向前进。

  花瓣 秋天到了,花朵也慢慢地凋谢,只见一片片花瓣随风飘落下来。

  晶莹 他的脸上满是晶莹的泪水。

  寻觅 我们四处寻觅可帮助小丽的好心人。

  需要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五、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1、需(雷---需)上下结构

  2、洒、滴(左窄右宽)

  3、师范写,生练写

  4、交流评议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读出味来)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雷锋叔叔的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交流体会

  3、生默读诗歌。师: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雷锋叔叔到底在哪?

  4、重点交流2、4、5小节

  第2小节:

  (1) 边读边想边体会:

  体会孩子和大娘遇到了困难;体会雷锋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

  (2) 朗读制导

  第3小节同上

  第5小节:

  (1)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2)朗读指导

  5、通过朗读和学习,你对雷锋叔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

  三、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 反复朗读,说说感受

  (2) 背诵课文

  四、 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及时出示题词)

  (2)师:雷锋的确是我们的好榜样。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

  (3)寻找身边的雷锋。

  师:小朋友,我们身边有没有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呢?

  六、指导书写:

  迈、迷、迹-----左窄右宽

  冒----上面不是日

  (不曾想,如今的孩子居然不知道雷锋!这太让人惊讶了。这才感觉到什么是代沟,毕竟我们与他们的年代不一样了!唉!

  让孩子去了解雷锋,可是却有那么多孩子没有完成任务。可是前一天晚上,我满怀激情地备课,做课件,一直忙到十二点钟,为的就是让这英雄的名字能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但孩子的表现却那么无动于衷,不知道是过于生气,还是情绪的落差太大,或是感慨自己,总之,我把自己给气哭了,第一次,当着学生的面肆无忌惮地流泪了!算是对逝去雷锋的悼念吧!)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空气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3篇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1 空气在哪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