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画》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3-01-09 1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指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指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运用指墨画技法做各种指墨效果练习。  3.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画》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画》教学设计【10篇】

《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指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指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运用指墨画技法做各种指墨效果练习。

  3.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探究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教材在学生已了解用毛笔作*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指墨画是一种传统的作画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现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但指墨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未能引起重视。其实,用手指作画与用毛笔作画一样,都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指墨作画,所产生的特殊风格与情趣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它与水墨画、泼墨画一样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开创一块儿童绘画的新天地。

  想象与自由创作是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本课让学生通过用手指作画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并了解祖国传统指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指墨画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指墨效果技法的掌握及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不同手指作画,体现水墨效果。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颜料与宣纸等*画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和指墨*画各两幅、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指墨画,欣赏我国清代高其佩等名家的指墨画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毛笔画与指墨*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指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指墨画有几种指墨表现方法,说说指画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指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指墨画名家潘天寿等的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指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指墨画用指表现方法,并作示范。

  (3)教师在宣纸上作各种指墨效果示范,完成一幅指墨画。

  3.指墨游戏。

  (1)学生在一张宣纸上,试作各种用指方法,体验、观察形成的指墨效果。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指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指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宣纸上,再次用手指作水墨画,完成一幅指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指墨*画作品,感受体会指墨画表现的特点和韵味。

《画》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与第七课成为一个色彩知识单元。本课在学生了解色彩调和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色相关知识,学习运用邻近色进行创作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什么是邻近色,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2、技能: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

  3、情感:感受运用邻近色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运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邻近色的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色彩美。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粉用具等。

  教学活动:

  一、学习邻近色的知识。

  1、用色彩表达感受。

  今天,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有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的美术学习以指导帮助,老师的心里感到很温暖,谁能用颜色来表达老师此时的心情,请你快速地涂在这张纸片上。

  2、这些颜色都是不同的,为什么都可以表达老师此时的感受呢?

  3、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蓝、蓝与紫、紫与红等。 邻近色,会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色彩世界是奇妙的世界,而自然是最伟大的色彩家。

  二、欣赏,感受邻近色的美,揭示课题。10’

  1、欣赏自然图片:这是大自然中邻近色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自然是美丽的,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不同的邻近色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2、欣赏画家作品:

  ●欣赏《红土地》

  有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热爱,我们一起来走近他:

  (1)《红土地》,著名版画家李成忠创作,1996年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银奖。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李成忠的版画作品,都是想从人和宇宙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对应。他通过对人的思考、对自己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思考,深深悟出了人和高山白云间的关系。《红土地》就是最好的例证——画面色彩明亮且空间广阔,显示了他对滇东红土地真诚热爱之情,所以这张画为版画中的精品。

  ●欣赏《顾盼》:

  (1)画中描绘了什么内容?

  ——画面的大部分是一层覆一层的大叶片,有如荷叶般大小,由于光线原因,每片叶片都绿得不一。在画面的左下角,密密覆盖的树叶片下现出一个大空隙,有一根粗壮的枝干伸出,枝干上还伸出一条条小枝,小枝上挂满了野果,仿佛饱满得要压着枝干下垂的样势。有两只娇小、可人的鸟儿分别停栖在大叶片的茎与杆干上伸出的小枝条上,它们歪着头相互对视着。

  (2)画面以绿为主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寂静、深幽)

  3、揭示课题: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出示课题。

  三、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的方法。

  1、谈话:邻近色并不是相临的两个颜色,而是不同深浅的颜色组的颜色。和谐的邻近色不仅可以描绘自然的真实美,还可以表达情感或意境,如果是你,想用这个邻近色画一幅怎样的画?

  2、老师这里有一张还没来得及涂色的画,请你们根据要求任选一个讨论一下,用怎样的邻近色比较好。

  要求:

  (1)表达节日的喜庆

  (2)追求安静的环境

  3、示范。

  四、学生实践创作。

  1、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学们画的色彩和谐的画。

  2、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评。

  1、说说自己的作品,

  2、说说今天的学习感受。

  六、拓展。

  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作品给人带来和谐的感受,我们也要让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最后,让我们在一组和谐的居室环境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下一次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怎样用好邻近色。

《画》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概述】

  教学内容:《学画农民画》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知道农民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了解农民画的特点。

  应会: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改画,添画农民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和表现手法,激法学生热爱民族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装饰线,装饰色,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感受农民画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民间玩具、年画等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多媒体播放农民画,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画的?

  勤劳的农民不仅把庄稼种的好,这些美丽的画也出自他们勤劳的双手。

  (二)了解农民画:

  让同学通过欣赏农民画,感受农民画并要求学生给农民画起名字,知道我国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结晶。

  师小结:农民画选题也很丰富:农家的爷孙情、有趣的斗鸡、寓意年年有余的收鱼场面、月下的老少闲情、放牛娃眼中的世界……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是这些作者独特的自由艺术构思,大胆自信的画风,强烈鲜明的用色、饱满的构图、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善于在*凡生活中摄取美的画面和敏锐观察力。从这引起具有乡土风味和劳动人民特有的心灵气质的画面,从这些粗放、有力、刚健的艺术特色的画面,欣赏这些农民画,我们体味了作者的感情,受到了健康向上的美的陶冶。

  【许多学生对于凭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常因苦思冥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而苦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鞋子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清晰了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巧妙的为学生的构想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展开了联想,从面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三)认识农民画:

  多媒体播放农民画

  ⒈农民画的发展和分布:在我国广东的龙门和舟山群岛地区、陕西的安塞、云南的腾冲、西安的户县等地区的农民画很有代表性。

  ⒉农民画的艺术价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讨论得出)

  农民画,源于农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其艺术最大的特点。

  ⒊农民画的创作风格:(看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归纳)

  ⑴构图上多采取散点透视或俯视、仰视、反视等视觉方式,多*面结构,整体讲求较强的装饰效果。在用线上力求简练而具有概括力,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

  ⑵农民画在造型上大体可分为外轮廓线和剪影两种方式。外轮廓线既“单线*涂”,这种装饰性*面构图为目前农民画的主要造型方式。剪影造型方式是剪纸造型的唯一方式,它的特点是抓住典型动态,夸大特征,造成强烈的形式张力,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

  ⑶农民画的题材以农村的生活为主,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特色。

  ⑷农民画的色彩来自民间年画的表现,用色对比强烈。

  ⒋农民画的造型特点分析。

  结合民间剪纸、泥塑、年画、刺绣等艺术形式分析不同地区农民画的造型特点和色彩。

  5引导学生欣赏农民画。教师讲解;

  农民画多是以日常劳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者是没有受过专门美术训练的普通农民,他们在劳动、生活之余以自己的体验和兴趣去创作。广大农民富而求乐、富而求美。浓烈浑厚的用色是他们的审美意识,是他们追求健康、丰富的现代美好生活的强烈反映。这些农民画的创作既具有我国古老民间艺术的形式风格,又毫不显得陈旧与俗气,它大胆、单纯=朴素、粗犷=情真,与现代艺术有着同样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农民画的创作题材多以各地各民族的风情、习俗、传说,以有他们的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同时新的生活变化也渐渐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

  6介绍民间装饰色彩的特点。

  (1)用原色、间色,很少用复色,整幅画面色彩艳丽、饱和夺目。

  (2)每幅画面都根据内容确定主色调,如红、黄、蓝、绿等,其他色则起陪衬、点缀作用。

  (强烈的对比色是农民画的一种用色特点,而这个美术概念也是四年级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是要给予肯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的教会学生用美术语言来表达所见所闻。)

  反映农民的纯朴、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此步要让学生了解农民画以生活为题材,特点有哪些?

  特点:

  1、生活为题材。

  2、人物造型多用夸张、变形等大胆的方法,无拘无束。

  3、色彩艳丽,多用原色,有主色调。

  四创作:

  对比学生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习改画和添画:

  改画:以一部分为基础将部分内容进行改画。

  添画:以一部分为基础进行添加。

  作品展示

  【通过作品展示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陡然间会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教学总结:

  农民画自诞生以来,,它流传于各个地区并产生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它来源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如今,农民画的天地更为广阔,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四.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在最后的小结当中,要充分的肯定学生们的创作,要保留和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与对自已创作的能力,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最后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我们都当了出色的农民小画家,设计了自已美好生活。

  希望同学们运用自已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设计更多美丽的装饰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将来真正成为一个出色的小画家。

  【将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再次得到升华。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灵感火花的闪现便不会转瞬即逝,这种通过写作来提高想象的方法一定会成为学生们的`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后反思】

  民间艺术之美,值得我们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赏,跟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而把民间艺术介绍给孩子,我觉得还是一份责任。

  因此,如何使优秀的民间艺术与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创作有一个较好的结合,成为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注重的是让孩子最广泛地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民间艺术,通过大量的农民的画的作品给他们最大的视觉空间,感受空间,同时,不拘形式地给他们最大的描绘空间,再创空间。

  在《学画农民画》的课时里,我通过网上收集的农民画的作品,民间剪纸,年画,还有不同风格的农民绘画作品使学生欣赏,还给他们讲述一些民间艺术的渊源和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如此我讲到民间老虎帽的民间故事学生非常有兴趣从中贯穿尊敬长辈的思想教育,民间老虎帽,每个帽子都有一个主人,他蕴含着长辈对儿女健康成长倾注的深情和希望,并且造型,色彩和所用的材料都是智慧的创作。当学生去临摹或画农民画的创作手法的表现,孩子们的表现力变得特别强。

  *的民间美术作品极其丰富,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对农民画的认识与探究,有利于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幸福、吉祥的主题是我国民间美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祈福纳祥的希望和信念。

  农民画突出的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了农民生活情趣、丰富生活内容的精神食粮,它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和审美修养。

  在这一课前,我通过充分准备,带领学生认知进入“最生动”、最丰富”也是“最单纯、淳朴”的土生土长植根于农村或乡镇的美术作品。在欣赏分析农民画中指导欣赏作品,尝试进行分类和特点归纳,然后临摹、写生、观察、教师示范等,学画农民画。从而注意到运用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特点。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想:

  1.教师要在*时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更有利于在这种非固定模式的课堂中灵活机动的运用所学引导和启发学生,令学生信服。

  2.在课前学生探索阶段要密切关注各组学生的进展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学生热情很高,选择的内容太过庞杂,教师应在先肯定其热情的前提下巧妙的引导其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但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帮助要适度。

  3.上课前要对各组学生探究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更好的掌握时间,调动课堂气氛。

《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3、六对反义词做成的头饰。

  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54电4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二、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难点是了解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幅画。(出示挂图)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这幅画画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古诗

  1、谈话:古代有位诗人就以《画》为题,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把“山、水、花、鸟”四个字都用上了,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出示整首诗)

  2、熟读诗句

  A、自由读,找出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B、出示生字卡片,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

  C、指名认读,同桌对读。

  D、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做上记号。

  E、学生自由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3、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A、小朋友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对诗句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和自己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为什么“近听水无声”?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在?……)

  B、小朋友的问题,我们看看黑板上的画就都能找到答案了。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教师引读全诗。

  C、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D、图和诗对照着读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创设情境,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读。

  A、小朋友,这么美的一幅画,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那我们一起来吧!

  远远地看画中的山,配上“远看”的动作――远看山有色;贴近画侧耳听――近听水无声;想像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春去花还在;到画前驱赶鸟儿――人来鸟不惊。

  B、小朋友自己找伙伴合作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C、课件把古诗的“山、水、花、鸟”四个字留下,其它隐去。小朋友,现在上面又出现了这四个字,谁能把没有了的字背回来呢?(可结合挂图来背)

  D、这首诗讲的就是这幅山小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6、布置课外实践

  回家找谜语,开展猜谜语活动。

  五、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山、水、花、鸟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55电4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难点是了解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A、示“远”和“近”两个词,请第一桌和最后一桌的一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如: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等。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3、把写有六对反义词的头饰分给学生戴上,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做游戏的形式复习要认的生字。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字该怎么记?

  2、这节课我们来写“人、火、文、六”,你能写好这几个字吗?写好这几个字的关键在哪里?(重点练习“点”)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作具体指导。

  五、课外实践

  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反义词,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六、作业布置:用“远”和“近”口头造句。

  七、板书设计:人、火、文、六

《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画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表现出来。

  2、在绘画中,能运用故事画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画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重点:

  故事的表现

  教学难点:

  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教具准备:

  CAI课件、连环故事画若干幅.示范故事画一幅学具准备:绘画纸、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一个小朋友,你们看看她是谁?CAI课件:“美羊羊的形象”,你们猜猜看,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略),CAI课件:(同一个画面逐步出现A.美羊羊的形象。B.美丽校园的

  背景下有一个垃圾桶。C.美羊羊把废纸屑投入垃圾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晴朗的上午,事件是美羊羊来到了我们学校,在“三创”活动中,她也积极参与了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你们看,美羊羊把地上的纸屑放入垃圾箱,美丽的校园好干净.好漂亮啊。这是一幅用单幅图表现的故事画,就是把喜欢的故事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有趣的内容:故事画。

  板书课题:第十三课故事画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分析什么是故事画:故事画就是用一幅画或多幅画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故事,还可以补充文字。

  1.CAI课件:《爱心组合》,启发学生用多幅,简单的表现形式来画。

  (A.一个正方形慢慢走来。B.一个长方形和圆形兄弟接伴而来。

  C.一个三角形蹦蹦跳跳出现了。D.他们要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是呢?E.原来是给日本地震中,灾区小朋友们建一个温暖的家。)

  老师还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

  2.听故事:故事发生在美丽的比基尼海滩,一天清晨,海绵宝宝来到了隔壁派大星的圆顶小屋边,“咚咚咚,咚咚咚,派大星,你起床了吗?”海绵宝宝大声的喊道,“噢,还没呢!”派大星懒洋洋的

  回答,“快快快,我们一起捉水母去?OK?”海绵宝宝边讲边比划着,派大星听了,激动极了,马上打开了门,用向往的眼神望着海绵宝宝。于是,两个好朋友在美丽的比基尼海滩上愉快的捉水母。这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捉水母的故事。提问:故事的主角是谁?(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教师画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提问:故事发生在那里?(比基尼海滩以及海滩的优美景色),教师画海滩的景色,提问: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做什么了?(捉水母),教师画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捉水母的动态。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把涂好颜色的图片带来了,投影展示:涂上颜色的画:“一起捉水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一幅画,或者几幅画来讲一个故事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画什么故事

  小组交流

  4.说一说我画的故事(学生回答略)

  4.布置作业:CAI课件(素材:风景,昆虫,动物,日常用品等)

  5.辅导学生作业:

  表现方法:可先画故事的主体再添画背景,还可以用文字补充故事的内容。

  6,课堂交流

  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

  三、课后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泥塑、剪纸等立体制作方式来表现一个故事。

《画》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

  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

  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

  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

  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

  斤的笔顺是:

  (4)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抽读卡片。

  (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运用点、线、面以及其他的材料创作装饰性的人物作品。

  操作领域:根把图片资料和自己的写生画变成装饰性的人物作品。

  情感领域:欣赏研究民间艺术家和画家的作品,借鉴他们的表现手法,设计装饰性的人物画,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点、线、面和色彩的搭配设计人物装饰画。

  教学难点:突出作品的装饰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图片资料、绘画工具、勾线笔。

  学生:写生作品、绘画工具、勾线笔。

  教学过程:

  一、展示一幅学生的写生人物作品。

  问题一:请你描述一下,这幅人物写生作品的外貌和动态特征。

  问题二:你能不能在这幅画上加一些东西,使它变个样?

  展示写生作品添加后的作品,两者进行比较,讨论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小结:变化方法:添加

  问题三: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作品变变行,看看会有什么意想不到到的变化?

  展示变形的作品。

  小结:变化方法:夸张、变形

  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变化后的作品更具装饰性。

  二、通过我们的加工和变形,使这幅单一的写生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更富于装饰美感。

  引入课题———《人物装饰画》

  三、欣赏。

  1、古老岩画:细部分解图感受点、线、面结合之美。

  2、民间刺绣

  3、剪纸

  4、皮影

  5、大师作品:感受点、线、面与色彩的搭配;人物几何形的变形,开扩学生眼界。

  6、学生作品

  四、看了这么多富有装饰性的作品,你想动手画一画吗?

  教师演示绘画过程:

  1、先用几何图形确定人物的基本动态结构。

  2、添加人物结构细节。

  3、运用点、线、面装饰。

  提问:除了用笔画以外还能使用什么材料装饰画面呢?

  五、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

  1、几何图形确定人物的基本动态结构。

  2、添加人物细部特征。

  3、运用点、线、面装饰人物。

  4、色彩可以使用黑白两色或彩色。

  5、可以使用多种材料装饰画面。

  六、展示作业。

  七、课后拓展。

  1、给自己的作品添加边框,装饰自己的家。

  2、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人物装饰画。

《画》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画》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脸形、五官、表情等特点,掌握三庭五眼的规律,并运用线描的方式画一幅人物肖像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身边小伙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特征及其比例关系,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体验以线造型的艺术魅力,增强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脸形的特点以及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难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展开“明星猜猜看”的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星头像图片,并提问:

  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吗?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自己喜欢的明星,教师总结:在对明星外貌进行区分的过程中,我们会抓住某一个外貌特征来进行比对,那么在表现人物肖像时我们该抓住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肖像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脸形特征

  (1)引导学生同桌间互相观察:

  你知道你同桌的脸形有什么特点吗?(有的是方方正正;有的是头部上方较下方更圆润)

  (2)用多媒体展示八种不同的脸形和相对应的汉字,引导学生进行连线游戏,根据自己的发现将对应的脸形和汉字相连接。

  结合汉字,不同的脸形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为了帮助人们把握人的脸形特征,古代艺术家把脸形归纳为“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个字型的脸形。面扁方为田、方者为国、倒挂形长为目、上削下方为由、上方下削为甲、上削下尖为申、腮阔为风、上方下大为用。即为“八格”,脸形特征有规律可循:“像之大概,不外八格”。但是脸形特征因人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脸形比较明显,有的人具备多种脸形特点。

  2.五官比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五官的比例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动手量一量,找一找头部的五官各部分的比例有怎样的特殊之处?(头长均等的分为三部分,面部宽度有五只眼睛的长度)

  (2)继续观察、测量,图中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头部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发际到眉弓,等于眉弓到鼻底,又等于鼻底到下巴,即为三庭,上庭是从发际到眉弓、中庭是眉到鼻底、下庭是鼻底到下巴。脸的正面,眼睛处于头部长度的二分之一位置,脸宽为五个眼睛长,两眼之间为一个眼长,叫做“五眼”。这就是人物面部比例:三庭五眼。

  3.肖像画作品

  展示费欣的速写作品《东方少女》,仔细观察:

  (1)作品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形象?(一位侧头少女的形象)

  (2)画家是以什么形式画出这位东方少女的?(线描)

  (3)根据作品简单分析画家是怎么运用线条作画?(粗细、长短、曲直、疏密)

  学生分享发现,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线条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呈现出了不同的画面特点。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自身为例示范肖像画作画步骤:

  1.确定脸形特征;

  2.确定五官的位置;

  3.细致刻画五官。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表情的变化,为了凸显人物特征,可适当添画人物衣褶。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认真观察组内的同学,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角度进行描绘,完成一幅有趣的线描人物画作品。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人物表情、面部比例。

  3.完成作品后,举办“写生照相馆”,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

  4.其他同学从脸形、表情、面部比例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如《我的好同桌》:脸形——田字脸;表情——开怀大笑;面部比例——符合三庭五眼。)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并进行情感升华:本节课我们与同桌进行了很多小互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丰富的肖像画知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同学的情感。

  2.课后请学生将本节课画的作品送给作画的同学。

《画》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懂得《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媒体:

  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和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 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10篇】 《画》教学设计1 一年级《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