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2-12-17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今天,听了王老师讲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今天,听了王老师讲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和感悟乘法的意义。为了能达到此目的,王老师在课的开始抓住了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老师说算式与学生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比如写: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师说200个6相加,学生感到很茫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怎样写简便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不足之处:

  1.在给加法算式分类时,没有砸实,学生只把相同加数的算式分为一类,而另一类,加数不相同的算式,没有分,老师也没有理会,导致后面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算式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样把问题给学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得出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乘法算式。我认为这样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的会更好。

  2.揭示课题如果放在新授课后,效果会好一些。

  3.练习题有个别没有处理,教师的语言不要过于罗嗦。 总之,听完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2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学生在*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

  首先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 操作体验 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抽象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学生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3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我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练习反馈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但是在补充习题的作业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既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的一幅图,有极少数学习困难生就搞不清改填( )个( ),在集体讲解时,我指着画面比划给学生看,一边指一边数,让他们充分理解指的是哪里的"几个几,订正时就不会含糊了。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4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乘法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通过“兔有几个几只,鸡有几个几只”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几个几,然后说一说,比一比,加强了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体会到几个几相加算式中

  加数相同;第二个例题是通过电脑图教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首先出示4个2的电脑图,再出示8个2的电脑图,最后出示100个2的电脑图,让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由于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掌握,尤其是后进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从后续的作业情况看,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改写,说明他们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没有多大的体会,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加法中。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无法预设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课前设计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不变的程序;而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规律,创设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开放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5

  今天,在教授乘法初级理解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练习题,6+6+6+4被改写成乘法公式。大多数学生做:(1)6╳ 4 + 4 (2) 6 ? 5-2令我惊讶的是,我的一个同学7岁? 我立刻称赞了他,并对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讶。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即提倡学生的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在未来社会,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即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作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如何将自己或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出现新问题时,他们会用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而不仅仅是被动的理解。就像刚才那个学生一样,他把6+6+6+4直接改写成了7? 根据他今天学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以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或问题与现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并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推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力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6

  认识“几个几”,是认识乘法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几个几”是多少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认识“几个几”对于乘法学习十分重要,也影响以后的除法学习。但在学生的认识和经验里,对“几个几”的概念基本没有或十分缺乏,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里很少接触或注意过这种“几个几”的具体情境,这是学生建立乘法概念和解决乘法简单实际问题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创设的情境里让学生观察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接着边指图边依次数一数,具体感受“几个几”,对于认识“几个几”就有了重要的支点。接着,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有“几个几”,把直观认识的“几个几”抽象成同数连加算式。所以认识乘法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数“几个几”,理解“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含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乘法概念的建立和以后乘法应用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填一填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几个几”和“几个几相加”;让学生看,再说说怎样列算式,强化“几个几”的表象,深化认识,感受它们的特点,使接下来的认识乘法具有知识与经验的支撑。

  最后在认识乘法的设计中,我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行了对比,使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为了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乘法的愿望,我又设计了让孩子们讨论“加法和乘法,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通过讨论,孩子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用乘法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确实比加法快,想学习乘法的热情就会自然地迸发出来。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有效性,让孩子对乘法的感受更深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7

  《认识乘法》,它是在掌握几个数连加的知识基础上引入的,本课需要学生明白乘法的意义。对本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反思:

  (1) 眼、口、手多种感官并用,加深学生体会——“几个几”代表的含义

  由课本的情景图,观察图,提出问题:兔有多少只?如何列式计算,这是个重点,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兔排列的特点,小兔是两只两只排列,适时问:看到了几个两只?那么要求兔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列式?列出连加的算式2+2+2=6(只)。学生会对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我的要求是用画片摆一摆,一堆摆2个,摆3堆;然后我又加上一个条件,将画片排排好,变成一排3个,共两排,引导学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发现是2个3,列式求数量,这样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在学习中,通过眼睛看,用嘴巴说,用手写,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充分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几个几”含义的体验和感知。

  (2)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对于学习知识,当知道为什么要学,人们会主动去学。这样学习效率便会提高。为什么要学习乘法?我觉得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首先,在例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书写简便。因而,教学时我创设对比情境,让学生写出“3个2相加”到“5个2”,再到“100个2”,一开始学生觉得很简单,3个2,5个2,都没有问题,但到了100个2,问题便出现了。“太烦了!”“太多了!”“写到什么时候!”学生纷纷疑问。此时我恰到好处的引入乘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其次,通过思考用加法算和乘法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它们求的都是总数,让学生明白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3)注重应用——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学生认识乘法之后,我注重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说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一个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一支毛笔2元,买4支毛笔多少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8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9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方案设计时,遵循 “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上,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精神不在状态,课始我简洁的导入学习情境直奔主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样教学设计为认识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2.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从2个4相加,3个6相加,再到4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直到100个4相加,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

  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各乘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非常简便。

  3.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拓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我安排了“算一算””“找朋友”和“画一画”的环节。

  隐藏图,你还会算2×7吗?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利用乘法的意义,2个7相加或者7个2相加来计算。

  从找5×4的朋友理解到只要5个4或者4个5相加都可以用5×4表示。

  “画一画”个环节让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次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一幅图既可以表示5个2,又可以表示2个5。

  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

  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

  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4.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

  在教学求摆多少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写几个几的教学环节中。

  剩去了写“2个2相加”写加法和乘法都改为口答。

  最后一个环节“画一画”只呈现第一个问题,再根据学生呈现的结果调整。

  增加了“100个4”的采访环节,跳动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充分了解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将最后一道提升题简化,让一幅图既可以表示5个2和2个5从学生中来。

  不足之处:

  在“飞机图”“火车图”这连个环节对做错的孩子应该在展示台展评,帮助他。

  而我采用口头订正,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了。

  还是对学生的临时生成信息处理不够。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有习惯性抢话,总想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预设的设计呈现,放手不够。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画一画”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呈现,还要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控。

  过渡语还要细细推敲,另外还要注意教学教态,大方得体。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

  二年级第四单元是表内乘法,学生会背乘法口诀,会列乘法算式并正确计算,会读乘法算式即可,说来也是简单的很,但是这一单元我们到底要引领学生学什么呢?这是我所思考的。

  在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通过听崔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课,特总结如下:

  学会观察。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游乐场都有哪些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几组,每组几个人。在这里我的预设是学生肯定是因为前几个都是同样的数字而出现小旋转木马人员的误差,嘿嘿,到时候我就提醒他们观察一定要仔细,内心还是有点小窃喜的。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我意料,他们注意并且直接点明了有一个小旋转木马坐的是2个人,嘿,这帮学生,观察得真是仔细。我只能临时改变策略,讲课时特意把这2个人先刨除,留个悬念,等到乘加时再转回这个知识点。

  学会理解知识产生的必要性。

  数学上凡是产生新的东西,肯定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就比如计算一共有多少,我们已经有了加法,为什么又发明了乘法呢?所以学生也一定要历经这个过程,明确乘法产生是有原因的,学习乘法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不紧不慢地让学生计算图中每个项目一共有多少人,详细分析每个项目是几个几,然后出题让学生列加法算式,等到几道题目的练习之后,我抛出了100个3这道题,孩子们惊呼起来:啊,太长了,得写多少啊!我嘿嘿一笑,顺势说道:“对啊,如果我们天天这么写作业得浪费多少本子啊,所以古人为了简便发明了……”,有预习过的学生脱口而出乘法,在我的小小“陷阱中”,我们一起愉快地体会到了为什么发明乘法。

  学会理清知识。

  任何东西的学习都是层层递进的,来不得急功近利,所以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时,我们一步一步来,把每个环节都吃透,最后进行知识的整合,充分理解示意图、几个几、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乘法算式读法等各个知识模块,把知识掌握的充分透彻。在这个阶段我们并没有引入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都是通过数一数或者加法进行计算。口诀的学习我们将放到下节课。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课时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教材分析

  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后学习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加法基础。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为学习乘法口诀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扎实的计算基础。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比加法简便,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法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法学习,认识乘法比加法简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读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连加算式的举例引出乘法的意义。通过对比法理解乘法比加法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连加算式:

  3+4+5=10+20+30=

  2+2+2=5+5+5=

  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并适当予以纠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大家观察上面四个连加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更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板书:

  4+4+4+4+4=

  此算式可写成4×5=

  3+3+3+3+3=

  此算式可写成3×5=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4+4+4+4

  5个4相加,可以写成4×5或5×4。

  读作:4乘5或5乘4。

  三,课堂巩固练习(5分钟)

  5+5+5+5+5+5

  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点名四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读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书上课后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认识和意义

  4+4+4+4+45个4相加

  可写成4×5或5×4。读作:4乘5或5乘4。

  教学反思

  我对本节课比较满意,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比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比加法简便,学生容易掌握。我最满意的地方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都想上黑板做算式题。本节课总体上达到了我期望的水*,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巩固练习阶段,部分学生容易把乘法算式读错。例如:5×6。部分学生读作:五乘六或者5乘6等于30。这些都是错误的读法。原因如下:1,学生把乘法算式的`读法和100以内数的读法混淆;2,算式中没有的数想当然地读出来。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特别强调乘法算式读法中数字要小写,没有的数不要读。辨别5×6和5×6=30的读法不一样。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2

  《认识乘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表内乘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

  首先:我利用主题情境图,引出“几个几”,那么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算出兔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因为在学生的认识和经验里,对“几个几”的概念基本没有或十分缺乏,因此我进一步的引导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初步体会“几个几”。然后再引导列加法算式,2+2+2=6(只);3+3+3+3=12(只),这是实物“几个几”与乘法算式之间的中介和过度。主要是把直观认识的“几个几”抽象成同数连加算式,理解“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含义,为进而抽象成乘法算式、认识乘法含义做好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木棒、数一数、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几个几”和“几个几相加”,让学生列式计算;的摆法,让学生列式计算,加深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后面紧接着我设计一题让学生数一数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计算,可以横着数有“几个几相加”,也可以竖着数有“几个几相加”;感受“几个几相加”这类问题的特点。

  有了前的学铺垫,后面再利用学校的电脑桌排列情况引出乘法,学生很快的列出连加算式,我再引出更简单的表示方式也就是乘法算式,并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学生经历由具体实物“4个2台是多少”—4个2相加及算式—乘法算式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了乘法的具体的背景以及表示方法。后面我还课件出示了一排又一排的电脑桌,问假如有100个2可以怎么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快的就说出:100×2或2×100。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掌握情况较好。

  最后,我按排了巩固练习,针对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以及对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的巩固。

  课后,通过与各位老师们探讨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有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学习乘法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但是这样的安排,使得本节课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大部分的时间在学习认识“几个几相加”,后面才引出本节课的乘法。我认为在例题1就可以引出乘法算式,譬如:可以课件出示4个2只、5个2只、6个2只…如果有很多很多个2只,这时候写连加算式可能就不方便,这个时候学生肯定遇到困惑,那么我就可以引出乘法算式,直接就可以切入主题。但是这必须要建立学生在算兔、鸡有“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这样可以避免这节课头重脚轻的情况。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3、学生参与的范围不够广,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

  4、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不够好,导致巩固练习时间比较仓促。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50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2、教材的编写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用三角板、五角星、小雨伞和小棒,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算理。

  三、学前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过多个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习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有一小部分不能很好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减法的算理。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

  (略)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5、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乘法的`知识,在新课的导入时,我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有关乘法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从各个方面说,首先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了解。其次为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个环节放的有点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紧,这说明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太了解,就这一点也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4

  本课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是一节概念课,资料比较抽象,前面的教案设计已经研究到了这点,所以采用了很多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经过拼摆小棒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然而,课上下来以后,有几点觉得还有待改善:

  1、尊重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目标的设定研究到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可是经过上课以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偏差。原先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这样的拼摆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摆出与众不一样的图形来,所以,课中,学生一般都没有连续地摆出相同的图形,他们都摆出了很复杂的、别人没有摆过的图形,而我想经过学生摆图形进而出现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的情景落空了。鉴于此,我觉得,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相同加数相加的设计是好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好学生拼摆图形呢我觉得应当和上学期所学的找规律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摆出富有规律的图形来,这样,学生必须会充分开动脑筋,从各种各样的图形排列中也必须会出现加数都相等的算式的图形排列。

  2、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

  在学生没学这课以前,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已有知晓,有的甚至能背出乘法口诀了,所以,在教学时,不能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置于不顾,教师一味地讲解给学生听,而应当先让学生来说说看,象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没有其他的更简便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如果有学生明白的话,那就要请他来介绍一下,如何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能够请全班学生开动脑筋来试着写写看,最终再公布正确的写法。

  3、要重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资料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对乘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后,能够请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乘法素材,并把这些素材作为数学研究材料,使得学生感到数学亲切、真实,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5

  今天,听了王老师讲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和感悟乘法的意义。为了能达到此目的,王老师在课的开始抓住了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老师说算式与学生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比如写: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师说200个6相加,学生感到很茫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怎样写简便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不足之处:

  1.在给加法算式分类时,没有砸实,学生只把相同加数的算式分为一类,而另一类,加数不相同的算式,没有分,老师也没有理会,导致后面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算式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样把问题给学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得出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乘法算式。我认为这样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的会更好。

  2.揭示课题如果放在新授课后,效果会好一些。

  3.练习题有个别没有处理,教师的语言不要过于罗嗦。 总之,听完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6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学生在*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 操作体验 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抽象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

  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学生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7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我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练习反馈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但是在补充习题的作业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既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的一幅图,有极少数学习困难生就搞不清改填( )个( ),在集体讲解时,我指着画面比划给学生看,一边指一边数,让他们充分理解指的是哪里的"几个几,订正时就不会含糊了。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8

  本课内容主要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因为是初次认识乘法,教材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有层次的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乘法的读法孩子们会读,也让练习了,比如2×7=14读作:2乘7等于14,没让孩子写一写,导致写作业的时候出现问题,数字写成了汉字;

  2、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和课堂纪律,没有让孩子准备小棒,学生没能参与到动手的过程中去,只是让孩子画了画,最好还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去摆一摆,在操作中丰富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进而巩固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是: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说话准确,完整。在课后练习中充分开展动手操作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注意练习的层次安排,力求做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再就是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9

  今天上完这节课,有些欣慰,也有些失落。

  成功之处: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摆出相同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初步认识相同加数,以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重点。通过男女生比赛,抽盲合比赛来巩固新知。

  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改进措施: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多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列了一节" 乘法的初步认识" ,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直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但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50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2、教材的编写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用三角板、五角星、小雨伞和小棒,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算理。

  三、学前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过多个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习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有一小部分不能很好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减法的算理。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

  (略)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5、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乘法的`知识,在新课的导入时,我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有关乘法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从各个方面说,首先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了解。其次为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个环节放的有点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紧,这说明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太了解,就这一点也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2

  《认识乘法》,它是在掌握几个数连加的知识基础上引入的,本课需要学生明白乘法的意义。对本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反思:

  (1)眼、口、手多种感官并用,加深学生体会——“几个几”代表的含义

  由课本的情景图,观察图,提出问题:兔有多少只?如何列式计算,这是个重点,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兔排列的特点,小兔是两只两只排列,适时问:看到了几个两只?那么要求兔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列式?列出连加的算式2+2+2=6(只)。学生会对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我的要求是用画片摆一摆,一堆摆2个,摆3堆;然后我又加上一个条件,将画片排排好,变成一排3个,共两排,引导学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发现是2个3,列式求数量,这样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在学习中,通过眼睛看,用嘴巴说,用手写,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充分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几个几”含义的体验和感知。

  (2)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对于学习知识,当知道为什么要学,人们会主动去学。这样学习效率便会提高。为什么要学习乘法?我觉得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首先,在例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书写简便。因而,教学时我创设对比情境,让学生写出“3个2相加”到“5个2”,再到“100个2”,一开始学生觉得很简单,3个2,5个2,都没有问题,但到了100个2,问题便出现了。“太烦了!”“太多了!”“写到什么时候!”学生纷纷疑问。此时我恰到好处的引入乘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其次,通过思考用加法算和乘法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它们求的都是总数,让学生明白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3)注重应用——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学生认识乘法之后,我注重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说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一个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一支毛笔2元,买4支毛笔多少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3

  本课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是一节概念课,资料比较抽象,前面的教案设计已经研究到了这点,所以采用了很多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经过拼摆小棒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然而,课上下来以后,有几点觉得还有待改善:

  1、尊重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目标的设定研究到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可是经过上课以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偏差。原先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这样的拼摆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摆出与众不一样的图形来,所以,课中,学生一般都没有连续地摆出相同的图形,他们都摆出了很复杂的、别人没有摆过的图形,而我想经过学生摆图形进而出现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的情景落空了。鉴于此,我觉得,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相同加数相加的设计是好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好学生拼摆图形呢我觉得应当和上学期所学的找规律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摆出富有规律的图形来,这样,学生必须会充分开动脑筋,从各种各样的图形排列中也必须会出现加数都相等的算式的图形排列。

  2、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

  在学生没学这课以前,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已有知晓,有的甚至能背出乘法口诀了,所以,在教学时,不能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置于不顾,教师一味地讲解给学生听,而应当先让学生来说说看,象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没有其他的更简便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如果有学生明白的话,那就要请他来介绍一下,如何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能够请全班学生开动脑筋来试着写写看,最终再公布正确的写法。

  3、要重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资料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对乘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后,能够请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乘法素材,并把这些素材作为数学研究材料,使得学生感到数学亲切、真实,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4

  今天,听了王老师讲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和感悟乘法的意义。为了能达到此目的,王老师在课的开始抓住了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老师说算式与学生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比如写: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师说200个6相加,学生感到很茫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怎样写简便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不足之处:

  1.在给加法算式分类时,没有砸实,学生只把相同加数的算式分为一类,而另一类,加数不相同的算式,没有分,老师也没有理会,导致后面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算式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样把问题给学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得出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乘法算式。我认为这样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的会更好。

  2.揭示课题如果放在新授课后,效果会好一些。

  3.练习题有个别没有处理,教师的语言不要过于罗嗦。 总之,听完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5

  1、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由于学生喜好不同,摆出的堆

  数个数都不相同,由此引出“相同加数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

  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切身体会

  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真正体验乘法的优越——简便.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

  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其实不然,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①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书写时,师如果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

  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4、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时是由我自己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得出.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当时能让一位好学生来介绍乘法算式,教师进行鼓励,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虽然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问题,但这些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将会改进未来的教学.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为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入手,通过游览儿童公园,让学生观察活动项目中的每节车厢的人数都是相同,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例1的图形,并思考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放了几个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得出相同加数连加和不相同加数连加两种加法算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可以说成几个几,从而为乘法的引入垫定基础;然后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出乘法,并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字相当于加法算式中的哪个数,明确乘法的意义,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课中的知识点。

  成功之处:

  引入自然,巧妙地应用了安伊迪的算式6个6相加,引出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对于讲解乘号和积的来历比较细致。不足:激励性语言有点欠缺,引导语言不够精炼。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7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学生在*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

  首先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 操作体验 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抽象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学生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8

  通过数学组教师的交流与讨论后,由我来执教这一节课,我觉得也是给我一次煅练的机会。经过这次的教学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这个内容的教学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而新教材则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感悟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在设计方案时,我思考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呢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前后呼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特别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信息窗口2的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刚才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把算式变短了,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刚才我们用这种办法把算式变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然后问:用乘法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课后我想,如果不用书上的情境图,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来一个摆小棒比赛呢?如摆三角形比赛,摆小树比赛,摆正方形比赛,摆小房子比赛……摆之前要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再来一个计算比赛: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情况,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4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效果会更好。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列了一节" 乘法的初步认识" ,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直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但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乘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让学生体会到“几个几相加”,《认识乘法》的教学反思。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有的运用已有数数经验按群数或逐个数,还有的说出了几个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虽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没有接触,但生动有趣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积累,自觉地把知识迁移,在解决几个相同数相加的问题中获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在看图按群数出鸡、兔的数量,列加法算式计算数量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算式的异同,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算式的理解,教学反思《《认识乘法》的教学反思》。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认识了“几个几相加”后的试一试中,安排了“摆一摆,填一填”,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操作和观察中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的含义。经过一节课数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图得出几个几相加,并正确列出乘法算式。

  在学生没学这课以前,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已有知晓,有的甚至能背出乘法口诀了,所以,在教学时,不能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置于不顾,教师一味地讲解给学生听,而应该先让学生来说说看,象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没有其他的更简便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如果有学生知道的话,那就要请他来介绍一下,如何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说不清楚,可以请全班学生开动脑筋来试着写写看,最后再公布正确的写法。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对乘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后,可以请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乘法素材,并把这些素材作为数学研究材料,使得学生感到数学亲切、真实,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3

  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二年级学生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已有生活经验中很少用“几个几”进行描述;学习加法的过程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个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画一画:每3个圆圈一组,画5组,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4个3吗?……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4

  《认识乘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表内乘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

  首先:我利用主题情境图,引出“几个几”,那么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算出兔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因为在学生的认识和经验里,对“几个几”的概念基本没有或十分缺乏,因此我进一步的引导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初步体会“几个几”。然后再引导列加法算式,2+2+2=6(只);3+3+3+3=12(只),这是实物“几个几”与乘法算式之间的中介和过度。主要是把直观认识的“几个几”抽象成同数连加算式,理解“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含义,为进而抽象成乘法算式、认识乘法含义做好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木棒、数一数、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几个几”和“几个几相加”,让学生列式计算;的摆法,让学生列式计算,加深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后面紧接着我设计一题让学生数一数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计算,可以横着数有“几个几相加”,也可以竖着数有“几个几相加”;感受“几个几相加”这类问题的特点。

  有了前的学铺垫,后面再利用学校的电脑桌排列情况引出乘法,学生很快的列出连加算式,我再引出更简单的表示方式也就是乘法算式,并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学生经历由具体实物“4个2台是多少”—4个2相加及算式—乘法算式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了乘法的具体的背景以及表示方法。后面我还课件出示了一排又一排的电脑桌,问假如有100个2可以怎么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快的就说出:100×2或2×100。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掌握情况较好。

  最后,我按排了巩固练习,针对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以及对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的巩固。

  课后,通过与各位老师们探讨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有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学习乘法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但是这样的安排,使得本节课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大部分的时间在学习认识“几个几相加”,后面才引出本节课的乘法。我认为在例题1就可以引出乘法算式,譬如:可以课件出示4个2只、5个2只、6个2只…如果有很多很多个2只,这时候写连加算式可能就不方便,这个时候学生肯定遇到困惑,那么我就可以引出乘法算式,直接就可以切入主题。但是这必须要建立学生在算兔、鸡有“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这样可以避免这节课头重脚轻的情况。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3、学生参与的范围不够广,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

  4、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不够好,导致巩固练习时间比较仓促。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人能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设计观察“游乐场”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即训练了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多项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主体的,开放的思维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4+4+4+4+4+4+=24

  5+5+5+5=20

  3+3+3+3+3=15

  之后,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重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大派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这是其一。第二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没有让孩子动手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因为怕摆的时间过长,影响重点知识的讲解,以后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6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乘法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通过“兔有几个几只,鸡有几个几只”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几个几,然后说一说,比一比,加强了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体会到几个几相加算式中

  加数相同;第二个例题是通过电脑图教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首先出示4个2的电脑图,再出示8个2的电脑图,最后出示100个2的电脑图,让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由于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掌握,尤其是后进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从后续的作业情况看,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改写,说明他们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没有多大的体会,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加法中。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

  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无法预设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课前设计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不变的程序;而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规律,创设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开放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50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2、教材的编写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用三角板、五角星、小雨伞和小棒,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算理。

  三、学前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过多个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习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有一小部分不能很好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减法的算理。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

  (略)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5、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乘法的知识,在新课的导入时,我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有关乘法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从各个方面说,首先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了解。其次为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个环节放的有点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紧,这说明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太了解,就这一点也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8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乘法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血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这对于孩子以后学习表内乘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至关重要。

  对于教师方面,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乘法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几个几的和的问题。所以围绕乘法的本质,为了突出几个几相加的教学,我从两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的表象。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多个几个几相加的素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获取的信息来实现。例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跳啦啦操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当学生说出“5+5+5+5+5=15”时,我有连续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是5个3相加?”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说出“每组3人,共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5个3相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例如:在解决完三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及在整节课课中我不断的在反复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或文字信息来说一说,让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改写乘法算式时,帮助学生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桥梁,并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乘法算式的表示什么?在改写乘法算式时需要找到谁和谁?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在对这三个情境问题的处理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四能”。例如:让学生来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同桌出一道题目并批改等等。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三道层层递进的常规题目和一道拓然题目,通过常规题目的练习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通过拓然题目的延伸,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在本课的授课后,反思自己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主要有,语言邋遢、课堂氛围不够高涨、教师评价语过于单一、未能合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教师板书和示范动作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的主要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教师自身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例如,语言不够简练、精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自身的亲和力还不够,不能声情并茂的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技能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及时的`捕捉和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同过本课,也可以看出在*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仍需加强;课堂驾驭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及时的照顾到个别学生;教师的示范和板书能力仍需规范等等。通过反思,让我知道了自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学习和提升的方向。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9

  4月27日,春雨细细,清风习习,于华静老师来到我们钦村小学,参与了我们钦村小学低年级数学组的集体教研与磨课活动。本次磨课活动中,由我执教了《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对这节课进行了评点。于老师、耿老师和全体教研组老师的精彩点评,像窗外的丝丝细雨,润人心田,催人奋进。

  一、“生成”,需要“水到渠成”。

  本节课中,我利用了课本中的变魔术的情境,当魔术师变出8串葫芦,让学生动手写算式,来体会写加法算式的麻烦,从而让学生动脑思考,去创造一种新的写法,既能看出是8个5相加,写起来有比较简单。可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写出8个5相加并不觉得非常的麻烦,因此,学生并没有产生创造一种新的写法的需要。所以,这个环节可以加上一句话:“如果魔术师变出了20串呢?变出100串呢?你还想用加法来表示吗?”当这个问题出现,孩子的脑海里自然会想象出算式写起来会有多麻烦,从而产生想要创造一种新的写法的必要性。

  二、“生涩”,教师引领当做“润滑油”。

  乘法的意义在本节课以至在整个乘法的学习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触乘法时,感受、了解乘法的意义是必须的。所以我设计了当出现用乘法算式5×8表示8个5相加时,让孩子联系着上面的连加算式说一说乘法算式的8是从哪来的?5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很多孩子心里还是很明白的,5就是加数,8就是加数的个数,但是孩子并不会说的特别规范,只能说出大致的意思。今天上课有个小姑娘起来说5就是上面加起来的数,8是8个5,当孩子说完,我没有及时给与评价,而是希望有说的更好的孩子能说,导致和这个孩子想法相同的孩子不知道怯场了,不知道该怎么去说了,出现了冷场。于老师告诉我,这个时候,应该及时给孩子肯定的评价,让其他孩子知道这样的理解就是正确的,并且老师的语言规范的示范一遍,下面再找孩子说的时候就比较顺利了。

  三、“比较”,需要去同存异。

  到底什么样的算式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也是一个值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观察右边加法算式的共同特点,去发现什么样的算式能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智力水*有限,孩子们看到一堆不同的算式在一起,很难通过表面看本质,看出来这些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但是让孩子找不同就比较简单了。所以本环节修改为在孩子把一些相同算式转换为乘法算式后,加上一道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这时候孩子就有了疑惑,从而质疑,产生认知上的矛盾,这时候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就比较容易回答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教学上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学,去用。在这条路上,钻研就是进步的金钥匙,思考就是进步的催化剂,用心教学,用心思考,总有一天,也能桃李满天下!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10

  1、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由于学生喜好不同,摆出的堆

  数个数都不相同,由此引出“相同加数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

  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切身体会

  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真正体验乘法的优越——简便.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

  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其实不然,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①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书写时,师如果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

  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4、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时是由我自己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得出.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当时能让一位好学生来介绍乘法算式,教师进行鼓励,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虽然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问题,但这些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将会改进未来的教学.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上完这节课,有些欣慰,也有些失落。

  成功之处: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摆出相同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初步认识相同加数,以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重点。通过男女生比赛,抽盲合比赛来巩固新知。

  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改进措施: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多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12

  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资料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学中已不再强调乘数与被乘数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出现了两个乘法算式。教学时我把教材做了一个改变,在二(2)班上课时我开始就说今日我们先来作一个游戏,学生立刻很来劲,连着问我做什么,我说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看谁摆的又多又好。学生开始动手摆,图形各种各样十分富有想像力。我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摆了几个一样的图形心中大喜。机会来了!我赶紧提问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计算吗?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我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经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像: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样样?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这种加法算式记录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想要简化的愿望。在对加法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取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经过小组合交流,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景、学生的展示汇报情景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理解的情景。让学生自我想办法简化加法算式,创造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充分参与简化的过程后,教师再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之后我把教材所展示的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经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异常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有关乘法的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并且也有很多小朋友说出乘法和他所代表的意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整节课在孩子们的主动学习中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13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注重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我借助教材设计,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种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摆小棒活动之中,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计算起来怎么样,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这样,使计算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没有对教材进入深入地研究,比较其他版本教材,择优设计教案,选择教法。上完课,通过课堂效果,反观教材,发现在乘法概念的引入时,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苏教版主题图先让学生列连加算式,然后通过比较找相同点体会“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再把例1的摆小棒活动作为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可能更清晰明了,课堂也更效。

  2、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新知探索的摆小棒活动所用的时间太长,学生摆出的图案个数比较多,浪费了时间,使课堂不够紧凑。上课的激情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比较沉闷。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以前备课只是为了教课本而教,并不懂得从纵向——整套教材中理解所要上的课程的位置作用,以及从横向

  上研究教材,比较各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择优而教。就自身来说,也做不到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用心教学。今后应当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是一节概念课,资料比较抽象,前面的教案设计已经研究到了这点,所以采用了很多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经过拼摆小棒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然而,课上下来以后,有几点觉得还有待改善:

  1、尊重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目标的设定研究到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可是经过上课以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偏差。原先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这样的拼摆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摆出与众不一样的图形来,所以,课中,学生一般都没有连续地摆出相同的图形,他们都摆出了很复杂的、别人没有摆过的图形,而我想经过学生摆图形进而出现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的情景落空了。鉴于此,我觉得,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相同加数相加的设计是好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好学生拼摆图形呢我觉得应当和上学期所学的找规律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摆出富有规律的图形来,这样,学生必须会充分开动脑筋,从各种各样的图形排列中也必须会出现加数都相等的算式的图形排列。

  2、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

  在学生没学这课以前,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已有知晓,有的甚至能背出乘法口诀了,所以,在教学时,不能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置于不顾,教师一味地讲解给学生听,而应当先让学生来说说看,象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没有其他的更简便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如果有学生明白的话,那就要请他来介绍一下,如何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能够请全班学生开动脑筋来试着写写看,最终再公布正确的写法。

  3、要重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资料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对乘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后,能够请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乘法素材,并把这些素材作为数学研究材料,使得学生感到数学亲切、真实,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以为主要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因此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与共享的意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因为是初次认识乘法,教材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有层次的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先认识“几个几相加”,再认识乘法的含义以及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圈一圈、指一指、数一数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几相加”,而后在“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认识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等知识。

  一、由扶到放理解几个几相加

  在情境图中,兔子是2只一堆的,有3个2只;鸡是3只一堆的,有4个3只。对于这样的排列,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教学时先让学生指一指一堆一堆的兔子,再依次数一数1个2,2个2,3个2,然后完整地说一说,兔子有3个2只,最后再追问3个2只是多少只呢?指名学生说出算式2+2+2=6,教师适时相应板书。同样的方法教学鸡有多少只?鸡有4个3只,算式是3+3+3+3=12只。两个连加的算式呈现在黑板上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说出是3个数连加、4个数连加哦,还能说出加数都一样,在第一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3个2连加,在第二个算式中加数都是3,4个3连加,教师相应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在此基础上引出“几个几相加,几个几相加得几。”“试一试”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先各自完成,而后再请学生说说,这些小棒是怎样摆的?指导学生完整描述:小棒是2根2根摆的,有5个2根,算式是2+2+2+2+2=10,5个2相加得10。

  二、举一反三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例2时,先出示情境图,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经验数一数、填一填,同时又是巩固新学知识,进一步理解:(4)个(2)相加,(2)+(2)+(2)+(2)=(8)。然后引出: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板书)计算,写成:4×2=8或2×4=8;指出:×(乘号)、2和4(乘数)、8(积),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在学生初步理解2+2+2+2=8可以写成4×2=8后,引问学生:2+2+2=6可以写成乘法算式()×()=();3+3+3+3=12,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2+2+2+2=10,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师边指着板书边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4个2相加得8可以写成4×2=8,3个2相加得6可以写成3×2=6,5个2相加得10可以写成5×2=10,4个3相加得12可以写成4×3=12。这样一改写,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能够感悟到加法与乘法间是有联系的,乘法算式比较简洁!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本课内容主要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因为是初次认识乘法,教材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有层次的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相加”,为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的含义做好准备。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的含义。例二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认识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试一试让学生经历“找出几个几相加——列出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从中体会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的便捷。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讨论过程中过分追求正确答案,在得到了学生的正确回答之后,就急于归纳小结,没有让多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从而教师小结。

  2、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把握的比较死,每一步都循规蹈矩,由于担心学生出错,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如在试一试中,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交流图意,效果应该会比先说图意再练习要好。

  3、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摆小棒以及摆花片都只由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没能参与到动手的过程中去,最好还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去摆一摆,在操作中丰富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进而巩固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4、板书设计方面还可以更规范,布局更合理,对整个框架都做好规划,不要到时候再去改动。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是乘法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同数连加。所以,本节教材是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同数连加能够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明白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在备课时,注意到新教材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有了变化。本节教材经过四个主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游乐园的情境图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作准备;例1用小学生拼摆图形的活动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例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例3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这种编排不贴合我的学生实情,知识点的衔接不连贯、不流畅、于是我对教材资源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

  具体做法是:直接用游乐园的情境图和补充的题目,在一节课内完成本小节所有知识点。

  首先我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帮我安排秋游的分组设计,在计算每个游乐项目游玩人数时,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之后让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点,得出“相同加数”和“几个几”的概念,为乘法的引入作准备;

  然后让学生自我写两个这样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写多长就写多长。我选择了两个学生写的,一个算式是20个3连加,一个是42个7连加,我把字写大些,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写起来算起来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数边黑板都不够写怎样办?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合并加数、省略号、语言叙述等方法表示,但没有体会数学的简单美,这时引出乘法算式,并用童化语言说“把加号扭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说法让学生明白乘法是从加法来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之后认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这样一小节(3课时)的知识点一气呵成。

  最终让学生把其余的连加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改写一个,都要复习“相同加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各部分名称等知识点。

  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一向鼓励超前学习和提前渗透,部分家长也很支持。所以数学上的许多知识不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也为我进行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进程、重组与激活教学资料、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期望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对一些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我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太适合,需要后续练习来弥补。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

  2、会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些方面处理得还能够。主要表现为:

  1、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幅拼图的游戏,让学生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加法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题图――热闹的游乐园,让学生经过练习,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并且感受到玩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其实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乘法之前,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学时,经过学生对算式的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说一说,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根据图画,根据加法算式清晰地表达出乘法所包含的意义。同时,板书清晰,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一目了然。

  3、练习的设计体现重难点,并且有必须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第1个练习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图提数学问题,并且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列式计算,是对本节课基本资料的一个巩固和检验;第2个练习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个是比较简单的,第4个是一个延伸,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同时明白仅有清楚了几个几相加,才能写乘法算式,第5个是用字母来表示具体的数,不但适应本节课的教学,同时还渗透了一个符号化的思想;最终一个练习是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表示5×2,该题对于刚接触乘法的孩子来说,可能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出示题目时,我也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么意思?”,经过理解意思,再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那么突破该题也不成问题了。本题在第二课时还将涉及到,所以即使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意思,那也是能够的,不要求人人都会。

  几个需要改善的地方:

  1、虽然在备课时,有设计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以及其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所忽略,还需加强,尽量让孩子都来读一读,说一说个中意义。

  2、主题图的出示可再清晰。本节课用到了2幅主题图,即摆小棒和游乐园,里面所包含的资料比较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干扰,所以,当孩子提到某一具体资料时,如果能出示相应的放大图,那么学生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帮忙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对于乘法算式的出现,我是先让学生写乘法算式,然后再来得出仅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在板书时,我已有意识地把两种情景分开,可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后立刻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仅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 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1、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根据所知道的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这节课经过研讨和不断地改进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同时,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认识“几个几”,是认识乘法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几个几”是多少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认识“几个几”对于乘法学习十分重要,也影响以后的除法学习。但在学生的认识和经验里,对“几个几”的概念基本没有或十分缺乏,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里很少接触或注意过这种“几个几”的具体情境,这是学生建立乘法概念和解决乘法简单实际问题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创设的情境里让学生观察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接着边指图边依次数一数,具体感受“几个几”,对于认识“几个几”就有了重要的支点。接着,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有“几个几”,把直观认识的“几个几”抽象成同数连加算式。所以认识乘法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数“几个几”,理解“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含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乘法概念的建立和以后乘法应用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填一填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几个几”和“几个几相加”;让学生看,再说说怎样列算式,强化“几个几”的表象,深化认识,感受它们的特点,使接下来的`认识乘法具有知识与经验的支撑。

  最后在认识乘法的设计中,我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行了对比,使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为了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乘法的愿望,我又设计了让孩子们讨论“加法和乘法,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通过讨论,孩子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用乘法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确实比加法快,想学习乘法的热情就会自然地迸发出来。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有效性,让孩子对乘法的感受更深刻。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8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且配合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乐场的情景引入,不但达到了数学生活化的目的,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效果增强。

  大多数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是陌生的。同时也有个别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会背诵几句乘法口诀,但这部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是不理解的。所以理解乘法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应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练习上,通过拍手游戏、我会连、我会填、星级大比拼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同学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在导入阶段,我出示游乐园主题图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有意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在探究新知阶段,我设计摆小棒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交流能力,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生生、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学生在动手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进一步沟通了相同数相加与几个几相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在巩固练习阶段,做一做和游戏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现了学生快乐中学习,印象更为深刻。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找不到朋友”来强化“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在拓展延伸阶段,通过联系生活中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这节课存在不足的地方:

  1、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授课经验的不足,我没能很好的组织课堂部分环节,如学生讨论次数的过多,一些不必要的讨论造成时间的拖延。

  2、在探究新知阶段,前半部分时间的拖延影响了这一环节从相同数相加过渡到乘法时太过仓促,没能按预先的设计实施课堂。

  3、在动手乐园这个环节,学生根据摆小棒的情况列各加法算式时,算式的对比不够强烈,不够全面,对乘法的引出没有一个思维的碰撞过程,而是教师直接口头引出乘法。乘法的过渡引出本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但还是由于时间限制,只能草草收兵。

  4、在学生感知乘法过程,由于事先给学生的定位太高,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基本意义。

  5、我和学生的语言都出现了不少的漏洞,我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而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向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习资料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经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异常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经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一样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仅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能够用乘法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进取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本事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明白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能够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习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我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可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淡,应当在个别环节中构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一样意义时,应当多给与学生自我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一样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习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能够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经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的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善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我的授课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提高。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直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因此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习内容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通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知道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可以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习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淡,应该在个别环节中形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同意义时,应该多给与学生自己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同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习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可以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的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步。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为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入手,通过游览儿童公园,让学生观察活动项目中的每节车厢的人数都是相同,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例1的图形,并思考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放了几个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得出相同加数连加和不相同加数连加两种加法算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可以说成几个几,从而为乘法的引入垫定基础;然后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出乘法,并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字相当于加法算式中的哪个数,明确乘法的意义,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课中的知识点。

  成功之处:

  引入自然,巧妙地应用了安伊迪的算式6个6相加,引出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对于讲解乘号和积的来历比较细致。不足:激励性语言有点欠缺,引导语言不够精炼。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材料的重建,实现高效初步认识乘法的教学思考乘法的初步知识是本书第二版的内容。这一部分是乘法的起点,是进一步研究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增长点是相同的数字。因此,本教材的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况下乘法的意义,认识到相同的数可乘以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目的简单方法,掌握乘法公式写和阅读,知道乘法公式每个部分的名称。当我准备课程时,我注意到新教科书的安排随着以前的教??材发生了变化。

  本节教材通过四个专题图实现教学目标:游乐园的上下文地图包含了丰富的相同数量的因素,为引进准备;实例1与学生玩图形展示了公式的加法,乘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意义;示例3给学生的初始感知乘法是相同数量的加法简单算法。这种安排不符合我的学生的条件,知识的融合不连贯,不顺利,所以我在教材中调整,删除和添加.nn具体做法是:直接与游乐园的情况和添加主题,在一个课程中完成本节中的所有知识点。首先,我显示情景地图的游乐园,让学生帮我安排秋季分组设计,在计算每个娱乐游戏号码,初始感觉一样加上这个概念。然后让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的相同点,得到相同的加号和几个概念,准备引入乘法;然后让nnAnd让学生自己写这样的加法,公式可以写多长时间写。我选择了两个学生写,一个公式是203加,一个是42 7加,我写的字更大,学生发现这些计算写起来不方便,如果更多多少黑板不够写?根据学生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组合数,椭圆,语言叙述等手段,但没有经历简单的数学美,那么导致乘法公式,和孩子用扭曲扭曲的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参数允许学生知道乘法是从法律的加法,感觉乘法是相同数目的简单算法,然后知道乘法,乘法读写的方法和每个部分的名称。这样的部分(3类)知识点在一个go.nn最后,让学生重新加入公式重写成乘法公式,每个重写一个,应该审查一样加,几个,乘法公式读,意思,各部分的名称知识点。

  对于本次学生会议,我被鼓励提前学习和早期渗透,一些家长也非常支持。所以许多数学知识不一步一步,这也为我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重组和激活教学内容,设计灵活性的教学结构,希望真正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当然,对于一些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我的教学方法不合适,需要跟进补偿。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

  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 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

  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

  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最近我们学了与乘法有关的内容,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乘法,之前都是加法和减法,在接触乘法的时候,他们感到新奇有趣,而且是渴望去学习乘法的,我非常开心。

  在备课的时候,我很认真,因为我想带给孩子们最有趣,并且最有意思的课堂,但现实和想象总是有一些差距,第一堂课内容不是很多,主要是带着孩子们去充分的认识加法算式和几个几,所以孩子们也很开心的,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等到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内容的难度有点提升,孩子们发言的频率变低了,举手的人也变少了。这一点是我不想看到的。

  孩子们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但是当我问三四十二什么意思的时候,孩子们有些迷茫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和*时上课也有关系,前一段时间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说话的次数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说,孩子们回答,回答的问题都是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对于有开放性的问题,都是孩子们简单的说一说,最后我来进行总结,才导致现在他们有点说不出来,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去认识惩罚的意义,明白乘法的作用,能够去用乘法解决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今日,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将6+6+6+6+4改写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学生作出:

  (1)6╳4+4;

  (2)6╳5—2;

  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是7╳4;我立即表扬了他,并且惊叹于他的聪明,从这件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就得不到一些启示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单一的,依靠性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即要提倡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今后的社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就是学习知识的本事,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本事,而不是一味的研究如何把自我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当一个新知识,新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用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解决,并不是简单地被动理解。就如刚才那位学生,他根据今日所学将6+6+6+6+4直接改写成7╳4。所以,我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自我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来学习新知,把新出现的知识或问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学生的潜力的巨大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今日,听了王教师讲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和感悟乘法的意义。为了能到达此目的,王教师在课的开始抓住了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经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教师说算式与学生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比如写:7+7+7+7+7+7+7+7+7+7+7+7。再比如,教师说200个6相加,学生感到很茫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怎样写简便?再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景,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我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理解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经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日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终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一样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养学生从不一样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本事。

  不足之处:

  1.在给加法算式分类时,没有砸实,学生只把相同加数的算式分为一类,而另一类,加数不相同的算式,没有分,教师也没有理会,导致后面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如果教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算式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样把问题给学生,促使他们进取思考,得出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乘法算式。我认为这样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的会更好。

  2.揭示课题如果放在新授课后,效果会好一些。

  3.练习题有个别没有处理,教师的语言不要过于罗嗦。总之,听完了王教师的这节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提高自我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乘法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理解乘法的含义。所以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成乘法产生的一个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体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的体会几个几。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1的主体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引入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在教学完后再整整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例如:

  第一,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的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的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的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着乘法的含义困难就会小很多。

  第二,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涵义的一个促进活动,应该有递进的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家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第三,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这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看并没有实际去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景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教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感慨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实践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1、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花,2朵2朵逐次出现。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生:用手中的棋子摆一摆。

  师:6个棋子,2个2个摆,要摆几次?摆了几个几?

  生:需要摆3次,摆了3个2。

  师:还可以怎样摆?

  生:3个3个摆,摆2次。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相同加数的数学问题,并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帮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地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片段:

  师:出示狮子头。几个2相加?

  生:6个2相加。

  师:请把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拍手游戏,我拍了几次?

  生:写乘法算式。

  师:3×2怎样拍手?

  生:上台拍手。

  反思: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出现了乘法这种新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写乘法算式,然后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怎么从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从中让他们体会乘法的意义。再以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用上台拍手来表示乘法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值得审视的问题:

  1、扶得多,学生自主不够。

  教学片段:

  师:从2开始,2个2个数到10。

  生:数数。

  师:从3开始,3个3个数到18。

  ……

  反思: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主动不够,倒不如设计一个“游乐园”,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摩天轮……,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多少人在玩,师问:你是怎么数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是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这样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变被动为主动。

  2、乘法优越性,学生体验不够

  教学片段:

  师:把3+3+3+3+3+3+3=21改写成2个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比较两种算式,哪种比较好?

  反思:教师举的例子数字太少,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如:同桌一学生说15个3相加,另一学生说加法算式,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书写时,又实在太长。这样,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注重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我借助教材第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数一数、圈一圈,体会每架小飞机乘坐人数相同,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人?”通过“你说我写”的活动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学生概括这种加法的特征是几个几相加。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1.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感受到玩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2.课本上三个景图体现不同的目标要求,层层递进。情景一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情境二重在强化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突出乘法的意义,情景三让学生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3.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坐过山车情景活动之中,创设情境,制造矛盾,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计算起来怎么样,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这样,使计算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化,层层递进。把判断融入到过独木桥的活动中,增加学习兴趣,体现重难点,并且有一定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间的互相转化,沟通乘法的直观图形表示、语言文字表示与数学符号表示,使学生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在备课时,有设计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以及其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所忽略,还需加强,尽量让孩子都来读一读,说一说个中意义。

  2.对于乘法算式的出现,我是先让学生写乘法算式,然后再来得出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在板书时,我已有意识地把两种情况分开,但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后马上进行分类,从而得出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向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习资料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经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异常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经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一样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仅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能够用乘法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进取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本事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明白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能够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习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我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可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淡,应当在个别环节中构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一样意义时,应当多给与学生自我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一样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习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能够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经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的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善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我的授课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提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表内乘法是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和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所以我在教的时候以学生最爱玩的游乐场的地方,教材用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景,并充分利用教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使学生利用它充分感受乘法的意义。在做练习时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算,让学生自己感觉自己去发现相同加数求和的加法有改革的必要,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轻松的接收新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对学习乘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在学习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时,由于各种原因,孩子们得到了不同版本的"名称,如:被乘数、乘数、积,乘数乘数积,因数因数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感到生气不理解,至少说明老师不是在单独作战,还有很多人和我们一起在帮助孩子学习,当然,必须纠正所出现的问题就行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是乘法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同数连加。所以,本节教材是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同数连加能够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明白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在备课时,注意到新教材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有了变化。本节教材经过四个主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游乐园的情境图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作准备;例1用小学生拼摆图形的活动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例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例3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这种编排不贴合我的学生实情,知识点的衔接不连贯、不流畅、于是我对教材资源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

  具体做法是:直接用游乐园的情境图和补充的题目,在一节课内完成本小节所有知识点。

  首先我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帮我安排秋游的分组设计,在计算每个游乐项目游玩人数时,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之后让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点,得出“相同加数”和“几个几”的概念,为乘法的引入作准备;

  然后让学生自我写两个这样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写多长就写多长。我选择了两个学生写的,一个算式是20个3连加,一个是42个7连加,我把字写大些,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写起来算起来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数边黑板都不够写怎样办?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合并加数、省略号、语言叙述等方法表示,但没有体会数学的简单美,这时引出乘法算式,并用童化语言说“把加号扭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说法让学生明白乘法是从加法来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之后认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这样一小节(3课时)的知识点一气呵成。

  最终让学生把其余的连加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改写一个,都要复习“相同加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各部分名称等知识点。

  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一向鼓励超前学习和提前渗透,部分家长也很支持。所以数学上的许多知识不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也为我进行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进程、重组与激活教学资料、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期望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对一些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我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太适合,需要后续练习来弥补。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

  2、会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些方面处理得还能够。主要表现为:

  1、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幅拼图的游戏,让学生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加法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题图――热闹的游乐园,让学生经过练习,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并且感受到玩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其实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乘法之前,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学时,经过学生对算式的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说一说,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根据图画,根据加法算式清晰地表达出乘法所包含的意义。同时,板书清晰,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一目了然。

  3、练习的设计体现重难点,并且有必须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第1个练习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图提数学问题,并且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列式计算,是对本节课基本资料的一个巩固和检验;第2个练习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个是比较简单的,第4个是一个延伸,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同时明白仅有清楚了几个几相加,才能写乘法算式,第5个是用字母来表示具体的数,不但适应本节课的教学,同时还渗透了一个符号化的思想;最终一个练习是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表示5×2,该题对于刚接触乘法的孩子来说,可能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出示题目时,我也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么意思?”,经过理解意思,再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那么突破该题也不成问题了。本题在第二课时还将涉及到,所以即使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意思,那也是能够的,不要求人人都会。

  几个需要改善的地方:

  1、虽然在备课时,有设计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以及其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所忽略,还需加强,尽量让孩子都来读一读,说一说个中意义。

  2、主题图的出示可再清晰。本节课用到了2幅主题图,即摆小棒和游乐园,里面所包含的资料比较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干扰,所以,当孩子提到某一具体资料时,如果能出示相应的放大图,那么学生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帮忙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对于乘法算式的出现,我是先让学生写乘法算式,然后再来得出仅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在板书时,我已有意识地把两种情景分开,可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后立刻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仅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今天,听了王老师讲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和感悟乘法的意义。为了能达到此目的,王老师在课的开始抓住了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老师说算式与学生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比如写: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师说200个6相加,学生感到很茫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怎样写简便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不足之处:

  1.在给加法算式分类时,没有砸实,学生只把相同加数的算式分为一类,而另一类,加数不相同的算式,没有分,老师也没有理会,导致后面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算式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样把问题给学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得出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乘法算式。我认为这样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的会更好。

  2.揭示课题如果放在新授课后,效果会好一些。

  3.练习题有个别没有处理,教师的语言不要过于罗嗦。 总之,听完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十月一来的第一周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展示课开始的第一周,假期在家我便思考这节课上什么、怎么上,于是我认真研读教师用书以及课本,意在掌握重难点,于是我便选择了在二年级上册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为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入手,通过游览儿童公园,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说一说游乐园里有什么项目,然后我先做示范,从小飞机入手,让学生观察活动项目中的每架小飞机的人数都是相同,共有几架飞机,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列算式让同学们知道几个加数相加,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自己动手研究其余的三个项目,让小组成员运用老师的方法来说一说,通过四个算式的对比,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可以说成几个几,从而为乘法的引入垫定基础;设疑问同学们如果有20个2相加,30个3相加还能用加法算式吗?引出今天的新知识——乘法。并让同学们熟悉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改写乘法算式,总结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接下来便是带同学们进行闯关,读一读乘法算式,纠正同学们在读作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比如把“乘”,读成“乘以”,以及对于几个几表述不清。最后一关便是动手操作题,让同学们通过摆小棒来表示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在动手中让学生知道几个几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过多学生掌握的不够好,本应该由同学们说的话被我给总结了出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这样他们能够记得更牢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更应该注意这一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做。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题。

  学情分析 :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热爱数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若干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孩子们,假期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去过游乐园吧,那里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大家看这里都有什么呀?

  学生可能说:小火车、过山车、摩天轮、小桌子等等。

  师:①摩天轮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4+4+4+4+4=20 同意吗?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每组有4个人,一共有5组) 有几个4相加?

  ②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2+2+2+2+2+2=12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一组有2人,一共有6组)有几个2相加?

  ③小火车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3+3+3=12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一组有3人,一共有4组)有几个3相加?

  好,那咱们一起看看,他们这样列式你们同意吗?(同意)

  二、探索新知

  1、观察P45摆小棒的情境图

  看老师这里的小朋友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P45的情境图)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 师: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

  (雨伞,菱形,房子,树,三角形,五角星)

  小明摆的是什么?摆了几把雨伞?每把雨伞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分别观察每个同学摆的图形,请同学说一说摆的是什么?摆几个?每个用几根小棒?一共用多少根?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相同加数的算式写左边,不同加数的算式写右边)

  (2)分类。

  师:仔细观察左边的算式,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左边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算式,加数都一样

  师:再仔细观察右边的算式,默默地读一读,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和左边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加数都不相同

  师:那这样看来,黑板上这些算式就可以分为两类,是哪两类?

  生:??

  师:对!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另一类是加数都相同的。左边每个算式加数是都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黑板左边的算式,感知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师:这么长的算式读时或写时方便吗?麻烦吗?(麻烦)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生:想)300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想出了用乘法计算,并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 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认识乘法、乘号

  观察黑板左边第一个算式4+4+4+4+4=20

  师:在这个算式中加数是几?(板书 4 ) 有几个相同加数?(板书5) 这个算是表示几个几相加? 表示5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

  5 ×4 5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4是什么?相同加数

  乘号

  这个符号×与我们以前学过的 + 有什么不同地方?

  师: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加法算式里的这个符号叫加号,乘法算式里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乘号像什么?乘号在写的时候,先写 “/”,再写“﹨”,学生书空。乘号在读的时候,我们读“乘”。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这个算式读作:5乘4等于20 表示5个4相加 5个4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式4 ×5表示 4 ×5=20 读作:4乘5等于20

  你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吗?下面几个加法算式请你自己在练习本上改写

  写完后投影展示交流

  (4)摆小棒

  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捆小棒,你觉得用3根小棒可以摆什么图形?三角形

  老师计时,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摆的多,开始!

  学生摆图形,师:摆好了吗?你摆一个图形用几根小棒?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加法算式写到题卡上,再改写成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三、应用拓展 巩固乘法

  1、基础练习:

  ①、改写加法算式

  ②、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

  ③、游戏 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老师一共拍了多少下?请同学写乘法算式。

  ④、延伸应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古诗中的字数)、(药片数??)、(小组人数)等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我们知道许多相同的数加在一起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而且写成乘法特别的简便。我们以后还会学习许多有关乘法的知识,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战胜每一次挑战,学到更多的知识!你们能不能做到?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4+4+4+4+4=205×4=20 读作:5 乘4等于20 4+1+4+1+4

  4×5=20 读作:4 乘5等于20

  2+2+2+2+2+2=12

  3+3+3+3=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初步感知

  在准备阶段,我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矛盾引出乘法,认识乘法。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老师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

  4、改写算式,应用比较。

  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课后我想,如果不用书上的情境图,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来一个摆小棒比赛呢?如摆三角形比赛,摆小树比赛,摆正方形比赛,摆小房子比赛??摆之前要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再来一个计算比赛: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情况,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4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突破重难点会更容易一些。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最近我们学了与乘法有关的内容,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乘法,之前都是加法和减法,在接触乘法的时候,他们感到新奇有趣,而且是渴望去学习乘法的,我非常开心。

  在备课的时候,我很认真,因为我想带给孩子们最有趣,并且最有意思的课堂,但现实和想象总是有一些差距,第一堂课内容不是很多,主要是带着孩子们去充分的认识加法算式和几个几,所以孩子们也很开心的,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等到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内容的难度有点提升,孩子们发言的频率变低了,举手的人也变少了。这一点是我不想看到的。

  孩子们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但是当我问三四十二什么意思的时候,孩子们有些迷茫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和*时上课也有关系,前一段时间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说话的次数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说,孩子们回答,回答的问题都是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对于有开放性的问题,都是孩子们简单的说一说,最后我来进行总结,才导致现在他们有点说不出来,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去认识惩罚的意义,明白乘法的作用,能够去用乘法解决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1、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2、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它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二年级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出示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以学生的活动情况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华应龙老师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数中有趣吸引人,数中有味吸引人。”秉承这一思想,我让学生在观察连加算式的过程时,都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反思这节课,有几点不足。第一:在教学时候,突破难点“几个几相加”,学生只是概括性说了说。这一环节,应该丰富课堂形式,让孩子用小棒、磁珠摆一摆、说一说,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第二:学生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只是在理论上看出乘法简便,并没有实际体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多创设一些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整节课努力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

  二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溶入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必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这节课中我安排游乐园导入,使他们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从图片中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自然而然的驱使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重视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反馈教学的过程是对信息反馈的及时调控,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的途径之一。因为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由于他们能力的差异,有的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也总是在课堂中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闪光点,同时也可以及时准确的知道他们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重难点定位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可以更简便的用乘法来计算。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

  三、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让孩子们面对一个要求认知复杂性的情境,使之与他们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在他们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我让他们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其中有一题是2+3+1,我故意不点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他们也马上意识到,这道算式是不能直接改写的。通过几个孩子的分析,加深了对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认知,也是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产生认知冲突,把孩子们引入自主的探究体验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主动的进行知识意义的获得,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

  课后,通过与各位领导老师们探讨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本堂课的设计虽比较顺畅,但缺乏高潮,没能对本课的教学重点予以强调,如“求几个加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告知学生。整堂课的进程比较*淡,应该随着课的发展进一步设疑设阻,形成更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放得不够。如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不同意义时,虽然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达的意义,而不是教师自始至终引领学生接话,使这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是从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细节处理不够细腻。比如乘法算式中前后两个数相同时其意义的区分没有作重点强调;解决主题图中的问题,对大多数学生列式情况的关注度不够。

  4学生参与的范围不够广,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在自身实践和领导与同事们的共同探讨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和改进,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授课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步。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精神不在状态,课始我简洁的导入学习情境直奔主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这样教学设计为认识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4个6相加,再到8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非常简便。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辅导班上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是乘法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同数连加。所以,本节教材是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同数连加能够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明白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在备课时,注意到新教材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有了变化。本节教材经过四个主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游乐园的情境图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作准备;例1用小学生拼摆图形的活动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例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例3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这种编排不贴合我的学生实情,知识点的衔接不连贯、不流畅、于是我对教材资源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

  具体做法是:直接用游乐园的情境图和补充的题目,在一节课内完成本小节所有知识点。

  首先我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帮我安排秋游的分组设计,在计算每个游乐项目游玩人数时,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之后让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点,得出“相同加数”和“几个几”的概念,为乘法的引入作准备;

  然后让学生自我写两个这样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写多长就写多长。我选择了两个学生写的,一个算式是20个3连加,一个是42个7连加,我把字写大些,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写起来算起来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数边黑板都不够写怎样办?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合并加数、省略号、语言叙述等方法表示,但没有体会数学的简单美,这时引出乘法算式,并用童化语言说“把加号扭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说法让学生明白乘法是从加法来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之后认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这样一小节(3课时)的知识点一气呵成。

  最终让学生把其余的连加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改写一个,都要复习“相同加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各部分名称等知识点。

  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一向鼓励超前学习和提前渗透,部分家长也很支持。所以数学上的许多知识不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也为我进行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进程、重组与激活教学资料、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期望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对一些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我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太适合,需要后续练习来弥补。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

  2、会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些方面处理得还能够。主要表现为:

  1、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幅拼图的游戏,让学生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加法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题图――热闹的游乐园,让学生经过练习,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并且感受到玩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其实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乘法之前,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学时,经过学生对算式的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说一说,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根据图画,根据加法算式清晰地表达出乘法所包含的意义。同时,板书清晰,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一目了然。

  3、练习的设计体现重难点,并且有必须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第1个练习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图提数学问题,并且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列式计算,是对本节课基本资料的一个巩固和检验;第2个练习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个是比较简单的,第4个是一个延伸,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同时明白仅有清楚了几个几相加,才能写乘法算式,第5个是用字母来表示具体的数,不但适应本节课的教学,同时还渗透了一个符号化的思想;最终一个练习是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表示5×2,该题对于刚接触乘法的孩子来说,可能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出示题目时,我也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么意思?”,经过理解意思,再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那么突破该题也不成问题了。本题在第二课时还将涉及到,所以即使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意思,那也是能够的,不要求人人都会。

  几个需要改善的地方:

  1、虽然在备课时,有设计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以及其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所忽略,还需加强,尽量让孩子都来读一读,说一说个中意义。

  2、主题图的.出示可再清晰。本节课用到了2幅主题图,即摆小棒和游乐园,里面所包含的资料比较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干扰,所以,当孩子提到某一具体资料时,如果能出示相应的放大图,那么学生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帮忙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对于乘法算式的出现,我是先让学生写乘法算式,然后再来得出仅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虽然在板书时,我已有意识地把两种情景分开,可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后立刻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仅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一、创设了趣味的情境,营造了愉快的氛围

  知识构成过程的探索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教师从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入手,先让学生动手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然后经过在规定的时间内摆一摆你喜欢的那个图案,学生兴趣高涨,从而活动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一个图案用几根,这么多个图案用几根很自然的引出让学生写一写加法(连加)算式。

  成功之处: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并且他们明白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此刻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能够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识构成过程的探索

  给学生必须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进取投入,思维十分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先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之后教师根据6个3相加这个算式制造了一个悬念,如果摆10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这种讨论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1.《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经过供给信息丰富的游乐园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学生的本事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了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有了这些以后,最终引出把加数相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整个过程是在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听了戎教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深受启发,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的资料,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所以十分重要。教师借助了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和课本的情境图,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取得了十分好的教学效果。纵观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几个方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经历乘法概念的构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4个6相加,再到8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十分简便。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必须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仅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当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辅导班上明白了乘法,也有了必须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

  创设了用小(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棒摆图案的游戏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用这一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简便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本节课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还有一点小意见。在整个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方式,也就是乘法是加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不一样加数的加法是不能改写成乘法的。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

  四、设计了有效的练习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不足之处:

  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构成“差生”是必然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本次学校举行的微课活动我们一年级组选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认识乘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小学阶段数的运算部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我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次微课我们选的教学片断有两个教学活动,这两个教学活动从创设情境开始到导入新课,旨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的相加以及经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微课活动结束反思本次微课活动的得失

  一、整合课堂情境,“变魔术”情境串贯穿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鉴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境,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喜羊羊魔术师的闪亮登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三个魔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讨乘法的意义。“第一个魔术——装点春天”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花、蘑菇、小鸟,让学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第二个魔术——大变玩具,分别以汽车、飞机、宝葫芦为素材,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加法运算的局限性,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建立乘法模型。第三个魔术——水果盛宴,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强化认识,充分理解加法与乘法的关系,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想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同加数” 和“几个几相加” 的理解,形成表象,为建立乘法模型做好了准备。

  三、盘点不足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反思教学,觉得以下几方面做的还不够。

  1、没有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

  本节课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老师总是急于评价,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把评价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二是通过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课堂效率还有待提高

  本次微课活动是10分钟,由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第七单元的内容,靠近学期末,所以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还没有达到,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水*所以本节课10分钟的课堂容量还有待于扩充,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8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且配合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乐场的情景引入,不但达到了数学生活化的目的,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效果增强。

  大多数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是陌生的。同时也有个别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会背诵几句乘法口诀,但这部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是不理解的。所以理解乘法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应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练习上,通过拍手游戏、我会连、我会填、星级大比拼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同学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方案设计时,遵循 “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上,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精神不在状态,课始我简洁的导入学习情境直奔主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样教学设计为认识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2.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从2个4相加,3个6相加,再到4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直到100个4相加,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

  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各乘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非常简便。

  3.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拓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我安排了“算一算””“找朋友”和“画一画”的环节。

  隐藏图,你还会算2×7吗?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利用乘法的意义,2个7相加或者7个2相加来计算。

  从找5×4的朋友理解到只要5个4或者4个5相加都可以用5×4表示。

  “画一画”个环节让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次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一幅图既可以表示5个2,又可以表示2个5。

  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

  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

  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4.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

  在教学求摆多少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写几个几的教学环节中。

  剩去了写“2个2相加”写加法和乘法都改为口答。

  最后一个环节“画一画”只呈现第一个问题,再根据学生呈现的结果调整。

  增加了“100个4”的采访环节,跳动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充分了解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将最后一道提升题简化,让一幅图既可以表示5个2和2个5从学生中来。

  不足之处:

  在“飞机图”“火车图”这连个环节对做错的孩子应该在展示台展评,帮助他。

  而我采用口头订正,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了。

  还是对学生的临时生成信息处理不够。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有习惯性抢话,总想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预设的设计呈现,放手不够。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画一画”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呈现,还要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控。

  过渡语还要细细推敲,另外还要注意教学教态,大方得体。

推荐访问:乘法 反思 教学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篇】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