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加法运算定律应用》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1-13 12:10:33  来源:网友投稿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综合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节课,课前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做教案和课件时所想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加法运算定律应用》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加法运算定律应用》教学反思3篇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综合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节课,课前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做教案和课件时所想到的情况远远不足以应对同学们课上所做的反应,比如一道题的解法,我准备三种,但是学生就可能想出十种、二十种,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我在课上随时注意捕捉同学们的想法并理解和解决引导。虽然上课时我并不紧张,但是在应对同学们的种种想法解题思路时还是很局促。在讲到这节课的重点:计算李叔叔骑行总路程时,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这里我只讲到了原式之后的第一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第二步四个加数两两结合,最后得出结果比按步骤计算要简便,却没有想到同学们早已经把四个数按原来顺序相加的原式省略掉了,直接就是交换位置之后两两结合的式子了。直接导致这样讲定律的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很是被动。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注意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细致才行,方方面面要想到。尤其注意跟随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快的学生的方式用比较“方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注意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还要注意不能忽视部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其实讲课大部分时间是要将给他们的,只要他们能接受,能听懂,那么这堂课就差不多达到目标了。

  课堂刚开始同学们非常积极,可能因为本身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是很困难,掌握的比较好,所以会很乐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能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比较好奇,课上想表现自己,所以还比较活跃。但是毕竟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在课堂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像开始那样气氛活跃了,仅仅是一部分*时一贯活跃的同学继续对我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做答,其他同学不再积极,甚至可能开小差了。对于集中同学们注意力这个问题,以后应该及时注意同学们的反应,适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强调一下注意听讲,比一比谁坐的好,谁反应快哪一个小组领先等等方法来吸引同学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多鼓励少批评。

  经验还需慢慢摸索,逐步积累,每堂课都可能暴露出问题。我一定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我觉得王春风第一次讲课还是不错的,能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自己以后注意的问题,老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扑捉信息引导,甚至纠正或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完成重难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实习老师开始不可能做得很好,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习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习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习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习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习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习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习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本单元是系统学习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习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习,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篇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习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习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最近,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习,通过分组练习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习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习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0篇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度,像个半圆形。

  生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多媒体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不足

  在教学中有的同学不能跟上教学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的似懂非懂,没能够及时点拨。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 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4l页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通过复习,要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一些运算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定律、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75—55=75—20=

  提问:你能说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出示加法定义)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两道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出示减法定义)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出示乘法定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做除法?(出示除法定义)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从上面的每组题可以看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能不能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呢?请看期末复习第1题。

  2.四则运算意义的应用。

  (1)请同学们先看第(1)题。谁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加法应用题?

  谁能根据编出的加法应用题来编两道减法应用题?(指名学生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已知加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2)请同学们再看第(2)题。谁来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乘法应用题?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出两道除法应用题?(指名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乘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编出相应的应用题,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用四则运算来解答。为了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整理运算定律。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a+b=a+b

  axb=bxa)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板书(a+b)+c=a+(b+c)

  (axb)xc=ax(bxc)]

  哪位同学看着这两个字母式子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字母式子(a+b)xc=axc+bx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说明: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通过结合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让学生口答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提问:这些运算的定律或规律有什么实际应用?

  2.简便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第3题。

  (1)指名学生板演第1~3行左边三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3行右边三道题。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道题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出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结合264—198的计算,提问学生:为什么减去200后要加上27)

  (3)指名学生板演第4行的两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第1小题连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想到把6和4交换位置?

  第2小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

  (4)谁来说一说,125x48(板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简便计算过程)为什么要把48看成8x6的积?

  指出:这里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乘法的结合律来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5600÷16,(板书)能不能把哪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运算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00÷(8x2)

  提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结:我们在计算式题时,有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还能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吗?

  你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习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作业做复习第3题最后两行。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多媒体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不足

  在教学中有的同学不能跟上教学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的似懂非懂,没能够及时点拨。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生2:463+455+545

  =(463+455)+545=463+(455+545)

  =918+545=463+1000

  =1463=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545=(463+455)+545=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

  填空27+36+6427+36+64

  =(27+36)+64=27+(36+64)

  =63+64=27+100

  =127=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16+□)生1:填33、84

  (168+24)+76=□+(□+□)生2:填168、24、76

  (25+□)+72=□+(28+72)生3:填25、28

  (a+□)+c=a+(b+□)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

  3×18×4是怎样想的?

  =(3×18)×4“3×18”表示什么?

  =54×4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

  3×18×4

  =3×(18×4)18×4“表示什么?

  =3×72“3×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师板书:

  3×18×4

  =(3×18)×4

  =3×(18×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

  26×8×12526×8×125

  =(26×8)×125=26×(8×125)

  =208×125=26×1000

  =26000=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右边的题。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

  26×8×125

  =(26×8)×125

  =26×(8×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

  =(□×□)×□

  =□×(□×□)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71×26=(____×_____)×26

  57×95×83=57×(____×____)

  ●×▲×★=___×(▲×__)=(___×▲)×_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b×c)24+(42+58)

  76+18+2276+(18+22)

  42+24+5867×(125×8)

  67×125)×8(a×b)×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__+(___+____)

  2)56+72+44=___+(___+____)

  3)25×78×40=(____×____)×78

  4)75×8×2×125=(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进行复习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简算的意识,及审题的习惯)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板书:观察数特征符号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1/2+41/2

  =4(1/2+1/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1

  =4

  三、课堂练习:

  1、我当小法官(正确的计算画,错的画)

  (1)2532125=(254)+(8125)()

  (2)36101-36=36(101-1)()

  (3)2599=25100-25()

  (4)510-35+65=510-(35+65)()

  (5)45(20+2)=4520+2()

  (6)432-(232-68)=432-232-68()

  2、选一选: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选一选:

  56(57)=()

  A.5657

  B.5675C.5657

  3、动动脑筋,你能用自己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

  (1)12588

  (2)17045+55017

  (1)12588

  方法一:12588

  =125(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方法二:12588

  =125(811)

  =(1258)11

  =100011

  =11000

  (2)17045+55017

  方法一:17045+55017

  =171045+55017

  =17(1045)+55017

  =17450+55017

  =17(450+550)

  =171000

  =17000

  方法二:17045+55017

  =17045+551017

  =17045+55(1017)

  =17045+55170

  =170(45+55)

  =170100

  =17000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8.5-(5.6+4.8)1.3

  0.9899

  51/32/52/15

  12(1/4-1/6+3/4)

  4.05-(2.05-0.7)

  3212525

  14.86.3-6.36.5+8.33.7

  16002.5

  2.512.548

  (21-7/8)1/7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四、板书设计:

  观察数特征符号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1)8.5-(5.6+4.8)1.3

  (2)0.9899

  (3)51/32/52/15

  (4)12(1/4-1/6+3/4)

  (5)4.05-(2.05-0.7)

  (6)3212525

  (7)14.86.3-6.36.5+8.33.7

  (8)16002.5

  (9)2.512.548

  (10)21-7/8)1/7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5篇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3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书上填空,并发现理解简算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验成长乐趣。

  学习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学习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一、自主学习

  任务: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1、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认真观察P.12三组中的每两个算式,在书上填出左右两边的关系。

  3、上面的算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试着在书上完成例8,想一想,每一步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5、练一练:P.12页的“做一做”。

  任务: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课内):

  1、你会填吗?根据什么定律填的?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阅读教材第12页例8。理解:计算0.25×4.78×4时,先将4.78和4交换位置,计算出0.25×4的积后,将积与4.78相乘得4.78较简便。这是根据 ;065×(200+1)=0.65×200+0.65×1这是根据 。

  3计算2.5×18时,先把18写成 + ,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2.5×18= × + × 。就得到2.5×18= 较简便。

  3、简算:4.8×0.25 7.5×104 2.33×1.25×8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乘法的_______________,对于小数乘法 ________________ 。

  2、简算:

  2.5×33×4

  3.6×0.8+0.8×*

  12.7×10.8-2.7×10.8

  3、简算出35.62+35.62×99时,要注意把前一个35.62看成( )×( )

  过关检测:

  1、简算;

  6×5.68+5.68×94

  7.5×33×4

  4.33×12.5×8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9.275+0.725)×0.59

  33.2-2.64×0.5

  0.67×8.3+2.7×0.67-0.67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能够正确的、合理的、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

  2、验证(同桌合作)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验证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是正确的,但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①0.25×4.78×4

  ② 0.65×201

  =0.25×4×4.78乘法交换律=0.65×(200+1)

  =1×4.78 =0.65×200+0.65×1乘法分配律

  =4.78 =130.65

  师:第①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人为第②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1分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

  (4)交流评价。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小数乘法简便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

  16×1.25 (3+5)×0.8

  (1)让学生独立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

  (4)评价总结。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减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3篇

减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234-66-34=234-(66+34)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减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0页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并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应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梳理,培养学习能力,感受自我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法处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口算 [设计意图:学校计算课题探索的教学研究,实行课前一分钟的口算常规。]

  0.4+8.7 4.5+3.6 0.28+0.54 1.4-0.9 7.1-3.5 5-2.7

  2、说出运算顺序 125-27+73 76-(29+41)

  3、填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 )

  [设计意图:激活整数的运算顺序,为新课学习,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出示主题图并介绍 。

  2、出示主题图的统计表。

  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主要指出什么是里程?表示行驶的路程)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与比赛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知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3、逐步呈现爸爸妈妈的对话并对知识重新整合:

  “完成比赛,还要走多少千米?”表示求什么呢?师生分析。这方面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列式。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题目的分析能力,达到化解难点效果]

  4、板书学生的式子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

  5、分小组计算。并让学生在黑板演示。

  6、自主探索三种的计算顺序与什么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总结: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明白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64.04-3.04+7.18先说运算的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2、每一小组算一行并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3、解决实际问题。

  ①地球表面积是5.1亿*方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少亿*方千米?

  ②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有效地应用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哪里运用了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和你的同伴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成功的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减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两种算法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先感知再抽象出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在设计中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

  《减法的运算性质》(《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师: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给老师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10-(4.5+3.5) 10-4.5-3.5

  二、研究分析减法的性质.

  1.出示例1:四年级一班有图书84本,借给第一小队26本,借给第二小队30本,还剩多少本?

  方法一: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方法二: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2.师: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459____47____153=549-47-153

  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或a-b-c=a-(b+c)

  8.练习: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师:根据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638-438-57

  =200-57

  =143

  师: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2)832-346-154

  (3)876-(276+158)

  (4)3950-668-232

  四、小结:

  1.什么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2.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1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习题,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目的:检查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前两三分钟的口算,我几乎每课必用,不知在座认同吗?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2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习题,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考虑到下午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加上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为此本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口算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圆圆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她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本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

  目的:检查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前两三分钟的口算,我几乎每课必用,不知在座认同吗?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总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

  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

  包括两个小题。

  (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3

  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前面刚学习了整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25+36=36+25(17+28)+72=17+(28+72)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然后告诉学生: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是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然后出示0.6+7.91+3.4+0.09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加强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乐趣。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时计算习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推荐访问:加法 运算 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教学反思3篇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1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