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28 14: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优秀范文】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说明法

  教学用具:斜面、钢球、木块、弹簧、皮球、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

  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投影片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4、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2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能与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果完毕,敬请各位老师留下宝贵的意见指引我前进,在教学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谢谢!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求知欲望较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大玻璃球、小玻璃球、小木块、斜面、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举一些学生很好理解的例子,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一)动能

  由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来认识物体能够做功。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这些物体具有的能是同一种能,即动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让学生说出一些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动能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4、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一样吗?让同学知道动能有大有小。然后通过两个新闻资料,让学生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什么不一样呀?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二)重力势能

  1、启发归纳:通过观看两个大石头的图片,想象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能够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2、引导思考:观看重力势能的一个应用图片,提问打桩机为什么做的又高又大呢?引导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学生对弹性势能的实例比较熟悉,通过几组有关弹性势能的图片,参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2、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3、动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弹开小木块,根据拉开的程度不同,观察几次弹开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及研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

  弹性物体的材料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1)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3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讲解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演示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4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习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习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习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2)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分析能力。若在教学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时,我就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会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目标不会设置在多少个知识点上,而会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这堂课的重点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关键是让学生分组探索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体悟能量的重要性,体会到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学具有个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上了这堂课后感受到:

  1、从浙江电视台不可能任务栏目在我校拍摄的现象“水顶乒乓球”录象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3、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4、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5、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6、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反过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成功之处是:

  (1)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

  (2)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是: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了解不多,对常见的物理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

  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3)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机械能》的第一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一、对教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较成功,第一个实验对于“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刚到*面时速度相等”这一现象演示不成功。

  二、对学法的反思: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一份达标检测题,这些题题量大,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板。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物理新课改基本理念。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选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科学探究、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讨论、作图等。特别是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能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并不拘泥于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而是突出了“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三个环节。本节课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维教学目标”一一落到实处。

  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多处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在课题的导入阶段,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类似公园中的“过山车”的实验,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去探究的欲望;又如课堂的最后阶段,在学生谈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时,学生说出了“行车限速”等应用“动能与势能”的事例,点评中突出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长时间采取这种方式教学,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并加大内在驱动力,有利于物理学科的教学。

  三、采用“小步推进、多次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本节课中,在完成了“动能、势能的定义”教学之后,没有急着去进行后面的内容教学,而是安排学生对本环节教学进行反馈活动;在完成了“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之后又安排了反馈活动。从录像上看,通过反馈活动使得学生对本阶段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采用这种“小步推进、多次反馈”的模式进行教学时,即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编排结构,使得各教学环节清析明了,更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学困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张有弛,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变得积极活泼。

  四、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中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比如,“动能、势能的概念”是在引导学生分析6幅图例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的,“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总结出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等活动主动获取了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得深刻,理解透彻。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在观察中、在讨论中、在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展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五、教学媒体使用得当,发挥了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不足之处及建议:

  其一,是在学生的讨论中缺乏的有力指导,比如第一个讨论活动就是指导不力,导致用时过多,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使得科学探究过程显得匆忙、紧张。笔者觉得第一个讨论活动可以不要,由实验导入课题之后就安排学生观察6幅图片,从而导入课题——《动能和势能》。

  其二,是教师在学生实验中的调控能力略弱,影响实验效果。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

  我今天在九年级上班这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作反思如下: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选择网络资源创设物理情景。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分析应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这对本课的理解和实践大有好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本节课的实验也可选用动画展示,但是动画的效果还是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节课还应该多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得到提高。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4)

——《松鼠和松果》说课稿3篇

《松鼠和松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环保、生态早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应从孩子教育起。《松鼠和松果》是新课标人教实验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一边吃松果,一边埋松果的故事,突出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单元教育专题。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能力目标:通过识字、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我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互动性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课教学始终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活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维护生态*衡的积极性。教学中充分发挥字词卡片和多媒体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展开教学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树上树下采果欢,大大尾巴真好看。高高跳下不受伤,只因带了降落伞。(打一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一齐兴趣盎然地大声喊:“松鼠!”我紧接着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那你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马上又齐声回答:“松果!”老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这样,很快就引出了课题。

  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最有好奇心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打开课本了。于是,我迅速带领大家走入课文中。这一教学环节是分四个步骤进行的:

  首先,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

  最后,老师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方法有指名认读带音节生字词,脱音节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认读,在认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纠正错误读音。老师重点强调了“泼”的读音,它在“活泼”一词中读轻声,单独时读一声。还比较了“摘”和“栽”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拼读音节,看图片和做动作演示,区分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

  在组织交流记字方法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大家的方法有利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来记字,音近字、形近字比较记忆,还有的用换偏旁、换部件、编字谜的方法来记字。其间,我还引导学生将“聪”字进行分解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小朋友,上课听讲要专心,耳朵认真听,眼睛仔细看,嘴巴大胆说,心儿细细想,人人都夸你聪明。”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字。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且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我又采用了分段读文,做识字游戏的方式使生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复现,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感情朗读,边读边悟

  疏通了生字障碍,朗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这一环节是分这几步来进行的: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松活泼的基调。要求学生认真听,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第二步,学生分组朗读,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读准字音,反复练习,读得流利。鼓励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可请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第三步,师生交换读。学生提出自己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句子,大屏幕显示,与老师交换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再仿读。老师听学生朗读,根据情况提示学生注意,然后再范读,学生再读。在交换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几个句子作了重点指导: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从“那么……那么……” 和“香、可口”谈理解和体会。)

  2、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读好感叹的语气)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读好疑惑忧虑的语气,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4、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用自信的语气去读)

  在交换读的过程中,课件随机出示课文插图,生动活泼的动画情景,不仅使学生兴致倍增,还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看、想、议,学生了解到松鼠喜欢吃松果,但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松树总有一天会没有的。没有松树,将来的松鼠孩子们就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我还启发学生想象松树也像人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也会老,会生病死亡。于是,学生对只摘松果,不栽松树的`后果认识得更加深刻。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课件又出示画面,松果里有松子,埋在地下就长出了小松树,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松鼠想出的“每次吃松果,吃一个,埋一个”这个好主意的理解。然后学生讨论松鼠想出的主意好在哪里。通过观察、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既可以满足松鼠自己的需要,也为大森林的长盛不衰,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以后的松树林会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树木郁郁葱葱,各种动物安居乐业的森林景象。多好的一个环保教育的素材呀!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中受到了启发,体会到了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强调了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边读边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愿望,让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

  第四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方式有自由读、接力朗读、全班齐读。然后练习简要复述这个童话,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可边看课文插图边复述,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复述,初步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绘画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本节课,我设计的实践活动是“画未来”,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可以画想象中的小松鼠住的这片松树林的未来,也可以画想象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地方的未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设计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就是在黑板上松鼠和松果这两张图片之间写上“吃”和“埋”两个字,“埋”字下边打上箭头,贴上松树的图片,表示埋下一个松果,就可以长出一棵松树。整个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简单明了。

  总之,在以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运用“自主识字、合作交流、理解探究、感受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识字与阅读课成为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无限的生活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大语文观。

《松鼠和松果》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是山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两只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衡的故事。文章语言轻新明快,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深受儿童喜爱。通过学文使学生领悟到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知识目标:认识“活、眨”等8个生字,会写“以、后”等7个字。

  能力目标: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认养树木等活动。

  教学重点: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爱绿护绿的行为。

  二、说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应该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根据本课的重点以及新课标的精神,课中我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握“多识少写”的学理依据,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我采取先呈现带生字的词语,从词语中提出“生字”,运用多种形式熟读生字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如何识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呈现带有生字的句子,让这些字回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看看学生“换了环境还能认识它们吗?”

  朗读感悟是课文的另一重点,我紧扣课文内容的情感线:高兴、担心、快乐,在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后,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朗读,随机出示第二幅插图后,观察提问:“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地里埋下一个”让学生自读自语。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个重点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松鼠的心情,再读感悟时,特别是省略号,引领学生去发现森林其他动物的担忧。当学生明白出除了小松鼠之外,其他小动物出同样离不开森林,抓住契机,再次出现中心句: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地里埋下一个”,让学生再读感悟,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深深体会文章内涵。

  三、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看,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今天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呢?

  (cai课件演示:两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和小朋友打招呼)

  你们了解小松鼠吗?谁来说一说?

  板书课题:松鼠与松果

  齐读课题。

  (一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又非常喜欢小动物,鲜明的画面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想不想听这个故事?先听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音。

  3、指名读课文,重点评价字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4、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学生不能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引导进行。

  (《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这是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必要前提。读后交流的空间也是开放的,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

  三、合作交流,学习新字

  1、出示词语

  cōng míng huó po hū rán zhǎ yǒn jing

  聪 明 活 泼 忽 然 眨 眼 睛

  rú guǒ zǒng yǒu yǐ hòu zhǔ yì

  如 果 总 有 以 后 主 意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

  4、出示生字卡,谁想当小老师来试着教同学们读读。

  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想交流哪个字就交流哪个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试读。

  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学了这一课,我们以会更爱护树木了。

  我们有了一个美化校园的好主意。

  (每个孩子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是不同的,改变反复齐读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方法再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记忆。)

  四、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课件演示:第一幅图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这只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课文里哪一自然段写这幅图?

  2、自由读,看谁能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

  3、指名朗读,评议。

  4、指导朗读重点句: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好吃。

  (二)、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课件演示第二幅图:小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1、观察图中的小松鼠在干什么?“为什么小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二、三自然段,自读自悟。

  3、交流感悟。体会松鼠的心情。

  4、引出中心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里去住呢?”

  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松鼠的心情。

  5再次出示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齐读。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松鼠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多种方式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

  2、交流、汇报。

  3、如果你是这棵挺拔的小松树,用你的姿势告诉我?那么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茂密的松树林呢?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那又会怎么样呢?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松鼠心情的变化,最后用肢体语言来理解“一棵棵、茂密、光秃秃”这三个词语,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五、拓展延伸,想象升华

  1、如果你生活在这里,想象这里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小组讨论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2、以“画未来”为题,画想象中未来的松林。

  3、讨论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课内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文本的价值。)

  六、说板书

  吃松果———埋松果——长松树

  高 兴 担 心 快 乐 (板书采用文字式书,简洁明了)

《松鼠和松果》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松鼠和松果》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由吃松果想到种松树的故事。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主要以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通过用心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使学生感受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二、说学情:

  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可爱的.小松鼠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很亲切,蕴含的道理易于接受。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难2、书写“以、后”等6个生字。

  五、说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边读边悟。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展开教学。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

  树上树下采果欢,大大尾巴真好看。高高跳下不受伤,只因带了降落伞。(打一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一齐兴趣盎然地大声喊:“松鼠!”我紧接着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那你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马上又齐声回答:“松果!”老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这样,很快就引出了课题。

  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希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有那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

  3.在组织交流记字方法时,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大家的方法可能有利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来记字,音近字、形近字比较记忆,还有的用换偏旁、换部件、猜字谜的方法来记字。如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聪)还有意、忽、总的巧记: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

  做动作识字:眨:让学生做眨眼睛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忽然、主意

  4 .小组合作识字:如、活。不要求统一方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愿望。

  5 .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6 .逐段指名读、齐读课文,边读边校正读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识字的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三)指导识记、书写“以”、“后”、“更”。

  1、以,会意字,同私。到了楷书在右旁加一人字,写成以,所以,以、私同义。其后以字借声表示用来、将要等义。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以”: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一点。

  2、后,会意字。其古文字是一只手放在口边,表示那人在发号施令。其本义指国君。由发号施令的人引申指尊贵者,如皇后。又作后的简化字,表示前后、先后。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后”的两个撇:“*撇”和“竖撇”(*撇要写*,竖撇要先竖后撇)

  3、更,形声字,其古文字由丙、 攴二字构成,攴形丙声。攴是手持工具,用工具劳作就可以改变事物的面貌,所以更的本义是改变,常常连称为“更改”。指导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关键的一笔是竖撇,一定要做到先竖后撇。

  4、学生描红,教师范写“以、意”。

  5、写字练习,展示作品,评议。

  (设计意图:在这一为环节中通过对字形的字理分析、教师的范写指导、学生的描红练写、教师的巡视提醒等手段,落实教学目标“在田字格中按笔顺规则的书写生字”。 )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几个句子作了重点指导: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从“那么……那么……” 和“香、可口”谈理解和体会。)

  2、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读好感叹的语气)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读好疑惑忧虑的语气,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4、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用自信的语气去读)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5)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3篇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眼睛怎样看件物体?眼睛是怎样近视的?怎样矫正?”等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它问题给以鼓励。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安排,本节课分五大部分进行:眼球的构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重点把这两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也应该把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眼球的构造

  由于学生生物课上已经了解了本部分知识,眼球的构造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多加叙述。

  (二)眼睛看物原理

  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还是学*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基础。所以我计划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在透镜位置不变时,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像的位置也发生改变。

  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球和视网膜能不能前后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眼睛的调节作用,我在课堂上设计用动画模拟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来进行教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请同学们先看自己的手纹,然后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应用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所以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使学生经历、领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近视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内凹的趋势。从而提出问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经过近视眼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学生猜想,进行下面的环节。

  (2)设计进行试验。

  探究实验,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由于“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这个实验不是课本中现成的,需要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迁移来进行。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近视眼眼球的特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根据近视眼的特点选择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为正常眼,5厘米的凸透镜做为近视眼。先使蜡烛通过10厘米的凸透镜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10厘米的凸透镜换成5厘米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而后移动白纸找这一次烛焰清晰的像,比较白纸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结论。在5厘米凸透镜前加一个学生戴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观察哪种透镜能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3)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交流与评估

  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演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由于是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所以教师尽量不要与学生争抢地位,精讲注意事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去实验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吸收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

  (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学生已经探究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尝试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然后读课文证明自己的推测正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它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阐述。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放到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对比理解,加深记忆。

  (五)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增多,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眼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现场调查班里近视学生的人数,再出示我的调查表,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学生讨论总结保护眼睛的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结并板书

  学生小组讨论今天的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沉闷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今天的收获。板书如下:

  眼睛和眼镜

  1、眼球的结构。

  2、眼睛看物的原理。

  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5、探究无止境

  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恐高症和患近视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戴上边是凹透镜下边是凸透镜的镜片。介绍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1、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作业:

  (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三道题。并根据科学世界的知识测一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焦距,计算度数。

  (2)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样的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尝试发现问题的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体味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题;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眼睛怎样看件物体?眼睛是怎样近视的?怎样矫正?”等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它问题给以鼓励。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安排,本节课分五大部分进行:眼球的构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重点把这两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也应该把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眼球的构造

  由于学生生物课上已经了解了本部分知识,眼球的构造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多加叙述。

  (二)眼睛看物原理

  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还是学*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基础。所以我计划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在透镜位置不变时,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像的位置也发生改变。

  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球和视网膜能不能前后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眼睛的调节作用,我在课堂上设计用动画模拟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来进行教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请同学们先看自己的手纹,然后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应用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所以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使学生经历、领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近视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内凹的趋势。从而提出问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经过近视眼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学生猜想,进行下面的环节。

  (2)设计进行试验。

  探究实验,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由于“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这个实验不是课本中现成的,需要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迁移来进行。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近视眼眼球的特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根据近视眼的特点选择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为正常眼,5厘米的凸透镜做为近视眼。先使蜡烛通过10厘米的凸透镜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10厘米的凸透镜换成5厘米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而后移动白纸找这一次烛焰清晰的像,比较白纸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结论。在5厘米凸透镜前加一个学生戴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观察哪种透镜能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3)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交流与评估

  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演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由于是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所以教师尽量不要与学生争抢地位,精讲注意事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去实验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吸收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

  (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学生已经探究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尝试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然后读课文证明自己的推测正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它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阐述。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放到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对比理解,加深记忆。

  (五)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增多,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眼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现场调查班里近视学生的人数,再出示我的调查表,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学生讨论总结保护眼睛的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结并板书

  学生小组讨论今天的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沉闷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今天的收获。板书如下:

  眼睛和眼镜

  1、眼球的结构。

  2、眼睛看物的原理。

  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5、探究无止境

  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恐高症和患近视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戴上边是凹透镜下边是凸透镜的镜片。介绍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1、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作业:

  (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三道题。并根据科学世界的知识测一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焦距,计算度数。

  (2)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样的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尝试发现问题的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体味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题;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眼睛和眼镜》,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的第四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围绕凸透镜成像,展开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以及今天我要讲授的眼睛和眼镜等教学活动,其实质都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拓展及应用。本节教材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病眼原因及矫正办法,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2、教材处理:

  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三个学习活动,放手给学生,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展示及生成。

  二、教学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构造及成像原理,了解病眼的原因及矫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了解病眼的原因及矫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知道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其分析过程就成为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在物理教研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取“六环节”有效教学法。

  (2)学法:根据《物理新课标》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本节课采用“合作、交流、展示”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定向新知

  用课件展示三种眼睛成像的区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学生兴趣高涨时进入新课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有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学案设计上,遵照由浅入深的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三个学习活动,一次性抛给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目的是落实先学后教,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展示提升感悟新知

  把学案上的.三个学习活动随机抽取三个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是思维流动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师生互动生成新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穿插巩固收获新知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后,如果还有困惑,再次通过“兵交兵”,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

  (五)网络构建沉淀新知

  学生展示网络构建的思维过程,教师提炼提升,达到新知的沉淀作用。

  (六)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达标测评题,用以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留作课后作业。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6)

——不要累积你的感情势能3篇

不要累积你的感情势能1

  1、感情应力学

  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一种新的医学理论———感情应力学说正崭露头角。这种学说提倡人们不要积累“感情势能”,不要一概从药理上去做文章,而应多从心理方面来防病治病。

  2、什么叫“感情势能”呢

  感情应力学说认为,外界刺激日积月累形成潜在的“能量”,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使人体消化、血液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失调,形成严重的社会心理疾病,或者加重原来已患的疾病。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却较前更易积累“感情势能”。在文明程度不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毫不隐讳地表达情感,因而随时可以求得心理*衡。比如上古时代,人们以谋得一饱为乐,很少有其他奢求,也许两人会为争一猎物而决斗,但却不抑制感情,哪怕决死相争都当即将“感情势能”宣泄一空。现代社会竞争虽然激烈,但却要束缚自我,斯斯文文,即使心里极不痛快,也不能任意施行“感情宣泄”,从而造成较大的心理损伤。

  3、加强自我修养

  避免“感情势能”的积累而保持身心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我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实在悲愤难忍时,不妨采取适度的“感情宣泄”,以求得心理*衡。可以找知心朋友聊天,甚至可以哭哭笑笑、嚷嚷闹闹。这种“老小孩”的表现,其实也是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必要时,别忘了去找心理医生疏导。及时释放“感情势能”是延年益寿的一大法宝,也是任何药物所无法比拟的。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7)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万能说课稿 (菁选3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万能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破难点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应着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 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_____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 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万能说课稿2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万能说课稿3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75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材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理论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3、教材重点:

  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类推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过程与方法目标:

  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等教法。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发现、操作体验、合作交流,有顺序的观察题、对比分析、概括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创设情境,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法进行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妈妈给三个儿子分苹果的故事。妈妈分别给三个儿子分得苹果的1/2、2/4、4/8,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看谁分的多,妈妈是不是偏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苹果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体验,形象感知。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因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代替苹果分别折出1/2、2/4、4/8,并用彩色笔涂上颜色。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再请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使1/2=2/4=4/8这个结论让学生自己“做出来”,而不是老师讲出来。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一个整数对应一个大小的习惯性思维,初步体会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深入探究,得出规律。

  这一节环节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既然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那这三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呢?你们能找出它们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么规律变化吗?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得出什么规律,反过来从右往左又得出什么规律。然后请学生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有了这些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出规律。最后学生们会概括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老师板书)预计学生不会把相同的数中的0除外,因此我会问同时乘和除以0也可以吗?让学生思考并得出0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要除外,最后让学生重新完整的叙述一遍,老师揭示课题。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刚才是借助图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启发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基本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教学反思。因此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

  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练习难度的层次性。数学题目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为此,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数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几?难度的加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高,真正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8)

——幼儿园小班美术万能说课稿 (菁选2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万能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

  2、能大胆选择色彩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3、体验鱼儿孤独和快乐的情绪。

  教学准备:

  1、一幅大的海洋背景图。

  2、每位幼儿热带鱼(胸饰)、4个大小不一的瓶盖,抹布。

  3、已调好红、黄、绿、紫四种颜色水粉。

  教学过程:

  1、《鱼儿好朋友》

  A、幼儿跟随《鱼儿好朋友》的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进教室。

  B、幼儿依次在一幅大的海洋背景图面前坐下。

  师:小朋友看这是谁?(出示一条鱼的图片)。

  师:我是一条孤单的鱼,在大海里孤单的游来游去,没有朋友。唉!(播放音乐伴奏)

  师提问:鱼儿怎么了?(它孤单,没有朋友)

  师: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

  师:将身上的鱼儿拿下贴在海洋图上与小鱼做朋友吧。

  2、引出课题

  A、师:我现在有这么多朋友,我好开心,想吐泡泡,你们和我一起吐泡泡吧

  提问:你们知道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吗?(圆形)

  师:今天我带了许多东西,仔细看看这些东西的形状。请幼儿想一想怎样用这些东西来画泡泡。

  B、教师示范用瓶盖印画。提示幼儿在印的过程中注意每个物品只能蘸一种颜色,想用其他颜色要拿另一个杯子。

  C、鼓励幼儿尝试选用大大小小的圆形材料印泡泡。

  D、提醒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地选择瓶盖与颜料印泡泡,

  3、相互欣赏幼儿作品。

  ——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说说自己印的泡泡,说说自己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4、结束部分

  ——幼儿和教师跟着《鱼儿好朋友》的音乐游出教室。

幼儿园小班美术万能说课稿2

  活动背景:

  今天的纸版画活动是《熊猫》,熊猫虽然小朋友们都没有亲眼看过,但在电视里或者书上看过,所以比较熟悉,绘画的熊猫小朋友都刚画过,这次要来进行纸版画的熊猫,小朋友们都特别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2、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过程:

  一、动物猜谜,导入活动主题

  教师:脑袋圆圆的,眼睛黑黑的,身穿黑白衣,爱吃嫩竹子。(熊猫)

  二、引导幼儿观察熊猫图片,进一步了解熊猫的外形特征。

  提问:

  1、它的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2、眼睛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3、它的耳朵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4、它的四肢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熊猫的头是圆圆的,耳朵像半个圆,熊猫的.身体胖胖的,像个气球,四肢短短的,有点像椭圆形,它的身体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毛。

  幼儿由于*时在图书、电视里经常能够接触到熊猫,所以对熊猫比较熟悉,对熊猫的一些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也比较了解,能够把熊猫的样子比较清晰描述出来。

  三、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完整示范操作过程

  1、用一张完整的硬纸板用剪刀依次剪出熊猫的头、耳朵、身体、四肢。

  2、把熊猫的各部分进行组合,用胶水贴在纸上。

  3、用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给熊猫涂色,进行拓印到底版上。

  四、幼儿操作

  1、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帮助个别幼儿,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剪出熊猫的不同形态。

  2、提醒幼儿涂色时,要均匀涂色,保持画面和衣物的整洁。

  虽然小朋友们在小班时经常进行剪纸类的手工游戏,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但是我发现我班小朋友的剪纸能力还很弱,连一些简单的圆形都剪起来很吃力,有些新小朋友连剪刀也不会拿)

  五、结束活动

  1、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说说自己画的熊猫在干什么?

  2、鼓励幼儿要爱护大熊猫。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虽然很浓,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纸版画,对幼儿们有些困难,特别是在进行制版时,小朋友们都不能用剪刀剪出完整的图形,连最简单的圆圈都很吃力,有些幼儿剪好后,再用胶水贴起来时,自己刚剪的东西(像头、眼睛、嘴巴等)就找不到了,不是混到其他下小朋友那里去了,就是掉哪里地上了。我想可能跟我刚才不合理的示范有关吧,如果让小朋友先用剪刀剪出熊猫的一部分,如头,然后马上用胶水贴住,这样操作起来会方便些。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9)

——九年级物理全册《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课后反思

九年级物理全册《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课后反思1

  16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物理的观察、探究实验、抽象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这时候他们更希望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便于他们观察、探究、亲身感受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却没有深入的认识,容易发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为目的和以上学情分析情况,本节课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演示,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且本节我尽可能地开发实验,有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的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

  本节课主要选择的教学媒体和资源有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机、幻灯片和大量视频材料、Flash动画、图片,其主要作用如下:

  1.利用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

  2.利用视频、图片,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4.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及时让学生巩固新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扩展10)

——物理教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物理教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簧片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回答上述问题)

  2.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回答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

  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

  演示课本图1-7(水*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教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始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从弹簧形变最大到恢复原状:弹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钢球的动能。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单摆,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高度最大处和最低点的速度大小,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人造卫星:教师先指出:卫星在远地点,势能最大,在近地点势能最小。问学生:卫星由远地点向近球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能量怎样转比?引导学生回答:卫星由远地点到近地点,势能减小了,减小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故速度增大。再让学生回答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能的"转化情况。

  ③撑竿跳高: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可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使问题简化,分析时一律不考虑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时向上的速度决定。即起跳时的动能转化为最高点的重力势能。

  撑竿跳高时,人在起跳时使撑竿弯曲(形变),这时人具有动能,撑竿具有弹性势能。到最高点时,撑竿恢复原状。人的动能和撑竿的弹性势能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

  故撑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导学生回答:起跳时为什么人要向下猛压跳板?(答:使跳板形变,具有弹性势能)人离开跳板时的动能是哪里来的?(答:跳板的弹性势能转化来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答:由起跳时的动能,也就是由跳板形变最大时的弹性势能决定)

  注意:不讨论人在空中的翻转。

  3.板书设计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想想议议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将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木板上,观察木块上的黑色圆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木块上是圆斑,而不是黑点?(答:因为皮球发生了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皮球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哪里来的?(答:由动能转化来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动能,这个动能是哪里来的:(答:弹性势能转化来的)

  最后提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点,说明这一过程能的转化情况?

  (点名要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教师点明:消耗掉的机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了。这个问题以后将学到。

  (3)物体能做功才具有能,举高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为什么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回答:举高的物体落下来具有动能,动能可以做功,但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我们说势能可以做功,实际上是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而做功)

  (4)钢球落在钢板上,也会反跳起来,反跳时的动能是怎样转变来的?教师指出:钢球和钢板相碰,也要发生弹性形变,只是这个形变较难觉察。事实上,任何坚硬的物体相碰时,都要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回答。

  5.布置作业

  (1)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2)你骑自行车时,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汽车司机在开车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门,加大速度。从能的转化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3)弹簧门在推开以后能自己关闭。说明这件事怎样利用了能的转化。

  (以上三题即课本机械能一章习题第4、5、6题)

推荐访问:势能 动能 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3篇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1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