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清三所高校为例论文

时间:2021-11-04 12:25:5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热衷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基层地区却无人问津,即使选择在家待业也不选择在基层地区就业,特别是西部以及广大农村地区。

 本文在山东交通学院等三所高校就业部门指导协助下,对长清区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了调查,从大学生个人背景、政府、家庭、基层用人单位和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的等关键因素,找出现存的问题,给各个基层就业相关主体提出了有一定针对性的政策,从而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为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思路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对策

 本科论文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keen o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and other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No one is interested in the grassroots areas, even if they choose to stay at home and do not choose to work in the grassroots areas,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of the employment departments of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Changqing District,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lary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grassroots employ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 government, family, grassroots employers and colleges, and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policies to the relevant subjects of each grassroots employment,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to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vides more college students with ideas and development paths to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ass-roots employment inten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前 言 ............................................................................... 1 1 绪论 ............................................................................... 2 1.1 研究背景 ..................................................................... 2 1.2 研究意义 ..................................................................... 2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2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3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评价 ..................................................... 4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4 1.4.1 研究内容 ............................................................... 4 1.4.2 研究方法 ............................................................... 4 1.5 研究框架 ..................................................................... 5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政策 ................................................................. 6 2.1 概念界定 ..................................................................... 6 2.1.1 基层就业概念 ........................................................... 6 2.1.2 大学生基层就业概念 ..................................................... 6 2.1.3 就业意愿概念 ........................................................... 6 2.1.4 合理规划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 6 2.2 相关理论 ..................................................................... 7 2.2.1 特性—因素匹配理论 ..................................................... 7 2.2.2“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 7 2.2.3 人力资源管理 5P 模型 .................................................... 7 3 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及 SWOT 分析 ...................................................... 8 3.1 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 8 3.2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 SWOT 分析 .................................................... 8 4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10 4.1 数据来源 .................................................................... 10 4.2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 10 4.2.1 大学生个人因素 ........................................................ 10 4.2.2 家庭因素 .............................................................. 12 4.2.3 政策因素 .............................................................. 13 4.2.4 其他因素 .............................................................. 14 5 对策建议 .......................................................................... 16 5.1 创新和完善基层就业政策 ...................................................... 16 5.1.1 提供多种岗位选择 ...................................................... 16 5.1.2 加强政策执行力和针对性 ................................................ 16 5.1.3 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 16 5.2 优化基层就业环境 ............................................................ 17 5.2.1 营造有利于基层就业的舆论环境 .......................................... 17 5.2.2 完善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 ................................................ 17

 本科论文

 5.2.3 健全基层监督机制 ...................................................... 18 5.3 发挥各个主体的支持作用 ...................................................... 18 5.3.1 发挥高校的核心作用 .................................................... 18 5.3.2 健全全程化服务体系 .................................................... 18 5.4 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 19 结 论 .............................................................................. 20 致 谢 .............................................................................. 21 参考文献 ........................................................................... 22 附 录 1 ............................................................................. 24 附 录 2 ............................................................................. 25

  前 言 2020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预计达到 874 万,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叠加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此次疫情不但影响了了毕业生的求职和出国留学,使得大学毕业生只能利用网络搜集就业信息,而且部分企业可能会裁员或取消招聘,使毕业生更难找到工作。同时,受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地域选择还是岗位选择,大学生就业始终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现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不断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实施,每年前往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在知网等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发现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关的文献有 85 篇,分为以下三类:研究国家出台的各项基层就业政策的文章有 25 篇,二是具体研究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因素的有 46 篇,三是在各种视角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研究有14 篇。

 本文对长清区三所高校大学生和基层就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影响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措施,为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带来一定程度的启示,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顺利推进。

 本科论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数量达到一千七百余万。他们到广袤的农村,边疆基层,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广大基层地区依然因缺乏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而发展艰难。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二字,不仅包含了城市,更包含了处于落后环节的广大基层地区。2020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 874 万人,同比增加 40 万。当前,急需人才的广大基层地区与庞大的高校“待业”队伍形成巨大反差,大学生就业仍是首要难题,基于此,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弥补基层人才短缺,2003 年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大学生基层就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国家目前大力倡导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新战略新目标,表明广大基层已成为国家改革和未来发展的新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需要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科学文化知识的热血青年来支撑。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在今年 3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项目活动,政府和学校要扮演好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的领路人。

 1.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意义有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和国情紧密联系的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使他们不再对基层就业有偏见;二是有利于高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道路提供指导;三是有效缓解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而提高基层队伍整体素质,有利于我国城乡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本文将国内有关大学生基层就业文献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基层就业政策的研究,如马莉萍等人(2015)提出政策的出台同时伴随着很多问题,进而集中分析了政策出台的滞后性等问题。彭海霞(2016)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价值分析》中,从价值选择、合法性与有效性三个维度对各种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进行价值分析。

 二是对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因素的具体研究,国内大多数研究者主要围绕个人、家

  庭、政府等主要参与主体展开分析。

 祝军、杨平等人(2015) 指出,影响大学生参与基层项目的主要因素在于基层待遇低、生活工作环境差、工作地偏远以及是否真正将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等。张丽萍,王宏(2017)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中以基层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和大学生自身分析了各个主体现存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剖析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李莉(2012)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背景详细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因素。

 三是在各种视角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研究。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情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如尚晓丽(2019)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引导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问题研究》中分析了精准扶贫战略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以及这一战略实施所带来的作用,即有利于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农村基层工作现状有所改善。田露(2019)在乡村振兴这个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鼓励对策。

 1.3.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由于各国政治背景不同,国外并没有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概念,但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本文选取了国外类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特殊政策,以此进行分析。

 (1)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文献通常围绕本国制定的计划展开。如凯瑟琳(2015)在《投资“为美国而教”的企业》中详细介绍了“为美国而教”计划,为培训对象提供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专业教育和实践机会,蒂•福斯特(2016)在《2015 年德国失业率下降到 1992 年的水平》中,详细介绍了农村就业援助计划。有些文献研究某种专业在基层地区的发展前景,如乔治·约翰逊等人(2019)针对澳大利亚农村地区征聘和留住牙医毕业生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农村就业和农村保留的重要资料。此外,国外与基层就业志愿服务相关的机制已经非常完善,如摩尔在《温哥华志愿者中心》中提到美国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体系,无论是政策扶持,还是社会导向,都推动着美国基层服务业的发展。

 (2)国外实践 德国的农业院校学生根据划分的等级获得不同面积的土地。这些土地由政府提供,学生自主完成土地的种植、管理、收获到最后的销售。销售收入作为教师考核学生能力的指标。毕业班学生必须到实地参加生产实习,比如农场、各大公司企业等,由负责人派发生产项目,完成这些项目并且各项指标合格才能获得专业技能证书,最后顺利毕业。德国农业院校的大部分大学生在这样的指导模式下,不仅在专业上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而且在实践上积累了一些农业生产经验。

 法国农业院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实践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去农场和生产车间

 本科论文

 进行生产劳动和去企业实习,这些现有的实践基地都是学校本身设有的,从而增加他们的基层工作经验,便于学生将来就业。

 美国政府青年基层就业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整个政策的实施运行由政府主导;中期依然由国家主导,但更重要的是有了社会的广泛参与,这一阶段是基层就业政策的转型阶段,在多个主体参与合作下,政策得以改进;在现阶段,美国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团体组织继续实施政策,鼓励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例如,加州县政府实施的地区暑期实习项目,招收大学生到政府部门实习,以便更好地吸引大学生毕业后到当地政府工作。

 在 20 世纪末,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韩国农业和农村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政府意识到农业发展的紧迫性,发展农业最关键的是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并且鼓励他们去农村就业创业,从而推动农村的发展。因此,韩国非常注重对高等农业方向学生的教育。不仅加强了对综合大学农业系人才培养,还在 1997 年创办了韩国农业大学,希望能够培养出愿意在农村发展并且能够为农业服务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还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分析越来越深入,逐渐加大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视程度,选取的角度逐渐增多,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到越来越多的用数据证明的定量分析,能给高校、政府等参与主体提供更好的指导。但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只增不减。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分析和理解大学生基层就业应放在国际宏观背景下,扩大和加深对各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以优化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通过归纳研究文献,从各个国家促进学生基层就业的措施来看,政策的制定都结合了本国的特殊国情。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在计划中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大学生基层就业相关理论和概念,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就,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各项政策的执行现状,通过对长清区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采访从事相关基层工作的人员,探讨影响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较有可行性的措施。

 1.4.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类法 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文献数据库获得文献资料,其次是百度学术、书籍等网络现实资源,搜集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些文献资料分类、整理和总结。

  (2)访谈法 通过网络、面对面等方式,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在典型的个案中分析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选取的调查对象包括基层就业志愿者、正在考和已经考取选调生的学生、学校就业部学生干部和负责老师等。其中基层工作者主要是在西藏、四川等地区就业服务的毕业生。(3)统计分析法 本文结合基层就业的特征设计问卷。考虑到疫情,大部份问卷调查均在网上进行。此外,还通过访谈等形式得到一些数据,利用 Excel、SPSS 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1.5 研究框架 本文对大学生目前的基层就业意愿进行了调查,并详细分析了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论文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为绪论,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三部分简要阐述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确定了本文的基层就业研究范围,为第六部分的建议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优势、劣势等内容,第五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得到的数据,探讨影响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第六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本科论文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政策 2.1 概念界定 2.1.1 基层就业概念 基层不仅仅局限于农村这个概念中,还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到县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总之,基层相对来讲是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

 2.1.2 大学生基层就业概念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 1—3 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二是三支一扶计划,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于该项目是针对特定大学生群体(一般是以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为主),并且具有一系列要求(如大学毕业生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等),考虑到该项目的特殊性,同时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师范类院校学生,因此将其排除在本文研究范围外;四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每年选聘政治素养高、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到农村担任党支部助理等职务。

 1980 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选调计划》,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部门选调党员的计划,即选拔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工作。并将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军”进行重点培养。

 本文中所讨论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特指带有服务性质、国家资助的、有一定服务年限的,到广大乡镇农村及艰苦地区从事服务性的工作,如三支一扶及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等。

 2.1.3 就业意愿概念 就业意愿即求职意向,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兴趣和个人技能等,对自己进行一个整体规划,定位好就业单位和岗位,从而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和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意愿在不同时期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1.4 合理规划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指按照地区、岗位、个人技能等将整个社会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分配,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整个社会在某些地区或某些行业存在着人力资源过剩,而在其他地区或行业存在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表现出人力

  资源配置不当的情况。在当今形势下,让更多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人才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振兴乡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2.2 相关理论 2.2.1 特性—因素匹配理论 特性—因素匹配理论由美国帕森斯所创立,是最基础、应用最广的就业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心理与行为中普遍存在个别差异现象,不同人的能力和人格模式都不相同,而能力及人格模式又与某些特定职业相关,人的特性也可以被客观测量。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由三步(要素)组成。

 第一步是评价应聘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心理测量以及面对面交谈来获取个人资料。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并为求职者提供相关职业信息。第三步是人员—职务匹配,这一步是个人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关键。

 2.2.2“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 1959 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激励与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薪资报酬、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是从工作本身得到满足的因素,比如荣誉、发展机会等。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2.2.3 人力资源管理 5P 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五个方面,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 5P 模型。首先如特性—因素匹配理论提到的需通过各种测评手段来获取求职者个人信息,一个企业要想找到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需借助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和手段。选拔人才也应该讲究科学性,可以采用网络面试、文件框测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现代化人才测评手段。育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既要满足于现在的需求培训,更要着眼于未来企业需求的发展,育人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体系化的培训与开发课程。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留人,留人的前提是吸引到人,然后再解决后续问题。奖励和晋升激励员工继续为公司工作;同时要给予培训与开发,让员工看到未来发展的空间。

 本科论文

 3 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及 SWOT 分析 3.1 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央加大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各方面投入,如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赴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总书记多次勉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志愿者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中央财政自 2019 年下半年开始大幅提高基层就业者工作生活补助标准。与此同时,十三年来共累计选派 25 万余名“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自 2003 年实施至今,实施规模越来越大,共有全国各地 2.4 万来**志愿服务,留疆工作者超过 40%,其他基层地区也在逐年增多。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共有6.9 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其中,全国共有 4243 名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创业项目 3276 个。

 山东省是教育大省、生源大省。以我省为例,2019 年全省共有 0.16 万名非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项目就业率 0.28%。(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内部统计数据)

 由以上数据可以表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率稳中向好。扩充了基层干部队伍,逐步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但是,与政策目标相比,效果并不理想。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的“精英”现象一直影响着绝大部分家长和大学生,国家各种资源过渡向精英阶层集中,导致他们的择业态度无法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已有的基层就业项目本身规模较小、政府对其投入的资金少、出台的政策优惠力度也满足不了志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需要,不足以吸引大学生,打击了起初有意向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消极怠工、频繁离岗二次择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和政策的双重浪费。

 3.2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这种方法能客观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出与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一系列研究中找出有利和值得发展的因素,以及阻碍自己和需要克服的因素,从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大学生基层就业为研究主题,对其进行战略分析。

 (1)优势(Strength)

 基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对大学生而言,这里是建功立业的的舞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上,基层地区相比一线城市压力会小很多,各项成本支出占工资收入比例也会小得多。基层的艰苦环境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更能开阔眼界,积累实践经验,有文化有抱负的毕业生到这里工作,更容易受到重视。基层就业根据地区不同,优惠政策也会不同,有的相对偏远的地区,每个月加上补助后的工资甚至比基层公务员还要高。

 (2)劣势(Weakness)

  时代在进步,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在各个方面突飞猛进,无论是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是国家的代表,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也就导致了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发达的城市,而农村各种条件相对落后,想要去农村发展的便少之甚少。基层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受经济水平制约,基层就业的基本工资在 1000-2000 元之间,会出现无法按规定时间发放,更不用说另外的待遇了。并且普遍缺乏激励和保障等一系列的配套机制,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相差甚远,高校毕业生已经习惯了在学校中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生活各方面基础设施也会比较落后,因此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放弃到基层就业。

 (3)机会(Opportunity)

 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等重大会议中,基层就业作为就业渠道被多次强调。基层作为新时代的改革重点,国家必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同时,还有很多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以山东省为例,近几年来出台了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招考录用加分等政策。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求高,同时国家强调实行中西部协调发展,这将使得更多毕业生考虑到基层就业。

 (4)威胁(Threat)

 从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而大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就业观念还处于落后阶段,基层就业的社会舆论导向严重威胁基层就业趋势,不能摆正就业姿态,对基层心存排斥。其次政策制度宣传不到位,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最后高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就业服务不能满足真实需要,并且关于基层就业的课程很少,对国家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实践机会少。

 本科论文

 4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以济南市长清区大学城三所高校为对象,分别为山东交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管理学院。此次调查对象所属专业、年级等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 2020 年 1 月份至 4 月份共发放问卷 17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53 份,此外,通过采访,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数据。

 4.2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4.2.1 大学生个人因素

 (1)个人特性和素质能力 基层更需要具有脚踏实地、适应能力强、勤劳肯干和吃苦耐劳性格特质的人,通过观察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交际特长等个人能力发现,名次越靠前、能力越强,越不想去基层工作。首先,这些学生各个方面都比较突出,择业中会有更大的优势;其次,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前景,自然而然也就会对组织所处位置的好坏做考虑,也侧面体现出了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才向基层流动更加困难。

 (2)专业 基层工作比较复杂,大多数的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例如:参与西部计划的一位同学在访谈中说:“具体工作非常繁杂:办公室日常管理、文件的收发、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资料整理工作和宣传工作等。”在基层中,很多工作需要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还要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操作,这就得需要一些偏文科性质的专业,比如经管专业课程中都会接触到相关案例,所以不难发现,这些专业的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程度更大一些。大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远离农村实际, (3)年级 非毕业班大学生正是出于学习基础专业课理论的时期,而毕业生将要走上社会,必须面临就业选择,就业压力会使他们会从多方面获取就业途径,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较多,接收的信息量较大,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由下表得知,毕业班的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更高。

  表 4.1 年级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Tab. 4.1 The influence of grade on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4)独生子女 在上表可以了解到,调查对象中非独生子女基层就业的意愿比独生子女强一些。首先,独生子女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不清楚基层情况,不会主动去了解基层发展现状,以至于缺乏基层就业的想法;其次,这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家太远,更希望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些陪伴。而且,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希望,父母会给孩子做最好的投资,让他去更好的地方。

 表 4.2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Tab. 4.2 The influence of only-child on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5)实践经历 以往的工作经历也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参考。毕竟是以前尝试过的工作,也许那正是自己做喜欢的,会更加有信心驾驭这样的工作,而且,绝大多数人对新颖的事物有抵触心理,会稳扎稳打选择自己更了解的,在职业规划的时候更愿意将基层服务列入选择。比如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参加过三下乡支教等实践活动而选择基层就业的同学的意愿相对更强烈一些。可以说明,基层实践的机会及实践经历越多,基层就业的意愿就越强。

 (6)参与动机 根据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基层就业时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意愿。这些动机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其中 42%的学生是因为想走出舒适圈,以提高自我为中心,主要是锻炼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功利性心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基层就业可以更好地回报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如在访谈中,西部计划志愿者说:“接受国家教育这么久,是时候回报社会了,而且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对我而言就是力所能及地做实事、做好事。”也有部分人是因为基层就业各方面压力比大城市小才做出如此决策,其他原因中主要有:“过渡”工作;服务期满有一系列优惠政策等。淄博市高青县“三支一扶”负责人提到:“学生参加这个工作可以总结为三个动机:一年级

 频数(人)

 愿意(%)

 不愿意(%)

 合计(%)

 非毕业班

 58 35.3 64.7 100 毕业班

 95 38.3 61.7 100 合计

 153 56.8 43.2 100 是否独生子女

 愿意

 不愿意

 频数(人)

 频率(%)

 频数(人)

 频率(%)

 是

 23 30.3 36 72.1 否

 64 69.7 40 27.9 合计

 87 100 76 100

 本科论文

 是到落后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响应国家的号召扎根基层;二是基层工作服务期满后,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考研考公加分等,再回到家乡或者更好的城市;三是为了去基层“旅游”,比如西藏、**等地方。

  图 4.1 基层就业意向者参与动机 Fig. 4.1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grassroots employment intention

 (7)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以下是在访谈过程中的发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不会考虑去比自己所在城市差的基层工作,他们觉得在基层发展空间小,没有什么大的前途,不会被重视,而且人生地不熟,需要重新组织人脉,挑战性太强;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也不会考虑再回到像自己老家这样的基层,因为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想法就是咱们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农村才算是有出息,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过上好日子,才会有更高的平台,更好的发展。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压根就没有基层就业的苗头。很多学生依然想着“到城市、待遇好的地方就业”等传统老套的想法,导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很难开展。可见,无论在大一入学时的职业展望,还是临近毕业时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影响着个人在将来的职业选择,大部分人会朝着职业目标前进,而基层就业很少作为大学生的选择。

 4.2.2 家庭因素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含很多因素,决定性因素为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年收入。通过从事个体经营,务农或者通过非固定职业获得收入的年收入较低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去基层工作的可能性。对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深,具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并且家庭收入较高的大学生,他们则愿意选择非基层工作。这也就突出显示出一个现象,具有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在城市就业的更高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具有较低家庭地位的大学生,缺少了各种城市就业条件也就很难在城市就业,而我国的各种基层就业特殊待遇,给予了这些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在基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过渡”工作服务期满后的优惠政策 建设祖国,回报社会其他

  层也可以实现,这也就使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基层。

 表 4.3 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Tab. 4.3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lo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上表可以发现,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影响较大。在农村居住的学生中,到基层工作愿意的有 78.5%,不愿意的 36.2%;而在城市居住的学生恰恰相反。从这样的调查数据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回到家乡工作是普遍现象。

 父母的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原本希望在基层施展抱负,但由于父母、家庭的干涉而放弃,调查发现,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择业观念受到父母、亲戚等家人很深的影响。绝大多数父母希想要孩子去城市发展,对创业、回农村非常反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想法。但也有些学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毅然投身于基层,比如一位在四川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提到,父母鼓励她的就业选择,觉得去基层就业是奉献祖国的最好方式,是父母的支持给了她足够的信心。

 表 4.4 父母职业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Tab. 4.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occupation on grassroots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职业

 农民

 个体工商业者

 企业员工

 机关事业单位

 其他

 合计

 频数(人)

 68 29 27 10 16 153 父亲

 支持(%)

 61.7 5.0 22.3 3.7 7.3 100 不支持(%)

 31.5 17.9 14.0 20.7 15.9 100 母亲

 支持(%)

 64.9 14.2 4.3 4.8 11.8 100 不支持(%)

 33.4 16.4 13.3 21.1 15.8 100

 4.2.3 政策因素

 除了自身观念认识、家庭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执行宣传等问题。首先,对于政策环境,政策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整个社会环境的需要。政策执行的效果是否显著在于其是否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其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实施主体是高校和基层单位。高校作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起点,在帮助家庭所在地

 愿意

 不愿意

 频数(人)

 频率(%)

 频数(人)

 频率(%)

 城市(含县城)

 19 21.5 28 63.8 乡村

 68 78.5 48 36.2 合计

 87 100 76 100

 本科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和择业观中的正确养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对于政策宣传力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第一印象。虽然,国家一直以来强调东西部协调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各项政策,但其中很多优惠政策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如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问题、建立高校毕业生培训见习制度、报考研究生、事业编制加分或优先录用问题、面向基层就业定向招生问题。已有的部分优惠政策不明确不具体,由于未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缺少可操作性而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形式主义”始终存在。在宣传过程中,政府和高校采取的宣传措施不当,导致在校生对基层就业政策并不了解或解读不到位,因此严重影响其做出选择。基层单位作为大学生直接工作的地方,其在基层就业政策方面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将基层就业列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他们所看重的正是基层就业所带来的优惠政策,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政策。基层就业者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基层就业,就是因为在服务期满以后,我们能够定向考公务员或者考取事业编时获得一定的加分。三是政策落实的问题,部分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堵塞了一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险户口,或者养老保险等一些方面的转接渠道,使手续更加复杂,也无法保证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并且使得很多优惠政策没有办法获得实施。调查显示,占总体 64%的学生不了解中央及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基层工作的政策。因此这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 4.5 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Tab. 4.5 Understanding of policies related to grassroots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了解程度

 频数(人)

 频率(%)

 非常了解

 5 3.3 比较了解

 50 32.9 完全不了解

 98 64.1 合计

 153 100

 4.2.4 其他因素

 其他影响因素将从“薪酬待遇”、“生活工作环境”、和“稳定性”等方面来做分析。由表可知,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工资薪酬,其中包括基本工资、补贴和奖金等经济性报酬和日用品、节日礼品等物质性报酬,大部分学生表示如果提高工资则会考虑选择基层就业,这非常贴近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基本是社会小白,没资金、没人脉,因此薪酬一定是选择企业的重要参考,必须保证可以自给自足的最基本要求,城市毫无疑问可以满足这个体条件,而这正是基层单位所不具备的。31.7%的大学生认为基层生活工作环境差,各方面条件缺陷,距城市太远,公共服务功能差,文娱设施不健全。通过采访四川基层工作者,他表明,在开展工作一开始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方言复杂,和当地居民有交流障碍,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所以语言、风俗习惯,甚至是天气、饮食等的主观不良想象都会使得毕业生退缩。此外,8.5%的学生认为基层工作稳

  定性差,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一些单位和编制有所减少,后续编制问题没有保障,直接影响到一些有意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通过进一步的访问,有部分女生说因为担心自己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而放弃基层就业,可见,性别也会对其意愿造成一定影响。

 表 4.6 其他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Tab. 4.6 The influence of other factors on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因素

 频数(人)

 频率(%)

 薪酬待遇不理想

 69 45.1 生活工作环境差

 46 31.7 稳定性差

 13 8.5 升职机会少

 12 7.9 其他

 10 6.8 合计

 153 100

 本科论文

 5 对策建议 5.1 创新和完善基层就业政策 5.1.1 提供多种岗位选择 大学生村官计划和选调生计划都需要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毕业生,这个要求限制了很多想要参加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有大学生表示因为不是党员而放弃选择基层就业,所以政府可以更多地制定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政策,比如在以上两个项目中,设置非党员大学生就业岗位,使他们有更多的岗位选择。很多高校毕业生担心自己因实践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基层工作,往往会降低前往基层就业的意愿,因此,基层单位要建立服务与培训并举机制,注重满足基层未来需求的开发,如三支一扶计划,在种植业、畜牧业、教育等方面,着力建立一套适应基层工作岗位需求的、科学的培训课程,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现代化技术,如网络教学等。

 5.1.2 加强政策执行力和针对性 根据不同种类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对政策进一步细化。比如根据独生子女其父母的工作性质,由国家给予家里定期补贴,或减免一部分税收;非独生子女其兄弟姐妹可以享受中考、高考等一定程度的加分。此外,在采访四川基层就业者的过程中,当问到“基层单位中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他说:“这个还要看当地实情和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一定都会落实,我所在的单位有时候连基本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到位。”所以基层单位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准的基层就业扶持政策,并且要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此外,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各个项目的性质制定合适的政策,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社会团体组织,建立“西部计划”志愿者基金会,通过基金会资助志愿服务项目、支援理念宣传、志愿者表彰等。制定更全面的考核和晋升机制,如大学生优先评选和晋升等。

 5.1.3 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政策是时代的产物,制定任何政策都要与时俱进,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在调查过程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工资奖金,所以首先需要政府出台并完善物质激励等优惠政策。比如广东省政府在 2019 年提高“三支一扶”基层就业项目补贴标准,由原来的 2000 元到现在的 3600 元,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所以依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津贴、待遇等都应该有所提高。参照事业单位人员的统一考核和管理,保障工资、补贴足额按月发放到大学生手中,尤其在节假日要给予相应的慰问金和补贴,在物质上尽可能保障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就业单位都有基本的五险一金,基层就业也不例外,比如大学生村官计划,基层用人单位应在代缴保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多数大学生不会在基层就业地区买房子,所以住房公积金是否可以作为基本工

  资发给大学生呢?为大学生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各高校可以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于大学生基层实践和技能培训,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

 其次是精神上的激励,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定期带领当地居民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同时通过走访,多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大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使得大学生能够克服心理上的不适; 最后是为以后就业发展的各种激励政策,一是提供适时的学习深造机会。基层地区文化落后,很多地区甚至刚通电,接触不到网络,闭塞的环境使当地人们思想相对保守,也使习惯了互联网生活的大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生活,他们为了不与时代脱节和以后的长远发展而不会考虑基层就业。基层用人单位应与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给予大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二是在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设定一定比例的定向招录基层就业大学生计划,使他们心里对未来的发展有底,对待基层就业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5.2 优化基层就业环境 5.2.1 营造有利于基层就业的舆论环境 大学生基层就业适应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要求,基层就业项目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它的宣传力度,不应该仅仅在招募期间进行宣传。建议各级政府相关负责部门或高校持续开展优秀实际的宣传,对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工作、业绩,以及大学生在基...

推荐访问:为例 意愿 基层


[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清三所高校为例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