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基本知识,一级消防工程师x] 报考消防工程师多少钱

时间:2021-10-31 14:24:13  来源:网友投稿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主讲老师:孙志明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引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 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 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

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 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 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

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 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 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 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可燃物

图1—1 — 1 着火三角形

第一节燃烧条件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图1-1-2着火四面体

燃烧过程中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一节燃烧条件

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 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

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如图 1-1-2所示。

一、燃烧类型分类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 着火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2?自燃

(1 )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 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 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 ,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 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 体、蒸气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 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 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 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可燃物一引火源f

可燃物一

引火源f

表1-1-1 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

名称

闪点/C

名称

闪点/C

汽油

-50

二硫化碳

-30

煤油

38 ?74

甲醇

11

酒精

12

丙酮

-18

-14

乙醛

-38

乙醚

-45

松节油

35

第二节燃烧类型

(二)燃点

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常见可燃物的燃点见表 1-1-2。

表1-1-2几种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C

物质名称

燃点/C

蜡烛

190

棉花

210—255

松香

216

布匹

200

橡胶

120

木材

250—300

纸张

130?230

豆油

220

(三)自燃点

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然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 1 — 1 — 3。

表1-1-3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C

物质名称

自燃点/C

氢气

400

丁烷

405

一氧化碳

610

乙醚

160

硫化氢

260

汽油

530?685

乙炔

305

乙醇

423

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 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

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 气体燃烧

二、 液体燃烧

三、 固体燃烧

一、 燃烧产物的概念

二、 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一) 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二) 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1.木材的燃烧产物

表1-1-4木材在不同温度下分解产生的气体组成

气体成分(体积分数,%)

温度/C

CO2

CO

CH4

C2H4

H2

300

56.07

40.17

3.76

400

49.36

34.00

14.31

0.86

1.47

500

43.20

29.06

21.72

3.68

2.34

600

40.98

27.20

23.42

5.74

2.66

700

38.56

25.19

24.94

8.50

2.81

煤的燃烧产物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10min) 估计致死

浓度(ppm)

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 聚氨酯等物质燃烧时 分解出的氰化氢(HCN

一种迅速致死、

窒息性的毒物

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

(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

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 即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

> 200

由木材、丝织品、尼龙燃烧 产生的氨气(NH3

强刺激性,对眼、 鼻有强烈刺激作用

>1000

第四节燃烧产物

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10mi n)估计 致死浓度(ppm)

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 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 分解产生的氯化氢(HCI)

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的

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 的HCI气体要大

>500,气体或

微粒存在时

氟化树脂类及某些含溴阻燃 材料热分解产生的含卤酸气 体

呼吸刺激剂

约 400 (HF) 约 100 (COF2 >500 (HBr)

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 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

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 下即使人难以忍受

>500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

(400 C)产生的丙醛

潜在的呼吸刺激剂

30 ?10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

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 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 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 肌肉调节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见表 1. 1. 6。

表1-1-6 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影响情况

CO浓度(ppm)

碳氧血红

蛋白浓度(%)

在其中工作8h的允许浓度

50

暴露1h不产生 明显影响的浓度

400—500

1h暴露后有明显 影响的浓度

600?700

1h暴露后引起不适, 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

1000?1200

暴露1h后有危险的浓度

1500—2000

35

在1h内即会致死的浓度

4000及以上

50

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燃烧的条件 ?

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 ?

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

4?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熟悉火灾蔓延的 机理与途径,以及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火灾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 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火灾是灾害的一种,导致火灾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许多人为因素。掌握火灾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 特性,是了解火灾规律、研究如何防范火灾的基础。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 火灾的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GB 5907--1986),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所造成的灾害。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 火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 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 (GB/ T 4968--2008 )的规定,火灾分为 A、B、CD、E、F 6类。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例如,木材、 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C类火灾:气体火灾。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例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 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7年4月9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93

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 个等级。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1)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 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 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万元以上1亿元 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3)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 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 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万元圳上5000万元 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 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能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三、 火灾的危害

(一) 危害生命安全

(二) 造成经济损失

(三) 破坏文明成果

(四) 影响社会稳定

(五) 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事故都有起因,火灾也是如此。分析起火原因,了解火灾发生的特点, 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技术措施, 有效控火,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一、电气

二、 吸烟

三、 生活用火不慎

四、 生产作业不慎

五、 设备故障

六、 玩火

七、 放火

八、 雷击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 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一) 热传导

(二) 热对流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表1-2 -1 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

材料

热导率

k/ [W/

(m- K)]

密度

P/

(kg/m3)

材料

热导率

k / [W/

(m- K)]

密度

P /

(kg / nS)

387

8940

黄松

0.14

640

(低碳)钢

45.8

7850

石棉板

0.15

577

混凝土

0.8 — 1.4

1900?2300

纤维绝缘板

0.041

229

玻璃(板)

0.76

2700

聚氨酯泡沫

0.034

20

石膏涂层

0.48

1440

普通砖

0.69

1600

有机玻璃

0.19

1190

空气

0.026

1.1

橡木

0.17

800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热辐射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一) 烟气的扩散路线

逐渐冷却的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区,形成了室内的自然对流,火越烧

越旺,如图1-2-1所示。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图1-2-1着火房间内的自然对流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 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 在火灾初期为0.1 -

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 s。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 1?5mj/s。在楼梯问或

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 6?8 m/ s,甚至更大。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二)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

烟囱效应

火风压

3?外界风的作用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的途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 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对主体为耐 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 蔓延;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 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1孔洞开口蔓延

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1-2-2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 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 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一时间曲线。

1-2-2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 初期增长阶段

(二) 充分发展阶段

(三) 衰减阶段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上述后两个阶段是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实际上,一旦室内发生火灾,常常伴有人为 的灭火行动或者自动灭火设施的启动,因此会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不少火灾尚未发展就被扑灭,这样室内就 不会出现破坏性的高温。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如果灭火过程中,可燃材料中的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仍然较高,易造成可 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合适,可能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这种问题不容忽视。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 坏燃烧条件。

一、 冷却灭火

二、 隔离灭火

三、 窒息灭火

四、 化学抑制灭火

本章思考题

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 ?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有哪些 ?

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爆炸极限与温度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 源的特征及爆炸形成机理。

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他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 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 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同时 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 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 爆炸的定义

二、 爆炸的分类

(一) 物理爆炸

(二) 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

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 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引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 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的特点。

 (2 )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 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 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 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

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

(1) 混合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气)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较为常见。

(2) 气体单分解爆炸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 的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 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 3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 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1) 粉尘爆炸的过程。

(2) 粉尘爆炸的特点。

1) 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 而再次爆炸。

2) 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

3) 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3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1) 颗粒的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隆越大。

2) 粉尘浓度。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的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的上,下限,单位

用g/m3表示。粉尘的爆炸上限值很大,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为 13500g/m3,如此高的悬浮粉尘浓度只有沉积

粉尘受冲击波作用才能形成。

3) 空气的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

4) 含氧量。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5) 可燃气体含量。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三) 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都 属于核爆炸 第二节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等不同形态的物 质,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的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

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第二节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 称为爆炸范围。

第二节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 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 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见表 1 — 3— 1。

第二节爆炸极限

表1-3-1 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物质名称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氢气

4.0

75.0

4.7

94.0

乙炔

2.5

82.0

2.8

93.0

甲烷

5.0

15.0

5.4

60.0

乙烷

3.0

12.45

3.0

66.0

丙烷

2.1

9.5

2.3

55.0

第二节爆炸极限

乙烯

2.75

34.0

3.0

80.0

丙烯

2.0

11.0

2.1

53.0

15.0

28.0

13.5

79.0

环丙烷

2.4

10.4

2.5

63.0

一氧化碳

12.5

74.0

15.5

94.0

乙醚

1.9

40.0

2.1

82.0

丁烷

1.5

8.5

1.8

49.0

二乙烯醚

1.7

27.0

1.85

85.5

第二节爆炸极限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 )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可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爆炸极限

(2 )初始压力的影响。可燃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 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 )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可燃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第二节爆炸极限

(4 )惰性气体的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 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可燃混气均不能发生爆炸。

第二节爆炸极限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 g/ m3)表示。因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太大,以

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表 1-3-2列出了部分粉尘的爆炸

下限。

第二节爆炸极限 表1-3-2部分可燃粉尘的爆炸特性

物质名称

爆炸下限/ (g

/ m3)

最大爆炸 压力/ (X

105Pa)

自燃点/C

最低 点火 能量/ mJ

20

5.0

520

80

35—40

6.2

645

20

镁铝合金

50

4.3

535

80

45

3.1

460

120

120

2.5

316

100

500

6.9

860

900

35 ?45

3.2

610

40

第二节爆炸极限

35

2.9

190

15

玉米

45

5.0

470

40

黄豆

35

4.6

560

100

花生壳

85

2.9

570

370

砂糖

19

3.9

410.525

30

小麦

9.7 ?60

4.1 ?6.6

380—470

50.160

木粉

12.6 ?25

7.7

225?430

20

软木

30—35

7.0

815

45

纸浆

60

4.2

480

80

第二节爆炸极限

酚苯树脂

25

7.4

500

10

脲醛树脂

90

4.2

470

80

环氧树脂

20

6.0

540

15

聚乙烯树脂

30

6.0

410

10

聚丙烯树脂

20

5.3

420

30

聚苯乙烯制品

15

5.4

560

40

聚乙酸乙烯树脂

40

4.8

550

160

硬脂酸铝

15

4.3

400

15

第二节爆炸极限

三、 爆炸混合物浓度与危险性的关系

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浓度时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压力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而具有的危险性也不同。在爆炸 下限时,爆炸压力一般不会超过 4x 105Pa,放出的热量不多,爆炸温度不高。随着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或

液体蒸气浓度的增加,爆炸产生的热量增多,压力增大。

第二节爆炸极限

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 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浓度超过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和爆炸 压力随可燃物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第二节爆炸极限

四、 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

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 术的重要依据。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 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推荐访问:消防 基本知识 工程师 消防基本知识 一级消防工程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