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踩点阅读训练

时间:2021-10-30 11:02:40  来源:网友投稿

  1 【原创学案】经典文言文踩点阅读训练

  温馨提示:

 此文档所有的课后题都不一定非做不可,主要是起到“导向性”作用,以供学生进行“借题读文、 踩点阅读”的训练。

 项羽本纪(节选)[1]

  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2] ,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4] ;骏马名骓 [5] ,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6] ,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7]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8] !”歌数阕[9] ,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0]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11]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12] ,驰走。平明 [13]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4] 。项王至阴陵 [15] ,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16] :“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17] ,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18]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19] ,所当者破 [20]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21]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22]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 [23] ,愿为诸君快战 [24] ,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25]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26]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27]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28] 。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29] ,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 [30]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31]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32]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33]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34] 。乌江亭长舣船待 [35]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6]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7]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38]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39] ,曰:“若非吾故人乎 [40] ?”马童面之[41] ,指王翳曰 [42]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3] 。”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2 太史公曰[44] :吾闻之周生曰 [45] ,舜目盖重瞳子 [46]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47] ?何兴之暴也 [48]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49] ,乘势起陇亩之中 [50]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51]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52] ,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53]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54] ,放逐义帝而自立 [55] ,怨王侯叛己,难矣 [56] 。自矜功伐 [57]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58]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59]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60]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61] ”,岂不谬哉!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2]壁:营垒。此处用作动词,即在……扎营。

 垓下:地名,故址在今安徽灵壁东南。[3]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响起用楚地方言所唱的歌曲。喻楚人多已降汉。[4]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5]骓(zhuī):毛色黑白相间的马。这里是以毛色为马命名。[6]慷慨:悲愤激昂。[7]逝:奔驰。[8]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9]数阕(què):好几遍。乐歌终了一次叫作一阕。[10]莫:没有人。[11]骑(jì):名词,一人乘一马为一骑。[12]直夜:当夜。

 溃围:突破重围。[13]平明:天亮时。[14]骑能属者:能跟从而来的骑兵。属,随从。[15]阴陵: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16]田父:农夫。

 绐(dài):欺骗。[17]东城: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18]度(duó):揣测,估计。

 脱:脱身。[19]身:亲身参加。[20]所当者:所遇到的敌方。[21]尝:曾。

 败北:战败,败走。[22]卒:最终。[23]固:必,一定。[24]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25]刈(yì):割,砍。[26]四向:向着四面。[27]期: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

 为三处:分作三处集合。[28]披靡:如草随风而倒,形容惊溃散乱的样子。[29]赤泉: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

 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封赤泉侯。[30]瞋(chēn)目:瞪大眼睛。

 叱(chì):大声呵斥。[31]辟易:倒退。[32]复:又,再。[33]伏:通“服”,心服。[34]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之乌江浦。[35]亭长:乡官。秦、汉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

 舣(yǐ):移船靠岸。[36]纵:即使。

 王我:拥护我为王。[37]长者:性情谨厚的人。[38]创:创伤。[39]顾:回头看。[40]故人:旧相识。吕马童系项羽旧部,后背楚投汉。[41]面之:面对着项王。[42]指王翳:把项王指给王翳看。[43]吾为弱德:我给你个好处。[44]太史公:即太史令,司马迁自称。《史记》每篇传记后均设“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以抒发司马迁对传主一生行事、遭遇的总结性意见。[45]周生:汉时儒者,姓周,名不详。[46]盖:表推测,“或许是”、“可能是”之意。

 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47]苗裔:后代子孙。[48]暴:骤然,突然。[49]尺寸:尺寸之地,指极小的封地。[50]陇亩:田野,指民间。[51]将:率领。

 五诸侯:齐、赵、韩、魏、燕五国。此处泛指楚以外的各路义军。[52]政:政令。[53]不终:没取得较长远的好结果。[54]背关怀楚:放弃关中,怀念楚地。指的是项羽不扼据关中而还军建都彭城。[55]放逐义帝:项羽之叔项梁起兵时,立楚王后代熊心为怀王。灭秦后,项羽尊其为义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徙义帝往长沙郴县,并密令于途中杀之。[56]难矣:意思是说,项羽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成大事,那就太困难了。[57]自矜:自夸,自负。

 功伐:指武力征伐之功业。[58]私

  3 智:一己之能。

 师古:以古代成功立业的帝王为师。[59]经营:治理,整顿。[60]过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61]引:援引,以……为理由。

 【赏析与点评】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里所节选的该下之围部分,主要表现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时的英雄风采。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了末路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勇猛无比的英姿;因羞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他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本文的语言体现出一种有力的气势和朴拙的风格。如写项羽瞋目而叱吕马童,表现了项羽的威势及其产生的结果。另外,本文短短篇幅中,就为后世留下了“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含义丰富的成语,可见《史记》语言之生动,影响之深远。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叫,瞋目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大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本文写项羽的爱情之悲,他因身陷重围而无力自保,更不知该对虞姬怎么办;虞姬结果怎样,文中缺少必要的交代。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三、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4 张中丞传后叙[1]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2] ,愈与吴郡 张籍阅家中旧书[3]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4]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5] 。然尚恨有阙者 [6] :不为 许远立传[7] ,又不载 雷万春事首尾[8]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9] ,开门纳巡 [10] ,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11] ,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 [12] ,成功名。城陷而虏[13] ,与巡死先后异耳 [14] 。两家子弟材智下 [15] ,不能通知二父志 [16]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17]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18] 。远诚畏死 [19] ,何苦守尺寸之地 [20] ,食其所爱之肉 [21]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22]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23]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2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25] ,人相食且尽 [26]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27]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28] ,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29]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30]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31] ,以此诟远 [32]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33] ;引绳而绝之 [34] ,其绝必有处 [35]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36] ,其亦不达于理矣 [37] !

 小人之好 议论,不乐成人之美[38] ,如是哉 [39]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40] ,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41] ?苟此不能守 [42] ,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43]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44] ,虽欲去 [45] ,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6] !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47] ,战百万日滋之师[48] ,蔽遮江淮,沮遏其势[49]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50]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51] 。不追议此 [52]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 逆乱[53]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54] 。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55] ,屡道于两府间 [56]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57]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58] :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59]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60] ,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61] ,延霁云坐 [62]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63]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64] ;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65]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66] ,矢著其上砖半箭 [67] ,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68] 。”愈贞元中过泗州 [69] ,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70] ,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71]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72] ;公有言,云敢不死[73] !”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74] ,嵩常在围中 [75]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76] ,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77] ,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78]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 [79] ,无不尽然 [80]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81] ,未尝起草。

  5 初守 睢阳时,士卒仅万人[82] ,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83] ,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84] ,阳阳如平常 [85] 。远宽厚 长者,貌如其心[86]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87]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 [88] ,嵩将诣州讼理[89] ,为所杀。嵩无子。

 张籍云。

 【注释】

 [1]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安史之乱”时任真源县令,起兵抗敌。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诏拜御史中丞。

 后叙: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通“序”。

 [2]元和二年:公元 807 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3]张籍: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中唐著名诗人,是韩愈的学生。

 [4]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人。曾客居睢阳,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

 [5]“翰以”二句:李翰对自己写的文章很自负,所写的《张巡传》也写得很详尽周密。自名:自许,自负。

 [6]阙:缺陷,不足。

 [7]许远: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人。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

 [8]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与张巡同守睢阳,城破时一起遇难。本文后面叙述南霁云逸事,而不写雷万春,此处“雷万春”当为“南霁云”之误,如此前后文才呼应。

 首尾:始末。

 [9]“远虽”句:许远的才能虽然似乎比不上张巡。《新唐书·张巡传》:“远自以才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 [10]开门纳巡: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11]“授之”句:把兵权交给张巡,自己甘居下位。

 柄:权柄。

 处:居于。

 [12]竟:终于,最终。

 [13]城陷而虏:至德二载十月,睢阳城陷落,张巡、许远被俘。

 [14]“与巡死”句:许远和张巡只是牺牲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城破之后,张巡与部将 36 人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后被害于偃师。

 [15]“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乱平定后,大历年间,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代宗,谓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

  6 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主要指张去疾。

  材智下:才智低下,指其轻信谣言、不辨是非。

 [16]通知:通晓,理解。

 [17]就虏:被俘虏。

 [18]“疑畏死”句: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求饶屈服。

 辞服:请降。

 [19]远诚畏死:许远如果怕死。

 诚:如果。

 [20]尺寸之地:形容地方狭小,这里指睢阳孤城。

 [21]“食其”句:睢阳被围日久,城中食尽,连雀、鼠都吃光。张巡杀爱妾,许远杀家奴,以充军粮。

 [22]“外无”句:形容没有一点极为微弱的援助。

 蚍蜉(pí fú):大蚂蚁。

 蚁子:小蚂蚁。

 [23]国与主:国家与皇上。

 [24]语:告诉。

 国亡主灭:安史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叛将曾以“国亡主灭”诱降张巡。

 [25]外无待:城外没有援兵可以期待。无待,无可期待。

 [26]且尽:将完。

 [27]“虽愚人”句: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会计算着时期而知道自己的死地。

 数(shǔ):计算。

 [28]乌有:哪里有。

 [29]至愚者:最愚笨的人。

 不忍为:不忍心这样做。

 [30]说者:发议论的人。

 分城而守: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

 [31]自远所分始:睢阳城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先被攻破的。

 [32]诟(ɡòu):辱骂,诽谤。

 [33]“人之将死”二句:用来比喻城陷时必然有一个地方先被攻破。

 [34]“引绳”句:拉紧绳子,使它断裂。

 [35]“其绝”句:绳子必有一个先断裂的地方。

 [36]尤:埋怨,责怪。

 [37]不达于理:不明事理。

 [38]“不乐”句: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如是哉:就像这样啊。意思是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40]卓卓:超出于一般人的样子。

 [41]“宁能”两句:怎么能知道他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

 宁能:岂能,哪能。

 卒:最终,终于。

 逆遁:预先逃跑。

  7 [42]苟:假使。

 [43]且:将。

 穷:困窘。

 [44]将:率领。

 创残:因受伤而残废。

 饿羸(léi):饥饿瘦弱。

 [45]虽:即使。

 去:逃走。

 [46]讲:议论。

 精:精辟,周到。

 [47]就尽:趋向灭亡。就,趋向。

 [48]日滋:一天天增多。

 [49]沮(jǔ)遏:阻止。

 [50]不可一二数:不能用一个两个来计算,意思是不在少数。

 [51]相环:环绕在睢阳周围。众多的意思。

 [52]追议:追究、议论。

 [53]“自比”句:把自己放在与叛逆乱臣同类的地位。

 比:并列。

 逆乱:指安史叛军。

 [54]设淫辞:捏造歪曲事实的言辞。

 助之攻:帮助敌人进攻。

 [55]“愈尝”句:我曾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今江苏徐州)的节度幕府任推官。从事:唐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犹言任职。

 [56]屡道于两府间:多次来往于两州之间。

 道:经过,来往。

 [57]双庙:张巡、许远死后,肃宗追赠巡为扬州大都督,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在睢阳立庙,当时称为双庙。

 [58]其老人:那里(指睢阳一带)的老人。

 [59]乞救:求救。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当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

 [60]出己上:超过自己。

 [61]具食与乐:准备了酒食与歌舞。

 [62]延:请。

 [63]“不食”句:没有食物可吃已经一个多月了。

 [64]义不忍: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

 [65]感激:感动,激发。

 [66]浮图:佛塔。

 [67]“矢著”句:箭的半截射进了佛塔上面的砖中。

 [68]“此矢”句:这枝箭就用来作为标记。

 志:标记。

 [69]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

 泗州:唐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当年贺兰进明屯兵于此。

 [70]胁降巡:逼迫张巡投降。

  8 [71]南八:南霁云在兄弟中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72]“欲将”句:想要有所作为,指暂时隐忍以图报仇。

 [73]敢:岂敢。

 [74]起事:指起兵抗击安、史叛军。

 [75]常在围中:曾在围城(睢阳)之中。常,通“尝”,曾经。

 [76]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

 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

 [77]“以巡”句:因为曾经跟随张巡,起初得到了一个临涣县尉的职务。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

 临涣:今安徽省宿县西南。

 [78]尽卷:读完一卷。

 [79]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

 [80]尽然:都是这样。

 [81]操纸笔立书:拿起纸笔就写,意思是一挥而就。

 [82]仅(jìn):几乎,将近。

 [83]起旋:站起来,转过身。

 [84]颜色不乱:指脸色不变。

 [85]阳阳:安详的样子。

 [86]貌如其心:相貌和他的内心一样(宽厚)。

 [87]亳(bó):亳州,今安徽亳州市。

 宋:宋州,即睢阳。

 [88]武人:军人。

 有:占有。

 [89]诣(yì):往,到。

 讼(sònɡ)理:告状,打官司。

 【赏析与点评】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它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的“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个性鲜明,光彩照人,这首先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段。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许远之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彼此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象极为生动。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

  9 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极为浓厚,饱含着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尤其是“守一城,捍天下……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议论风发,义正辞严,酣畅淋漓,激情鼓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思考与练习】

 一、结合写作背景,简析韩愈写作本文的意图。

 二、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点。

 三、举例说明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四、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10 先妣事略[1]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2] ,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3] 。年十六来归 [4]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 [5]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6] ,期而不育者一人 [7]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8]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9] :“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10] 。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11] ,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12] ,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13] 。

 孺人讳桂[14] 。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 [15] ;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16] ;敦尚简实 [17] ,与人姁姁说村中语 [18] ,见子弟甥姪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19] ;入城,则缉纑 [20] ;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21]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22]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23]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24] ,手中纫缀不辍 [25] 。户内洒然 [26]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 [27] ,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28]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 [29] ,促有光暗诵《孝经》[30] ,即熟读,无一字龃龉 [31] ,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32]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33]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34] ,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

 [1]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五。

 先妣(bǐ):已经去世的母亲。妣,母亲,只用于称亡母。

 [2]孺人:明清时用来封赠七品以下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

 [3]弘治元年:1488 年。弘治是明孝宗的年号(1488—1505)。

 [4]来归:意为嫁到夫家。归,出嫁。

 [5]期(jī):一周年。

 [6]殇:早逝,还没有成年就死去。

 [7]不育:指流产。

 [8]妊:怀孕。

  11 [9]数(shuò):屡次。

 颦蹙(pín cù):皱眉头。

 顾:注视。

 [10]喑(yīn):哑。

 [11]正德八年:1513 年。正德是明武宗年号(1506—1521)。

 [12]延:请。

 [13]肖:像。

 [14]讳:名。封建时代不应直称的尊长的名字,称讳。

 [15]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16]以资雄:凭财产而在当地有势力。

 [17]“敦尚”句:注重简易朴实。

 [18]姁姁(xù):和蔼亲切。

 [19]木棉:这里指棉花。

 [20]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纑,麻缕。

 [21]夜分:夜半。

 [22]问遗(wèi):问候和赠送物品。

 [23]不谋夕:即朝不谋夕,早上不能为晚上打算,比喻境况窘迫。这里说虽不忧米盐,但当穷日子过,十分勤俭。

 [24]乳抱:抱在怀里喂奶。

 [25]纫缀不辍:缝缝补补一刻不停。

 [26]洒然:整齐清洁。

 [27]棰楚:杖责,这里作动词用。棰,杖。楚,荆木。

 [28]从兄:堂兄。

 [29]中夜觉寝:半夜睡醒。

 [30]《孝经》:书名。宣传封建孝道的儒家经典。

 [31]龃龉(jǔ yǔ):生疏而不流畅。原指牙齿上下对不齐。

 [32]羊狗之痾(ē):由羊、狗等家畜传染的疾病。

 [33]学官弟子: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即秀才。学官,各级地方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

 [34]追惟:追思。

 【赏析与点评】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

  12 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文中记叙母亲 16 岁嫁到归家,短短的七年中,生了七胎(其中有一次是双胞胎)。“吾为多子苦”,大概是旧时代广大妇女的共同心声。母亲喝了民间避孕偏方,“举之尽”足见其心意之决然。不料因此留下了喑哑的后遗症。三年后去世,仅仅活了 26 岁。母亲去世时,儿女尚小,“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成年后追忆此时光景,自然百倍伤感。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但字里行间蕴涵着无限的悲痛之情。

 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之情于叙事之中。文中说,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勤俭。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她待僮仆,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铒”,大都是“人人得食”,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可见其厚道。最后忆及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然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至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她便很高兴,可见教子很严。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既表明了母亲勤劳、善良的本性是受良好家风的影响,也写到母亲死后外婆家接连死了三十人,母亲健在时大家的幸福感全部失落,强化了悲剧氛围。

 全篇语言精炼,文字简明,情感含蓄深沉,于平易质朴之中见真情。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来说,作者在简略叙事中抒发对母亲的痛悼与崇敬之情,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尽管有些评论者认为归有光的散文题材范围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但他通过记述日常琐事,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形成了归有光独特的“至情”风格。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 二、作者在文中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

  13 左忠毅公逸事[1]

 方苞 先君子尝言[2]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3]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 [4] ,微行入古寺 [5] 。庑下一生伏案卧[6] ,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7]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8] ;呈卷,即面署第一 [9] 。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10] ,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 [11] ,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12]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13]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 [14] ,背筐,手长镵 [15] ,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16] ,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17] ,无俟奸人构陷 [18] ,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19] ,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20] ,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 [21]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22] 。每有警 [23] ,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24] ,漏鼓移则番代 [25]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26] ,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27] ,候太公、太母起居 [28] ,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29] ,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释】

 [1]左忠毅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修,安徽桐城人。明熹宗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自称九千岁,网罗羽翼,排斥异己。左光斗是与阉党对立的另一政治集团东林党的中坚成员,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因弹劾魏忠贤,被诬下狱,备受酷刑,死于狱中。南明弘光帝时追谥“忠毅”。

 [2]先君子:作者称已去世的父亲方仲舒。

 尝:曾经。

 [3]视学京畿:负责京城附近地区的学政。京畿,指京城所辖地区。

 [4]从数骑(jì):几个骑马的侍从跟随着。从,使跟从,即带领。

 [5]微行:便装出行(不让人知道自己尊贵的身份)。

 [6]庑(wǔ):走廊,廊屋。

 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指应试考生。

 [7]史公可法: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弘光帝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清兵南下,史可法督师扬州,兵败不屈被杀。

 [8]瞿(jù)然:惊奇地注视对方的样子。

 [9]面署第一:当面签署意见,(把史可法)取为第一名。

 [10]厂狱:明代东厂所设监狱。东厂是明代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专门镇压异己。

 [11]逆阉:大逆不道的太监,指魏忠贤及其爪牙。

  14 [12]炮(páo)烙:用烧红的金属烤烫皮肉的酷刑。

 [13]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14]更敝衣、草屦(jù):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

 [15]手:手持,用作动词。

 长镵(chán):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镵,同“铲”。

 [16]眦(zì):眼眶。

 [17]不速去:意即“如不速去”。去:离开。

 [18]无俟(sì):不用等到。构陷:罗织罪名进行陷害。

 [19]噤:闭口。

 [20]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21]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1630)在陕西起事,转战中原各省,后进军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清顺治三年(1646)战死。

 蕲(qí):今湖北蕲春。

 黄:今湖北黄冈。

 潜:今安徽潜山。

 桐:今安徽桐城。

 [22]凤庐道:指史可法任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庐州府(辖今安徽合肥、肥东、肥西境)道员。崇祯八年(1635),朝廷命卢象生、史可法举兵讨伐张献忠,史可法分巡庐州、池州、安庆等地。

 [23]警:警报。

 [24]蹲踞:蹲着。

 背倚之:背对背地相互倚靠着。

 [25]漏鼓移则番代:随着时间推移而按时换班。漏,古代滴水计时器。鼓,报更的鼓。番代,轮番替代。

 [26]甲:盔甲。

 [27]躬造:亲自登门拜访。躬,身体,引申为亲身。造,到。

 [28]太公、太母:指左光斗的父母。

 [29]宗老:同宗中的前辈。

 涂山:方苞族祖父方文,字尔止,号涂山。

 【赏析与点评】

 本文是方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记叙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成功地塑造了左光斗的动人形象。文章标题《左忠毅公逸事》,是含有敬意的。作者先写左氏识才、史氏有才;次写史氏冒死探监、左氏惨烈教诲;再写史氏严于治兵、无愧于恩师;最后以史氏始终礼敬左氏家属收结。文章虽题名为“左忠毅公逸事”,但却以左氏与史氏的关系为线索,始终将左氏与史氏的事迹交织叙写。第一、二两段记叙左、史关系,先写左对史的爱护,后写左对史的怒斥,这种先爱后怒的对比描述,使左光斗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四两段写的是史可法的逸事,称赞史可法力求上不负于朝廷、下无愧于恩师的行为,着眼点仍在左光斗身上。

 左光斗与权势逼人的阉党头目魏忠贤作斗争,刚直敢言,惨死狱中,值得称颂。方苞并非史官,又因为左光斗事迹牵涉史可法的地方较多,审时度势,不便为之立传,只能泼墨褒扬其“逸事”,他在文章的立意和选材

  15 上显然是煞费苦心的。文中借史可法之口,说左光斗的肺肝“皆铁石所铸造”,笔力千钧,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史可法督师扬州,与南下清兵血战到底,以身殉明,名垂青史。方苞敢借为左氏补遗之机,也为他纪事立言,虽惧于文网而不免曲笔隐约,但也足见作者胆识之过人。

 本文记事写人,细节极其细致传神。写左公,从“解貂”、“掩户”,到“瞿然”、“面署”,再到“拨眦”怒斥、摸械“作投击势”;写史公,从“敝衣草屦”、“抱公膝而呜咽”,到令将士“蹲踞而背倚之”,再到寒夜振衣“冰霜迸落”,皆寥寥数语,以形传神,力透纸背。方苞严谨而雅洁的文风,由此可见一斑。

 【思考与练习】

 一、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哪些逸事? 二、文章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可是第三、四两段写的却是史可法的逸事,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为什么?

推荐访问:踩点 文言文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