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教师)

时间:2021-10-30 11:01:56  来源:网友投稿

  1 江苏省南通市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教师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运河的开挖也引起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化、湖泊形或与消长…… 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运河区城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经济省カ,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文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现象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运河开发史和送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很多,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中国运河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完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所以研究运河,不仅需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还需要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

 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研完提供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

 运河学研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

  2 借鉴,同时提醒人们关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真审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决策失误。

 (摘编自李泉《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材料二:

 距今已有 2500 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长达 3200 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充分吸纳了沿线的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的文化资源,沿线有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近 300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 450 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运河文化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可以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送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产业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运河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摘编自姜师立《运河学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路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挖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在客观上对运河区域的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等产生了影响。

 B.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注入了运河因素的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研究。

 C.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来的历史教训。

 D.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整合优化大运河优质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大运河文化还没有总结归纳的不足。

 【 答案 】B A(B 项, , 原句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C ;C 项, , 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都是运河学的社会功能, , 没有主次之分D :D 项, , 原义是“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 " 。

 ) )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古代,运河交通有经济省力、承载能力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等优势,这是其他交通路线 无法相比的。

 B. 明清时期,运河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研究明清历史应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社会史研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C. 运河学研究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彰显运河的文化功能,因此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

 D. 运河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运河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答案 】

 C( 无因果关系。) )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 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 对运河漕运历史的研究

  3 B. 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 C. 对运河城镇带兴衰的研究 D. 对运河区域商业发展的研究 【 答案 】

 B( “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属于“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 )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 答案 】

 首先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 ( 对象1 )(1 分) ) ;接着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1 (1 分) ) 及其特点1 (1 分) ) ;最后揭示了运河学的研究功能1 (1 分) )。

 。

 5. 请依据材料二简要闸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6 分)

 【 答案 】

 ①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 , 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 ; ②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文化资源, , 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 ; ③可以利用运河文化, , 发展运河文化产业, , 振兴运河经济: :④可以输出中华优秀文化, , 增强文化自信, , 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评分建议: : 一点 2 2 分, , 答对三点得 6 6 分; ; 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的酌情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6~9 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到处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热,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吱嘠吱嘠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篾门,用汉话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 解放军?妇人扣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用汉话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伧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 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地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

 “你们怎么啦?”地惊异地问。

  4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噪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修了,屋顶上的草也換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換一下。” 这是真诚的许诺,地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了起来:

 “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热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地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換。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时,他被一排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说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換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5 B. 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C. 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谎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D. 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 答案 】

 A( “熟悉”, , 主要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解放军的影子;“陌生”, , 主要因为时间间隔久远。) )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 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 答案 】

 D( 小说中没有用能使主题深刻化的议论性语言。) ) 8. 小说多次写了妇人的心理变化,如“妇人半夜听到晒台上声音时内心惊恐到知道是解放军后心弦放松”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另写两个心理变化。(4 分)

 【 答案 】

 示例一: : 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

 示例二: : 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

 评分建议: : 一个 2 2 分, , 意思对即可。

 9. “以小见大”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作者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 分)

 【 答案】

 】

 ①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 , 解放军帮瑶民翻修小茅屋, , 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 , 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

 ②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情感的连接点, , 何班长的关心和妇人的思念, , 体了人性美、人情美。

 评分建议: : “军民鱼水深情”“民族团结融合" " 人性 美、人情美 ",各 各 2 2 分; ;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5 35 分)

 (一)

 文育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

  6 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度,《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般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答案 】C C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

  7 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 答案 】

 D( 文中指后者。) )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 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 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 答案 】

 D( 语句理解错误, , “不能赞一辞”意思是义章写得很好, , 不能增删一句话。)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4 分)

 【 参考翻译 】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 , 人们都称他为“长人”, , 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 , 因此他返回鲁国。

 评分建议: : “异”“由是”“反”, , 语句通顺, ,各 各 1 1 分; ; 意思对即可。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4 分)

 【 参考翻译 】

 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 , 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 , 不独自决断。

 评分建议: : “讼“独”, , 定语后置句, , 语句通顺, ,各 各 1 1 分; ; 意思对即可。

 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3 分)

 【 参考翻译 】

 ①志向远大, , 施政恰当; ; ②遵循礼治, , 注重秩序; ; ③节约开支, , 杜绝浪费。

 评分建议: : 一点 1 1 分、意思对即可。

 ( 二 )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秀州城外 ① 苏舜钦 秀州城外九里有竹树小桥。于十八年前与友人解晦叔饮别于此。今过之,景物依然,而解生已亡。悲叹不足,复成小诗。

 当年共醉此桥边,道旧狂歌至暮天。

 得句旋题新竹上,移舟还傍乱花前。

 君埋尘土骨应化,我逐风波心欲燃。

 落日长号感人事,沙头② 寂寞上渔船。

 【注】①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运动,遭罢职,闲居苏州。秀州,今嘉兴附近,古属苏州府。②沙头:沙洲之顶端,即渡头。

 【 补 】① 原题目作《秀州城外九里有竹树小桥,予十八年前与友人解晦叔饮别于此,今过之景物依然,而解生已亡,悲叹不足,复成小诗》。

  8 ② 道旧:共叙故旧之情。

 ③“我逐”句:谓己得罪旅吴,身逐风波而行,心中焦急如火。

 赏析:此诗为悼念亡友之作,写于庆历六年 (1046) 。十八年前友人相伴,赋诗郊游,狂歌醉饮,其乐融融。十八年后友人骨已入土,而自己仍孤身漂泊,风波浪里行船急,问何处是归程?结尾更显凄清孤寂,诗中充满着对人生有限而天命无常的重重忧患,对宁静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诗人回忆昔时与友人赋诗郊游、狂歌醉饮的场面,表达了对解晦叔的深切思念。

 B. 颔联中“乱花”写出了秋天花落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C. 颈联写友人尸骨已化尘土,自己也身逐风波,人生艰难,流露出内心的悲哀之意。

 D. 尾联“落日长号感人事”句,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诗人对人事的感慨。

 【 答案 】

 B( 对“落花”的理解不正确。) ) 16. 诗中“沙头寂寞上渔船”包含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 分)

 【 答案 】

 ①对友人逝去、人事无常、孤独寂寞的悲叹;②对孤身漂泊无依、前途未卜的茫然;③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④对高洁人格的坚守。

 评分建议: : 一点 2 2 分, , 答对三点得 6 6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念奴·赤壁怀古》中苏轼想到当初周瑜建功立业时, “

 ▲

 ”的年少英位形象,感慨自已“

 ▲

 ”,人生已老,而功业无成。

 (2)贾谊在《过秦论》中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

 ▲

 ”;苏洵在《六国论)中则用四个字将六国灭亡的原因简练总结为“

 ▲

 ”。

 (3)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古代诗人常用此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归隐之心、亡国之痛等,比如唐人诗句“

 ▲

 ,

 ▲

 ”。

 【 答案 】

 (1)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2)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

 (3) 示例一: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李商隐《锦瑟》) )

 示例二: : 又闻子规啼夜月, , 愁空山。

 ( ( 李白《蜀道难》) )

 示例三: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阐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示例四: : 蝴蝶梦中家万里, , 杜鹃枝上月三更。( ( 崔涂《春夕》)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分)

 )

 ( 一 )

 语言文字运用Ⅰ 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退思园了。毫不夸张不地说,这是我见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在

 ▲

 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令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或许是时值黄昏,你有幸走在这样的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在一切古典园林都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奢侈愿望了,但有时竟然也能

 ▲

 。就这样,我们从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

  9 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园林和古典戏曲的近似。难怪古代曲论家李渔会把编曲与工师建宅院苑榭

 ▲

 。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园林都要有自己的韵律。正是因为有了“韵律”,全部构建才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应接不暇

  心驰神往

  相提并论 B. 摩肩接踵

  心满意足

  相提并论 C. 摩肩接踵

  心驰神往

  一概而论 D. 应接不暇

  心满意足

  一概而论 【 答案 】B B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清辞丽句必为邻”,追求好的语言表达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我们有责任让语言越来越美好。

 B. 造船场内遗留了不少机器设备,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我们从中仍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

 C. 想到藤野先生,鲁迅就感觉增加了勇气,于是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D.从“庄生梦蝶”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神话,无不勾起人们浪漫的遐想 【 答案】

 】B B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发现了更多的新空间,而且越来越漂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 分)

 【 答案 】

 ①改句只是交代新空间漂亮; ; 原句重在表现游者发现奇美新空间的惊讶感, , 更符合游览的现场感受3 (3 分 ), ②改句只是简单陈述; ; 原句“一进”“一层”等词语与前义表述相照应, , 体现出表述的连贯性2 (2 分) ) 。

  ( 二 )

 语言文字运用 Ⅱ (共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对联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九言”等,上下联字数虽不限, ① 。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 ② 。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过去, ③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常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春联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符号之一,她具有承载人们思想情感、留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作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进轴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 分)

 【 答案 】

 ①但必须相等; ;

 ②意味着就要过年了( ( 意味着春节就要来了 );

 ③春联是用毛笔( ( 手工) ) 书写。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 答案 】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 , 贴春联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评分建议: : 改对得 3 3 分; ; 直接指出“是华人”前加“贴春联" " 亦可。

  10

 四、写作( (60 分 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具有满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染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上走红;3D 打印技术在有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写作学会举行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材料学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审题

 (一)材料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列举了饮食、文学、建筑领域的创新者采用不同手段让传统事物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事例。第二段陈述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存在、传承方式。

 材料启发考生思考互联网时代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用什么样的创新方式继承、发扬传统,让传统事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发挥其价值。

 (二)任务

 1. 任务: : 参与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的主题作文竞赛。

 2. 情境 : 青少年作家协会组织的主题作文竞赛活动,意味着活动的主体为青少年学生,文稿当表达青少年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受与思考”。“你的感受与思考”,强调“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身出发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写出互联网时代中“我”对传统与创新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3. 主题 :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 创新。“互联网时代”,指由若干计算机网络、智能平台等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时代,也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有形世界与虚拟世界互联互通的零距离时代。“传统”,不仅包含材料中陈述的饮食、文学、建筑等领域传统的做法、写法或建构方法,还包含其他具有传统事物、现象的领域。“创新”,意为对“传统”的新的认识、新的改变或新的呈现方式等,“创新”须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不同于过去的非互联网时代。

 4. 要求:

 “写一篇文章”意味着未作文体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感受与思考”必须基于对“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其中,“选好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选取“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中的某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竞赛作文。

推荐访问:南通市 调研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