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函范文网>读后感 >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13篇

时间:2023-08-03 14:49:01  来源:网友投稿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13篇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1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主要讲一只小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朋友——树,最后应对着用树枝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的故事。赞美了鸟儿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真挚情谊。为什么呢因为鸟儿有一颗实现诺言的心。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在四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问:“谁愿意为我们班争取荣誉,做一张关于抗震救灾资料的手抄报”我一听是为自己的班群众争光没等老师说完便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之后说:“这天晚上务必做完。”我一琢磨,时间太紧张了,就放下了手,又一想,时间少怕什么又举起了手,老师就确定了我们十名同学。

放学回家后,吃过晚饭就赶紧做作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作业也完成了。却把老师布置的手抄报忘得一干二净,洗漱完后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兴地来到学校,刚进教室门,班长就问我要手抄报,我这才想起忘了做,便说我交给老师了。过了一会老师来到教室,问到我时,我说班长收去了,老师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你再这样我可不喜欢你了,说完就上课了”。当时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下不为例呗!

通过读《去年的树》一文,我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答应了别人就必须要去做,可不能说了不算,我为什么要撒谎呢我还不如文中那只小鸟呢!与那只诚实守信的鸟儿相比,我差的太远了。今后,我要向那些诚实守信的同学学习,做一个说话算话、践行诺言的好孩子。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2

今天,老师让我们自己读《去年的树》这一篇课文,认认真真读过后,我有很多感想。

课文主要内容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冬天到了,鸟儿不得不离开大树,飞向南方,临走时他们还约好,明年春天小鸟一定还回去给树唱歌。可是,春天又来到了,小鸟回来时,大树不见了,只留下树根“站”在那儿,小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他的好朋友——树,可是大树已经化为灰烬了,只留下它点燃的煤油灯,小鸟就对着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读完后,我的感想是:一定要信守承诺,不能忘记自己的诺言。如果我是文中的小鸟,一定不会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即使赶回来了,如果看到树不见了一定不会到处找,更不会对着煤油灯唱歌。

树如果化成灰了,我还会责备树:谁让你这么不小心,现在成灰了吧,活该!

我一定要像小鸟一样,有一颗尊重友情,信守承诺的金子般的心。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向文中的小鸟学习,不要说得到做不到啊!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3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4

这些天,我读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一篇童话去年的树,读了这篇童话后。我被小鸟信守诺言的精神感动了。

这篇童话主要写的是: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给树唱歌,树听鸟儿唱,冬天来了,鸟儿和树许下诺言,明年春天鸟儿要回来给树唱歌。春天来了,鸟儿回来了,看见树不见了,鸟儿明明知道树不在了,却一次次问别人,寻找树的下落,后来鸟儿找到了火柴,但火柴用完了,只留下了灯火在那,于是鸟儿对树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然后就飞走了。

鸟儿的坚信诺言,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在我们现实当中,能有几只这样诚实守信的小鸟呀!我做过两次诚实守信的小鸟,有一次,同学向我借水彩笔,并跟我说以后她没带水彩笔,我就要借她水彩笔,我同意了,过了几天,她又像我借水彩笔,我欣然的借给了她,她脸上露出了为我信守诺言的笑脸,我也开心的露出了甜蜜的笑脸。还有一次,同学说放学要跟我一起走,可放学她有一些事情,想让我先走,可我还在学校里等她,一直到她做好事情,我才陪她一起走,我们因此成为好朋友。

小鸟那么信守诺言,因为她心中珍惜友情,我也要像小鸟一样信守诺言,这样的话,我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了。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5

“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份命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行为习惯。

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杰出的少年,一个成功的人。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呢?我读了肖恩?柯伟的《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是积极处世,二是先定目标后有行动,三是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四是双赢的方法,五是先理解别人,在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六是协作增效,七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好习惯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

日出,遮挡了星星的光芒,却无法让它消芒。积极处世,就像星星一样,即使有日出挡住了它的光芒,但它也不会消失。我们也不应因为一些小事就知难而退,相反,我们更应该积极的面对它,积极处世,是一种态度。

初衷来自你,结局也取决于你。有目标之后再行动,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是盲目的学习和生活,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获什么呢?就像我上自习课写作业,没有一个目标,这项作业也写一点就去写别的作业,到下课,没有一项是完成的。定目标后有行动,是一种智慧。

你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想着当适应一个更好的方法,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双赢的方法,做事讲究对策,我们要用更好的方法去做一件事,用一倍的时间得到两倍的收获,就是事半功倍,反之,只能事倍功半了。双赢的方法,是一种聪明。

当你被别人理解和安慰,会感到头顶蔓延开一片碧蓝,让心中有颗小太阳,收藏晴天和微笑,让你的世界更美好。先理解别人,在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对我来说,这就是换位思考。就像前几天我等学校开门的时候,一个七年级的小男孩没控制好车子,一下子撞了我,他低着头,害怕的说:“姐姐,对不起。”我看他这样,火气也消了,就说:“没事的,你骑车子小心点。”他听了我的话一下子就笑了,一下午,我的心情也因为这样是非常的好,先理解别人再让别人理解自己,是一种宽容。

“人心齐,泰山移。”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协作增效也是这个意思。人多力量大,就像做大扫除,一个人打扫教室很慢,但要是很多人一起干,效果就不同了。协作增效,是一种力量。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有一个故事的来的,故事中的弟弟先磨刀再砍柴,比一开始就去砍柴的哥哥快了很多。好比写一篇作文,当你理清思路,做好准备,写作文的时候,必定是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节省的时间也多。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一种原则。

这七个习惯,让我们收获了态度,智慧,聪明,宽容,力量和原则,甚至更多。我们每个好比是一颗种子,并不总是长出同样的根茎叶茂果实,会因为吸收到不同的好习惯,诞生出这世间唯一一朵瑰丽无二的花。

那朵花,必定明媚无可匹敌。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6

《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他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称为“自传体三步曲”。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童年期间的艰苦生活。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童年》里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有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外祖母伊凡诺夫娜;有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希林;有粗野,自私的两个舅舅;有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阿廖沙……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因为在这样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使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了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金色的,有欢笑,有泪水,有辛酸,更多的是快乐,珍惜童年吧!也许只有磨难才能铸造出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吧!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首歌: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地童年……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7

最近,我读了日本儿童文学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这本书里的故事都让我觉得温暖、光明,书里描绘了懂得感恩的小狐狸阿权、可爱的买手套的小狐狸、知错就改的盗贼老大、坚贞守诺的小鸟……

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许多美好的小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呢。《白蝴蝶和红气球》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会以好的态度来对待我们。《正坊和大黑》告诉我,动物有一颗善良的心,关键是人们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跟动物相处。《爷爷的煤油灯》则告诫我:国家在进步,如果自己过去做的已经过时了,就要痛痛快快地放弃;总是顽固不化,盯着过时的生意不放,总是怀念过去的生意多么兴隆,仇恨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鲜事物,是很没有志气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栓牛的山茶树》。它讲述了一个叫海藏的车夫挖井的故事。海藏是一个人力车夫。有一次,他在路上渴了,上山去找水喝,好不容易才在离路很远的地方找到一眼清泉。海藏觉得要是泉水就在山茶树边就好了,便想打一口井。可是,打井需要一笔钱,贫穷的海藏为了大家的方便,便想尽了办法攒钱,最后终于节衣缩食攒足了钱打井。海藏的无私品质把吝啬自私的老地主打动了,同意海藏在他山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挖井。挖好井的海藏去参加战争,战争结束了,他没能回来。不过,海藏挖的这口水井,直到现在还在山茶树下咕嘟咕嘟地喷涌……读完这个故事,我内心很受感动,尽管海藏没看到水井在后来的日子里带给人们的便利,但我想,他是无悔的。在海藏身上,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读着它,会让人的心变得柔软、美好起来。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8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初次见到这本书,就被书名诱惑到了,不禁破费买下了这本书。这个寒假假期,我便读完了这本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出类拔萃,能够杰出。那么,如何做到所谓的“杰出”?肖恩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杰出的标准:快乐的,成功的青少年。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快乐且杰出的青少年呢?很简单,养成良好的习惯。

肖恩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杰出青少年所具备的七个良好习惯,即:习惯一: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确认你的使命和生活目标。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排出优先顺序,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习惯四:双赢的想法。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习惯六:协作增效。协同工作成就更好的业绩。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这些习惯,一个建立在另一个之上。习惯一、二、三是自我完善,可称为“个人的成功”。习惯四、五、六涉及感情关系和团队工作,可称为“公众领域中的成功”。最后那个习惯七,是让自己得到休整恢复和充电更新的习惯。它支持着其他六个习惯。而习惯一“积极处事”又是解决所有其他习惯的关键。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离杰出青少年的标准并不是太遥远。就从这些习惯来说,对照书中列举的七个习惯,我已经养成了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协作增效、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等好习惯。但是,我在先定目标后有行动、重要的事情先做和双赢这些方面有所欠缺。虽然我还有这三个好习惯没有养成,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一定能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今后我做事之前,我肯定会先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努力。在事情比较多时,我会先做重要的事情,统筹安排时间,完成一些简单而轻松的小事,提高办事效率。我会时刻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相信自己会成功。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无论做任何事,要想成功,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严格执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时刻充满自信,学会合作,劳逸结合。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9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主要讲一只小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朋友——树,最后面对着用树枝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的故事。赞美了鸟儿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真挚情谊。为什么呢?因为鸟儿有一颗实现诺言的心。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在四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问:“谁愿意为我们班争取荣誉,做一张关于抗震救灾内容的手抄报?”我一听是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没等老师说完便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接着说:“今天晚上必须做完。”我一琢磨,时间太紧张了,就放下了手,又一想,时间少怕什么?又举起了手,老师就确定了我们十名同学。

放学回家后,吃过晚饭就赶紧做作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作业也完成了。 却把 老师布置的手抄报忘得一干二净,洗漱完后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兴地来到学校,刚进教室门,班长就问我要手抄报,我这才想起忘了做,便说我交给老师了。过了一会老师来到教室,问到我时,我说班长收去了,老师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说:“你再这样我可不喜欢你了,说完就上课了”。当时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步为例呗!

通过读《去年的树》一文,我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去做,可不能说了不算,我为什么要撒谎呢?我还不如文中那只小鸟呢!

与那只诚实守信的鸟儿相比,我差的太远了。今后 ,我要向那些诚实守信的同学学习,做一个说话算话、践行诺言的好孩子。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10

其实,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因为它不是造救你,就是毁掉你。萨穆尔·斯迈尔曾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习惯,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一书,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习惯,走向成功。

大致来说,走向成功的七个习惯就是:积极处世;先定目标后有行动;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双赢的想法;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协作增效;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这七个习惯中,对我最有帮助的就是“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与“协作增效”这两个习惯。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向别人倾诉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也都会有倾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在我们向别人倾诉的时候,你希望倾听者的态度是什么呢?是走神、假装在听,时听时不听、听话只听声、以自我为中心地听,还是希望他(她)能真正地、用心地支听?我想你一定会选择后者,因为只有用心去听,才能真正理解说话者话中的含义。回过头来反醒一下自己,在倾听别人的讲话时,是否每一次都是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去听?是否在倾听时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过问题?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才能了解别人的内心,因为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也许这些观点都是对的,我们在倾听时,绝不能有“我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唯一的”的态度,否则结果常常会是倾诉者和倾听者针锋相对,两败俱伤。倾听的最好方法是“反射法”、反射与模仿是相对的,反射是重复别人的意思,而模仿则是重复别人的话,反射者态度热情,售价令人心生好感,模仿者则态度冷淡,令人心生厌烦。只有你愿意听别人说,理解别人,别人才有机会听你说,理解你。

关于“协作增效”,我认为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却也是最缺少的一种习惯。海伦·凯勒说过:“只身一人,我们能做的少而又少;并肩协作,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要想协作增效,首先就是要发现差异,欣赏差异,我们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的学习方式,看待事物的方式、风格、特点、性格等都不同,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生活中的挑战,这些挑战为发现打开了大门。因为我们的性格与观点不同,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看法实现“协作增效”,明确问题或机遇所在,首先要努力了解别人的想法,然后阐述自己的方法,争取让别人了解,接着讨论形成新方案和新想法,最后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就是“协作增效”。养成这种习惯,定然会离成功更未完一步。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就是我的良师益友,读过之后真是受益匪浅!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11

炎炎夏日里我读着《去年的树》,里面的一则则感人的童话故事犹如丝丝凉风吹进了我的心田。

在略带伤感而又美丽的《去年的树》里,我认识了一只忠诚于友谊的小鸟,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友谊,学会感恩。当鸟儿如约回来却找不到树时,鸟儿是那样的焦急。当它对着灯火唱着去年唱过的歌时,鸟儿是那样的深情。最后它是带着内心的眷恋飞起了。

善良又惹人疼爱的《小狐狸阿权》让我明白了:人类与动物就应和睦相处,互相信任。阿权好心地送给兵十沙丁鱼和栗子,可兵十却把它当成了“小偷”而向它开枪。当真相大白为时已晚。

看似有点搞笑的《鹅的生日》告诉了我们一个严肃的道理:有时候刻意地改变一些习惯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让黄鼠狼憋着不放屁,它也就不会晕倒了。

《跟在后面的蝴蝶》让我感受到蝴蝶和红气球的不离不弃;《一束火苗》让我看到了爱与美的传递,光明和温暖的传递;《蜗牛的悲哀》让我正视自己的难题、心事、苦恼和忧伤,明白了就应自信和乐观地生活……

童话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它让我在趣味、诙谐、伤感、愉悦中一次次细细地咀嚼着个中的滋味,从而也领悟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

读着每一则童话,我的眼前都会不油地浮现出一幅画面。随着我合上最后一页书,那些画面仿佛也正在慢慢地消失、渐渐地远去……但是,那些感动将永远贸在我的心中……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12

《去年的树》是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鸟儿对一棵树许下诺言要在第二年春天继续给小树唱歌,可是当春天来临,小树却不见了踪影,小鸟四处寻找,最后在一盏灯火前找到了小树,可是此时的小树已经变成火柴,变成了一盏灯火,小鸟就对着这盏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第一次读这个童话故事,我就被深深感动了。现在我要教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再次捧起课本,细细品读,一阵阵感动再次涌上心头。

我感动于小鸟对小树友情的珍重。

这种友情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豪言壮语,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也没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脉脉温情。他们的友情就因为“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唱歌、听歌成了他们在生活中的互相依靠,这让我想起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亘古不变的忠贞的爱情故事,想起了这样一幕场景:夕阳西下,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起徜徉在海边的沙滩上……小鸟和小树就是在这样一种平凡的生活中结下了纯真的友谊,临分别时,他们互相约定:“来年再相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第二年春天来临时,小树却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此时的小鸟该何去何从?执着的小鸟开始艰苦而漫长的寻找之旅。谁也不知道,她到底飞了多少路程,谁也不知道,路途中她究竟遇到过什么困难,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一路寻找,从树林飞到山谷,从山谷飞到工厂,从工厂飞到村子里,一直飞到一盏煤油灯旁,当得知小树已经变成了灯火时,鸟儿没有流泪,而是“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此刻,鸟儿究竟在想些什么,是为朋友的逝去在心里默默哭泣,还是告诉朋友她给他唱歌来了,还是……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对着灯火,她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尽管此时的小树已经逝去,听不见小鸟的歌声,但是小鸟依然唱起了去年唱给小树听过的歌。也许小树冥冥之中有知,应该能够听得到小鸟的歌声,应该能够感受到小鸟对他的这份沉甸甸的情谊。

写到此,我忽然想起了几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种执着的追求与小鸟执着的寻找都源于一个词——情谊!这种“情谊”是无价的!

我还感动于小鸟那“一诺千金”的执着。

临分别时,“树对鸟儿说:‘再见,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可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次别离却成了永别,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诺言却成了永恒。就为了这一句承诺,小鸟四处寻觅,哪怕小树已然逝去,听不到她的歌声,她依然要对着灯火“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沉静细思,这种“一诺千金”的勇气和执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该是多么珍贵呀!有多少人会为了生活中这种普普通通的许诺而历尽千辛万苦兑现呢?难道这种“一诺千金”的故事只能在童话故事中寻找到吗?

我忽然想起了我在《读者》上读到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86岁的名叫欧兴田的老人自费花了1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占地20多亩的烈士陵园——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陵园。不仅如此,他还在这儿守了将近30年的陵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老人是这样说的:“当年我刚参加革命,所在的尖刀班共有9人,大家在一间学校的破教室里发誓,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既然我答应了,就得做到。”就为了这一句承诺,老人几乎用了整个后半生来践行。他曾亲眼目睹了2400多名战友牺牲在这个地方,因此他发誓要把这2400名战友的遗骨都安放在这座陵园里,其困难可想而知。没有钱,他四处“化缘”,化来了13万元钱,还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积蓄和每个月6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全搭进去。可是困难远远不止这些。建陵园的工人以为是给公家做事,偷工减料,当地村名在工地上暗偷明抢建筑材料,儿女们都觉得老人不近人情,都恼他、恨他……尽管这样,老人依然不改初衷,面对亲人劝其去城市享享清福,他说:“我死也不会走了。”正是他的这份执着,才有了这座陵园,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血洒疆场的烈士们终于可以长眠在自己的战斗过的地方了。一只虚拟世界中不被人注意的的小鸟,一位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老人,似乎在他们两者之间找不到任何相同点,但他们的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对友谊的忠诚,对“一诺千金”执着的追求。

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只小鸟,这位老人,他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对先贤思想最好的诠释!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篇13

今天我读了《去年的树》,心里既伤心又感动。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有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是一对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要飞到南方,它们就约定明年春天小鸟再唱歌给树听。时间过的真快,春天来了,小鸟再一次来到这里,居然发现树不见了,经过与树根的对话,小鸟知道树被伐木人砍掉拉到山谷里去了。在山谷的一个工厂里,小鸟又向门先生打听树的去处,得知树在厂子里被做成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小鸟又飞到村子里,在一个小姑娘家的一盏煤灯旁,小姑娘说树做成的火柴已经用完,只有火柴点燃的灯火,小鸟就把去年的歌唱给灯火听。

假如我是小鸟,我看到伐木人在乱砍树木的话,一定会阻止他们,不让他们乱砍树木,应该要保护花草树木。虽然小鸟听到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糟,但是它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树的下落,一定要找到树,这赞美了鸟与树之间的真挚友情,还教育了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这篇童话故事使我既悲伤又感动,我为小鸟失去了朋友,人类的乱砍滥伐树木而悲伤,为鸟儿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它不仅告诉了我们不要乱砍树木,要爱护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我们一定要珍惜友情。

推荐访问:读后感 读完 童年 读了童年的读后感 读完《童年》的读后感 童年的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主要内容 有关童年的读后感 童年河读后感 童年的读后感想 《童年》的读后感悟 童年的读后感悟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