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均分教学反思,菁选3篇

时间:2023-03-01 11:40:11  来源:网友投稿

*均分的教学反思1  《*均分》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均分教学反思,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均分教学反思,菁选3篇

*均分的教学反思1

  《*均分》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均分”。因此*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均分”这个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均分的教学反思2

  “*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2个例题进行了改编,以”小兔请客”为主线,贯穿了给两只小猴分桃,给2个花瓶分花,给4只小猫分鱼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均分的教学反思3

  一、 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

  追问1:用算术*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对加权*均数的本质属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完成了从背景引入、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 ──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到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个概念教学的初始步骤.

  二、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我在引例中的分析阶段,设计了两个体现概念的问题,以此展开活动。

  (1)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哪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2)若n个数X1、X2Xn权分别是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均数如何计算?

  在得到加权*均数的概念后,在例题的处理中,就缺少有效的问题提问:在此处除了课本中的问题外,还应设计以下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加权*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1)如果以四项测试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进行招聘,你认为合理吗?

  (2)招聘口语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3)比较两个问题的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认识。

  (4)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若在此课中出现上述的问题串,围绕权的实际意义而设计,环环相扣,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在展示权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生成问题情景,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引发深层次思考,体会权的本质属性。

推荐访问:均分 反思 教学 菁选3篇 平均分(1)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概念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分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