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2-12-28 17: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分香蕉教学反思1  《分香蕉》这节课出色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夯实了除法的意义,使学生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记住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分香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以学生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

分香蕉教学反思1

  《分香蕉》这节课出色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夯实了除法的意义,使学生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记住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分香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去做。《分香蕉》是本单元第四节的内容,学生通过前三节课“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动手分的能力,对*均分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这些积累,本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借助小棒解决小猴欢欢的问题,使每个人都经历*均分12根小棒的过程,当学生看到这么多种分法时引出需要用一种算式表示这些过程,这样很自然的引出除法和除法算式,在表示12根小棒,*均分成2份,每份6根的分法用除法算式12÷2=6表示,在真实的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说出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使很抽象的除法变得很自然。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后练习设计不是很恰当。在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的是智慧大闯关的活动,第一关一下子加大难度,让学生立刻在具体情境中脱身而出,直接去说孤零零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跨度有些过大,应该设计将18根小棒*均分,你能怎么分?出除法算 式表示是什么,这样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个巩固会好些。在第三关的时候将练习五的看图编故事拿过来,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分香蕉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分香蕉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物角色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正确把握学生讨论的时机。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我在这次教学时,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往往学生是无话可说,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其次,没有讲清讨论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有组织、有序的开展讨论;再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真正使讨论能够帮助、促进本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分香蕉教学反思4

  一、教学内容:

  《分香蕉》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活动解决生活中*均分的问题,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式上,我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通过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师:多媒体课件、小棒、香蕉。

  生:小棒。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课件)看,老师今天带谁来了?

  生:孙悟空、小猴子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

  生:香蕉

  师:板书课题:—— 香蕉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课件演示)

  认真看图,找一找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12根香蕉。

  生2:2只小猴。

  师:看得真仔细。今天,孙悟空给小猴子猴兄弟俩准备了12个香蕉,孙悟空可犯愁了,怎样分才公*呢?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能,*均分。

  (师补充课题:分香蕉)

  1.动手操作,分一分

  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用乘法口诀:“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师:每只小猴分得几根?

  生:6根。

  生:对。(拍手表扬)

  3.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办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这种办法。你们想知道笑笑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想。

  (演示课件:12÷2=6(根))

  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师板书:“12÷2”读作“12除以2”。)

  师:我们看小猴子是怎么读的。

  (全班同学跟笑笑一起读)

  师:(演示课件)小猴子又给我们带了一个问题: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

  生:4个盘子。

  师: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字?

  生:不知道

  师:像起名字一样我们给这个算式中各部分都起个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还是让小猴子告诉你们吧。

  (动画演示课件:12 ÷ 4 = 3(根))

  被 除 除 商

  除

  数 号 数

  师:谁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

  (生教)

  师: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4.小组合作,分香蕉

  师: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你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一组,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

  生: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1=12(根)

  生2:12÷5=2(根)剩下2(根)

  生3:12÷3=4(根)

  生4:12÷2=6(根)

  生5:12÷4=3(根)

  生6:12÷7=1(根)剩下5(根)

  生7:12÷6=2(根)

  2.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的活动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生:列式计算。

  2.看图写算式。

  □÷□=□(盘) □÷□=□(个)

  生:列式计算。

  3.连一连。

  (1)把10*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10÷5

  (2)2+2+2+2+2 27÷9

  (3)有10个梨,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0÷2

  (4)27除以9,商是多少? 2×5

  (5)有5个盘子,每盘放2个包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包子? 2÷8

  (6)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5×2

  生:动手连一连。

  4、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有20名同学观看,校长请二(1)班的小朋友帮着安排的座位。怎样放才能使座位整齐美观?

  生:分2组,每组10人.

  生:分4组,每组5人.

  生:分5组,每组4人.

  生:……

  四、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 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

  师:学习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分 香 蕉

  2×6=12(根)

  12÷ 2=6(根)

  被 除除 商

  除

  数 号数

分香蕉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总体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到今天这一课感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还是不知所以然,胡乱分的现象还大大存在。还有就是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分香蕉教学反思6

  这个学期由胡主任负责我们二年级的教学常规检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更多老师地指导,以求自己在教学艺术上的更大进步。

  按照课时进度我将要《分香蕉》这一课,可由于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除法,在教学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本想给领导求求情,让她下节课再听。可想到听课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我决定就在今天让同学们来认识除法。

  本节课是要学生结合*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课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这时有学生说出:2×6=12,很不想听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学们说了出来。这时,我只好停下来,请另一位同学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很快,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思考之余,大声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紧接着重复了先前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来我们把12根香蕉*均分成2份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小声的说道“用除法”。唉,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学生才猛然想到所见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地举起了小手。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学生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情况必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

分香蕉教学反思7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分香蕉教学反思8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分香蕉教学反思9

  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除法意义与除法算式,让生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点不难,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关键是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这个*均分的操作过程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比较抽象化,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个数学化的过程有些无法理解似的,课上我自己也感觉很难讲清,也就导致后来上飞行表演那课时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讲解,效果也很不好,甚至有很多同学,用除法表示的算式也会用乘法来做,可能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看来以后,意义这块内容一定得吃透。

分香蕉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像我班韩子宣,万雄飞等同学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个别指导。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

分香蕉教学反思1

  《分香蕉》的具体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我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说、乐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说“把12根香蕉*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和“把12根香蕉分成一份,每份是多少?”这是多么聪明的孩子。在练习中,有的学生说到了有剩余的分法。如“把10个气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还剩2个”.这种分法在此时是多么富有创意。这证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学习水*,更关注了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口、手、脑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均分”的数学思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转化。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4、这节课的遗憾与改进措施: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会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将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分香蕉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分香蕉教学反思3

  一、教学内容:

  《分香蕉》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活动解决生活中*均分的问题,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式上,我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通过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师:多媒体课件、小棒、香蕉。

  生:小棒。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课件)看,老师今天带谁来了?

  生:孙悟空、小猴子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

  生:香蕉

  师:板书课题:—— 香蕉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课件演示)

  认真看图,找一找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12根香蕉。

  生2:2只小猴。

  师:看得真仔细。今天,孙悟空给小猴子猴兄弟俩准备了12个香蕉,孙悟空可犯愁了,怎样分才公*呢?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能,*均分。

  (师补充课题:分香蕉)

  1.动手操作,分一分

  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用乘法口诀:“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师:每只小猴分得几根?

  生:6根。

  生:对。(拍手表扬)

  3.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办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这种办法。你们想知道笑笑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想。

  (演示课件:12÷2=6(根))

  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师板书:“12÷2”读作“12除以2”。)

  师:我们看小猴子是怎么读的。

  (全班同学跟笑笑一起读)

  师:(演示课件)小猴子又给我们带了一个问题: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

  生:4个盘子。

  师: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字?

  生:不知道

  师:像起名字一样我们给这个算式中各部分都起个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还是让小猴子告诉你们吧。

  (动画演示课件:12 ÷ 4 = 3(根))

  被 除 除 商

  除

  数 号 数

  师:谁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

  (生教)

  师: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4.小组合作,分香蕉

  师: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你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一组,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

  生: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1=12(根)

  生2:12÷5=2(根)剩下2(根)

  生3:12÷3=4(根)

  生4:12÷2=6(根)

  生5:12÷4=3(根)

  生6:12÷7=1(根)剩下5(根)

  生7:12÷6=2(根)

  2.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的活动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生:列式计算。

  2.看图写算式。

  □÷□=□(盘) □÷□=□(个)

  生:列式计算。

  3.连一连。

  (1)把10*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10÷5

  (2)2+2+2+2+2 27÷9

  (3)有10个梨,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0÷2

  (4)27除以9,商是多少? 2×5

  (5)有5个盘子,每盘放2个包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包子? 2÷8

  (6)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5×2

  生:动手连一连。

  4、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有20名同学观看,校长请二(1)班的小朋友帮着安排的座位。怎样放才能使座位整齐美观?

  生:分2组,每组10人.

  生:分4组,每组5人.

  生:分5组,每组4人.

  生:……

  四、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 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

  师:学习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分 香 蕉

  2×6=12(根)

  12÷ 2=6(根)

  被 除除 商

  除

  数 号数

分香蕉教学反思4

  《分香蕉》的具体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我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说、乐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说 “把12根香蕉*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和“把12根香蕉分成一份,每份是多少?”这是多么聪明的孩子。在练习中,有的学生说到了有剩余的分法。如 “把10个气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还剩2个”.这种分法在此时是多么富有创意。这证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学习水*,更关注了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口、手、脑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均分”的数学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转化。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4、这节课的遗憾与改进措施: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会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将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分香蕉教学反思5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分香蕉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总体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到今天这一课感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还是不知所以然,胡乱分的现象还大大存在。还有就是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分香蕉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物角色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正确把握学生讨论的时机。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我在这次教学时,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往往学生是无话可说,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其次,没有讲清讨论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有组织、有序的开展讨论;再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真正使讨论能够帮助、促进本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分香蕉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像我班韩子宣,万雄飞等同学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个别指导。

分香蕉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结合*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呢?(*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均分成2份,或*均分成3份,还可以*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均分成2份,还可以*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分香蕉教学反思10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分香蕉》教学设计3篇

《分香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呢?(*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均分成2份,或*均分成3份,还可以*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均分成2份,还可以*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分香蕉教学设计3篇

分香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学生年龄小刚开始接触除法会有一定困难,所以老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等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均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和除法的意义。

  难点: 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均分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篇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2

  《一分钟》是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有如下反思:

  一、导入部分:

  我以一道算式导入“1=20”让学生看了以后产生疑问而进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识字教学是:

  我在上新课以前都要求学生自己回家做字卡,在做字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一个识字的过程。到第二天上课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字卡互相检测。我再去检查、纠正就比较容易。而有些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表演,理解如“叹气,哈欠”。又如“丁零零,哈欠”要读轻声,特别出示词语,范读,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三、阅读教学:

  通过字词的教学,学生把字宝宝放入课文进行朗读,让学生能根据板书“1=20”讲出课文的大概内容,并适时板书。我认为这一环节设计得比较好,但我在教学中由于紧张,自己没有指出一位学生回答问题中所犯的一个语法错误。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元元认为这一分钟重要吗?”这里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说重要,有的说不重要。我怕学生纠缠在这里浪费时间直接自己说出了答案,后来经过老师们的指点,我认为是应该让学生说明理由。相对于睡懒觉,元元觉得这一分钟重要,而对上学迟一分去,又觉得这一分钟不重要。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独特理解,让学生去分析、辩解,反复朗读,不能遇到意外生成一带而过。这也是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应该明确,指向性强。四、写字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第一自然段所要写得6个生字,让学生观摩每个生字。然后说一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写,并进行了范写指导。但这一环节中我疏忽了对学生所写的字进行展示点评,以致于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3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导入。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我扮演成元元,让学生想想,你想说什么?怎么说?当然,我是可以替元元直接和学生对话的!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学生:“元元!你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

  我:“因为我想多睡一分钟!”

  学生:“那你知道吗?就因为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啊!你后悔吗?你要学会珍惜时间啊!”

  我:“当然了!我决定以后不贪睡了!谢谢你的提醒!”学生:“不用客气!”

  ......

  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4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上了五节课,嗓子好疼,但是很开心,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很愉快。今天我上的一课是《一分钟能做什么》。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同学们拜了个晚年,同学们感到很新鲜,脸上充满了喜悦,纷纷鼓起了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课,在孩子们的笑声、惊讶声和略有所悟的疑惑中进行着。一开始在设计课的时候,担心内容不够充实,可是几堂课下来,有几节出现了没上完的情况,反思下来,觉得有的环节出现啰嗦、拖沓的情况。比如,首先,在体验完一分钟有多长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一分钟之内想干什么这个环节,与之后在教室内实际试验之前想干什么出现重复。其次,在我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时,我总结得太啰嗦,总是担心孩子们说的不够清楚、全面,就拉过来多说几遍,后来想想,真是“多说无益”。

  通过感受一分钟、测试时间观念的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时间观念存在缺失或者很差的现象,我想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整堂课孩子很感兴趣,并且很乐于计算一分钟之内自己所做的事情。重要的是有些孩子可以体会到、感悟到时间多么宝贵,应该珍惜时间、“挤”时间等一些道理。这就是我的收获,也希望孩子们有所得。

  反思三:一分钟能干什么教学反思

  “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时间单位“分”。“一分钟”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孩子们很好的感知其时间概念,具有初步地时间感,我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积累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5

  学生的感悟深浅,多数来源于自身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一分钟》,讲述小朋友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透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刻的教育。借由这篇课文,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测试一分钟能干些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珍惜时刻的名言警句,第二天进行交流。学生回家做的测试题五花八门,如“一分钟内洗了六个碗”、“一分钟内做了21个仰卧起坐”、“一分钟内算出了46道数学口算题”“一分钟内读了一个寓言故事”……在学生的交流中,一分钟内学生做了许多的事,学生们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一次感悟到一分钟不仅仅短暂,还很有用,从而认识到一分钟是宝贵的。之后,我将自己收集的`“一分钟能做的事”的资料与学生共享:一分钟,车子就能够开很长一段路,;铅笔厂可生产铅笔1600支;核潜艇水下航行可达1200米;银行的点钞机能够数1500张人民币;计算机计算量等于60个人不停地计算一年;一个印刷工人能印一千多张报纸。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学生的发言异常热烈:“一分钟等于60秒,我要珍惜”;“老师,一分钟好重要呀,我做事再也不拖拖拉拉了。”;“老师,我此刻明白浪费时刻就是浪费生命这句话的意思了。”……从孩子们七嘴

  八舌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在自然而然中不断得以深华,真像课标中说的那样:“透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忙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构成用心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促体验,活动促感悟”,这就是我在本课教学中得到的初浅体会。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6

  优势:

  一、教学流程设计合理

  本节课经过精心设计和多次研究,教学流程设计较为合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定准确,环节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习惯培养意识较强

  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候,所以我在教学中格外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写字姿势要正确、站好后再回答问题、用完的文具及时放回、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等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应变能力较强

  由于刚刚入职不到一个月,在范写的环节出现一点问题,一位学生指出了我的错误。当时并没有紧张尴尬而是非常谦虚而又巧妙的说:“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这就是老师在预习的时候没有认真,所以同学们在预习或者写作业的时候要认真仔细。”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就帮我成功的度过了尴尬的局面,又能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认真仔细。

  不足:

  一、教师语言缺乏严谨性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过于随意、不严谨。比如在本节课中,让学生读某个自然段时,我有时说“读第几节”、有时说“读第几段”,语言比较随意,可能就导致一些学生对“自然段”的概念模糊,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还出现了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给我回答”等这些字眼,使学生潜意识认为是在给老师回答,是在给老师学习。所以语言比较缺乏严谨性。

  二、对学生思维规律把握不牢

  在本节课中,为了更能突出主人公元元认为“多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想法,涉及到了一个原句与改动后的句子进行对比的内容。而在我的教学预设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请了几位同学都没能准确地说出我预设的答案,此时我应该出示答案而不是继续找学生回答,从而浪费了时间。

  三、教学目的明确性较差

  在本节课中,每一段都有需要学习的任务。但有时缺乏经验出现了只让学生盲目的读课文,而忘记了交代学生思考的问题。导致了一些学生无目的读书,读书效果比较差,不能及时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也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缺乏新颖性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比较简单,没有创新。也没有根据中心、关键词等进行美观的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也没有起到让学生能够眼前一亮的效果。

  改进:

  在今后的每一节课中,应格外注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再让学生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一些教学细节上也要格外注意,如教学语言的生动化与多样化的规范、板书的设计的新颖性等等。最后,教学激情还应加强。设计再好的课,教师的状态不佳,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还要调整自身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节课,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使课堂更加活跃,更加精彩。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7

  《一分钟》这篇课文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课文内容较为通俗,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首先,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把孩子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先设计“看一分钟动画”,学生觉得“快”,又设计了“*一分钟”学生感觉一分钟过得很慢。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思考元元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二、抓住“两次叹气”朗读感悟,体会元元的心理

  教学中,我以“元元一共说了几句话?”让学生很快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元元的两次叹气:“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要读好这两次叹气,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融,进而读出感情,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

  另外,创设多种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在活动中逐步感受“一分钟”的长度。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1、读书,一分钟大约阅读多少个字;2、写字,一分钟大约书写多少个汉字;3、口算,一分钟大约能算几道。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时间的可贵,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8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两手前*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乍一看,朗读的点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中心,突破难点。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我趁机和学生交流汇报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时,我告诉孩子们,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方的麦地收割,……学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写下了许多诗句谚语来警示人们,把你们收集的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在课堂的结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送给学生。

  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美)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萧绎(中)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富兰克林(美)

  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培根(英)

  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走到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9

  《一分钟》讲述的是元元正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识字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准确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字组成的新词,透过演一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了解“丁零零、叹气、哈欠”等词语的意思。发奋使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得饱满。在生字指导环节,我主要是想透过给生字拉拉手做朋友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识字的方法:同偏旁的,相同结构的都能成为好朋友,引导学生归类识字,从而加深对生字的识记。

  对于句子的朗读指导,在学生了解到元元后悔的情绪时,我就把课文中元元后悔的句子出示,指导学生初步感受,在朗读中指导一个“又”的用法。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发奋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联系生活经验来感受元元心里的想法。我们说朗读要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当学生感受到元元不想起来,想多睡一分钟的时候,我就直接能够引导学生:那么心里想的句子该怎样读呀?随机进行句子的朗读训练。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对整体感知课文的概念的明白有所偏差。我是想透过学生自由发言,了解课文大概意思。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几乎没什么效果,学生都是一些很零碎的回答,作为老师我们就应及时地帮着学生梳理教材的脉络,怎样梳理呢?我似乎也无从下手。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好求他们会概括课文,因此老师能够带领学生一齐说一说元元怎样了?或者让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感受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方法。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导入。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

  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 我扮演成元元,让学生想想,你想说什么?怎么说?当然,我是可以替元元直接和学生对话的!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学生:“元元!你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

  我:“因为我想多睡一分钟!”

  学生:“那你知道吗?就因为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啊!你后悔吗?你要学会珍惜时间啊!”

  我:“当然了!我决定以后不贪睡了!谢谢你的提醒!”

  学生:“不用客气!”

  ······

  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篇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

  这个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叫元元的小朋友因为早上没有及时起床,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的事,意在教育学生要从小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从而自觉地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是课文的难点。光是单纯分析与朗读读并不一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对课文进行了琢磨。觉得贯穿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元元的行动,是一条明线,另一条则是时隐时现的线——关于元元心理活动变化的那条线。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这两条线来展开教学,并依托这两条线的展开顺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引生入境。指导学生顺着文脉一路进行想象,在想象说话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读一程,想象一程,想象一程,读一程,在教学环节逐渐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意、情、理糅合在一起,文中的理逐渐在学生的心中明了起来,不待老师言,学生能够感悟到。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淡无奇,但很实用,我们师生都喜欢,大家学得不亦乐乎。

  缺点:本课中,在教学课文时分析课文语言时零乱,所以对于课文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改进措施:教师以后多多钻研教材,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好语文课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点与分析程度。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2

  《一分钟》是二上年级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三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为了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我决定用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二、实践参与,走进生活,体验一分钟。

  “短短的一分钟能做什么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并不知道能做什么,能感受到什么,可能也不知道这一分钟有多么宝贵、有多么快乐、有多么幸福、多么短暂,或者有多么痛苦、多么恐怖、多么漫长。。。,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经历这“一分钟”,体验一分钟:

  活动一: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通过采访写字最快和最好的两位同学给学生渗透做事情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同样重要的道理。

  活动二:“请小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一分钟。”现场活动后让学生记录活动结果,为后面的二次活动埋下伏笔。教室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短短的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

  活动三:学生、老师展示课前调查的有关“一分钟能做什么”的真实事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分钟的作用可真大。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渲染,提升认识通过展示学生身边的图片,在课堂上产生一种震撼的效果。

  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象和激烈的讨论,情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深华。同时,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体验,达成了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到时间的价值: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生命······)

  四、实例对比,巧用一分钟

  既然时间如此珍贵,那么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在这里就很有必要了。我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第一次展示中是否做到珍惜时间,能否挤出时间来之后,进行自我挑战看看两次展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加快了速度,抓紧了时间,效率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并在二次活动之前,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并不是图快,而是要取得真正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3

  《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在具体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由游戏导入。在上课以前,我让学生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学生们都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吧。”在课文的教学中,我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作为学生朗读的重点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元元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的朗读很到位。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4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认为本课的着重点是识字,应该在课堂上突出字的教学重点。识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接受比较被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生字,并培养识字兴趣呢,在听完其他老师优质课观摩评比小语赛后,给我的一点启示,我把它运用到这一课的教学中,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步骤。

  讨论识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比我预想的要精彩许多,孩子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孩子们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很活泼。有的孩子下了课还一直追着我说自己想出来的识字方法。真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让学生动笔写字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观察田字格生字的环节,就是让孩子们先不要动笔去写,而是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占格位置,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经过观察交流,学生在动笔去写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沉稳。

  这节课和我的预设有些出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很大,但有些地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比如要注重加大孩子的词语积累,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观察田字格的生字时,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的业务还很不成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位老师多指正,帮我改进。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5

  通过《一分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对“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他的安全意识很强;对“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遇事肯动脑筋,能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没车也要走路去上学。这些都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体验。

  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不断提高阅读效果。

  3、实实在在地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应紧紧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学生有了这份情感,必然能自觉做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6

  1、对教材的处理。个人觉得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在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构建体系,活化了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提升了最终的解题能力。

  2、对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外,近几年来常见的另一种现象是逐渐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转而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用意显而易见。要想短期内实现突破读题解题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常规教学外,我比较注重练习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时的语言粗糙、不到位、不严谨等问题,我们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还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点知识容量过大的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的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也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堂音乐活动《糖果真好吃》。我在上课前,想让幼儿通过感知巧克力是香香的,棒棒糖是长长的,糖果是甜甜的,然后在唱这首歌曲时能以愉快情绪演唱这首歌曲,能想象出糖果真好吃的感觉。

  我发现幼儿通过闻一闻巧克力的味道,看一看棒棒糖的形状,尝一尝糖果的味道能感受到糖果香香的气味和甜甜的口感,我觉得这里上的还是很好的。可是在唱歌时,在唱“巧克力香香,棒棒糖长长”时,幼儿不能很好的唱对这一句歌词的旋律。

  刚刚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这一句会幼儿会唱不好呢?我发现,可能我在示范时,没有考虑到这句歌词对幼儿有难度,应该在示范时要着重示范,让幼儿演唱时,可以在这句演唱时,着重演唱,或是幼儿第二次演唱时,给幼儿提要求,给幼儿再范唱一遍,这样幼儿才能对这句歌词才能又理解又唱的完整。

  我觉得下次再上音乐课事,应该要给幼儿在演唱歌曲时提要求,和对幼儿可能会觉得难唱的部分做一下更充分的准备。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8

  九年级教材上的化学用语是中招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化合价符号等内容。有人形象地把它称谓第二门外语。这些内容又恰好都集中在第四单元。学生一下子接触一连串的化学符号,难度有点大。每年在讲这些内容时我下了很大功夫,让学生背、记、默写。但是学生记起来仍然感觉困难。而且考试出错几率也较大。近两年来,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强化重点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堂绪言课上涉及到了物质的组成,我就简单介绍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是元素。然后拓展开来,说“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就这样让学生记几个元素符号,连续一周学生能把主要的元素符号记住,以后可以不间断提问巩固。从第二单元开始,讲空气、氧气时,也分散让学生记氧气、氮气、氢气、碳、硫、镁等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以后的每堂课在提问基本知识的同时,把化学式也连带提问。这样学生就无意识记住了好多重要物质的化学式。讲第三单元时,把原子符号、离子符号也分散讲解,并让学生强化记忆。这样就把第四单元的重难点分散到前四个单元中。学生记起来也感觉轻松,并且天天强调,堂堂提问,学生也记的牢固。等到学第四单元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好多化学用语了,这样他们并不感觉难了,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这种方法我觉得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不能粗心大意,如果不落实学生背默,只课堂上强调还是无济于事。这次月考前,我就忽略了化学式的复习,误认为他们掌握的好,结果这部分失分也比较多。化学用语比较空洞抽象,学生容易记忆也容易忘记,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多次重复记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带着激情上课,带着温情落实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的更好。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9

  我在执教课文《小虾》时,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白板功能:

  1、我在复习课文生字词语时,将词语放在表格中,并使用了“添加单元格阴影”,将词语遮盖起来。教学时,打乱顺序、逐一点击单元格,阴影消失,词语便露出来了,然后用抢答的方式读词语,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读词语上,同时也减少读词语时的枯燥,学生兴致高昂,很喜欢这种方式。

  如果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对词语掌握不是特别好时,可以先不添加单元格阴影,学生集中识记词语,然后再添加阴影,以此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或者多次添加单元格阴影,用多种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添加单元格阴影操作起来非常简答,省时高效。

  2、我在复习课文内容梗概时,使用了Toolkit中“内容显现”模板(Notereveal),制作简单、操作也简单,学生说到哪条就点击出示哪条,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讲解课文时,我将课文搬到屏幕上,利用白板的交互性,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关键句子,用荧光笔圈点重要词语。这样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哪些是关键词,有助于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对初学做笔记和批注是个很好的示范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不可能将大段大段的课文板书在黑板上,很多时候是老师口述,学生在自己书上批注,之后学生不清楚自己究竟批注的对不对,老师也不太能有效检查。白板软件中各种功能的笔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说在教学小虾吃食这一段,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小虾吃食的动作和表顺序的词,我充分利用不同功能的笔和不用颜色,在白板上直接圈画,甚至还直接请学生来勾画,以此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其他学生对照白板检查修改。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批注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之后,学生进行猜想竖直拉的数据波动范围不大,为什么同学们做的沿斜面拉的数据波动范围的波动非常大。通过引导学生的分析数据,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在这里的猜想是学生举手进行猜想回答,这样能够较为合理的节约有限的时间,学生进行踊跃的回答猜想,有的同学猜想是速度大小不同,有的同学说是力度大小不同等原因引起的,这样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在学生猜到可能是由于坡度不同的原因,我及时的抓住这个点将进行猜想研究。在这个同学进行猜想之前,有个学生说是有高度的不同,当时我们继续说是高度不同,会因引起什么不同呢?学生没有进行回答。现在想来学生的猜想也是对的,但是和老师的设计有别。

  关于这些猜想的处理,我采用了选择其一研究一个猜想,其他的猜想学生能够进行再课下进行研究。这样似乎激发学生在课下的研究兴趣,又能够保证学生在课上研究的主题不偏。我想如果在*时的课堂上我会怎样进行处理呢,我可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猜想分别进行研究,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但是在这种比赛的课堂上,我只有舍弃这些,引导学生积极的研究一个主题。这是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教学精神。在激发学生猜想的时候,有学生回答力度不同引起的。我当时给以学生直接的回答我们是匀速拉。这样才处理似乎还是不妥。应当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都不错,能够给根据自己的材料进行实验的方案的设计。他们一般设计两个不同的坡度进行实验,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坡度。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的顺利,虽然个别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出现了问题,现在看来学生们再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时积极的训练。

  汇报的的过程中,我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到三组的同学代表拿着自己的实验表格在投影上上展示数据并且得出结论。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学生比较容易的得出我们的结论。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斜面,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篇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上课伊始,让学生两手前*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

  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又以“为什么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教学中,引导的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受一定的限制,朗读的能力及激情都不够,有待训练和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续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想想看,今天元元还会迟到吗?他会怎么做呢?请你接着往下写)由于前面学生已经阅读理解得比较到位,所以在续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在续编课文的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时间。

  我趁机和学生交流汇报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时,我告诉孩子们,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方的麦地收割……学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走到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在教学当中,还存在不足,如对于课文的朗读,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朗读效果较好,但因为学生的基础差,有些同学参与积极性不高;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我想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2

  《一分钟》讲述的是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识字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准确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字组成的新词,通过演一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了解“丁零零、叹气、哈欠”等词语的意思。努力使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得饱满。在生字指导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给生字拉拉手做朋友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识字的方法:同偏旁的,相同结构的都能成为好朋友,引导学生归类识字,从而加深对生字的识记。

  对于句子的朗读指导,在学生了解到元元后悔的心情时,我就把课文中元元后悔的句子出示,指导学生初步感受,在朗读中指导一个“又”的用法。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联系生活经验来感受元元心里的想法。我们说朗读要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当学生感受到元元不想起来,想多睡一分钟的时候,我就直接可以引导学生:那么心里想的句子该怎么读呀?随机进行句子的朗读训练。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对整体感知课文的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我是想通过学生自由发言,了解课文大概意思。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几乎没什么效果,学生都是一些很零碎的回答,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帮着学生梳理教材的脉络,怎么梳理呢?我似乎也无从下手。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会概括课文,所以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说一说元元怎么了?或者让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感受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方法。信教学反思心声教学反思哦十分钟教学反思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3

  《最后一分钟》是新课程中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是一篇阅读课文。这首诗韵律优美,情感丰富,适宜朗读品味。但是是的诗歌象征意义强,并且含有历史典故,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因此在课前引导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背景。

  本以为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人本应该能够理解了,朗读起来困难应该是不大的。但是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挑战。学生学起来有些含糊不清,第一课时下来,感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于是我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感受,在第二课时我将背景与课文结合起来讲,发现学生感受好多了。就是这样,围绕情感目标的思路很清晰,感觉达成度也比较高,那么技能目标怎么样呢?课堂上只能从学生的朗读中,感悟到他们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疑难词句理解了吗,难以检测。为此,我挑了诗歌中的一句话“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叫了学习程度分别为优秀、良好、及格的六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理解,我感觉还是很欣慰的,除了一个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外,其他几个学生都能说出这句诗的含义,而且有比较多元的理解。但这个句子不是最难的,其他的句子呢?所以,我想我们必须一起研讨的问题就是:

  1.假如必须一课时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你觉得如何安排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透了?

  一篇课文下来,学生还有没读懂的段落、句子(不是一个两个,是一部分,甚至几乎是全部学生),你觉得可以吗?这些问题就是这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希望能其他老师一起探讨!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4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上了五节课,嗓子好疼,但是很开心,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很愉快。今天我上的一课是《一分钟能做什么》。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同学们拜了个晚年,同学们感到很新鲜,脸上充满了喜悦,纷纷鼓起了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课,在孩子们的笑声、惊讶声和略有所悟的疑惑中进行着。一开始在设计课的时候,担心内容不够充实,可是几堂课下来,有几节出现了没上完的情况,反思下来,觉得有的环节出现啰嗦、拖沓的情况。比如,首先,在体验完一分钟有多长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一分钟之内想干什么这个环节,与之后在教室内实际试验之前想干什么出现重复。其次,在我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时,我总结得太啰嗦,总是担心孩子们说的不够清楚、全面,就拉过来多说几遍,后来想想,真是“多说无益”。

  通过感受一分钟、测试时间观念的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时间观念存在缺失或者很差的现象,我想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整堂课孩子很感兴趣,并且很乐于计算一分钟之内自己所做的事情。重要的是有些孩子可以体会到、感悟到时间多么宝贵,应该珍惜时间、“挤”时间等一些道理。这就是我的收获,也希望孩子们有所得。

  反思三:一分钟能干什么教学反思

  “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时间单位“分”。“一分钟”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孩子们很好的感知其时间概念,具有初步地时间感,我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积累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5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懂的时间的宝贵,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就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

  本课首先是以游戏导入。做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上课伊始让学生做“一分钟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借机引出课题。在指导文章分析和朗读这块,抓住元元迟到原因为本文的线索,再利用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重点。重点指导朗读,最后结合故事续编“第二天的元元……”以及课外实践“我一分钟能干什么”,在课堂的结尾,又通过几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最后突出中心,得出结论,让孩子明白一分钟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节课下来,我特别感谢我们二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听课、评课,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自己心理素质差,缺乏上公开课的经验,本来很完整的教学流程,结果漏洞百出,留下了很多遗憾,所以这堂课的效果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完美。特别是引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中,本来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由于过分紧张,导致说话语气生硬,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还有就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上,自己的语言还存在很大欠缺,致使整节课不连贯,看起来想一盘散沙。这也是自己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次讲课,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也让我确定了以后要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努力钻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听课,多向老教师请教,用心教育,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6

  这篇文章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读着课文,感觉写的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伙伴,很自然就入情入境了。在揭示课题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一道算式1=20,引起学生的疑问——"1"怎么会等于"20"呢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文章的写作很有特色,如当元元被红灯拦住了去路和眼巴巴地看着公共汽车开走时,他都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但他在等车的时候,在赶到学校已经迟到的时候,课文并没有把元元的语言呈现出来,而是留出了空白,留出了给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地方进行补白,学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时的积累进行创作。学生的回答往往很精彩,如"元元决定走到学去,他一边走,一边说:"要是早一分钟就不用步行去上学了!"";"元元非常后悔,想:要是早一分钟就不会迟到20分钟了"。这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前提出的1=20。

  然后再让学生统计一分钟能写几个字,能读几个字等活动,明白1分钟的非凡作用;还可以找来类似的资料,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的道理。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7

  《一分钟》主要内容:讲的是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导入。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闭目端坐,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一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我扮演成元元,让学生想想,你想说什么?怎么说?当然,我是可以替元元直接和学生对话的。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8

  也许是天气闷热的缘故吧,今天上课的状态很糟糕,感觉头晕晕的,透不过气来。头脑中一片空白,教案不知道被记忆在哪个角落。可是,再怎样难熬,时间也是会过去的,这不?就这样结束了!

  下班的车里,我细细回想起教学过程,突然记起有个问题好像没有提过,我问身边的同事,她说的确没有问。天,我怎么会忘记了?也许头真的晕了吧。可是我又转念一想,教学中可以遗漏这个问题,想必这个问题可有可无,不提也罢,说不定少了这个问题,可以让另外一个问题更凝练更集中。这也算一种自我安慰吧!

  都说我的课实在,没有花架子,同事们的评价让我沾沾自喜,我也觉得那就是自己的风格。可是今天,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是一直在追求着花架子的,也很浮夸。《一分钟》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安排的是写话,其实我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这次教训,写一写元元第二天会怎样做。可是在备课的时候我想,如果我的过渡语是:“通过这次教训,那元元第二天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写一写。”那多*淡呀,一点都不吸引人的眼球。我得来句精彩一点生动一点的过渡,于是就有了课堂中的这句过渡:“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一切可以重新来过,那元元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写一写。”语言是美了,可教学效果也霉了。第一个被叫到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还是再睡一分钟吧,反正时间会倒流的……”我一惊,首先意识到的是学生没有听明白我的要求。后来我保险一点地叫了一个我们班的小博士,他竟然也是说,还是再睡一分钟吧……我这才猛然意识到不是学生没有听清要求,而是自己的引导出了偏差。就为了追求一句动听的过渡语,我把学生引入歧途。我真的很愚蠢!这次教训,更让我明白,教学中应该追求简单但是有实效的教学方式,不可以为了追求所谓的花架子,去考验学生的领悟能力,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关于写话,我想可能很多老师心里有想法,是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时髦让它出现在公开课里?是不是在二年级训练课堂写话,学生会有难度?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年段读写训练的重点及其教学》,里面清楚地写着低段的习作训练内容:

  1、练习主谓、偏正词组的搭配。

  2、练习说完整的一句话,连贯说几句具体的话。

  3、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造句练习,初步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4、模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5、练习连贯地写句群。

  看完我很震惊,因为我觉得我们低段的习作水*好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于是我就开始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写话训练,以接近文中的要求,当然也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的训练一般都给足学生时间,像今天这样在紧凑的教学课堂中写话还是第一次。

  试教的时候,有老师就说是不是可以先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写。我想,说话的训练在课堂中已经安排很多,再说就显得有点多,而且说过后,写得雷同的就多。反正低段中还没有出现过现场写话,就让我做先吃螃蟹的那一个吧。但是因为学生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中写,效果真的很不好,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只写了个头,就没有了下文。但是在中午的批改中,我还是发现了好片段。这是蒋骐羽写的: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睁开眼睛,心想:今天我可不能再迟到,否则不仅知识学不到,还要挨老师的骂。元元想完就很快地起床了。

  我想,多写写,学生心里就会有写的概念,而且多写多写,句子的感觉就会加强,动笔能力自然也会加强,对中高段的习作训练是很有帮助的。我这样做,也算是对中高段的语文老师负责吧!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读着课文,感觉写的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伙伴,很自然就入情入境了。在揭示课题时,老师能够在黑板上写一道算式1=20,引起学生的疑问――"1"怎样会等于"20"呢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文章的写作很有特色,如当元元被红灯拦住了去路和眼巴巴地看着公共汽车开走时,他都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但他在等车的时候,在赶到学校已经迟到的时候,课文并没有把元元的语言呈现出来,而是留出了空白,留出了给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们就能够在这些地方进行补白,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明白和*时的积累进行创作。学生的回答往往很精彩,如"元元决定走到学去,他一边走,一边说:要是早一分钟就不用步行去上学了!";"元元十分后悔,想:要是早一分钟就不会迟到20分钟了"。这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课前提出的1=20。

  然后再让学生统计一分钟能写几个字,能读几个字等活动,明白1分钟的`非凡作用;还能够找来类似的资料,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的道理。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导入。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

  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 我扮演成元元,让学生想想,你想说什么?怎么说?当然,我是可以替元元直接和学生对话的!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学生:“元元!你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

  我:“因为我想多睡一分钟!”

  学生:“那你知道吗?就因为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啊!你后悔吗?你要学会珍惜时间啊!”

  我:“当然了!我决定以后不贪睡了!谢谢你的提醒!”

  学生:“不用客气!”

  ······

  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一分钟》教学反思10篇

《一分钟》教学反思1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认为本课的着重点是识字,应该在课堂上突出字的教学重点。识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接受比较被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生字,并培养识字兴趣呢,在听完20**年濮阳市优质课观摩评比小语赛后,给我的一点启示,我把它运用到这一课的教学中,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步骤:生字——词语——句子——课文——练习。而采用了更能突出识字教学的思路:课文——句子——词语——生字——练习——写字。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我认为使学生识字学得会更扎实。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给孩子一个扶手,使他们能够一步步地由难到易的去学习,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生字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给生字组词这一环节,我给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给所组的词试着说一句话,这是一年级所没有出现的教学环节,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都很积极的去思考、发言,但词语有些贫乏,重复性的词语太多,造句都还说的比较通顺,但比较简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讨论识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比我预想的要精彩许多,孩子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说出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法,孩子们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很活泼。有的孩子下了课还一直追着我说自己想出来的识字方法。真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让学生动笔写字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观察田字格生字的环节,就是让孩子们先不要动笔去写,而是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占格位置,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经过观察交流,学生在动笔去写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沉稳。

  这节课和我的预设有些出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很大,但有些地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比如要注重加大孩子的词语积累,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观察田字格的生字时,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的业务还很不成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位老师多指正,帮我改进。

《一分钟》教学反思2

  《一分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两手前*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咋一看,朗读的点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中心,突破难点。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我趁机和学生交流汇报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孩子们只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我布置让爸爸妈妈测量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一分钟能跳( )个绳,能踢()个毽子,能写( )个字的文章等。这时,我又告诉孩子们,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方的麦地收割,……学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写下了许多诗句来警示人们,把你们收集的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在课堂的结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送给学生。

《一分钟》教学反思3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导入。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 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 我扮演成元元,让学生想想,你想说什么?怎么说?当然,我是可以替元元直接和学生对话的!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学生:“元元!你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

  我:“因为我想多睡一分钟!”

  学生:“那你知道吗?就因为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啊!你后悔吗?你要学会珍惜时间啊!”

  我:“当然了!我决定以后不贪睡了!谢谢你的提醒!” 学生:“不用客气!”

  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一分钟》教学反思4

  本节课以“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为主导,以增进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及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最终目标。通过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发现并逐一解决课上生成的一些疑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的设计操作性强。同时让学生在团结友爱的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喜悦,使学生形成合作的意识。

  成功之处:

  1、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不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也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意识。

  2、打破传统的枯燥、死板的队列练习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出的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3、通过游戏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对自己及同伴做出准确的评价,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合谐的师生关系。

  不足之处:

  1、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不敢大胆地将学生的活动放开。

  2、为了一节课的圆满,有的地方草草收场,练习的深度不够。学生的讨论还不够深入。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学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进行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观察学生跳绳的整个过程。学生往往是开始时的十几秒快,中间的半分钟左右保持在一个比较*稳的状态,最后的接近15秒时间是在体力有一点不能完全支持的状态进行的,跳绳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这个过程是比较符合学生“一分钟跳绳”的体力分配的。但我却发现当学生们在跳完绳之后,有好多的学生还在进行练习,或者是进行其他的活动,没有一点的疲惫之态。这个现象说明:学生是完全有体力在一个相对比较高速的状态下进行一分钟跳绳的。

  因此,首要解决的是学生跳绳的耐力问题,使学生在一分钟内尽可能长的保持在高速的状态下。我采用了把一分钟的时限拉长,变成1分30秒或更长。这种带有训练性质的同时又需要学生付出比较大的努力的活动,学生很容易产生为难、畏惧、退缩的情绪。此时,如果用命令式的方法强行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往往会很反感,在训练中不投入,而且体会不到愉悦感。结合学生比较喜欢“下陆战棋”的特点,我设计了给原本枯燥、单纯的“一分钟跳绳”比赛,改一个名字,冠名为:“跳绳王大赛”。并用“小兵升级”的办法,由“陆战棋”中的各个名称(军*)来命名:使学生由小兵排长连长营长……随着一分钟跳绳的只数的增加而升级。这样可以满足学生迫切的成功感和好胜的心理,在娱乐中克服为难、畏惧、退缩的情绪,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换一种活动的组合方式多一份收获

  跳短绳是一项比较普遍而且易于开展的活动。但跳短绳的活动方式比较少,主要是学生个人的活动,较少集体参与,显得过于单一。跳长绳则需要较多的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开展就比较困难,同是甩长绳的学生很少有跳的机会,而跳的同学也常常由于不习惯长绳的跳法,很难在活动中得到足够的锻炼和愉悦感。

  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两种跳绳方法结合在一起,发挥两者的优点?使跳绳变成具有:既益于开展又便于学生个人发挥,具有合作性、集体参与性的活动。

  实际的活动中,学生对于这样形式的练习,兴趣高涨。练习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耐力就得到了发展。仅仅变换了一种跳绳的组合方式,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分钟》教学反思5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认为本课的着重点是识字,应该在课堂上突出字的教学重点。识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接受比较被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生字,并培养识字兴趣呢,在听完2007年濮阳市优质课观摩评比小语赛后,给我的一点启示,我把它运用到这一课的教学中,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步骤:生字、词语、句子、课文、练习。而采用了更能突出识字教学的思路:课文、句子、词语、生字、练习、写字。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我认为使学生识字学得会更扎实。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给孩子一个扶手,使他们能够一步步地由难到易的去学习,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生字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给生字组词这一环节,我给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给所组的词试着说一句话,这是一年级所没有出现的教学环节,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都很积极的去思考、发言,但词语有些贫乏,重复性的词语太多,造句都还说的比较通顺,但比较简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讨论识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比我预想的要精彩许多,孩子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说出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法,孩子们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很活泼。有的孩子下了课还一直追着我说自己想出来的识字方法。真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让学生动笔写字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观察田字格生字的环节,就是让孩子们先不要动笔去写,而是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占格位置,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经过观察交流,学生在动笔去写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沉稳。

  这节课和我的预设有些出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很大,但有些地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比如要注重加大孩子的词语积累,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观察田字格的生字时,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的业务还很不成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位老师多指正,帮我改进。

《一分钟》教学反思6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元元的孩子,在闹钟响过之后,因为他贪睡一分钟,于是在十字路口遇上了红灯;因为遇上了红灯,延误了时间,于是赶不上汽车,最后只好徒步去学校,结果迟到了20分钟。这篇课文讲的事情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非常好懂,也非常容易理解。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

  今天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识字教学。这一课时要求要会认“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九个生字,要求会写“欠、元、包、钟、叹、哈、迟、闹”八个生字,其中重点是要会认“钟”等九个生字。

  在这堂课里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住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首先为大家谈谈几点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第一、充分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班上同学能够通过这一节课,有序有趣有效地认会“钟”等9个生字,会写“欠”等8个生字。第二、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到位。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前读准生字的字音,并且制作字卡,思考识字方法。第三、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识字方法丰富多样。学生可以从换一换、加一加、猜谜语、说一句话、从生活中记字等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第四、学生与学生之间注重了相互地评价。回答得精彩的同学能够赢得在台上交流的同学的表扬,同样的在座的同学也可以从站姿、声音大小等方面来评价台上交流的同学。第五、时间把握恰当。这几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我的计划之中,时间分配得恰到好处。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学生倾听不仔细。交流识字方法的时候有两个同学起来交流的方法和前面学生说的一样,说明这两个学生没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第二、个别环节过渡语生硬。两个小组的学生在交流完识字方法以后,我马上就引导学生进入了游戏巩固生字的环节,没有给学生评价以及过渡语言。第三、备课时考虑不够细致。在生字书写的环节中,有位学生提醒到“欠、元、包”是独体字,我没有及时纠正。第四、在教师范写中,我自己的书写还不够美观、规范。第五、作业布置环节没有落实。学生书写完以后,作业布置的幻灯片忘记出示。课后作业是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本次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这一节以生为本的课堂得到了老师们的赞同,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孩子们在愉快地学习与交流中识记了生字。我还认识到*时对孩子们的语言培养也很重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完整表述每一句话。

  针对这次课的不足之处,我反思到几点改进措施:第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第二、备课时考虑应该更加周全,吃透教材,分析每一个生字。第三、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基本功练习,做到板书工整。

  以上是我对本次授课的反思,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便于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一分钟》教学反思7

  师傅:我觉得我写的有点牛头不对马嘴,老是觉得有点不对,嘿嘿。你有空了帮我看看,哪里没对给我说说下来改一改。

  一分钟能干什么——教学反思

  这是我上的第二次教研课。这次教研课个了许多和以往不同的收获,想法上的一些变化。下面就对其简单说说。

  一、 对课堂氛围的一点新认识

  以往教学中,在心目中有一个这样的定义,活跃的课堂学生会掌握的更好一些。但这次课下来,让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安静的课堂并不代表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思维上是否活跃,学生真正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了,有了新的认识,思维的撞击所显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氛围。

  二、 对学生思考方式的一点认识

  对一分钟能干什么进行教学设计时,当初只是从正向的来思考如何设计,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后来经过罗老师一说可以反过来,一分钟可以写15个字,如果写15个字不就是刚好1分钟吗?真的觉得教学太巧妙了,一句话便把问题分析的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从不同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是自己思考问题的思维多元化,同样这样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三、 课堂节奏的新感觉

  本次课在上课的感觉并不觉得过得很快,在前半段时间都是以活动为主,没有觉得进行得很热烈,反而觉得比较缓慢*淡,

  但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孩子们在这样的节奏中获得的东西要多一些,更加清楚一些。回想以前上课的内容仿佛是快乐些,换个方式来说并没有讲到位,在完成一个小结没有总结没有短暂的停留,而是冲冲的进行下一个环节中去了。这样停留的时间并不是浪费,对于学生还说是很好的整理时间。

  在关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准确是评价。并且在孩子回答的过程中要提取孩子回答的有用信息,一方面肯定孩子的思考,另一方面给其他孩子引导正确思维方向,可以清晰明了的把问题有效的解决清楚。

  四、 困惑、成功的课的定义

  上了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好,教学内容也完成的还好,老师的评价都还好,这就是上了一节进步很大的课?我很困惑,怎样去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老师的讲解好,第二:学生掌握的很好,第三:教学设计好。但在以前都经历过老师讲的很好但学生不来劲,但也觉得上的好呀,还有学生表现的很好,老师讲解的并不是特别的出色,但也觉得一节很好的课,同样也有觉得教案很好,当上出来就不对味。上了课下来很困惑一节好课到底是怎样的?同时很关心一个问题,考试中到底看的是哪方面喃?

  我去看了自己上课的视屏,觉得新奇,但又觉得*淡。总结原因是自己离成功还很遥远,加油。

  五、 没有明白怎么样的填充课堂,让课堂饱满,丰富,内容不多于同时有实效。

  通过上《一分钟能干什么》,再一次的认识到小学的内容其实并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至少对于孩子还说是这样的。回过头来看看数学书上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并没有多余的东西,但按照书本上的来讲解没有其他形式的丰富,可能很多孩子对于一分钟到底能干什么理解的还不是那么好。比如:看动画片、请小朋友起来走走看用了多少分钟,听歌估计时间等。在有了这些内容,还要调整班上小朋友的上课情况,才可以做到比较有效。

  同时在想这次是罗老师和冯老师积极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的,要是自己来完成,我该从哪些地方来完善内容。想一想从的课后作业、练习题、网上资源,还有便是下来对学生掌握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分析。比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孩子就说了秒针再走分针也在走,但我没有直接追问下去,而只是简单的评价了一下,请了另一个孩子回答,结果另一个孩子回答的和上一个孩子差并不多,在这里如果提示语是:他们分别走了多少格?就会有效地引导孩子解决了问题。

  六、 改进和努力方向

  上好课不是一下就可以做到的,在*时教学中就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对孩子上课的表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实际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进行及时的反思,哪些是*时课堂上做的好的,那些事课堂上做的不好的。在每次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同时下课对个别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及时弥补不足的地方,才可以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怎么想的,在教学时什么地方是该注意的,是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才会理解的更好,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两次的上课,收获很多。解决这些困惑和弥补这些不足的地方靠的是不断地努力和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一分钟》教学反思8

  可以说这是我踏入老师这个行业之后,第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汇报展示课。这堂课是基于学生在第一课时扫清课文生字词,对事件前因后果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

  我意在以学生自身的朗读体会为主线,以珍惜时间的情感领悟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针对每个自然段的学习我都设置了不同的重点。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朗读知道以及对词语“要是”的理解;第三自然的“看图说话”,这也是整个低段教学的重点。还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演一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可是,整堂课下来,一切并没有自己预想得那么顺利,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反而没有*时高涨,当初的构想、重点也并没有得到体现。现将问题总结如下,供今后参考鉴戒。

  首先,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过渡,衔接更自然这是最难也是最应该学习的方面。从这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语言不够简洁,有时候一个指令或者问题下去,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不用说去完成布置的某项任务或者说是某个要求,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简洁、活泼而有趣的儿童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对于整堂课的氛围甚至是教学效果都是相当关键的,而这方面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其次,我认为所有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在备课环节,我只是一味地备课,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备课堂,备学生。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状况出现,老师就应该预设各种不同的课堂突*况,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应该设置框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有效的资源,而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这种课堂资源,使谬误成为教学亮点,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积累、学习的。

  第三,虽然我一直认为要在课堂中,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体会。可是课上下来之后,我发现留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少得可怜。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让教材鲜活的语言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第四,评价语的欠缺以及评价方式的单调这个问题也是从这节课中体现出来的。我在评价的时候多次重复学生的回答,这一方面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更是浪费时间。在今后的课堂评价中,应该使评价不是形式上的“你真棒!”“你读得真流利!”等等,而应该具体到词语,句子中。到底棒在哪里,好在哪里,有个明确的指向性,使评价更有层次性,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第五,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一节课下来,应该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作业或者去理解、巩固。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吸收不了,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学习,实践和积累。

《一分钟》教学反思9

  《一分钟》是二上年级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三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为了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我决定用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二、实践参与,走进生活,体验一分钟。 “短短的一分钟能做什么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并不知道能做什么,能感受到什么,可能也不知道这一分钟有多么宝贵、有多么快乐、有多么幸福、多么短暂,或者有多么痛苦、多么恐怖、多么漫长...,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经历这“一分钟”,体验一分钟:

  活动一: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通过采访写字最快和最好的两位同学给学生渗透做事情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同样重要的道理。

  活动二:“请小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一分钟。”现场活动后让学生记录活动结果,为后面的二次活动埋下伏笔。教室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短短的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

  活动三:学生、老师展示课前调查的有关“一分钟能做什么”的真实事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分钟的作用可真大。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渲染,提升认识通过展示学生身边的图片,在课堂上产生一种震撼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象和激烈的讨论,情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深华。同时,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体验,达成了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到时间的价值: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生命······)

  四、实例对比,巧用一分钟 既然时间如此珍贵,那么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在这里就很有必要了。我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第一次展示中是否做到珍惜时间,能否挤出时间来之后,进行自我挑战看看两次展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加快了速度,抓紧了时间,效率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并在二次活动之前,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并不是图快,而是要取得真正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分钟》教学反思10

  一分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主要区别就在于干什么事情了。《一分钟》这篇课文用元元的一件事情浅显的给孩子讲述了时间的重要性。内容浅显易懂,我该如何下手教授呢?课堂效率该如何体现?

  针对我们班的孩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写字和朗读。

  精彩的导入,为课堂加分。借助赵老师的设计,我也拿和数学老师吵架这件事作为开篇,从疑惑和担心的眼神中,看出来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再让他们自己读课文,孩子们自读课文的兴趣比以往浓厚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有模有样地朗读起来。这样顺其自然第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反复读中去识字理解词语。应该是头次尝试这样做的问题吧,孩子们后面的反应不是在我预料之中。这篇课文孩子们没有预习,导入后便进行两遍的自由读,借助拼音宝宝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检测时,活泼的孩子们跃跃欲试,都要展现自己,点名起来读,其他的孩子倾听习惯的缺失给整堂课减了不少分,起来读的孩子声音小,其他孩子听不见,听不见他就在那嘀咕,课堂纪律维持了再维持,好学生勉强读通句子,当点出重点句子反复读,小组读、师生配合读时,却一直读不整齐,重点的两个语气没读出。看来,反复重视习惯的养成是首位,而且我必须还要把识字放在首要位置,给孩子一个阶梯,逐级学习,让孩子建立自信,洪亮的声音展示自我。

  全套模仿名师的课堂是不明智的选择,不能在这样碰一鼻子灰了,老碰壁是个问题。备课的同时备学生,摸清孩子的水*,设计符合孩子的设计,这是我赶快要解决的问题。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分苹果》教学反思10篇

《分苹果》教学反思1

  《分苹果》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

  2、激励法;

  3、多媒体辅助法;

  4、开放式教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分苹果》教学反思2

  本节课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起始课《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接触到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所以学生能过根据所学,运用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启下的是,本节课所学习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为学生将来学习更为复杂的除法打下基础。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在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的基础上学习竖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也是启下的重要一环。

  一、本节课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

  1、在上课的起始跟着学生一起复习除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根据自己选出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如何解决除法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摆一摆。

  二、本节课处理不当的地方

  1、在介绍除法竖式时,没有结合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中被除数、除号、除数和商之间的对应关系。

  2、没有介绍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3、没有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三、接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圆圈2中所提炼出来的除法的意义,运用到圆圈3讲除法竖式中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除法竖式的书写,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需学习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3、在备课时,要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上,设置对学生学习该知识有帮助的操作活动。

《分苹果》教学反思3

  前两天听了许老师和武校长同上一节《分苹果》一课,感受颇多,反思如下:

  许老师:

  许老师真是像武校长说的那样就像一个小魔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用心用情来上课,这真是我要学习的。许老师在开始时运用了猜书签进入导入,这样的设计和后面进行十的分法是不是有些相同呢?在进行同桌互相分的时候因为孩子小,我想必须应该给孩子一个要求,让他们按着要求去做,这样我想就感觉在同桌合作时不乱了。再一个,在学生看图去列加法和减法算式,我的想法是,如果让他们看图去让学生同时列出两道加法,两道减法去发散他们的思维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后面的哑剧游戏我特别喜欢,就像在网上教研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由无声到有声的一个过程,再有猜电话号码这个游戏其实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去运用十的加减法,我觉得学生很感兴趣。这两天我在上课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个游戏效果不错,在这里感谢许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许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很到位。

  武校长:

  课前谈话部分特别吸引我,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能很好的全身心的听课,通过这部分的小儿歌,孩子能在心里上有一种好好上课这么一种愿望。同时也给了学生上课时的要求。

  在数的过程我认为这部分设计的很巧妙,不仅让学生为我们服务,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我现在是9个还差1个是10个,我现在是11个,再给教师1个就是10个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的过程。在整理算式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看图能列出两加两减,这样把加减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于那天学生要上提高班后面的内容没有听到感觉很遗憾。

  再一次感谢武校长和许老师给我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分苹果》教学反思4

  本课是有关10的加,减法的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学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因此,为了能使这节课更加生动和富有真实情境感,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交流分的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使自己分的方法最多,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应该怎样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序的分苹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们在设计时,先由老师扶着写出两组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余的几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然后汇报,教师板书。最后让学生读算式,读10的组成,做练习的第1,2题,使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但是,由于自己在让学生分苹果时,反复重复了分的过程以及将组成和算式分开来完成,耽误了时间,后面的练习未能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将知识融为一体,按知识体系创新地设计教学环节;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生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苹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但是我加入了玩手指游戏,以及很有意思的flash,增加了很浓的趣味性。但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时间展示出来。由于前面的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汇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而恰好后面的内容才是整节课出彩的地方。难过!

  今天是教学开放日,很多家长都有来听课,学生的反映都很好,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都很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连*时很少举手的学生都很积极,让我很想尽情的让他们说,让他们尽情的展现自己。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我被学生领着走了,整节课学习的内容很少,节奏不紧凑。

  反思这节课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小组活动中应减少一半的时间,在之后的汇报中应该点到为止,而不是让学生永无止境似的发现。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练习,毕竟那里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提个疑问:10分成两堆。能不能分成0和10?

《分苹果》教学反思5

  本节课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起始课《分苹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接触到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所以学生能过根据所学,运用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启下的是,本节课所学习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为学生将来学习更为复杂的除法打下基础。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在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的基础上学习竖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也是启下的重要一环。

  成功之处:

  1、在上课的起始跟着学生一起复习除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根据自己选出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如何解决除法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摆一摆。

  不足之处:

  1、在介绍除法竖式时,没有结合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中被除数、除号、除数和商之间的对应关系。

  2、没有介绍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3、没有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圆圈2中所提炼出来的除法的意义,运用到圆圈3讲除法竖式中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除法竖式的书写,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需学习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3、在备课时,要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上,设置对学生学习该知识有帮助的操作活动。

《分苹果》教学反思6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分苹果》教学反思7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课堂上先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让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分苹果》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活动操作进一步体会*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均分成几份;*均每几个为一份,《分苹果》教学反思。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们熟悉的卡通人物“巧虎”的生日派对为情景创设出分苹果的数学难题,教学反思《《分苹果》教学反思》。为了理解*均分的意义,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按“份数”分,第二、三个活动是按“每几个为一份”分,活动以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准确的用画图的方式分12个苹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应用了多种多媒体手段:录音、动画等,效果甚好。

  不足之处:

  1.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均分”意义的渗透度不够。

  3.总结*均分的两种意义时应结合PPT动态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分苹果》教学反思9

  在开学之初,我在本学期第一课《分苹果》的教学,非常荣幸能够得到主任的聆听和指导。各位领导给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也为我这学期的教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如下的反思:

  1、教学目标方面。我在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时出现了偏差。本节课是在借助分物活动,回顾与理解除法的意义、算理的。再结合分物活动理解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意思、除法竖式形式这方面,而忽略算理的理解。导致课堂上,前面学生的列表法、数线图法、口诀计算法我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的共性是让学生体会18里有3个6,教材这部分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用这几种方法的计算理解除法计算的算理,而我没有理解教材这部分的安排用意。学生课堂上在算法多样化环节提出了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我更没有借此机会分一分,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算理,在除法竖式的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分一分的活动讲解除法竖式,学生也能容易理解除法竖式的意思了。因此,我以后的计算教学要注重学生对除法算理的理解,备课时也要理解教材的安排用意,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2、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简洁、准确,以后我要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我的教学语言表达精炼准确。

  3、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没有放手让学生多说、多表达。

  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前谈话。对于有人听课时,学生易产生紧张心理,课堂上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现象,课前谈话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精神集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要从*时练习课前谈话,使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读教材:(1)情景,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实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多读、细读教材、向同组老师请教的方法理解教材的安排意图,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计算课中,注重算理的渗透。

  3、我以后要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简洁、有效。与学生的交流语气要*和、亲切。

  4、我在以后的备课中,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使自己的教学问题要精练、准确。

《分苹果》教学反思10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尝试的就是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两个“分苹果”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除法意义及除法竖式的含义。

  “分苹果、分橘子”一课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计算,如何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是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学中我屏弃花架子,把落实除法竖式计算的算理放在首位,整个教学过程朴实无华。首先安排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并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接下来在第一次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第二次“分苹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每盘放6个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这2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本节课带给了我不少感悟,最大的感受是,虽然计算方面教学是比较枯燥的,但如果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好了教学,有理有据地引导学生洞悉了相关算理,相信即使是枯燥的教学内容也能凸现其引人入胜的一面。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篇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

  《一分钟》是二上年级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三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为了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我决定用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二、实践参与,走进生活,体验一分钟。“短短的一分钟能做什么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并不知道能做什么,能感受到什么,可能也不知道这一分钟有多么宝贵、有多么快乐、有多么幸福、多么短暂,或者有多么痛苦、多么恐怖、多么漫长......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经历这“一分钟”,体验一分钟:

  活动一: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通过采访写字最快和最好的两位同学给学生渗透做事情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同样重要的道理。

  活动二:“请小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一分钟。”现场活动后让学生记录活动结果,为后面的二次活动埋下伏笔。教室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短短的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

  活动三:学生、老师展示课前调查的有关“一分钟能做什么”的真实事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分钟的作用可真大。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渲染,提升认识通过展示学生身边的`图片,在课堂上产生一种震撼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象和激烈的讨论,情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深华。同时,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体验,达成了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到时间的价值: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生命······)

  四、实例对比,巧用一分钟既然时间如此珍贵,那么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在这里就很有必要了。我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第一次展示中是否做到珍惜时间,能否挤出时间来之后,进行自我挑战看看两次展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加快了速度,抓紧了时间,效率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并在二次活动之前,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并不是图快,而是要取得真正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2

  通过《一分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阅读对话理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如,学生对“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认为元元做事很麻利,他很爱学习;对“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的理解

  是这样的:元元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他的安全意识很强;对“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遇事肯动脑筋,能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没车也要走路去上学。这些都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体验。

  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能力。《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不断提高阅读效果。

  3、实实在在地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

  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应紧紧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学生有了这份情感,必然能自觉做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3

  这个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叫元元的小朋友因为早上没有及时起床,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的事,意在教育学生要从小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从而自觉地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是课文的难点。光是单纯分析与朗读读并不一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对课文进行了琢磨。觉得贯穿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元元的行动,是一条明线,另一条则是时隐时现的线——关于元元心理活动变化的那条线。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这两条线来展开教学,并依托这两条线的展开顺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引生入境。指导学生顺着文脉一路进行想象,在想象说话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读一程,想象一程,想象一程,读一程,在教学环节逐渐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意、情、理糅合在一起,文中的理逐渐在学生的心中明了起来,不待老师言,学生能够感悟到。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淡无奇,但很实用,我们师生都喜欢,大家学得不亦乐乎。

  缺点:本课中,在教学课文时分析课文语言时零乱,所以对于课文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改进措施:教师以后多多钻研教材,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好语文课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点与分析程度。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4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

  一、故事导入。

  首先我给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一分钟》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一分钟的宝贵,然后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以“一分钟”为突破口,提问导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教学时,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课文讲谁(元元)——(怎么样)一分钟,结果——,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又以“为什么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详细讲述课文主要内容,引出上学路上发生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是元元迟到的原因,也是朗读的重点。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以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 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教学中,引导的`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受一定的限制,朗读的能力及激情都不够,有待训练和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续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想想看,今天元元还会迟到吗?他会怎么做呢?请你接着往下写)由于前面学生已经阅读理解得比较到位,所以在续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在续编课文的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时间。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5

  《一分钟》是二上年级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三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为了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我决定用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二、实践参与,走进生活,体验一分钟。 “短短的一分钟能做什么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并不知道能做什么,能感受到什么,可能也不知道这一分钟有多么宝贵、有多么快乐、有多么幸福、多么短暂,或者有多么痛苦、多么恐怖、多么漫长。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经历这“一分钟”,体验一分钟:

  活动一: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通过采访写字最快和最好的两位同学给学生渗透做事情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同样重要的道理。

  活动二:“请小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一分钟。”现场活动后让学生记录活动结果,为后面的二次活动埋下伏笔。教室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短短的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

  活动三:学生、老师展示课前调查的有关“一分钟能做什么”的真实事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分钟的作用可真大。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渲染,提升认识通过展示学生身边的图片,在课堂上产生一种震撼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象和激烈的讨论,情感的体验再一次得到深华。

  四、实例对比,巧用一分钟 既然时间如此珍贵,那么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在这里就很有必要了。我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第一次展示中是否做到珍惜时间,能否挤出时间来之后,进行自我挑战看看两次展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加快了速度,抓紧了时间,效率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并在二次活动之前,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并不是图快,而是要取得真正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6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认为本课的着重点是识字,应该在课堂上突出字的教学重点。识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接受比较被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生字,并培养识字兴趣呢,在听完其他老师优质课观摩评比小语赛后,给我的一点启示,我把它运用到这一课的教学中,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步骤。

  讨论识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比我预想的要精彩许多,孩子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孩子们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很活泼。有的孩子下了课还一直追着我说自己想出来的识字方法。真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让学生动笔写字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观察田字格生字的环节,就是让孩子们先不要动笔去写,而是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占格位置,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经过观察交流,学生在动笔去写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沉稳。

  这节课和我的预设有些出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很大,但有些地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比如要注重加大孩子的词语积累,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观察田字格的生字时,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的业务还很不成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位老师多指正,帮我改进。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7

  通过《一分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对“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他的安全意识很强;对“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遇事肯动脑筋,能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没车也要走路去上学。这些都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体验。

  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不断提高阅读效果。

  3、实实在在地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应紧紧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学生有了这份情感,必然能自觉做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8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堂音乐活动《糖果真好吃》。我在上课前,想让幼儿通过感知巧克力是香香的,棒棒糖是长长的,糖果是甜甜的,然后在唱这首歌曲时能以愉快情绪演唱这首歌曲,能想象出糖果真好吃的感觉。

  我发现幼儿通过闻一闻巧克力的味道,看一看棒棒糖的形状,尝一尝糖果的味道能感受到糖果香香的气味和甜甜的口感,我觉得这里上的还是很好的。可是在唱歌时,在唱“巧克力香香,棒棒糖长长”时,幼儿不能很好的唱对这一句歌词的旋律。

  刚刚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这一句会幼儿会唱不好呢?我发现,可能我在示范时,没有考虑到这句歌词对幼儿有难度,应该在示范时要着重示范,让幼儿演唱时,可以在这句演唱时,着重演唱,或是幼儿第二次演唱时,给幼儿提要求,给幼儿再范唱一遍,这样幼儿才能对这句歌词才能又理解又唱的完整。

  我觉得下次再上音乐课事,应该要给幼儿在演唱歌曲时提要求,和对幼儿可能会觉得难唱的部分做一下更充分的准备。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9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明白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再设计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根据所教内容特点出发,深入的分析乐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

  《夏夜》这首歌曲主要是两种演唱声音的对比,同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段的二声部演唱,因为并没先从教唱歌曲下手,而是通过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同时了解旋律中的变化,感受歌曲。再教唱歌曲中,学生果然因为前面的环节效果很好。二声部学唱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放手,多让学生参与演唱,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但是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前面第一次边听歌曲边划旋律线时,应该多一遍让学生边看着图谱边划的,其次是在演唱歌曲中讲到的难点部分,我的方法还不够儿童化、形象化。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本身出发,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前提,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轻松的积累音乐素养是老师需要下工夫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10

  这节语文课讲的是教科版第六课《小草》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听写词语。复习上一课生字词。

  二、导入。由学生们和我共同朗诵《草》这首古诗,从而奠定文章赞美小草的感情基础,为学生的情感引路。

  三、识字教学。学生们先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会认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并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集中认读生字。

  四、写字教学。出示本课会写的字,教学方法基本如上,只是在最后要加入学生动笔写字环节。

  五、课堂练习。本课我只出示了一个形近字组词的练习,目的在于区分、巩固学过的生字,让学生们加深记忆。

  六、小练笔。第一课时的小练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我根据班级的特点,设计一个以句子为重点的小练笔,尽量多的采用文章中的词语造句,尽量使自己所造的句子串联成一小段话。

  七、总结。为下节课做铺垫。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思,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是按照我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的。课后,听课领导与我共同交流,为我支出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针对这节课,我也有几点反思:

  一、朗读方面应加强。学习新课时,尤其是第一课时,在学生没有熟练的理解本课内容的情况下,应该先由老师进行范读,或者是由朗读能力强的同学领读。这样有助于所有的孩子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字词,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时间分配上,也要有合理的规划,时间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要讲究朗读的实效性。

  二、识字的方法要多样化。一个生字要如何被记住,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得当。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一样,那么在课堂上就要用多种方式方法达到所有同学都能记住。

  三、写字教学要抓重点字。在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找出重点生字进行着重讲解。

  四、小组合作要慎重。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作的好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合作的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时,要考虑好合作的内容是否适宜小组,其次要对小组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要求,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活干,要让他们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1

  首先,10的分与合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习加减法的基础,用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和“破十法”计算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所以非常重要,比其他的分与合安排的学习时间更多,于是我把它独立出来,单独用了一节课来进行专门的教学。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了三个: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已得出10的分解与组成。2、通过儿歌、对口令、闯关练习等活动熟练掌握10的分与合。3、在活动中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1、复习:以“开火车”的形式训练口算,并复习9以内数的分与合,为学习10的分与合作铺垫。2、游戏导入:通过一个魔术游戏,使学生从羡慕老师的“高明”到发现其中的秘密,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10的分与合: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了9以内分与合的基础,也已经初步学会了怎样去有序地分,就是要一个一个地按顺序分,应该说知识基础和操作基础都已经作好了准备。所以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用学具去分,自己来记。既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小组中的分工与合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相处。4、记忆10的分与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用了对口令、儿歌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10的分与合,并会有条理地思考。5、巩固练习: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小猴旅行”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了三关练习。自己解释题意,让学生独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根据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自觉、熟练地加以应用。既适应了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6、总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使学生养成自己总结归纳的好习惯。最后让学生给自己打分,满分是10分,表现好的地方占几分,表现不好的地方占几分,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同时又一次感受了10的分与合。

  总之,这节课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我在备课的时候灵活的处理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尝试体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各位数学老师齐聚在一起,周老师、赵老师、郭老师等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讨论,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比如:用魔术游戏导入时可以多进行一次,或者直接运用它进行10的分与合,更多的发挥它的作用等等,还有的老师提出最后要回到导入,揭示魔术的奥秘,让这节更完整;赵老师还提出,一节课要动静结合;我们还讨论了小组教学,如何更好的培养学习数学的学习习惯等等。各位老师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给予了改进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地改进。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学习10的分与合,由于前面孩子们已经学习了2~9的分与合,再学习今天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破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让孩子们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课始,我出示一个看不到里面东西的袋子,里面装了塑料球,让孩子们玩抓球游戏,并且告诉他们老师能很快猜出袋子里剩下的个数。这可乐坏了孩子们——既可以玩,又可以考老师。面对每次抓球情况,老师都能准确猜出所剩个数,他们既好奇又钦佩(不过在这过程中也有小朋友猜到了有10个球)。借此,我引出今天的课题。

  前几次学习分与合,我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们去分一分,这次根据例题的题材我让孩子们在涂画中学习新知。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珠子,让孩子们先数一数共有几串珠子,每串有几颗;接着观察第一串珠子分成哪两部分(左边1颗涂好了颜色,右边9颗珠子没涂色),从哪边开始涂色的;在让孩子们看懂图意后,再提出问题:“你能把下面几串有次序地涂一涂吗?”让孩子们自己完成接下来的4串珠子。

  不足之处:

  通过让孩子们动手涂一涂,自己总结出10的分与合的几种方法。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孩子们继续渗透有序的方法。于是,我让孩子们想一想怎样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的说出来。由于已经学过2~9的分与合,孩子们各有自己的好方法。有的孩子是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说,还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

  改进措施:

  注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孩子们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3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赖自伦

  本节课是分与合单元最后一个新授课,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5、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没觉得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凑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引探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创设了猴妈妈带猴宝宝到果园里收果,请学生帮忙分9只猴宝宝的生活情境,把学生从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带入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为学习10的分与合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每串智慧珠有几个,并同时板书“10的分与合”。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比一比,第一串和其它四串有什么不同?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所以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等实际操作,启发学生学会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动口归纳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说看到了10的这五种分法,还能想到什么?我根据学生说

  出的不同分法,板书10的另外五种分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方法从大到小的顺序;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的顺序。

  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递构建知识结构,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智慧闯关游戏活动,应用拓展。

  在练习巩固的“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以智慧闯关游戏活动,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设计了五关闯关游戏,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唱儿歌谁最棒,猜一猜、摘果游戏、芝麻开门、开火车。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有效巩固了10的分与合,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反面达到双重升华。

  在课堂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会做有关10的分与合的练习,(只有两个学生由于智力问题没能掌握),并能有次序的记住10的分与合。我认为本节课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新课的环节怕维持不了纪律,没能让学生进行讨论,今后要逐步改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今后打算:我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并加强学生的教学常规训练。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4

  10以内的分与合是为以后计算加减法打基础的。只有熟练掌握了,才不致于后面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掰手指头的情况,现谈谈自己的教后反思:

  1、低年级孩子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的理解如果缺乏实物的演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动手操作演示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孩子加深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学具,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演一演、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和教师的实物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的认识上去理解,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有的教师担心一年级让孩子在课堂中摆弄学具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纪律,干脆教师演示算了,我认为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没有让孩子自己动手效果明显,只有让他们经历了其中的过程,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另外,在分一分这个环节,可先用学具分一分,等熟练了一些后,可让孩子利用十个手指来分一分,最后脱离这些辅助物,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让学生充分地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最好是按分法有次序的说,一方面可帮助记忆分与合,还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语言表达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表达力好的同学不一定数学表达力就好,因为两者的表达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到以后学习应用题时,就会发现数学语言的表达对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

  存在不足:有些孩子说的时候不能按次序地说。或将同一种分法当成了两种分法。

  改进措施:分一分时强调要按次序来分,弄清每个数的几种分法。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5

   《10的分与合》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辨证的,是对立统一的。10的分与合中,教材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珠子为题材,让学生有序的涂色,把每串10颗珠子分成两部分,然后根据每种分法得出10的不同组成,并由一种说法联想到另一种说法。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比,10的分与合提高了教学要求。首先,教材不出范例,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获取知识。其次,要求学生有序的进行10的分与合,并且要求通过一幅图想到两种说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猜彩球”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彩球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把10颗珠子有次序的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得出10的几种分与合。接着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魔瓶、开火车、做小会计、找朋友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乐趣,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10的分与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寓学生的自主探索于数学活动之中。全课以猜彩球的游戏开始,让学生“抓一抓”“数一数”然后教师猜出抓了几个珠子,提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涂画珠子的小组合作活动,自主的探索、发现10的分与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这一阶段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的构建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构成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探索。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得出10的组成的各种说法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10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是本课的关键,因此巩固阶段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采用凑十儿歌、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总结之后,又回到猜彩球的游戏,改由老师抓,学生猜,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乐趣,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6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陈美丽

  这节课学习的10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对于学习10以内的减法计算,学习2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和退位减,以及进一步学习认数和计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如何帮猴妈妈把10只小猴分成两部分作为引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很多小游戏,充分应用这些情景来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做到在发现中学习,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的分与合的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大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尝试体会,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依靠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经历新知的生成。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了用以前学过的5、6、7、8、9

  的分与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10的分与合,培养了他们的迁移能力。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幸福和快乐,信心与勇气都来自成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更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去参与、去选择,让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得到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5.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说,学生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敢于探索,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一种学会学习的过程,一种学生愿意经历的过程,一种快乐的过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合理。体现在:上课铃响没能按时上课;复习8、9的分与合时占用时间稍多了些。导致后面的练习、游戏没得做 ,无法展现一节完整的课。

  2 、学生在读10的分时有些枯燥 。

  3、因为10的合成安排在游戏中,所上内容未能体现。

  4、教师的儿童化语言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有待加强。

  总之,我在备课的时候灵活的处理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尝试体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7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与合单元最后一个新授课,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5、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没觉得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破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课始,我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了塑料球,让学生玩抓球游戏,并且告诉学生老师能很快猜出袋子里剩下的个数。这可乐坏了学生——既可以玩,又可以考老师。面对每次抓球情况,老师都能准确猜出所剩个数,他们既好奇又钦佩。借此,我引出今天的课题。

  导入让学生摸一摸、抓一抓,进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新授部分,我一改往日形式,前几次学习分与合,我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分一分,这次我让学生在涂画中学习新知。出示学生熟悉的珠子,让学生先数一数共有几串珠子,每串有几颗;接着观察第一串珠子分成哪两部分(左边9颗珠子没涂色,右边1颗涂好了颜色),从那边开始涂色的;在让学生看懂图意后,再提出问题:“你能把下面几串有次序地涂一涂色吗?”让学生自己完成接下来的4串珠子。

  在学生涂好后,提问:“根据第一串珠子的不同颜色,你能把10分一分吗?”填写书上的第一个式子,填后提问:怎么想到这样填的?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另外4串珠子的颜色,把下面的式子填写好;再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式子还能想到什么。最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的说出来。由于已学过2~9的分与合,学生各有自己的好方法。有的学生是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说,还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递构建知识结构,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练习巩固的“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如“接受鲜花”、“验收货物”、 “找朋友”,并补充学生喜欢的“火车钻山洞”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作业中,我发现:到现在1~10各数的分与合都学了,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不够仔细,没看清楚题目是将哪个数字进行分与合,还有个别学生在做填写“宝塔”层时,还会因粗心把上下两个数合起来,而不是左右两个数合起来。最后一题7比( )小,比4小的"数有( ),小于5的数有( ),小于6大于10的数有( )等这类型的题目由于学生第一次遇到,有些学生不知这样的题目该怎样思考,而有的学生不会有序的进行思考,出现少些数字,没有填全。看来此类型题目在今后作业中要多练习,以此掌握思考方法。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8

  10的分与合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寓学生的自主探索于数学活动之中。全课以猜彩球的游戏开始,让学生“抓一抓”“数一数”然后教师猜出抓了几个珠子,提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涂画珠子的小组合作活动,自主的探索、发现10的分与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这一阶段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的构建知识结构。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并非如此。第一次在年级中磨课的时侯,我根据学生学习数的分与合的经验,一步一步按照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一九班教室顺利地上了一节课。当又接到组长让我在全校数学组上磨课的时候,我认为学生已经学过了,自己也处于放松状态态,认为学生能牢固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以致于今天在磨课中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二次备课不充分,想让学生主动探索10的分与合,但是课堂气氛没有很好的调控到位;

  二、教学设计思路变了,没整合教学课件,导致的不协调;

  三、没有很好地去斟酌教师的课堂过度语言,课堂上灵活度不够;

  总之,今天我自已都感觉很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上好每一节课。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9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10的分与合”。在上课前我反复读了教材,领会到:这一内容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紧跟教材的要求。课始,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出:

  1、有5串珠子,每串都有10颗。

  2、主题图旁边的玉米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你能有序地涂一涂、分一分吗?

  “有序”一词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我不放心地问:你能理解有序的意思吗?一直提问了4个孩子,才有一个小女生说“就是1、2、3、4、5、那样的。”(孩子们的词汇有限)我赶紧跟上:说的真好,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刚才这个女生说的1、2、3……就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

  完成了两件事,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涂、填。我认为孩子们有了8、9分与合的教学基础,会很快的完成两个问题。在不停地巡视中发现:竟然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按要求来完成。我快速地思考着:问题出在哪儿呢?

  盯着黑板上的主题图想到:孩子们得到的两点如果分开教学会不会好一些?于是让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指着第一行的珠子图问:“这一行有10颗珠子,有几颗涂上了红色?几颗没有涂色?”“把10颗珠子中的一颗涂色,9颗没有涂色就是把10分成了几和几?”孩子们齐答:“把10分成了1和9。”“如果第二行涂色你准备怎样涂?”“涂2颗”“分成了几和几?”“第三行呢?”“涂3颗”“你能完成吗?”“能!”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涂色和填空。

  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算是失败了。还得一步一步地引导完成。究其原因: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孩子们一直是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学习和作业,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所谓“习惯”是长期行为导致的惯性思维。目前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在老师和家长长期引导的习惯中走出来。编写教材的专家们考虑的是:孩子们在入学前早就接触过10以内数的分与合,所有区域、所有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是相同的。在“10的分与合”这个知识点上应该能独立完成所要求的两点。课堂现实告诉我:虽然都是6岁的孩子却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知识基础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没有达到脱离引导的习惯。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一味地按照教参的要求进行教学,例题下面的练习是不能完成了。

  思考了这么多,得到一个结论:“习惯”是可以该掉的,但该掉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让人觉得比较沉重的过程。何况孩子们需要该掉的还不止是这一个呢!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学习的10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对于学习10以内的减法计算,学习2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和退位减,以及进一步学习认数和计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数揭题。上课后,我出示信封,取出信封中的几个花片,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还剩几个,学生开始没有经验只能瞎猜,学生获得一些经验后,学生有能猜出信封*有10个花片,并能初步应用分与合说出信封中还有几个花片,并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10的分与合。

  有序思考。学生学习2—9的分与合后,已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因此在学习10的分与合采用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学生先交流把10个珠子分与两部分要注意些什么,从而突出有序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自主分一分,把10颗珠子有次序的涂一涂,让学生自己得出10的几种分与合。

  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巧妙记忆。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学生在理解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出示凑十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真亲密,  巩固练习。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小猴旅行”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了三关练习。自己解释题意,让学生独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根据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自觉、熟练地加以应用。既适应了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总之,我在备课的时候灵活的处理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尝试体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11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10的分与合是在学生学习了2—9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并熟练掌握10的组成。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引探教学法。例如:教学一开始创设情境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摸珠子,我来猜剩下几颗珠子,经过这样一猜一摸,学生的求知欲立刻被提起,在教学10的分法的有序性时,我在珠子图上画一画、涂一涂,示范、引导给大家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剩下的珠子怎么涂,再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在后面的巩固游戏活动中,也是采用了先引后放的教学策略。

  在学法上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开放式探索出10根小棒的不同分法,让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本组其中一种分法,让小组长汇报小组内同学的每一种分法,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让学生从听众变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给学生创造充分说的环境,让学生在说中理解,说中感悟,品尝成功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为了更好的理解10的分与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节课中动口说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上台展示10的某一种分法时,要边摆边说;组长汇报时,要说说组里其他同学的每种摆法分法;学完10的有序分法后,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10的每种分法,让

  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10的分与合,更好的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最后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例如:拍手游戏、开火车、找朋友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在愉快的情境中有效的巩固了10的分与合,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与一体,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方面达到双重升华。

推荐访问:香蕉 反思 教学 分香蕉教学反思【10篇】 分香蕉教学反思1 分香蕉教学反思二年级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