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函范文网>工作总结 >

xx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计划

时间:2021-10-31 11:49:44  来源:网友投稿

 ** 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将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一)文化惠民工程 1、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局与县直有关部门举办各类节庆大型文艺活动。五年来,组织有关单位、企业、学校、乡镇等 10 多个单位演出文艺节目 50 余场次;组织城乡彝学会、秧歌、排鼓等社团在城区大街小巷演出 100 余场次;组织协调上级或县外文艺团队文艺演出 10 多场;举办 12 次书画展览,观众累计达 6万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服务了社会,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得城乡人民的喜爱。

 2、强化服务意识,抓好基层服务。十三五期间,县图书馆组织资深专业人员深入海棠镇、田坝镇、新市坝镇等 10多个乡镇文化站和村业余文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县图书馆坚持开展送书下乡、下机关活动,对县城内 13 位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实行跟踪服务,为其提供专业书籍,并通过网络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等特色服务。保证全县 28 个乡镇227 个村农家书屋图书均上架 2000 册以上。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年刊印《致富信息文摘》2000 余册,发放给县级机关联系乡干部和各乡镇、村干部。召开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村民座谈会,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科学管理开放的方式方法。开展多样化图书阅读活动(包括电子书借阅机)、采取代借代还服务方式,为 50 多名老年干部送书上门,解决他们阅读难问题。

 3、配合各有关部门,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四下乡”活动。五年来,累计送戏下乡 400 多场次包括购买服务送戏下乡,观众每年达 60000 人次。在广场文化活动方面,每年初县委、县政府下文,指定相关部门配合我局,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种定式,雷打不散。县直有关部门、学校、企业、乡镇积极参与、多层面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使广场文化活动既轰轰烈烈,又丰富多彩,观众如潮,赞不绝口。如“广场舞”、电影放映、专场演出等,深受群众欢迎。五年来,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年 230 多场次,观众累计达年 8.5 万多人次。通过开展全民读书、“四下乡”及广场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4、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我局面向城乡、侧重农村

 特别是偏远山村,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为扩大阅读面,我局选择位置适中、覆盖面广的村文化大院为基地,建立了 16个图书流通点,每点保持各类图书 2000 册以上,如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医疗卫生、疾病防治、种植养殖、文学名著、文化娱乐等,门类较全,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此外,我们还要求管理员组织送书到户、送书到田间地头,给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经常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读者座谈会”等活动,并在全县 28个乡镇 227 个行政村举办了“农民读书节”活动,激发全民读书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各界读者借阅图书累计达 53000多人次。

 (二)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管理。县政府把乡镇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各乡镇高度重视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管理工作,至 2020 年,全县共建设 28个乡镇文化站、227 个农村书屋和县图书馆建设,每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资金,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中心站建设,使县、乡、村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尽快完善配套,发挥其更大的宣传、教育及服务功能。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1、截止 2020 年底,我县已经获得 11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 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88 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坪坝乡灵关古道清溪峡段),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处(海棠镇海棠北城门、前进乡燰带密土司衙门、阿尔乡彝族雕楼、海棠关帝庙,。州级 1 处(海棠古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4 处,未定级文物点 55 处。

 2、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确认工作。按照国家、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我们积极组织开展 11 个省级,25 个州级、188 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传承工作。2019 年开启《还山鸡节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至 2020 年完成,完成 3 个非遗精品小工坊申报工作及助力彝绣小工坊转型升级、扶持彝绣合作社发展;积极推荐我县艺人参加省州级书画摄影展览和文创设计比赛,其中我县省彝族刺绣传承人阿西巫之莫荣获全国刺绣工艺大赛铜奖一枚;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举办藏族尔苏射箭节、还山鸡节等。开展了每年 8期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培训班。

 (四)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一是加强了 ** 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建设工作,制定了《** 县文化市场服务业重点项目》。二是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我县在财政收入

 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确保了财政对文化投入不减少,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服务业和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我县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较快发展,拉动了房产、地产、宾馆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文化消费需求,改善了投融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既增加了财政税收,又解决了大批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部分老弱病残人员的就业难问题,减轻了政府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五)科学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完成了《** 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 年)》《吉日波景区规划》,以及旅游扶贫重点村吉米镇色达村、阿嘎乡格古村、海棠镇海棠村、普昌镇普昌村、乌史大桥乡二坪村的旅游扶贫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初步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设专项规划和旅游扶贫示范村点位建设控制性详规多位一体的旅游规划体系。我县制定出台了《** 县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发展的决定》《** 县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拟定了 ** 县《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的意见》。

 (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甘石路改扩建,省道 S208 升级为国道 G245;通村、通组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峨汉高速、成昆铁路快铁复线正加快建

 设;新建、续建了 ** 县沙岱乡至黑马乡旅游产业公路、大菩萨旅游资源产业公路、** 县海棠镇至坪坝乡旅游产业公路等3 条旅游产业路。建设旅游厕所 6 座,设置旅游标识标牌 4处。

 (七)强化重点项目储备 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我县制定了《牛角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二坪云崖彝寨创建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大渡河大峡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将二坪云崖彝寨(3A)、大渡河大峡谷省级生态旅游区、牛角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3 个项目申报纳入了凉山州旅游景区三年创建计划、五年创建目标。

 (八)乡村旅游突破发展 以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民宿达村户和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开展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工作,强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一是完成了兰池村、瓦姑录村等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二是成功创建 17 户民宿达标户,其中 6 户省级民宿达标户(海棠竹园、保森园休闲农庄、美好家园、鹰巢温泉康养山庄、彝廊山庄、荞升庄园);三是创建星级农家乐 12 家、其中五星级 1 家、四星级 2 家、三星级 1 家、二星级 8 家。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九)创新本土旅游产品包装

 充分挖掘 ** 县特有的彝族饮食文化和彝族手工刺绣技艺,利用丰富的黑苦荞、黑桃、大白芸豆、生态畜牧农副产品等资源,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通过 O2O 消费扶贫方式,发展“一村一品”、“农产品+电商、直播、众筹、可视化、社群、互联网、认养农业”等多种模式进行推广营销,有效助推本地企业拓宽营销思路、吸引外地农业企业共同打造扶贫产品,并在成都、绵竹开设 6 家 ** 农特产品线下直营店,通过直营店销售及帮扶单位以购代捐,实现产品终端流通零售,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销量。2019 年完成网络销售额500 余万元,直营店销售额达到 1200 余万元。

 (十)整合营销大幅提升知名度 一是印制大型宣传画册《秘境 **》、《大渡河畔神圣彝乡南丝路上度假天堂》以及《美丽 **》《** 辉煌六十年》两书。二是摄制宣传专题片《秘境 **》《彝地之首、甲古呷洛》和大量的影像资料、风光宣传片。三是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县委、县政府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编制了 ** 县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州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较好完成了 ** 县数据采集上报工作,游客通过手机点击就能了解到 ** 县的旅游资源,有效扩大了 **旅游资源的对外知晓度;四是,积极组织参加省州组织的旅

 游推介会,广泛推介 ** 旅游资源。2019 年,积极组织县内20 余家特色民营企业参加省、州“新春年货节”“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西安站、四川扶贫产品暨名优特新商品广州推介会、第五届武汉国际电子商务暨“互联网+”产业博览会、四川扶贫产品东西部协作(浙江行)活动、“2019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 湖南长沙展、第三届毕节试验区乌蒙山农特产品交易会、2019 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川大双十一展会等各类展销活动。2019 年我县企业参展销售额累计突破 100 万元,并促成我县企业与川渝宝、聚美优品、广东华农农业、广东诚礼农科技有限公司、海底捞采购部等 18家采购商达成订单合作。五是,精心筹备、组织参加凉山州每年一次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持续举办凉山州民族文化艺术节配套活动尔吉沙嘎火把节,开展彝族传统体育、原生态彝族传统文艺表演活动;持续开展吉日波神山祭祀、尔吉沙嘎火把节、尔苏藏族射箭节等富有民族和乡土特色的节庆活动,有效提高了 ** 县知名度及影响力。

 (十一)旅游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完善旅游监督执法系统,按照州文旅局的安排部署,统筹乡、村干部力量,加强了旅游市场执法监查力度,强化对旅游交通纠纷的协调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加大旅游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和旅游

 零投诉。三是依托全州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旅游发展,发展“互联网+旅游”,丰富“** 发布”“美丽 **”“** 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内容,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多渠道、立体开展宣传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规划实施五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但规划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文化基础建设力度不够,文化系统的一些单位尚无自己的业务办公用房。

 2.乡镇、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差,影响了我县乡镇村基础文化工作的开展。

 3.全县城镇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少,建设水平落后,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文化创意产业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和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工作需要加强。

 5.文化队伍管理机制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队伍老龄化矛盾突出。

 三、“十四五”工作计划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以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资源为

 重点,以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文艺精品为抓手,以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两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统一,遗产保护与资源开发两促进,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两结合。立足当前抓重点,着眼长远打基础,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先进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推进 **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重点实施“五个一批”文化发展目标。即建设和完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和开发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和打造一批重大文化品牌;创造和推出一批公益文化服务产品;建设和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及产业园区。实现文化设施完善配套、文化遗产保护有效、人文资源充分利用、文化品牌影响广泛、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实力增强,把我县建设成为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县。

 (一)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美术馆建设工程,规划总投资 4000 万元。

 ——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工程。将县博物馆、土司衙门博物馆、斯普边民小学博物馆建设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 1500 万元。

 ——建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规划总投资 1200 万元;建设非遗展览中心,规划总投资 1500 万元。

 ——建设县文化广场,规划总投资 3000 万元。

 ——建设县演艺中心,规划总投资 4000 万元。

 ——推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和住宅小区建设一批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今后的五年,主要是维护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为主,完善配套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

 2.认真实施公益文化惠民工程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文化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文化服务手段。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农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和文化服务。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农家书屋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积极开展“你读书,我买单”活动,推

 动全民阅读,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全民素质,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采取“以钱养事”的方式,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免费送图书、送电影、送文艺演出到农村,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争取国家政策,逐步实现县图书馆、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各公益文化服务单位要改善服务态度,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3.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 ——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积极申报和争取保护资金,加强文化遗址保护,深入研究、挖掘和开发文物资源,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介红色文化,重点完善海棠、蓼坪等红色旅游景点设施,推动红色旅游景点开发,使我县红色旅游后来居上。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彝族、汉族、藏族等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彝族刺绣、藏族尔苏图画文字活动,在“十四五”期间挤进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建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培训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4.重点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树立文艺精品品牌意识,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精品生产,围绕 ** 历史人文资源和 ** 建设成就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编制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规划,出台重大题材理论成果和文艺获奖作品奖励政策,力争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着力打造笔墨下的 **,歌声中的 **、镜头中的 **、舞台和银屏上的 **,以学术成果和多种艺术形式表现 **,推介 **。

 ——认真打造名人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名人文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全力保护和恢复名人在 ** 的遗址遗存,扩大社会融资,积极筹建名人展览馆,利用名人效应,扩大 **文化的影响力。

 ——着力打造 ** 民间艺术家品牌,成立 ** 民间艺术家协会会,有组织的开展 ** 民间艺术家创作培训,探讨和研究民间艺术作品产业化的新途径,实现民间艺术创作的新飞跃。

 ——着力打造“彝族民歌”品牌,整理出版“彝族民歌”史料和传统剧目,录制出版“彝族民歌”经典段子,培养传承人,改善设施设备,推出精品力作,使“彝族民歌”长盛不衰。

 5.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工程

 ——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制订优惠政策,推动文化创新,扩大招商引资,放宽准入门槛,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深入挖掘和广泛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大力开发旅游文化商品,推动文化与农业、工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积极探索和兴办文化产业园,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以彝族土司为重点的名人旅游群落,以海棠古镇、** 县清溪峡古道、大渡河、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红、绿色旅游群落,以彝族、汉族、藏族为支撑的少数民族古风旅游群落。

 ——积极扶持印刷出版、影视传媒、广播电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和会议展览等文化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发展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引进一家投资过千万元的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企业在县城落户。

 6.全力实施文化市场净化工程。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规范执法行为,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文化产业创业平台。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步伐,整合资源,组建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综合执法大队。建立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执法队伍的活力。加强执法机构的设施设备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

 ——全面加强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日常监管,促进城乡网吧市场朝着规范化经营管理方向发展,鼓励网吧通过连锁整合、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维护出版物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二)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强”战略和“六进”目标,自觉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把文化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绩考核目标体系。

 2、政策保障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支持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执行促进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税

 收政策、社保政策、融资政策、文化用地政策和物价政策等。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的财政投入,确保“对文化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 1%”,并保持逐年同步增长。对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增加财政预算,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文物保护、图书购置、课题研究和艺术生产、“扫黄打非”等给予经费保障。落实文化企业的“文化的税收返还”政策和企业对文化单位“捐赠抵税”政策,执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 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定。

 3、人才保障 加快制订文化人才教育培训、文化人才引进使用等政策。积极挑选文化人才到大专院校、先进地区和上级对口单位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形成文化人才梯队。组织人事部门要通过必要形式引进和大胆使用一批年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让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注重效益,兼顾公平的分配新机制,提高人才待遇,激励人才创业,同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照顾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

 4、制度保障 建立工作责任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实行定领导、定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确保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建立工作考核制。要定期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检查督办,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每年要对责任单位进行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协调督办、考核评比,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建立文艺创作奖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尽快出台获奖优秀文艺作品和重大文化成果的县级奖励办法,对重大文化研究成果、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人才给予物质上的重奖。奖励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以上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十四五”工作计划,以下为旅游产业“十四五”工作计划) (一)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 县旅游产品更具特色,旅游要素建设完善,旅游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资源及隐性资源得到全面开发,旅游功能向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并重转变,初步建设成为彝民族文化体验与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彝文化影响力实现新突破。建设神山吉日波—鬼山德布洛莫彝族文化体验区,开展民俗表演活动和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 ** 苏尼文化、毕摩文化影响力;打造二坪云崖彝寨,大桥彝族风情影响力显著提升。

 ——文化旅游吸引力实现新突破。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由景区带动向产业功能区转变,实现 ** 旅游特色化、多元化、品质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实现新突破,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游人次均实现翻番。

 ——文化旅游供给力实现新突破。全县旅游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创建 4A 级景区 1~2 个,3A 级景区 1~2 个,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2 个。接待能力显著提升,争创星级宾馆 3 家,其中四星级 1 家,三星级 2 家,全县宾馆饭店床位数达 4000 张。

 ——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新突破。创建农业旅游园区 1 个,培养文旅特色小镇 1 个,五星级农家乐示范点 4个,旅游特色村 4 个。产业规模逐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构建“一中心四环线六组团”发展格局 一是着力“点”的打造,以“一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散中心)为重点,抓紧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品质的景区景点、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点,增强产业竞争力。二是着力“线”的提升,打造东部高山峡谷观光体验线路等“四线”,增强线线连接通达,把旅游交通干线、旅游连接线等建成具有 ** 特色的全域景观带和景观走廊,打造旅游业赏心悦目的风景线。着力“面”的深化。三是打造

 “云崖彝家”等“六组团”,以规划和创意打造美丽经济,推动传统休闲旅游向高附件、复合型、常态化发展。

 (三)构建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1.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旅游住宿设施供给规模调控与引导;创建餐饮品牌,完善餐饮管理;优化旅游购物环境,丰富旅游商品体系;创新娱乐业态,推动品牌建设,增加人性化服务,提高竞争软实力。2.优化旅游交通和集散中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做好道路系统规划,加强城区与旅游景区之间道路网的一体化构建,完善区内旅游环线和多通道建设,形成“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

 二是创新旅游营销体系。1.整合节庆活动,搭建旅游宣传营销平台,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省、州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旅游交易会和投资洽淡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交流合作。2.细分客源市场,紧密围绕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重点开发以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为主的国内核心客源市场。3.创新旅游宣传方式,打造高端会议营销。结合吉日波神山祭祀活动,组织开展国际性的具有影响力的彝文化研究大型论坛,提高 ** 县国际影响力。

 三是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

 建设具备咨询服务、信息发布、应急救援、在线交易等功能的旅游数字平台,完善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旅游、网络营销、目的地管理为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

 四是搭建旅游双创体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创业创新机制,建设旅游创客基地,丰富旅游创业创新活动,推动旅游创新发展。

 (四)开发打造九大旅游产品 以坪坝休闲度假示范区、大渡河生态休闲旅游区、牛角海观光体验康养度假旅游区、吉日波—德布洛莫彝文化体验区为度假地大本营,以周边多个半日游观光产品为依托,打造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既丰富了度假地单一的旅游生活,又带动周边观光旅游发展。

 一是 **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基地以省级级非遗项目磨尔秋为主,11 个省级非遗项目、20 个州级、216 个县级非遗项目为一体的传习基地。占地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000 平方米。本项目将形成一个集彝族非物质文化为主、其它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展示、产品交易,民族文化研究等于一体,提供创意设计、影视作品、展示交易、

 会展、人才交流,及商务、生产和生活等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园。投资概算 0.5 亿元。

 二是 ** 县坪坝休闲度假示范区。依托 ** 机场建设,以** 县坪坝古镇、松树坪小平原、上巴洛草甸牧场为主体,打造松树坪体育运动、上巴洛牧场冰雪运动休闲度假胜地,加大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度假休闲系统,建成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圣地,投资概算 5 亿元。

 三是 ** 县彝族土司文化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20000 平方米,总投资 3 亿元。以县城土司衙门为核心,形成专题性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康养保健、附加产品、特色工艺和传统餐饮为一体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中主题性博物馆是,一个集藏、彝文化为主、其它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实物展示、产品交易、民族文化研究等于一体,提供历史文献、文物古籍、展览、人才交流、考古等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馆藏中心。

 四是 ** 县茶马古道清溪峡段保护与开发项目。实施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景观小品、清溪古道 5 公里徒步体验线路、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坪坝村茶马古道入口处设置景区大门凸显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主题,传达景区的主题意境;在茶马古道清溪峡段的入口河边草坪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游客投诉接待、旅游商品展销等服务;在清溪峡古道沿途实施古道修复工程,

 将其打造成为一条文化休闲、户外探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风景旅游线;在清溪峡古道沿途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提高清溪峡生态环境,为游客营造探险、观光、体验的绝佳环境;在清溪峡古道沿途设置景观小品,为游客提供指示、观赏、科普、休憩等功能;打造清溪古道 5 公里徒步体验线路,开展茶马古道清溪峡段徒步探险、户外休闲、文化体验等活动。投资概算 2 亿元。

 五是牛角海观光体验康养度假旅游区。深度挖掘小药山自然风光、小河村天然温泉、尔苏藏族民俗文化、齐民碉遗址等自然文化资源,建设尔苏文化博物馆和尔苏民宿体验中心(含演艺中心),建设温泉康体养生休闲基地,建立“一山、四区、一点、一环线”蓼坪旅游区总体布局。一山:小药山自然生态精品观光;四区: 尔苏藏族民俗体验休闲区、小河温泉康体休闲区、牛角海自然观光区、海子群自然观光区;一点:齐民碉古迹观光点;一环线:“蓼坪乡—清水村尔苏藏族民俗体验休闲区——牛角海自然观光区—海子群自然观光区”小药山观光旅游环线,建设蓼坪观光体验康养度假旅游区。投资概算 3 亿元。

 六是“云崖彝家”AAA 级景区。整合乌史大桥彝族风情、大渡河、瀑布沟电站、以及大渡河畔悬崖上的田坪——二坪彝寨、天梯、高山草甸牧场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探险、休闲旅游,创建 AAA 级旅游景区。投资概算 1 亿元。

 七是大渡河生态休闲旅游区。以大渡河及瀑布沟电站、黑马营地,二坪彝寨,天梯,高山草甸牧场为主体,打造瀑布沟电站大坝、水面、黑马营地构成的水域观光休闲娱乐区,田坪、二坪和三坪构成的彝族民俗体验休闲区,以及连接两区的沿大渡河旅游线,形成集生态旅游、水上旅游、探险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投资概算 20 亿元。

 八是吉日波—德布洛莫彝文化体验区。打造神山吉日波—鬼山德布洛莫南部彝族文化休闲体验环线,定期开展民俗表演活动、节会活动,开发彝族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树立彝族神山旅游形象,形成以吉日波神山为主体,以梯田、彝族奴隶制社会和德布洛莫神秘文化为配套的彝民族文化体验区。投资概算 5 亿元。

 九是海棠古镇修复打造项目。通过恢复历史景观,打造核心吸引物,使“古镇保护”+“旅游发展”相互促进。打造内容主要为四个方面,大体量的进行修缮、复建和还原海棠古城,尤其是海棠古城墙、北城门、青石板路,沿街木楼房式民居、客栈、店铺,“将源”石刻,千佛寺,关押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遗址和城西部分古墓群;寻访了解古镇历史的老人,抢救性收集口头相传的古镇资料,并编制成文字资料,建立档案记录;初步整治古镇内与古镇传统风貌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保护传统街巷路面的原生状态,保持其石板等传统材质,破损处以相同材质修补。投资概算 2 亿元。

推荐访问:旅游局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xx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