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

时间:2023-03-08 14:05:06  来源:网友投稿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1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供大家参考。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1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⑷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

  译文: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 (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 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静 。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2

  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多义词

  为宫室: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别

  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边

  其人视端容寂:正,如“端正”

  重点语句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2、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6、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技艺出真奇妙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10、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

  1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1)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1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8.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2)

——核舟记知识点总结

核舟记知识点总结1

  《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且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都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敞开胸脯,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那只船的船底稍微*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介绍船舱、船头、船尾,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运用的是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头三人是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间】顺序。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总领全文。

  第二段至第四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核舟主题;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舟子右悠闲,左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首尾呼应,赞叹王叔远雕刻构思巧妙、技艺巧高超,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

  2.内容分析:

  (1)“奇巧”:总说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成就卓越,总领全文。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概括说明原料小而题材广,说明王叔远构思精巧,可见他雕刻成就突出。

  (3)“盖大苏泛赤壁云”:交代核舟的主题。

  (4)“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文中的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文中的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答: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7)“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答:点明窗子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8)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的句子:【左手抚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共阅一手卷;左手抚鲁直背;如有所语】

  (10)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的句子:袒胸*,矫首昂视。

  (11)第三段对人物造型运用了外貌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印证了第一段的哪句话?

  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2)第三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

  答: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③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

  (1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什么?

  答: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4)“舟尾横卧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么?

  答:照应“泛”字,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15)第四段分类别:右边舟子神态轻松悠闲,左边舟子神态专注*静。

  (16)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

  答: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17)为什么略写船背?

  答: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18)最后一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9)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高超雕刻技艺的赞叹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20)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答: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2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3)

——物理知识点归纳

物理知识点归纳1

  人教版物理知识点归纳

  (一)

  一、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

  (1)自由电荷;

  (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

  (1)数学表达式:I=Q/t;

  (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

  (3)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uA;(4)1A=103mA=106uA

  二、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U/R;

  2、推论:R=U/I;

  3、电阻的国际单位时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

  4、伏安特性曲线:

  三、闭合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E=U内+U外;U外=RI;E=(R+r)I

  四、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五、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六、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二)

  一、磁场: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条有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中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三、安培定则:

  1、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用右手握住通电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感线: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让弯曲的四指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四、地磁场: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五、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B=F/IL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T,1T=1N/A。m

  六、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1、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人教版物理学习方法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人教版物理学习技巧

  (1)立足课堂,夯实基础。课堂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只有把握课堂,抓牢“双基”,学习必要的方法,才会有拓展、提高的可能。

  (2)注重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物理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实验探究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估;除了学习物理知识,还应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如:转化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理想实验推理法,归纳法、等效法、类比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等。(3)强化训练,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课外适当做一些补充练习是消化、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提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培养、提高审题能力。

  (4)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遇到学习的难点、疑点,由于初三阶段的学习较为紧张,不能花很多的时间去慢慢“磨”,应做好标记,跟同学讨论,最好求得老师的解答,理解过程,掌握方法。

  (5)归纳概括、串前联后,形成综合能力。在*时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并将新学的知识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做到前后贯通。如学习功率的概念时可以对照已经学过的速度概念进行综合思考。

  (6)规范解答,注意细节。“规范”在考试中主要体现在简答题、作图题、计算题中。历年中考中,因解答不规范而失分的情况屡见不鲜。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4)

——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3篇

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1

  一、遗传和变异

  1,遗传现象:亲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现象:亲子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变异)

  2,性状:某种生物特征的总和(如人的身高)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高个子和矮个子)

  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两种,隐形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3,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的有效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两种为22条+X或22条+Y)

  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卵细胞只有一种为22条+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取决于哪种*与卵细胞结合。

  二、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环节→节肢→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适者生存

  (4)遗传和变异: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

  生存下来,并把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4、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三、传染病和免疫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2

  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厚度大约20千米。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及共生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②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

  ②生物影响环境

  ③环境影响生物

  7、生态系统

  ①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渐积累。

  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生态*衡。

  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⑥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专题二生物与细胞

  9、显微镜的应用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画图。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镜筒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转动细准焦螺旋,物像更清晰。

  ④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时可选择*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⑤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10、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植物细胞: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1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植物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总之,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仅植物具有)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有生物)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水、糖分、色素等。

  细胞质:可流动,并与外界交换物质。

  1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1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的。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核最先分成两份,然后是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1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6、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是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17、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八大)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六大)器官→植物体

  18、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①根、②茎、③叶(属于营养器官)④花、⑤果实、⑥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19、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0、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3)没有细胞结构。

  (4)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学习方法

  第一,学习生物需要正确认识“记忆”和“理解”的关系。总是有人认为,生物属于理科,不需要太多记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所谓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同学们试想一下数学中*面几何中常用到的“截长补短”的方法,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需要理解,但你如果不知道梯形和*行四边形的性质,那么你根本不知道该做哪条辅助线。同样,生物也需要记忆。当然,只记忆是不够的。有人说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以北京中考为例,像文科一样背的滚瓜烂熟,最多40左右(满分45),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解决了实验题、阅读题,才能有满分的可能。

  第二,生物中的人为规定要“欣然”接受。例如生物里面的动物、植物组织的名称,要接受这些名词。有些人为规定确实没有太多道理,但要接受。例如为什么浮力不叫“漂力”,为什么三角形不叫“三边形”,为什么说两个人不说二个人,没有为什么,约定俗成。

  第三,生物需要总结。当然每一科的学习都需要总结,但总结的方法不同。例如初中生物在七年级上册会学习一些植物的有性生殖,七年级下册会学习人类的生殖,八年级下册还会学习动物的生殖,需要对比记忆,总结区别与联系。需要承认生物与数理化相比没有那种提纲携领、一以贯之的公式,所以更需要进行对比总结。应当注意“滚雪球”的学习方法,同类知识学两个就总结两个,学到第三个就再加进来一起总结,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第四,注意细节的把握。会考生物的重中之重就是细节,会考中许多女生的成绩要比男生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生比较细心,对细节把握的好。说到把握细节,不单单指考场上不粗心,同时更要强调*时学习时要细心,基本概念要理清,不能想当然。例如在很多的实验题的表达中,应该注意类似“多”与“较多”这样的文字区别,以及在阅读图像和长文章做题时,应当准确获取信息。*时在作业中,就要严格杜绝粗心的错误,把每次练习当成考试,培养自己的细心习惯。

  中考生物的复习方法

  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现在距离中考的时间非常近了,在中考复习中,生物课还是要回归教材,回归到基础知识上来。一般老师在组织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之后随着习题的增多和复习内容综合性的加强,对于被动建构的知识网络、每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一些同学可能会重新模糊起来,这时再次梳理知识就非常必要。要尽可能清晰地知道各块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还应该把做过的或者老师曾经在学校考过的试卷再认真浏览一遍,不管题目以前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要看一下。这样可以把主干知识通过试卷串联起来,这是冲刺复习的方法之一。

  看纠错本

  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中考中重现。

  加强记忆

  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大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复习的最后阶段,大家一定要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如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等,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另外,通过记牢课本上相关的图解来理解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也同样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

  选做前几年的中考题

  这一阶段,大家应慎做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中考题,以便进一步明确中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模拟考对学生的复习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查,它不仅评估考生的成绩,更可以帮助考生检查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所以一定要仔细分析考试中失分的原因。一般来说,有的失分显示出复习有遗漏,表现在考生对某知识的理解含糊不清;有的失分显示出学习习惯不好,浮躁不踏实,表现在没看清题意等所谓的粗心而做错;有的失分显示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不强,表现在答非所问或应用性问题失分;有的失分显示出基本能力较弱,表现在简答题出错;有的失分显示出解综合题能力不强,表现在解题不完整或思路混乱或不正确等等。只有仔细地分析失分原因,才能相应地制订本阶段复习策略。

生物中考知识点归纳3

  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现存的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普遍存在。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范围:海*面上、下约10千米,共20千米左右的圈层

  大气圈的底部

  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的大部

  主要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

  观察细胞结构

  花到果实的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卵发育成胚。

  水在植物体内作用很大,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植物主要靠根吸水,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该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导管位于植物茎内的木质部(树干),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植物茎内的韧皮部(树皮),向下运输有机物。在它们之间有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植物不断长粗。

  植物体吸收来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水散失的“门户”是气孔,它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两个半月形状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植物叶片的结构主要由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四部分组成。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作用: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此外,蒸腾作用还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能和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在此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利用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时,先放置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淀粉),遮住叶片的一部分用于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用酒精脱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是利用了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结果是: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主要原因: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

  ②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芽在发育时,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花蕊,它有雄蕊(花药、花丝)和雌蕊(柱头、花柱、子房)两种。此外,花中还具有的结构:花柄、花托、花萼、花瓣、花冠。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花粉在雌蕊柱头上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子房内的胚珠,释放出*细胞,和胚珠里含有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卵。*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为果实,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卵发育成为胚。传粉不足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受粉。

  有机物对植物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构建植物体;②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植物体呼吸作用就是植物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主要在细胞内的线粒体里进行。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不同的气体,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衡,简称碳—氧*衡。其中,光合作用起主要作用。

  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该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六种: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5)

——《核舟记》教案15篇

《核舟记》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舟记》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四、开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参考答案: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核舟记》教案2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核舟记》教案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宁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②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核舟记》教案4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理解本文在介绍核舟时候的说明顺序

  感受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的精妙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感受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的精妙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介绍核舟时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都是“记”。我们知道,“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记物,可以记景,还可以记人,我们今天所学的《核舟记》,应该是(学生:记物)。从题目不难发现,文章要介绍的,应该是“核舟”,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核舟,值得作者写文记叙一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魏学洢的《核舟记》,来一探究竟。

  诵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诵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字以及有疑惑的字勾画下来,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容易读错的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尝贻余核舟一y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高可二黍许shǔ

  箬篷覆之fěng

  石青糁之sǎn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guān rán

  各隐卷底衣褶中zhě

  矫首昂视jiǎo

  诎右臂支船q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居右者椎髻仰面zhuī

  又用篆章一zhuàn

  (解决字词)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知文章。

  文章解读

  (一)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读题目。《核舟记》,从题目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核舟”,为什么叫作核舟?大家从原文找一找。

  明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在这句话中,“为”是什么意思?

  明确:雕刻。

  谁雕刻的核舟?

  明确:王叔远。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信息?

  明确:

  一个______人物(奇巧)

  一种______技艺(高超)

  一个______核舟(?)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核舟?我们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来感受。

  了解文章介绍核舟时说明顺序

  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不难发现,它总的介绍核舟的内容、长度、制作材料,同时还直接抒发了对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之情。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来介绍核舟的。

  请同学们自读第2~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都是怎么来介绍核舟的。

  明确: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核舟正面的中间部位;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头部;

  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尾部;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核舟背部。

  小结:文章运用空间顺序,完整有序地介绍了核舟的内容。

  感受王叔远技艺高超

  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核舟,我们小组分工合作,请小组交流讨论。

  (1)交流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核舟的中间部位。

  第二小组:介绍并表演核舟的头部苏轼、佛印和鲁直的动作表情。

  第三小组:介绍并表演核舟尾部两个舟子的动作表情。

  第四小组:介绍核舟的尾部。

  (2)要求:

  介绍的时候不看书。

  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点评表演的时候,从动作和神态出发。

  (学生交流表演)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核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么,这个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是“泛舟”的意思。怎样的场景才算是“泛舟”?

  明确:自由轻松,无忧无虑。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由愉悦”以及“无忧无虑”?请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

  我从________(字、词、句)读出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由愉悦”以及“无忧无虑”。

  (学生分析交流)

  我们为什么能够如此逼真地感受到苏轼等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心态?

  明确:作者写得逼真,文笔高超。

  作者为什么能把核舟写得如此逼真?

  明确:王叔远技艺高超,作者的赞叹。

  小结:魏学洢写得好,王叔远刻得好。

  字词整理

  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椅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余数(今义)奇怪

  (2)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词类活用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课堂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魏学洢的《核舟记》,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魏学洢高超的笔法,还感受到了王叔远精湛的技艺。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课文的进行研读的时候,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将不断激励我们,去创造,去奋斗。

《核舟记》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诎数

  2、口译并评价。

《核舟记》教案6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 梳理思路

  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

  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

  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

  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

  生:奇妙精巧。

  师:谁啊——

  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

  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

  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

  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

  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

  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

  生:写了,核舟。

  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泛赤壁”的核舟送给友人。你们说是吗?

  生:是。

  师:至此,这文章,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几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段,总起,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并指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第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核舟;第六段,总结一下,核舟雕刻技艺高超。

  师:可知,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生:也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第二部分其余部分,具体写核舟雕刻得精美,以实例证明王叔远技艺高超。

  师:很有道理。

  三、 精读课文

  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

  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

  班级交流。(约八分钟)

  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

  师:顺手而为之,好。

  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

  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

  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四、 探讨写法

  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

  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

  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

  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

  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生:“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

  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

  五、课堂总结

  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材料体积之小

  奇巧 表现范围之广

  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 技亦灵怪

《核舟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学*分总的结构形式。

  5.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ɡ)不因势象形

  贻(yí)八分有(yòu)奇(jī)

  二黍(shǔ)许篛(ruò)篷

  髯(rán)石青糁(sǎn)之

  不属(zhǔ)诎(qū)

  椎(zhuī)髻(jì)舟楫(jí) 篆(zhuàn)

  四、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2.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3.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4.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5.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6.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7.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人视端容寂:那。

  同义词

  1.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①长约八分有奇。

  ②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船头坐三人。

  ④横卧一楫。

  ⑤为字共三十有四。

  ⑥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整体感知

  1.这是—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手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3)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四、文本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文体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五、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核舟记》教案8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b.盖大苏泛赤壁云C.高可二黍许d.雕栏相望焉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诎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5)课文*。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l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3)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

  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心情。)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缤纷(蓝、黑、红)。

  (解说:此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其观察、思维的能力。)2.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结尾为: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责备。)

  四、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板书设计(附板书图)(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核舟记》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2: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尝余核舟一。

  B、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木。

  D、其船背稍

  E、盖简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

  G、八分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尾横卧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用篆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

  (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核舟记》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核舟记》教案11

  一、实物导入:

  高仅盈寸的工艺花瓶,介绍我国传统的内画艺术。引出微雕艺术。有人曾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了微雕艺术的精品,从而破了微雕行业的吉尼斯记录。微雕 艺术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核雕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

  二、擂台赛

  课前大家已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A组准备好了吗?B组呢?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读准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释下列实词:

  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

  修狭 盈 灵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解释多义词

  曳屋许许声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宫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E、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统计得分。

  (二)合作

  1、 译一译

  同位合作翻译课文:(1)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2)要求文从字顺,可增删调补

  2、 比一比

  A、通过自学,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说出来,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

  统计得分。

  B、现在我有几个问题,看应该如何作答?比比哪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此处与马背一样。故此应指船顶。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鲁直坐两边。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苏东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为何核舟上却事、文同时出现?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多是数词+量词+名词。

  (三)做一做

  (1)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2)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并为东坡画上胡子,在船头摆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说一说

  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

  讨论(1)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与《口技》结尾比较异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核舟记》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 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 第一课时》。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奇巧:手特别巧。器皿:器具。贻:赠。泛:泛舟。黍:黄米。径寸:长一寸。罔不:无不。有奇:还有零。可:大约。许:上下。轩:高起。敞:开敞。相望:相对。糁:涂。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卷端: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相比:靠近。绝类:极像。矫:举。属:相类似。诎:屈,弯曲。历历:清清楚楚。楫:船桨。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神色*静。夷:*。叔远甫:字叔远。了了:清清楚楚。丹:红。曾:尚。盈:满。修狭:长而窄。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案1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像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本文精彩的说明特点值得学生学习,但如果将单一的为写而写的写作练习变为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展现学生研究成果的写作,同学的写作行为会变被动为自觉,而且兴趣盎然。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略。

《核舟记》教案14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通极工极雕。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通的微雕技艺,后者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句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不”、“曾不”等。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是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比较合理?

  ——二至四段为一部分,五段为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句文句。

  (3)除了什么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作业: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关,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苏轼、鲁直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

  ——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很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3)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第四段

  1.讨论短语译法。

  横卧一楫 椎髻仰面 视端容寂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由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比喻、顶直

  使抽角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

  3.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镜与船头之情遥相互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七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法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八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

  2.练习三

  作文训练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说明语言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二、了解*实用语和生动用语两种不同说明语言;

  三、引导学生初写说明文,主要学会用*实语言说明同时也学习用生动语言来说明。

  教学要点:

  以第六单元中的课文为例,进一步让学习了解本单元中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

  如《我国的气候》,语言*实;

  《门外文谈》,则为朴实,幽默的语言。

  结合知识短文训练学生掌握*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用语。

  教学要求:

  1、*实的说明;

  2、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3、常见说明方法;

  4、字数:650—700字。

  参考题目:P176—177

  例文:P258(参考书)

《核舟记》教案15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6)

——数学小数知识点归纳

数学小数知识点归纳1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分类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0.25、0.368都是纯小数。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3.25、5.26都是带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41.7、25.3、0.23都是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4.333.1415926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3.5550.033312.109109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3.1110.5656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3.12220.03333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例如:3.777简写作0.5302302简写作。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7)

——核舟记评课稿

核舟记评课稿1

  从《核舟记》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相当完整和明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执教者独具匠心。教师能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挖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优质课。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入课文的方式直接精彩。

  纵观整堂课,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核舟的精巧。而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并没有简单而笼统地向学生阐述“核舟是什么?”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与课文描写相同的橄榄核,让学生体验核之小,然后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画到课外折的纸船上,对照课文的“核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导入相当的直观而具有冲击力,比简单地向学生阐述一种概念或定义的效果好。可以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即“体验”核舟的精巧。

  (2)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有新意。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本堂课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导入让学生看橄榄核,感受核舟之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氛围;到让学生画纸船,悟雕核舟之难;再到赏《核舟记》,让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找出对“核舟”之精巧进行描述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赞美之情;最后品核舟之名,达成共识。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非常精彩。从《核舟记》的课堂实录来看,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教师以活动的方式(“看橄榄核”“画纸船”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核舟以及《核舟记》之美、之精、之绝的体会极其到位,而且深入人心。让学生把《核舟记》的内容画到纸船上,让学生有兴趣学,使得课堂不闷不僵,学生有活力,进而会主动地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教学的效果相当好,可以说是活用了“教材例子”并完美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本节课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观点——语文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更是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法宝之一。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朗读。我们*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本节课的教师就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在品味文中作者对王叔远的赞佩之情的语句的时候,让学生适时地带着感情去朗诵。如生:从最后一段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师:钦佩之情你能读出来吗? ……生:“珠可历历数也”,用了一个破折号,是对前面念珠刻画得精细发表赞叹,念珠甚至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师:好的,你来读一遍,要把这种由衷的赞叹的感觉读出来。师:王叔远雕刻得如此精细。魏学洢在看的时候禁不住击节赞叹,好像他也在一粒一粒数的感觉,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赞叹之情读出来好吗? (师生一齐带着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通过朗读进行品味对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说教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问题设计巧妙。

  如在“品核舟之名”这一环节,对“大苏泛赤壁”的讲解过程中。师:……那么“泛”字在哪里呢?老师看不到啊!师:“泛”字本义是漂浮。哪里表现出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呢?生:“舟尾横卧一楫。”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师:舟子在干什么?生:烧茶和摇蒲葵扇。师:(笑)烧茶和摇蒲葵扇,这是一个人吧?还有一个人在干什么?生:啸呼。师: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在划船?生:没有。师:舟子没有司其职,说明船是怎样的?生:随波逐流。师:对,是漂在水上的。那么“泛”字也有了。……教师对“泛”字的引导非常地流畅而巧妙。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8)

——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二、悟"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语文必修三学习方法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语文必修三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推荐访问:知识点 归纳 核舟记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