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3-08 12: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  2、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精选推荐】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

  2、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教材中,有三处孩子们不好理解的地方:

  1)“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

  2)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均分”的思路;

  3)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于是我安排通过例1的直观操作教学,及例2的适当抽象建模,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性目标: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性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情感性目标: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至少”的含义,并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于是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课堂始终以设疑及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2把椅子,请3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你们3位同学围着椅子走动,等音乐定下来后请你们3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师:老师不用看就知道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着两名同学,是这样的吗?如果不相信咱们再做一次,好不好?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设计意图: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在课前进行的游戏激趣,一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三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支铅笔。让学生猜测“至少会是”几支?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铅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文具盒,理解“总有一个文具盒”以及“至少2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铅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文具盒放入一支铅笔,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一个文具盒,无论放在哪个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个文具里至少有2支铅笔。只有*均分才能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均分的思想】

  (3)初步观察规律。

  教师继续提问:6支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你还用一一列举所有的摆法吗?7支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

  出示第70页做一做,让学生运用简单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如何分配?

  【设计意图:从余数1到余数2,让学生再次体会要保证“至少”必须尽量*均分,余下的数也要进行二次*均分】

  4、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老师肯定前两排的同学中至少有2人的生日是同一个月份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具体情况的判断,初步建立“物体”“抽屉”的模型,发现简单的抽屉原理。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请学生对课前的游戏的解释,也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抽屉”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

  5、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设法的思维过程。

  (1)教学例2,可以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说理,然后问:这个思考过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支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例1和做一做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会用*均分的方法解决“至少”的问题,将证明过程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为下一步,学生发现结论与商和余数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

  扑克牌游戏

  ①师与生配合做

  教师洗牌学生抽其中的任意5张,教师猜其中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②学生做游戏

  要求探寻规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抽屉原理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建模,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四、小结全课,激发热情

  1、今天的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将铅笔、鸽子、扑克看做物体数,文具盒、鸽舍、四种花色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2、介绍课外知识。

  介绍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1)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分数乘法》六年级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法》。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一个节。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很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课

  12+12+12+12=+++=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口读结果,他们的作用是要为新授环节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1

  (1)孩子们请仔细读题,你理解这个题吗?试着来说一说。在学生分析题意的时候,随机点出线段图。再仔细的读读这个题,你会列式计算吗?试着做做。

  (2)学生做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找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黑板去做,绝大多数同学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在布置任务“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情板演的同学将出做题的思路。

  第一种+++==

  第二种×4=+++==这里关键要剖析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练两题,教师要做好板书的整理,而后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新授过程,我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同桌说一说、试着讲一讲。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二次尝试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方法。

  3、在教学例2时,因为有了例1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动手做,但这一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约分的要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这节课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和计算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两个要点。

  (四)最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

  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学法。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2)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3篇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1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讲的是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起着引领指航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2

  **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筷子”,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2)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互相争辩,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进行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行为,积极参与自学、交流、合作、展示、补充、互评、提问、质疑、反思等的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3、 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一个游戏:“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这是为什么?学生很惊讶。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总想接开其中的奥秘。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商讨之处:

  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有学生却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探究。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70页、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体会比较、推理的学习方法,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教学准备:

  相应数量的杯子、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让五位学生同时坐在四把椅子上,引出结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了两名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个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3根铅笔放到2个杯子里的问题。

  师:现在用3根铅笔放在2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放法?大家摆摆看,有什么发现?

  摆完后学生汇报,教师作相应的板书(3,0)(2,1),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说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铅笔。

  2、教学例1

  (1)师:依此推下去,把4根铅笔放在3个杯子又怎么放呢?会有这种结论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做好记录,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放结果,结合学具操作解释。教师作相应记录。

  (4,0,0) (3,1,0) (2,2,0) (2,1,1)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有与上个问题同样结论。)

  (3)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例1中对话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呢?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师:怎样放才能总有一个杯子里铅笔数最少?引导学生理解需要“*均放”。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放”。

  3、探究n+1根铅笔放进n个杯子问题

  师:那我们再往下想,6根铅笔放在5个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论?

  让学生思考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铅笔。

  师:7根铅笔放进6个杯子,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

  学生回答完之后,师提出:是不是只要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铅笔?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想法。

  师: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呢,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2根)

  师: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论呢?(2根)

  4、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而余数也正巧是1的,如果余下铅笔数比杯子多2、多3、多4的呢,结论又会怎样?

  (1)探究把5根铅笔放在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铅笔?为什么?

  a、先同桌摆一摆,再说一说。

  b、你怎么分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演示:将5根笔*均分到3个杯子里里,余下的两根怎么办?是把余下的两根无论放到哪个杯子里都行吗?怎样保证至少?

  引导学生知道再把两根铅笔*均分,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

  (2)探究把15根铅笔放在4个杯子里的结论。

  (3)、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商加1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个数。

  (4)教学例2

  课件出示: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汇报

  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这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同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今人惊异的`结果。

  三、解决问题

  1、7枝笔入进5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2、8只鸽子飞回3鸽笼,不管飞,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3只鸽子。为什么?

  师:最后,我们再来玩个游戏,你们都玩过扑克牌吗?一共有几张牌(54),抽出大王和小王还剩几张(52)有几种花色(四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任愿的抽出5张,不用看,老师就知道,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老师说的对吗?为什么?

  四、课时总结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铅笔数(物体数) 杯子数(抽屉数) 总有一个杯子(抽屉)至少放进物体数

  3 2 2

  4 3 2

  6 5 2

  7 6 2

  100 99 2

  n+1 n 2

  5 3 5÷3=1…2 1+1

  15 4 15÷4=3…3 3+1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物体的个数:商数+1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用假设法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真正去认识、理解“抽屉原理”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 的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公开课教学设计3

  导学内容:P70——71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二1、2题

  导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预习学案

  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

  导学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

  课件出示:

  把3本书进2个抽屉中,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放一放,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你们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3,0)(2,1)(1,2,)(0,3)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①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②怎样放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均分的放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3÷2=1(本)……1(本)

  ③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呢?(学生交流)

  ④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还用摆吗?板书:4÷3=1(本)……1(本)

  ⑤课件出示: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呢?

  把10本书放进9个抽屉呢?

  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呢?

  板书:7÷6=1(本)……1(本)

  10÷9=1(本)……1(本)

  100÷99=1(本)……1(本)

  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学生活动

  ②交流说理活动

  ③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3(本)……1(本)

  9÷2=4(本)……1(本)

  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至少数=商+1)

  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畅谈感受: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课堂检测

  一、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 )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 )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 )数。

  二、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 )元。

  A、60 B、61 C、62 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 )元。

  A、3 B、4 C、5 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现有5把锁的各1把钥匙混在一起跟锁对不上号了,请问最少试几次就可能全部对上号?

  2、六、一班四组有男女同学各5名,把他们的名字分别用10个数字代替,至少要点几个数字,才能保证叫到两名男生或两名女生?

  课后拓展

  1、六、二班有学生35人,李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才能保证有一个人的练习本在两本或两本以上?

  2、从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意取出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5÷2=2……1至少有3只

  7÷2=3……1至少有4只

  9÷2=4……1至少有5只

  11÷2=5……1至少有6只

  至少数=商数+1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

  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

  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2、人们常用为蓝色的星球来形容地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71%都是水,这么多水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此问题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兴趣,课前资料准备充分的孩子跃跃欲试,急于告诉大家:“地球表面的这么多水中仅有2.6%的淡水,可供饮用的淡水少之甚少仅占1%”听了这个介绍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谈感受初次让学生感知水的可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进行考察的.兴趣。

  (二)、交流探究,震撼心灵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均水*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

  (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年“世界水日”和“*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四、说板书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面图形,而圆是曲线*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交流、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

  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课前准备的纸做的车轮(车轮有正方形的、圆形的),让两名学生滚车轮比赛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知道圆形的车轮既快速又*稳,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把学生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还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让学生用右手食指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二期课改教材中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公办中学的一个普通班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及其依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并利用法则进行分数乘法的运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理解。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双基落实知识应用五个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今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又实现了两人多天的飞行梦想。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此时提出问题)神五当时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1小时,而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神五飞行时间的倍,你能计算出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能够很快列出算式,那么如何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里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为了探索分数的意义和法则,让我们先探索的意义,并观察它的结果。

  教学准备:给每个同学准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3张,表格一张,颜料笔,直尺

  教学流程:

  引导

  操作填表

  观察

  归纳

  “数→形→数”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引导学生探究的意义

  (1)先画出。如图,取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一边5等分,取其中4份,涂上黄色。

  (2)黄色部分是原正方形的,将“”看成一个总体,再在正方形的另一边3等分,取其中的2份,涂上绿色,显然黄绿色部分就表示

  (3)为了求出紫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故考虑延长横向的分割线(启发学生回答)。再从整体观察,正方形被分成了15等份,黄绿色部分占了其中8份。

  2.操作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通过绘图计算、,并口述求解过程,(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最后的结果),并填好表格。

  3.观察列式结果

  4.归纳:

  分析过程和结论,探索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法则,这里,我主要是先让学生表述它的意义和法则,接着老师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看课本。特别强调用字母表示时分母不能为零,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看书的习惯。

  (二)以知识为载体,落实双基。

  例题1计算:

  (1)(2)

  解(1)(2)

  说明:选这样的例题主要是给学生讲清通解和优解的问题。即直接应用法则,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然后再把积进行约分,这是通解,对于(2)若先约分再计算则是优解。接着布置4道练习题,有目的的请对于同一道题而采用通解和优解的同学到黑板板演,进而强调先约分的优越性。

  练习1:计算:

  (3)(4)

  接着进行变式训练,即把例1中第1小题改成,和问学生该如何计算?

  设计说明:这样提出问题,使环节与环节的联系比较自然,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猜测,讨论并验证从而总结得出整数乘以分数的法则。即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从而化为分数乘以分数,针对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本节课这个地方我主要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学生做题时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等学生熟练后,再不做这样的统一要求,对于出现带分数的`乘法,则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然后安排一组小练习,练习的内容就是上面的三个例题的类型,先出口算题,即让学生把每题的答案直接写在本上,对于个别学生则放宽要求,可以打草稿,然后根据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如果还有学生有困难,则把口算题中的数据改动一下,作为抢答题,再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2题是笔算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主要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只报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课下在单独解决。目的是产生脚印,起到巩固的作用。最后进行统计,归纳有目的的进行个别题的讲解。分页标题#e#

  (2)然后把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思考:展示图片:这是一架美国最新研制的超音速飞机,它的飞行速度是1.2万千米/小时,而我国最近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的飞行速度是它的倍,你能计算出神舟六号在太空的飞行速度吗?

  师生共同小结:

  (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2)通解与优解

  (3)计算过程中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结果是假分数的应化为带分数

  作业:练习册习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节课我感觉设计的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一、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出发,提出问题;

  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选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落实双基;

  四、借助思考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了数学的应用和德育的渗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9页的例题2.

  2、教材所处地位

  圆环的面积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准备。教材第69页例2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面积是利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面积。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

  5、教学难点:圆环面积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法

  1、讲解法2、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法: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逻辑能力。2、通过指导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为新课做准备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6 10 7 5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部分知识在本单元学过,学生虽然不感到陌生,但也可能出现回生或遗忘。这样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也为下面的新课打下基础。

  (二)谈话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圆的环形面积。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三)新授

  教学例子,讲清算理和方法。

  1、教学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教学此例时,教师可以根据题意准备实物或教具(一个圆中间可以取出一个同圆心的小圆),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求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如果是分步计算,先分别求出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再求出圆环的面积。当要求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可能会列出教材上所给的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可以通过什么运算定律互相转化,引导学生在计算圆环的面积时,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训练适当练习,确保学习效果。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 )2

  (3)环形面积: S=(R2-r2)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环面积的求法,同时也便于检查教学效果。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面图形,而圆是曲线*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交流、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

  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课前准备的纸做的车轮(车轮有正方形的、圆形的),让两名学生滚车轮比赛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知道圆形的车轮既快速又*稳,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把学生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还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让学生用右手食指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9页的例题2.

  2、教材所处地位

  圆环的面积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准备。教材第69页例2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面积是利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面积。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

  5、教学难点:圆环面积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法

  1、讲解法2、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法: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逻辑能力。2、通过指导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为新课做准备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6 10 7 5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部分知识在本单元学过,学生虽然不感到陌生,但也可能出现回生或遗忘。这样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也为下面的新课打下基础。

  (二)谈话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圆的环形面积。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三)新授

  教学例子,讲清算理和方法。

  1、教学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教学此例时,教师可以根据题意准备实物或教具(一个圆中间可以取出一个同圆心的小圆),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求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如果是分步计算,先分别求出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再求出圆环的面积。当要求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可能会列出教材上所给的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可以通过什么运算定律互相转化,引导学生在计算圆环的面积时,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训练适当练习,确保学习效果。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 )2

  (3)环形面积: S=(R2-r2)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环面积的求法,同时也便于检查教学效果。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5)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方法。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比如让学生先理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的意思,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那么有了这样具体形象思维的理解,学生对倒数有互相依存的特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就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了。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比如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出示几个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然后就引出倒数的含义、特点,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其实这样的导入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味道。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等于1的算式,看看自己能写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式子,然后学生汇报、分类,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等于1的乘法算式有特色,有怎样的特色,并且让学生自己给这些有特色的算式中的因数起个名。这样学生就对倒数的意义中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了彻底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和学生谈谈“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接下来告诉同学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在我们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比如2和3是互质关系,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经历体验,探究发现。

  让每一个学生写几个等于1的算式,并且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分类时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以加、减、乘、除来分类,(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的分类方法)然后让学生找出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这一类的比较有特色时,要及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再让学生写出几个和这些算式类似的算式,根据特点,给它们取名字。由此引出课题和倒数的意义。

  (三)加强合作,深入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还有哪些数有倒数,怎样来求这些数的倒数。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求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必须要先变形,再换位。在探讨中,如有学生提出1和0的倒数,那么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总结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如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可稍加提示,比如:有没有哪些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呢?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呢?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化,主要有合作练习和独立练习两种形式,在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面图形,这在*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面图形,能识别几何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了解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步形成对空间图形与*面图形的认识与区别,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我们观察与评价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从而感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因此,很有必要学好本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画出正方体及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能画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并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老师: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教具:乒乓球、热水壶、水杯、长方体、正方体、四棱锥、球等。

  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带上学具。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新课改要求学数学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可采用观测法、发现探究法、演示法。对于本节课的难度,可采用小组交流合作和想做想数学思想相结合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想象、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识别三视图和画三视图时,可以让他们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实验:在讲台上依次摆放一个乒乓球、热水壶、茶杯,并用布盖好,请两位乐意帮忙的同学上讲台,掀开盖布,请他们各自说出如果要同时看到这三件物体,应该从哪个方向看?如果只看到水壶和乒乓球,应该从哪个方向看?如果只看到茶杯和水壶?能不能只看到水壶而看不到乒乓球和茶杯?如何重新摆放这三个物体才能只看到水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上册数学《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上册数学《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给自己探索的机会,进一步感知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同时这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

  2、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在讲台上按序分别摆放着一个长方体、四棱锥、正方体实物模型。让学生思考从不同方向可能看到什么?并回答五幅画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说明:为了让学生体会从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看几何体。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并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画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要让学生尽量说出从正面,左面,上面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看到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讨论,并发表意见,使他们意识到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其三视图可能不同。并通过交流能真正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

  在这儿我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小组活动。设计第一个练习的目的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同学们学会识别图形;第二个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在巡视过程中遇见的当场解决;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小正方体个数的情况下会想象出各种图形,并且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学会画几何体的三视图。

  5、 随堂练习

  教材14页习题1.6的第一题与补充的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完成练习,并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其设计意图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合作学习的作用。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下堂课的内容打好伏笔,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6、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其次是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做中学的收获,并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授课老师的一个反思机会,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对本节课的老师的教作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索,真正体现出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7、作业:课本14页习题1.6 第2题及做一做

  以上是我对《从不同方向看》一节的初步设想,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给予帮助。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面图形,这在*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这一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我认真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把抽象的数学以动态、简单的动画出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例题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并对浓缩液和水及稀释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分析,加深学生对按比分配问题的理解。

  第四就是指导观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五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一)、知识铺垫,问题引入

  1、知识铺垫:“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本班总人数为30人,女生占三分之一,男生占三分之二,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并把得数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

  2、问题引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

  男生8人,女生16人,将48个卡片*均分成两份,分给男生组和女生组,这样分合理吗?那怎样分才合理?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通过*均分引出按比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提出关于配制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出示例2,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

  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稀释液配制过程,帮助理解题意及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这道题配制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配制?重点理解“按1:4配制”。再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后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解决课前分卡片时产生的问题。

  这个练习用来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1题:与例题比较,得出各部分数量之间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对比性练习。

  出示练习第2题:比较分析题中出现三个数量,不同于其他练习。

  这道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并介绍“黄金比”,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9页的例题2.

  2、教材所处地位

  圆环的面积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准备。教材第69页例2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面积是利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面积。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

  5、教学难点:圆环面积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法

  1、讲解法2、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法: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逻辑能力。2、通过指导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为新课做准备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6 10 7 5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部分知识在本单元学过,学生虽然不感到陌生,但也可能出现回生或遗忘。这样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也为下面的新课打下基础。

  (二)谈话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圆的环形面积。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三)新授

  教学例子,讲清算理和方法。

  1、教学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教学此例时,教师可以根据题意准备实物或教具(一个圆中间可以取出一个同圆心的小圆),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求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如果是分步计算,先分别求出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再求出圆环的面积。当要求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可能会列出教材上所给的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可以通过什么运算定律互相转化,引导学生在计算圆环的面积时,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训练适当练习,确保学习效果。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 )2

  (3)环形面积: S=(R2-r2)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环面积的求法,同时也便于检查教学效果。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面图形,这在*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数据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画完整。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情境预测——尝试动手制作——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

  三、说过程

  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索的角度出发,分如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在这里我设计了简单的统计方面的概念练习,让学生回忆三种统计图名称及各自的特点,以便新课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分两个层次:

  1、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我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球运动,并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情景。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通过自己推测哪种投球距离较远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先出示统计表推测,紧接着我设疑 “虽然从这个统计表中也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一些,但不直观,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由此引出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让他们回顾了制作方法。

  2、设置悬念,合作探究,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

  第一次设问,从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吗?够不够直观?

  (我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第二次设问:怎样做会更直观?引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尝试完成统计图,并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学生共同观看制作过程,最后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并板书。

  2、总结概念和优点

  在学生知道了这样的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这里既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学生完成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实现了对“复式统计图”这一知识的深度建构。

  3、读图,提取数学信息。

  在这里我让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数学信息,最终得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比双手投球距离要远。只有4号和6号是一个特例。

  (四):尝试应用,巩固知识

  这一层次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成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过程,对新的知识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并根据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建构框架。

  (六):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设置了两项作业。

  1、考查学生技能,完成“试一试”的第三小题,让学生由统计知识再回归到本学期的百分数应用题,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通的。

  2、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再次的验证我们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数据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画完整。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情境预测——尝试动手制作——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

  三、说过程

  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索的角度出发,分如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在这里我设计了简单的统计方面的概念练习,让学生回忆三种统计图名称及各自的特点,以便新课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分两个层次:

  1、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我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球运动,并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情景。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通过自己推测哪种投球距离较远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先出示统计表推测,紧接着我设疑 “虽然从这个统计表中也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一些,但不直观,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由此引出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让他们回顾了制作方法。

  2、设置悬念,合作探究,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

  第一次设问,从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投球距离远吗?够不够直观?

  (我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第二次设问:怎样做会更直观?引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尝试完成统计图,并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先与学生共同观看制作过程,最后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并板书。

  2、总结概念和优点

  在学生知道了这样的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这里既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学生完成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实现了对“复式统计图”这一知识的深度建构。

  3、读图,提取数学信息。

  在这里我让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数学信息,最终得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比双手投球距离要远。只有4号和6号是一个特例。

  (四):尝试应用,巩固知识

  这一层次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成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过程,对新的知识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并根据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建构框架。

  (六):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设置了两项作业。

  1、考查学生技能,完成“试一试”的第三小题,让学生由统计知识再回归到本学期的百分数应用题,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通的。

  2、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再次的验证我们所学知识。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6)

——六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换》说课稿3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换》说课稿1

  说教材分析:

  图形的*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说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换》说课稿2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变换与坐标》,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4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位似的基础上,对位似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二次函数的*移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或图形的变换引起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图形变换,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等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依据只有掌握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

  教学难点: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的规律。

  (难点是依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规律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及学法上谈谈我的看法。

  四、说教法

  结合本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用的是课本76页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做好新知识的衔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到将一个图形*移就是将这个图形上重要的点进行*移,从而得出图形*移后,坐标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口答)

  问题

  1、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点对称时坐标的变化规律,为问题2图形的对称奠定基础。淡化难点,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

  2、做出一个图形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观察新图形的坐标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总结规律)

  问题2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规律,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

  1、是课本78页的思考

  问题一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回顾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面的问题2做铺垫。

  2、观察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问题2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上次探究的经验应用于本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表格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变换坐标变换规律

  *移左减右加,下减上加

  轴对称关于谁对谁不变

  位似

  (原点是位似中心)原坐标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数

  (五)布置作业:

  针对九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本节课的作业是:

  必做:78页1、2题

  选做: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A(4,5)和B(-4,5)的两个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坐标为(2,3),除此之外还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确定坐标系找到“宝藏”?画出图形。

  结束语: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本节课我采用集体讨论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7)

——六年级数学上圆周长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上圆周长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圆周长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二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着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和圆的认识来学的,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数,初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变化和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中,为了突出重难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突破“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乌龟和小兔比赛跑,小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乌龟获胜,小兔看到乌龟得了第一名心理不服气,它说这样比不公*,同学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小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么求呢?那乌龟跑的又是圆的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感知圆形跑到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人人参与,探究新知

  我将先出示教具,铁丝圆,一枚硬币,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曲线长就是圆的什么?接着让学生动手摸圆的周长,领会周长的含义。

  (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会出现绳测法和滚动法,教师小结:化曲为直。

  然后设疑激趣,我挥动一条带有小球的绳子,让学生说出它的周长该怎样测量,明显的绳测法和滚动法是无用的,引出矛盾,这样设计有问题引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2、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我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与直径,并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测量,计算,汇报,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完成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个结论,从而得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学,交流新的收获,读圆周率的历史材料,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周长公式:C=dπC=2rπ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四)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题,求下列各圆的周长

  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层次:发展题

  (1)首先解决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不公*)

  (2)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数,你又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它的直径呢?通过开放性的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了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回归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简要说明,谢谢大家!

  板书:

  C=dπ

  C=2rπ

推荐访问:抽屉 原理 数学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抽屉原理》六年级数学说课稿1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