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习俗简短介绍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3-03 18:50:10  来源:网友投稿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1  元旦节传统习俗一:  贴春联、挥春。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旦习俗简短介绍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元旦习俗简短介绍3篇【完整版】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1

  元旦节传统习俗一:

  贴春联、挥春。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有人家在门上两侧贴上春联,而门楣上则贴上横披。也有人家在室内室外贴上「福」、「春」等红纸,甚至把这些字倒转来贴,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元旦节传统习俗二:

  办年货。过年应节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买卖事。

  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寓意,象征年年高升。家庭主妇对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讲求,因为蒸年糕的成败是关系着未来一年的运途。

  元旦节传统习俗三:

  保留着*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元旦节传统习俗四:

  年夜饭。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因古人都是围着炉子吃饭的。而当晚的菜肴中,鱼是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元旦节传统习俗五:

  放爆竹。「爆竹一声除旧岁」,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阅读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1)

——元旦的习俗介绍3篇

元旦的习俗介绍1

  北方的元旦习俗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南方的元旦习俗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 “春饭”。春饭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台湾元旦习俗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

  在元旦,台湾同胞会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俗称的芥菜,台湾人认为这种菜叶长象征命长。有些人在煮菜时还要加上粉丝,意喻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元旦习俗

  在藏历新年中,家家要摆上“卓索切玛”,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妇女要做“卡塞”这种用酥油制作的糕点招待客人。窗户要换上新布帘,房梁和厨房要装扮哈达,好歌善舞的牧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展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国, 元旦国内各地习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习俗汇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礼物。这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这些习俗将*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不断传承下去,构成中华民族的魂魄。

元旦的习俗介绍2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世界各国的元旦的习俗。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

  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元旦的习俗介绍3

  庆祝新年方式各有千秋加拿大地域广阔,各个城市也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假期。

  在多伦多,成千上万的民众会集到市政厅广场参加大型的活动,其中包括三场大型音乐表演,欢庆节日。多伦多公共交通系统虽不免费,但在新年那天也会延长工作时间。

  在温哥华,那里的北极熊游泳协会北美最大协会,新年会举办冬泳活动,届时将有数千人跳入冰冷的英吉利湾游泳,那些爱好者以这种勇敢的方式欢庆新年的到来。

  在哈里法克斯市,庆祝新年是在市政厅前举行疯狂音乐会,当地音乐家通常举行通宵欢乐会,并燃放号称全加拿大最精彩的烟花。

  亚伯达和沙斯卡其旺省会举行晚会庆祝新年,同时运动爱好者将举行市内蹦极,享受自由落体带来的快乐。

  北极熊冬泳迎新年加拿大元旦新年旅游,当然不能错过一项上百年历史的悠久传统,这就是:“北极熊冬泳”活动。其精彩之处在于民众的踊跃参与和参加者形形色色的打扮。它不仅是一个群众性体育活动,更演变成一场重在参与、纵情狂欢的新年派对。

  生长在高寒地带的加拿大人似乎对冬泳格外偏爱,全国各地,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南到北,一直到西北地区,在新年的第一天,各地都有冬泳活动。当中最隆重、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冬泳,就数温哥华市中心英吉利海湾的冬泳派对了。

  参与者有的穿着性感的三点式泳装;有的戴上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有的穿着企鹅服假装在海里钓鱼;有的打扮成武士和海盗,还有人骄傲地戴着几十枚往届“北极熊冬泳”活动的纪念章招摇过市……整个海滩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与东南亚春节普天同庆同时,与公历新年临近的节日还有华人及东亚和东南亚裔过的春节,这一节日随着亚洲移民的增多已经越来越成为加拿大的重要节日之一。尤其多伦多春节最为热闹,春联、灯笼、穿着旗袍的迎宾小姐,商场里的春节主题促销随处可见。节庆祝活动精彩纷呈:舞龙舞狮、童子军*、时装表演、新年音乐会……在魁北克,除了庆祝一月初的新年,当地居民还会在2月上旬至中旬举办狂欢节,庆祝活动持续10天,这被认为是魁北克人最盛大的节日,具有法兰西的色彩。他们用白雪筑城堡,戴着红缨小绒帽,扎着红、绿、白三色腰巾,载歌载舞,选举“狂欢节王”和“狂欢节女王”,然后乘坐彩车,举行各种冰上体育比赛。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2)

——元旦的习俗简短3篇

元旦的习俗简短1

  *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元旦的习俗简短2

  现代元旦在公历的第一天,即1月1日,被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一般放假调休三天。现代*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现代,*元旦流行寄贺年卡,聆听新年钟声等习俗。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3)

——元旦的由来习俗介绍3篇

元旦的由来习俗介绍1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假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4)

——各国过元旦的习俗5篇

各国过元旦的习俗1

  德国

  德国人对元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元旦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运气。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点起灯,放起烟花爆竹来“镇妖除魔”、辞旧迎新。新年钟声响起前,很多德国人会爬到椅子上,待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在德国农村还流传着一种风俗———爬树比赛,据说爬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每年爬得最高的人会被誉为“新年英雄”,受到其他人的羡慕。

  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此外,他们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不少人还把马蹄铁钉在墙上,用来“驱妖辟邪”。

各国过元旦的习俗2

  英国

  在英国,待到午夜降临,人们就开始了传统的大拜年活动,每个家庭都把大门打开,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小黑面包招待来宾。第一个来客通常被认为是新一年运气的象征,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新年打井水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来的水则是吉祥之水,所以元旦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拎着桶,向井边进发。

各国过元旦的习俗3

  法国

  法国的元旦本来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国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所有的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1月1日一大早,父母会给孩子发“压岁钱”,以表示对子女的关爱。

  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各国过元旦的习俗4

  比利时

  在比利时,人们在元旦清早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给牲畜拜年,比利时人会走到牛、羊以及自己的宠物猫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意大利人认为,元旦前夜响声连天可以驱邪,求得新年如意,所以人们当晚就不停地燃放烟花爆竹,还肆意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小到碗碟,大到缸坛,并且把碎片统统抛到街上。元旦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子里燃一炉旺火,而且整整一天不能熄灭。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不见天日,会招来厄运。

各国过元旦的习俗5

  德国

  德国人对元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元旦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运气。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点起灯,放起烟花爆竹来“镇妖除魔”、辞旧迎新。新年钟声响起前,很多德国人会爬到椅子上,待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在德国农村还流传着一种风俗———爬树比赛,据说爬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每年爬得最高的人会被誉为“新年英雄”,受到其他人的羡慕。

  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此外,他们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不少人还把马蹄铁钉在墙上,用来“驱妖辟邪”。

  英国

  在英国,待到午夜降临,人们就开始了传统的大拜年活动,每个家庭都把大门打开,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小黑面包招待来宾。第一个来客通常被认为是新一年运气的象征,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新年打井水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来的水则是吉祥之水,所以元旦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拎着桶,向井边进发。

  法国

  法国的元旦本来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国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所有的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1月1日一大早,父母会给孩子发“压岁钱”,以表示对子女的关爱。

  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比利时

  在比利时,人们在元旦清早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给牲畜拜年,比利时人会走到牛、羊以及自己的宠物猫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意大利人认为,元旦前夜响声连天可以驱邪,求得新年如意,所以人们当晚就不停地燃放烟花爆竹,还肆意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小到碗碟,大到缸坛,并且把碎片统统抛到街上。元旦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子里燃一炉旺火,而且整整一天不能熄灭。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不见天日,会招来厄运。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5)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3篇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1

  元旦,*节日,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始为农历1月1日,并延用。*始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得以明确,同时确定农历1月1日为“春节”,因此元旦在*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相对应地,春节称为“旧历年”、“阴历年”等)。“元旦”一词系*“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起源变化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土产”,在*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年的到来,它只有“69岁”。

  元旦习俗文化

  *

  *古代的元旦,即现代*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的元旦,根据**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美国

  除夕之夜,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夜十二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歌舞,狂欢至黎明。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法国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意大利

  意大利人的除夕是狂欢之夜。他们对新年除夕远比其它任何节日都要重视。当夜幕开始降临,人们纷纷拥向街头,燃爆竹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时分。这时,各家各户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旧瓶瓶罐罐、盆碗碟盘,乃至花盆、澡盆等,扔出窗外,认为这样可以去掉烦恼和恶运,以示吉祥如意,除旧迎新。另外,元旦这天,各家各户都燃起一炉火,日夜不息。这样在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兴旺。据说这种风俗是从古罗马时代承袭下来的。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新年里,日本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

  韩国

  韩国人在元旦这一天,全家除了团聚饭宴外,还要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男孩子多半去放风筝,女孩子则跳跳板。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2

  元旦来历: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各国元旦习俗:

  新一年,总是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蒙古: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苏格兰: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户纷纷到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采集来的鲜花撒在江面,然后,大家笑呵呵地跳进水中尽情沐浴,同时用花瓣来揉搓身子,在这个国家,水被视为“圣洁”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备一碗水,听到新年钟响,大家都很快地将水泼向街,意为“除岁”

  哥伦比亚:元旦前夕,各条街上都制作很大的傀儡——“旧年”,并宣布“旧年遗言”,“遗言”的内容滑稽风趣,以博得人们开心,午夜时将“傀儡”炸毁,在粉碎旧年“傀儡”的爆炸声中,人们载歌载舞,互相庆贺。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节日里,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等农作物的颗粒,还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鲜: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安。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新加坡: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后方能就寝,第二天清晨则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去看舞龙、舞狮队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伊朗:伊朗实行的是*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罗马尼亚:元旦前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市民们一边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农村人拉着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花,庆祝新年。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3

  元旦,*节日,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始为农历1月1日,并延用。*始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得以明确,同时确定农历1月1日为“春节”,因此元旦在*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相对应地,春节称为“旧历年”、“阴历年”等)。“元旦”一词系*“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起源变化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土产”,在*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年的到来,它只有“69岁”。

  元旦习俗文化

  *

  *古代的元旦,即现代*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的元旦,根据**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美国

  除夕之夜,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夜十二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歌舞,狂欢至黎明。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法国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意大利

  意大利人的除夕是狂欢之夜。他们对新年除夕远比其它任何节日都要重视。当夜幕开始降临,人们纷纷拥向街头,燃爆竹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时分。这时,各家各户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旧瓶瓶罐罐、盆碗碟盘,乃至花盆、澡盆等,扔出窗外,认为这样可以去掉烦恼和恶运,以示吉祥如意,除旧迎新。另外,元旦这天,各家各户都燃起一炉火,日夜不息。这样在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兴旺。据说这种风俗是从古罗马时代承袭下来的。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新年里,日本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

  韩国

  韩国人在元旦这一天,全家除了团聚饭宴外,还要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男孩子多半去放风筝,女孩子则跳跳板。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6)

——*的元旦习俗3篇

*的元旦习俗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的元旦习俗2

  巴拉圭元旦习俗

  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元*元旦习俗

  元旦节吃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

  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的元旦习俗3

  *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

  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

  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一年没有病。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

  《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敷于散:是一种中药,药方出自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方是: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之像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鬼丸是服食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文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金簿图神燕。朱泥却鬼丸”之句,说明除夕夜有准备却鬼丸的活动。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有“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流传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数饺子和年糕了。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

  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7)

——元旦的习俗及传统美食3篇

元旦的习俗及传统美食1

  鸡蛋

  出现时间:吴晋时期

  综合简介:元旦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时期就已经有了。据说当时吃鸡蛋是为了长生,不过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梁武帝信奉佛教。

  历史记载: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椒柏酒

  出现时间:东汉时期

  综合简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跑而成的。据古*载,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历史记载: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汤饼

  出现时间:后魏时期

  综合简介:汤饼在古代指的是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类似我们现在吃的面条。

  历史记载: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

元旦的习俗及传统美食2

  *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一年没有病。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敷于散:是一种中药,药方出自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方是: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之像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鬼丸是服食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文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金簿图神燕。朱泥却鬼丸”之句,说明除夕夜有准备却鬼丸的.活动。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有“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元旦的习俗及传统美食3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送。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8)

——元旦的有趣习俗3篇

元旦的有趣习俗1

  杯盘碎片送朋友: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抱头痛哭迎新年: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妇女坐上*椅:德国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大厅,闯入*办公室,坐上*的办公椅,表示接管*权力。

  不动烟火吃冷食: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元旦零时钟声敲响后才点火煮食物,庆祝元旦。

  摔瓶打罐扔脸盆: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零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元旦的有趣习俗2

  杯盘碎片送朋友: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抱头痛哭迎新年: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妇女坐上*椅:德国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大厅,闯入*办公室,坐上*的办公椅,表示接管*权力。

  不动烟火吃冷食: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元旦零时钟声敲响后才点火煮食物,庆祝元旦。

  摔瓶打罐扔脸盆: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零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元旦的有趣习俗3

  沐浴元旦:阿根廷人认为水最圣洁。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对地到江河洗“新年浴”,并以鲜花揉搓全身,以示洗去污秽和霉气,换来吉祥和幸福。

  涂粉元旦:巴基斯坦人元旦这一天,他们携带着红粉出门,见到亲友就相互把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幸运吉祥。

  爬高元旦:德国人元旦有个习惯,比赛爬高。选又直又高的树砍去树枝,小伙子顺着树干比赛爬高,以示步步高升。

  烧发元旦:在朝鲜,元旦的黄昏,家家户户都要把一年里收集起来的脱落的头发全部烧掉。据说,烧头发可以使全家四季*安。

  喷嚏元旦:保加利亚人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长将把“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揪耳元旦: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9)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作文3篇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作文1

  元旦,*节日,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始为农历1月1日,并延用。*始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得以明确,同时确定农历1月1日为“春节”,因此元旦在*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相对应地,春节称为“旧历年”、“阴历年”等)。“元旦”一词系*“土产” 已经沿用4000多年。

  起源变化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土产” 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作文2

  *

  *古代的元旦,即现代*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的元旦,根据**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美国

  除夕之夜,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夜十二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歌舞,狂欢至黎明。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法国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意大利

  意大利人的除夕是狂欢之夜。他们对新年除夕远比其它任何节日都要重视。当夜幕开始降临,人们纷纷拥向街头,燃爆竹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时分。这时,各家各户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旧瓶瓶罐罐、盆碗碟盘,乃至花盆、澡盆等,扔出窗外,认为这样可以去掉烦恼和恶运,以示吉祥如意,除旧迎新。另外,元旦这天,各家各户都燃起一炉火,日夜不息。这样在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兴旺。据说这种风俗是从古罗马时代承袭下来的。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 “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新年里,日本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

  韩国

  韩国人在元旦这一天,全家除了团聚饭宴外,还要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男孩子多半去放风筝,女孩子则跳跳板。

元旦的来历和习俗作文3

  元旦节日的来历

  古代*的元旦,并非如今的公历一月一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期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为“元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元旦节日的习俗

  习俗一:全*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习俗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习俗三:保留着*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元旦的传说一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元旦的传说二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元旦的传说三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元旦的传说四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元旦的传说五

  在*,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3篇(扩展10)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3篇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1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10、大年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11、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12、大年初五:伙计就怕老板夹包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13、大年初六:买灯碗儿等待“顺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2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的是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都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了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做“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了“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一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的时候,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啊。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的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了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3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

  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

  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

  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安康泰;

  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

  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

  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

  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

  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

  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

  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推荐访问:简短 习俗 元旦 元旦习俗简短介绍3篇 元旦的习俗简短介绍1 元旦的风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