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2-12-17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

  这首古诗描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如何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本堂课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努力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于是,我又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诗,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引导学生品诗。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杜甫的很多诗歌都是值得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用心去品味的。于是我想到了杜甫作此诗时巨大的情感推动力——为国而愁,为国而喜。于是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问题铺路,引导做桥,自然就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以下几点:

  1.用自己的“听”“看”“想”来写诗,这也是我们*时作文所强调的叙事时要写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一“愁”一“喜”的对比。曾经的“愁”不在了,如今“喜”不自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爱国心。

  3.六个地点的巧用,望眼欲穿的消息传得特别快,虽然身还在外,心已回故乡!

  学习诗歌,除了积累原句,也是需要在品析中学习如何表达的。语文是人文和工具的结合,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古诗教学充满语文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4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给学生拓展了以下相关的知识:杜甫、李白的写作风格比较;杜甫的其他爱国诗篇。

  这次的尝试,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理解诗意不成问题。而感悟诗情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杜甫的这首“生*第一首快诗”,要把理解“快”的感情基调作为重点。正是因为拓展了杜甫的写实作品,学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凄惨、痛苦的社会现实。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才会情感喷涌而出,出现“喜欲狂”的状态。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深入体会诗情。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给学生拓展一些东西,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精品”,不要冗长拖沓、喧宾夺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课后,让学生的延伸性学习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选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5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世人称之为“诗圣”,所写诗歌被称为“诗史”。学生对杜甫不陌生,搜集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杜甫向来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一生可堪“凄苦”二字,他写的诗也多是伴随着愁云惨雾,像著名的“三吏”“三别”,读来令人不胜唏嘘,这当然与他生活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导致了这位爱国诗人笔下多写的是反映社会的凄凉现实和百姓的惨淡生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异乡漂泊八年后得之可以回到家乡时,可以体会诗人心情之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喜欲狂”这一全诗的“眼睛”,来体会作者“生*难得的快乐”。

  当学生已经读通读透诗歌,也感悟到这首诗处处流露出喜悦的情感之后,我鼓励学生针对诗中的重点词“喜欲狂”质疑,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喜欲狂?这两个问题具有统领性,为这节课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另外,这首诗其实并不难,所以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或豁然开朗,如诗中,“青春”“妻子”“白日”等几个词古今意义不同,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学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我相信这样的学与教的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在教学中,我发现这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为此,我在学习第一首诗时,先由作者杜甫引入了学习。

  杜甫是河南人,河南离山西晋城还是很近的,因此,我一提到杜甫的家乡,孩子们不少都笑了,因为班里的河南籍学生还是不少的。这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给孩子们讲了“安史之乱”及杜甫这个时期的经历,学生便初步抓住了诗眼:“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15课的一首古诗,共四句八行。它主要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以后“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情怀。经过五年多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都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拿到一首古诗,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会朗读,能背诵。以往教学《古诗两首》,我都会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学习,效果是很理想的。当学生进入六年级,是不是还是老一套呢?回顾教学过程,体验教学情感,感受颇多,现总结如下:

  1、将“读”贯穿全文。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本堂课中,有学生初读,学习生字词;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读古诗,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感情;品读古诗,练习背诵。每一次的读都有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

  2、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始终与学生*等对话,亲切交谈,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说、想说、充分说。

  3、把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我总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4、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

  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体现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和抓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权威。

  5、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将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淋漓尽致。

  6、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用“喜”烘托诗人的爱国情怀,《春望》以“悲”反衬诗人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拓展了杜甫的写实作品,学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凄惨、痛苦的社会现实。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才会情感喷涌而出,出现“喜欲狂”的状态。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深入体会诗情。

  7、课件内容丰富,播放适时,为课堂教学发挥了应有的辅助作用。

  我自认为这堂课成功之处不少,但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1、在课件制作上要更精良,不能让课件控制教学流程。如:“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地图的出现要能灵活变换。

  2、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本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仿照所学的古诗写一直四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好了。

  3、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面广、量大,知识的陈旧与匮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池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深化文学知识,提高语文内蕴,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学品位。

  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给学生拓展一些东西,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精品”,不要冗长拖沓、喧宾夺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课后,让学生的延伸性学习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选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9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

  二、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 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次教学,我主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 让学生交流、评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我听了江苏镇江丹阳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师执教的《清*乐村居》,虽然课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诗歌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引领: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结合我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含,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前段时间刚巧上《古诗两首》时赶上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活动”,没有及时完成,随后,我布置学生按导学单完成预习任务。今天,在课堂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了“资源共享”部分,引导他们谈感受,学生分别从杜甫的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诗歌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陆游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个方面来谈,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就是检查学生诗歌阅读情况,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的朗读出乎我的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竞然对“涕”、“欲”、“何”、“纵”的读音都没有读准,怎么办?我停下来了,如果读这一关都不能过,我还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即使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不断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学生自己练读,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进行“学贵有疑”这一环节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而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练笔上,我让学生围绕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的表现,如诗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诗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从而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进行内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15课的一首古诗,共四句八行。它主要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以后“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情怀。经过五年多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都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拿到一首古诗,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会朗读,能背诵。以往教学《古诗两首》,我都会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学习,效果是很理想的。当学生进入六年级,是不是还是老一套呢?回顾教学过程,体验教学情感,感受颇多,现总结如下:

  1、将“读”贯穿全文。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本堂课中,有学生初读,学习生字词;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读古诗,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感情;品读古诗,练习背诵。每一次的读都有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

  2、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始终与学生*等对话,亲切交谈,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说、想说、充分说。

  3、把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我总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4、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

  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体现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和抓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权威。

  5、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将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淋漓尽致。

  6、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用“喜”烘托诗人的爱国情怀,《春望》以“悲”反衬诗人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拓展了杜甫的写实作品,学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凄惨、痛苦的社会现实。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才会情感喷涌而出,出现“喜欲狂”的状态。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深入体会诗情。

  7、课件内容丰富,播放适时,为课堂教学发挥了应有的辅助作用。

  我自认为这堂课成功之处不少,但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1、在课件制作上要更精良,不能让课件控制教学流程。如:“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地图的出现要能灵活变换。

  2、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本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仿照所学的古诗写一直四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好了。

  3、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面广、量大,知识的陈旧与匮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池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深化文学知识,提高语文内蕴,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学品位。

  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给学生拓展一些东西,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精品”,不要冗长拖沓、喧宾夺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课后,让学生的.延伸性学习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选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3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基本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两位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有个文人来到长安,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可是由于奸臣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他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终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他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可途中却被叛军所俘,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整整八年后,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唐朝官军战胜了叛军。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这样消息,心情会如何呢?”有了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体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紧接着又由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这首诗,就是他游离家乡多年,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听说家乡被收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5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世人称之为“诗圣”,所写诗歌被称为“诗史”。学生对杜甫不陌生,搜集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杜甫向来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一生可堪“凄苦”二字,他写的诗也多是伴随着愁云惨雾,像著名的“三吏”“三别”,读来令人不胜唏嘘,这当然与他生活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导致了这位爱国诗人笔下多写的是反映社会的凄凉现实和百姓的惨淡生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异乡漂泊八年后得之可以回到家乡时,可以体会诗人心情之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喜欲狂”这一全诗的“眼睛”,来体会作者“生*难得的快乐”。

  当学生已经读通读透诗歌,也感悟到这首诗处处流露出喜悦的情感之后,我鼓励学生针对诗中的重点词“喜欲狂”质疑,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喜欲狂?这两个问题具有统领性,为这节课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另外,这首诗其实并不难,所以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或豁然开朗,如诗中,“青春”“妻子”“白日”等几个词古今意义不同,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学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我相信这样的学与教的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在教学中,我发现这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为此,我在学习第一首诗时,先由作者杜甫引入了学习。

  杜甫是河南人,河南离山西晋城还是很近的,因此,我一提到杜甫的家乡,孩子们不少都笑了,因为班里的河南籍学生还是不少的。这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给孩子们讲了“安史之乱”及杜甫这个时期的经历,学生便初步抓住了诗眼:“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9

  我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写了一个片段练习,将自己听到喜讯时的情景描写出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所写片段,以写促读,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自己去写,自己去体验,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

  对杜甫诗歌的阅读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写的和杜甫写的没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胜利喜讯,极度兴奋中写下这首生*第一快诗的,有感而发。

  学生是教师为教学所需要而应命的应景之作,缺乏真情实感。最后我让学生把杜甫的诗歌改为白话诗,由于教师也给了一个模式,什么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怎样多想怎样多想怎样,怎样的游子啊,你怎样,学生改写效果比较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

  二、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 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次教学,我主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 让学生交流、评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呆若木鸡”。课堂“死气沉沉”,我们就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暑假刚过,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古诗了,早读课上,领着学生复习《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几首古诗,主要是“边塞诗”,有《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出塞》(王昌龄),还有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读边随机提一些问题,感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难,尤其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肤浅。最后引导学生读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学生虽然一开始感到比较为难,但是经过讨论与点拨,对诗歌的大意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复习大概化了半个小时,学生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与体会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课后我想,如果没有这半小时,今天的这堂课,也许是“不堪入目”的。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早读课上读古诗的整体感受。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不但能理解诗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比如有一位学生就说,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战争,希望老百姓能过上一种和*的生活。这个环节化了两三分钟,我从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新课的期待与信心。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和作者:“诗圣”杜甫。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见得?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学生有了《春望》这首诗的阅读基础,所以也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等诗歌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龙称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听到收复失地蓟北后的欣喜若狂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在教学时,我注重指导他们读准字音,如“蓟北”的“蓟(jì)”,“涕泪”的“涕(tì)”,“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妻子”的“子(zǐ)”,与*时的朗读习惯有差异。

  教学全诗时,我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引导学生自读、寻找“喜欲狂”。那么,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哪些词能体现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后,作者想到些什么?又增添了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自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后,请学生扮演杜甫一家进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动作,如“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放歌”“纵酒”体现作者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5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给学生拓展了以下相关的知识:杜甫、李白的写作风格比较;杜甫的其他爱国诗篇。

  这次的尝试,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理解诗意不成问题。而感悟诗情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杜甫的这首“生*第一首快诗”,要把理解“快”的感情基调作为重点。正是因为拓展了杜甫的写实作品,学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凄惨、痛苦的社会现实。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才会情感喷涌而出,出现“喜欲狂”的状态。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深入体会诗情。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给学生拓展一些东西,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精品”,不要冗长拖沓、喧宾夺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课后,让学生的延伸性学习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选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6

  这首古诗描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如何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本堂课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努力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于是,我又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诗,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引导学生品诗。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杜甫的很多诗歌都是值得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用心去品味的。于是我想到了杜甫作此诗时巨大的情感推动力——为国而愁,为国而喜。于是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问题铺路,引导做桥,自然就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以下几点:

  1.用自己的“听”“看”“想”来写诗,这也是我们*时作文所强调的叙事时要写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一“愁”一“喜”的对比。曾经的“愁”不在了,如今“喜”不自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爱国心。

  3.六个地点的巧用,望眼欲穿的消息传得特别快,虽然身还在外,心已回故乡!

  学习诗歌,除了积累原句,也是需要在品析中学习如何表达的。语文是人文和工具的结合,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古诗教学充满语文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8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

  二、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 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次教学,我主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 让学生交流、评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体表现也能够认识到诗人不只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更为战乱*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整体而言,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课堂上也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不尽人意。如,整堂课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理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我们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学生很快便找出“喜欲狂”,那么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喜欲狂”呢?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于是引导学生阅读练习册上的《春望》这首诗,这样诗中诗人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泪

  快 喜 狂 爱国

  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8

  一、 谈话引入,品味《春望》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能背一首他的诗吗?

  教师进行主动点评:诗中或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或表现出一个悠然、自在的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或体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或表现杜甫珍爱亲情等反映诗人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出示《春望》及注释,并自己乐读。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年暴行的无比痛恨。

  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

  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无限的渴望,他在期待着什么呢?

  *息安史之乱,早日返回故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息,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释题:(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 导读:

  下面让我们练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诗中的几处地名。

  指名读,“漫卷”读juǎn,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卷”,动词,卷起来之意,我们一起读;“妻子”的“子”为什么不读轻声,“子”指孩子,有实在意义,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还有“青春”,不同于“青春年华”,而是指春天的景物,我们一起读。

  太棒啦!这都是我们读出来的知识啊!你们说读好吗?读书真好,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然后在班内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位同学体会深刻,哪个小组汇报精确,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3、 析句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合作学习后汇报,教师适时抓重点词句加强理解。

  “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春极而泣,后者是悲伤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刚一听到这个喜讯,就激动的泪如雨下,泪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这么长的话在诗中仅短短几个字,可见诗句精练,意蕴丰富,能这样喜极而泣,那将是多么的高兴啊!谁来读?

  “漫卷”即胡乱的收拾,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描写,体现杜甫巧妙的创作手法,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谁来读?

  “愁何在”说明什么?妻子和孩子曾有过这样的忧愁呢,他们为什么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

  “喜欲狂”的杜甫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集体返乡的遐想,他想象中返乡路线是怎样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在剑外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

  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哪个字?对,如果说《陆游》的示心是以悲寄托对祖国统一的牵挂,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重在突出一个“喜”字。“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许久,是他苦苦期待的,只有当战乱*息,祖国统一才会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真挚最强烈最渴望的情感。

  来,让我们再一次将心比心,经情传情,齐读这首诗。

  与《春望》相比,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迥然不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被称作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臬的曲呢?(轻快激昂),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表扬,学生自己背下来)谁能来配乐背诵,一齐配乐背诵。

  三、 总结延伸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理想和境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如果你对杜甫这个人感兴趣,不妨也去做一番调研,教师也愿意帮你想一个探究的小话题。“杜甫”是到过故乡洛阳呢?同学们若是有疑难,教师也很愿意与你们再交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9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漫卷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可是爱书如命的,可是此时却是随意地卷起自已的书,他想干什么?他想收拾行装,回家啊。读三四两句诗

  放歌引吭高歌

  纵酒开怀畅饮

  还乡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出示补充材料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如果你就是那乳下孙,如果你就是那个征战的男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妻子,如果你就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如今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3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2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总结: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五、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

  第一、二句写景,典型环境。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第三句描摹笛声,“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点题,思乡怀亲。“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3

  一、激情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是唐代文人李益。

  知道《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何解释吗?

  二、范读、带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句

  讲解第一句

  重点点拨:回乐烽沙雪受降如霜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二句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小句,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雪——霜,烽前——城外,不知——望乡……”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古诗。

  教学反思:

  对于朗读、背诵,同学们都能够很好的做到,但是让同学们自己说一说就困难了。应该在以后多多练习。

  板书设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1

  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2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注释

  ⑴闻:听见,看见。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推荐访问:官军 河北 河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