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资金投入研讨及路径选择研讨资料包

时间:2021-10-19 11:06:04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教育资金投入研讨及路径选择研讨资料包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我国教育资金投入研讨及路径选择 1

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路径选择研讨 10

信贷资金投入调研论文 15

《建设高速公路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发展》 19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及路径选择 25

体育网球论文开题报告及范文 29

毕业论文格式及撰写规范 40

参考文献的类型及格式 46

论文致谢写法及格式 53

论文答辩技巧及注意事项 55

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 58

我国教育资金投入研讨及路径选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关键字:财政教育资金结构优化经济转轨转移支付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所公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1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表现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表现在对教育领域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方面,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最后,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从国际上看,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政府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HttP: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支出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义务教育支出结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同小份额的资源配给的矛盾日益凸现,分配失衡成为主要矛盾。二是地区及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第一,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第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

其次,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中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以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各年都在2%左右,总是占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十几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4%左右。如要按人均教育经费算,中国更少得可怜。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国家总教育经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例不高的双重作用下显得捉襟见肘。二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事权、财权不统一。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教育经费的预算未能单独立项。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二是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三是教育部门无权行使有效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四是对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2转型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基于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如下几方面的策略应是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要从量上加大投入。教育是准公共物品,由国家来承担主要投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太少,该承诺增加的教育投入一直没有完全兑现,历史欠债太多,造成转型期教育资源的短缺。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一直较多,而且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容易融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石,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基础教育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持。再次,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造成教育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缩小教育的不均衡,从中央政府来看,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是见效最快的举措。特别是对义务教育,不仅要彻底改造好学校办学条件,确保教师的工资福利,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减轻、减免学生的杂费,让他们能享受国民最基本的教育权利。从目前中央政府的财力上看,完全有能力解决。不是“能为不能为”的问题,而是“愿为不愿为”的问题。

要解放思想,积极扶植和培育教育市场的形成

在肯定国家、政府是教育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讨教育市场的可能空间和限度。单靠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来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是不现实的。即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计划配置各种优势,避免出现计划失灵,解决了教育均衡和教育供给短缺等问题,但那样的均衡、公平只能是低层次、低水准的,其供需的平衡也是以压抑需求方法达到的,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个体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的。因此,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凡是有可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政府必须大胆放手,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的各种条件;凡是无法通过市场化、社会不愿投资的地方,政府就要坚决接手,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足。通过市场调节,可吸引社会大量资源投入教育,快速增大教育资源总量,政府则有更充裕的财力投入到教育发展最需要最紧缺的地方,使计划调节更加有效。转型期,政府在扶植培育教育市场方面,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建立和健全适应教育市场的各种规则和秩序;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目前“双轨”聘任制,鼓励人才充分流动,同时,建立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拓宽教育融资的渠道;积极扶植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并在政策、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享受与公办学校相一致的待遇;要加快学校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学校的产权界定,使学校成为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实现教育收费自主性,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市场的中间组织机构。

3转型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例

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一类十分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对其实行优化配置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可概括为“一主三辅”机制,即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学生缴费、学校创收、社会资助三个方面为辅的特征。在政府投入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且投入增加力度强于对普通中学的投入。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元,2000年为元,增长率为%,高于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增长率,然而,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负担。国家对高教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1995年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96年为%,1997年为%,1998年达%,但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是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全国2000所高校,财政投入每年只有440亿元,平均每校2200万元经费。1990年代以来,高校经费有一定的增长,但被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展,物价的持续上涨所抵消,生均经费仍只相当于1980年代的水平。在学生缴费方面,解放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政策。198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实行交费上学制度以来,本科生缴纳学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已从最初的100~300元/年提高到2004年的3000~5000元/年,上涨幅度很快(2000年的收费标准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这一标准占普通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不含基建费用)不足30%,如果按全部成本计算,则比例更低。研究生教育的收费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显然,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中由个人分担的比重偏低,即收费标准偏低。但是,由于参照国际上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学费占全部教育成本的25%左右的标准,同时考虑到学生生活成本占家庭收入比重、学费占GDP的比例、居民人均储蓄、居民人均总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与收费标准增长之比等经济指标,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杂费水平,已经达到一般居民个人及家庭承受能力的较高值,在此基础上如果要在短期内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学费,将是非常困难的。在学校创收方面,主要形式包括:校办产业、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收渠道存在差别。在社会资助方面,这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投资教育、社会捐赠教育的热情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阶段只能作为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的辅助来源。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支撑着庞大高教系统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使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国家的资源投入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原则已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弊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制约了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首先,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拨款有多项,但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经常性费用的拨款(俗称“维持费”)。这项拨款主要是根据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而忽视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低和整体办学效益的好坏。学校大、人数多就可以争取到较多的拨款,也有理由申请更多的基建费用。所以,有的学校不顾自己的师资和设施条件以及社会的真实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导致专业重复设置、学校不适当的“升格”,甚至争先恐后地设立新的高等院校。这样做,带来的是教育投资分散、教学质量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为优化高教结构造成新的困难。仅以规模大小和师生的多少配置教育资源,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以牺牲效益为前提。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

其次,应该重视教育资源的静态价值,更应重视资源的动态效果。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在配置观念上的主要问题,是就资源本身的价值与需求相比较,决定把资源配备给哪个学校。一旦分配下去,资源就落户在一家、“静止”在一家,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尽管都说高校的资源可以共享,但因为人、财、物一旦分配给谁也就归谁所有,法规上或制度上并没有保证他人的使用权利。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应该是以能“为我所用”而感到满足,不以“为我所有”为目的。目前,我国高校的资源在总体上讲相当紧张,但是在不同的高校中,资源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出现某些大学的某些方面资源短缺,在另外方面却有剩余。如果在分配上冲破“静止价值”观念,着眼于资源的“动态效果”,对大型教学科研仪器的购置或需要大笔投资建立的设施,不仅仅是从一个学校考虑,而是从一个区域或几所学校的共同需求来考虑,资源的利用率就会高得多。

最后,应坚持形成多渠道筹资的合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变革,集中表现在改变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体制,试图形成由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教育培养经费的多渠道投资体制。这一改革方向正确,也已经取得相当成效。1999-2001年间,我国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也同时推进了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如政府拨款从1998年的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亿元,增幅达近80%;但政府高等教育拨款占普通高校总收入的比例却从%下降至%。而与此同时,学校自筹收入增幅强劲,从1998年的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亿元,增长了倍;占普通高校总投入比例也相应地从%跃升至%,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半壁江山。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足够的经费一直是高等教育界长期探索的难题。尽管多渠道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离形成理想格局差距仍然很大。从政府投入角度看,尽管政府投入占高校经费总额的比例不算低,但是,如果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仍然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准。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还比较低;二是从结构看,除了政府的投入不足外,个人的分担机制也未健全,而社会分担的部分最为欠缺。这也说明,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格局,除了政府要增加投入外,还要完善个人的分担机制,而重点是要形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当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奋斗目标,原有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扩大,人员要增加,设备要更新,专业要调整,这种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激活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保证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郭培源.关于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19-22.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4]缪明贤.中国教育捐集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5.

[5]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小刚.中国教育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6(4):78-81.

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路径选择研讨

摘要: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已是烽火连天,外资银行又大军压境,国有商业银行长期获得垄断利润的行业壁垒不断瓦解。面对强劲对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成长战略选择能给我们提供不少启示

关键字:并购;国有商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

Abstract: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suffering war, border troops and foreign-funded bank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obtain long-term monopoly profit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e barriers to keep. In the face of strong opponent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M & A growth strategy can choose to provide us with a lot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ate-owned commercial;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条件逐渐成熟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核销、剥离、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的步骤进行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完成以后,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将彻底离开国家信用的襁褓,直面我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带来的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继续内部成长还是并购成长?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与市场的对接首先必须进行与竞争性市场的主流企业成长模式对接,也就是选择并购成长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成长的条件已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暖风频吹。根据加入WTO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快了金融制度环境的创新和调整,管理层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正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打破。同时市场基础供需共存。_方面,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国内银行业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从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并购是重要的手段。另外,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条件讲,目前,国外金融机构与中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近限于中小商业银行,对四大国有银行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国有商行的改制上市,必然带来股权市场的开放,也为大规模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建议

树立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突出战略并购。核心竞争力导向已成为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的航标灯。与独立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相比,并购具有时效快和可得性的特点。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并购时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在自己拥有﹁定优势的领域开展经营活动,使自身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市场吸引力,盲目进入其他领域,特别是进入那些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核心优势缺乏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对与本银行核心产业不相关的多元化产业和不相关业务进行剥离,以突出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突出战略并购。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

设计好并购路线图。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与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是在银行业产权关系非常明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以及经济与金融比较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并购则是在产权关系不甚明晰,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以及经济和金融还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应该采取的渐进式战略来实现。在近期,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内生机制改革和资源重新配置上,以便为今后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并购与重组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循环蓄积强劲的势能;在中期,加大横向并购的力度,通过在银行业内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同行业并购、建立战略联盟来扩大银行规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远期,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混业并购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业务全能化的经营策略。同时,借助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利用产融结合式的并购,实现其全面的经济扩张。

在并购策略上应收缩性战略和扩张性战略并举。重点采取以下几种并购策略:一是规模和范围收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反而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况,而且这种规模不经济性主要是内在不经济性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过多、交易费用过高、人员过多和管理层次过多上。解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的关键是转换重数量扩张轻效益的扩张模式,构建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二是横向并购。目前,国内的几大国有银行自身正在酝酿产权改革和股权改造,扩张性并购条件并不成熟,而且,我国以四家国有银行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四大国有银行合并不利于保持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上应主要寻找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进行并购。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生力军具有长足的成长空间,为获得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的经营规模,这些银行具有通过并购迅速壮大规模的强烈冲动。这些新兴商业银行产权明晰,运作规范,但网点覆盖率低、客户基础薄弱、IT网络投入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这些新兴商业银行进行并购对当事双方都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同时,与国内市场上的外资银行并购也应该成为今后国有商业银行重点考虑的方向,通过股权开放和相互持股,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汲取外资银行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可在海外市场争取外资银行的支持,实现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三是跨国并购。随着国际银行业的飞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代表处→分行”的对外扩张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应主要采取海外并购的策略来推进国际化进程。四是混合并购。中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走向金融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虽然目前分业经营的体制安排,使国有商业银行通过纵向并购或混合并购的方式,介入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还有待时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建设。当然,要重新考虑分业经营的思路,要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要规范银行并购行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实施并购过程中,不是按照政府意愿进行操作,而是完全根据市场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运作,主要表现在:符合自身发展战略,自愿地选择并购对象,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中介机构的充分参与和发表意见,按照市场定价进行交易。

信贷资金投入调研论文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然伴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及资金的大量投入。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差异也较显著。与全国相比,北京市的“三农”经济整体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北京市农村人均纯收入7860元,是全国水平的倍。但是北京农村面积大,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如近郊县顺义区的财政收入是远郊县延庆县财政收入的6倍。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将以北京的一个远郊县——延庆县为例来分析发达地区的边远农村信贷资金投入情况。

延庆县地处北京京郊西北部,距市区74公里,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地面积占73%,森林绿化率达到68%,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有20万,第一产业占全县总产值的20%。延庆县的资金投入一部分是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打造和各项基础设施上;另一部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目前延庆县共有7家金融机构,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面向县域工商企业,在乡镇一级没有营业网点;农发行主要负责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和地方专项贷款;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真正面向农户贷款的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延庆县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户贷款方式主要有小额农贷和银农合作。

一、延庆县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信贷投入主体缺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放弃和退出农村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股份制改革以及农村信贷成本高、风险大、赢利少等因素,逐渐撤并在农村的机构网点。目前,四大行在延庆县乡镇一级基本没有营业网点,只在县城有一个象征性的营业网点。其次,政策性银行的功能缺位。目前在延庆县,农发行基本只负责粮棉油的收购,支农业务严重萎缩,基本不对农户贷款;国开行也开展一些业务,主要是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但是投入总量很小。第三,小规模的农村金融组织缺位。在延庆县还没有中小银行和专门发放小额信贷的小额信贷组织。第四,邮政储蓄银行还未建立。目前延庆县农村金融实际上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在向农户发放贷款,而农村商业银行“一行”难支“三农”

(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缺失现象严重。首先,农村商业银行服务手段落后。目前延庆县的农村电子结算网络远远落后于城区,结算方式基本还是传统的到农村商业银行柜台办理,结算速度慢。其次,服务方式单一。延庆县的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存贷款、结算业务,邮政储蓄虽然开通了通存通贷,但仅限于存款业务,现代银行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到农村金融市场。第三,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宣传不够,农户贷款意识不强。村民金融知识匮乏,贷款意识淡薄;城市的贷款营销方法基本未在农村实行,有潜在贷款需求的农户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筹资。

(三)信贷模式陈旧,贷款难,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延庆县的信贷投放主要是小额贷款。但小额贷款一是期限短、额度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种养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信贷模式单一,没有区别不同收入人群、不同乡镇、不同自然条件对贷款需求的不同;三是贷款手续复杂,农户由于缺乏抵押物,贷款难现象突出。

(四)民间金融活跃,农村金融风险隐患突出。近几年延庆县的民间借贷发展很快,在农户中有很大市场。民间借贷一部分是向亲朋好友的无息借款,另一部分是利率很高的纯民间借贷,一般利率都在10%以上。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徒增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阻碍了农民增收;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借贷的膨胀。大量民间资本的体外循环,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很容易引发非法融资活动,从而对农村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二、解决农村信贷资金投入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信贷投入主体。一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应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放,充分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国家可以规定农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入农村,对于达到比例的可以给予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幅度与投入农村资金成正比。二是调整政策性银行尤其是农发行的功能定位,强化支农作用。农发行在继续支持农村粮棉油贷款的同时,应向农业开发性金融机构过渡,进一步拓展相关业务。可以对农业科技推广、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和初创期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贷款。三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村市场的资金供给,真正实现农村资金服务农村。四是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引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资金互助组织;鼓励以不同形式成立小额信贷组织和以不同形式组建中小银行。五是农村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二)继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丰富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改革的同时应不断加大现代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力度,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同时应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代理、理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金融产品;根据农村市场需求,合理增加农村ATM机的数量,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其次,应不断转变和创新经营思路,树立贷款营销理念,“走出去”营销业务。第三,农村商业银行客户人员应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贷款产品,积极开发潜在的信贷市场。

(三)创新贷款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应适当提高小额贷款的额度和期限。农村商业银行应适时调整小额贷款政策,并在适当时机推出大额农贷。二是应加大信贷创新的力度,针对不同乡镇、不同阶层推出贷款新品种,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三是探索新的担保方式,拓宽抵押资产领域。一方面,基于农村商业性担保机构不愿介入的情况,政府可以成立政策性的担保公司,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另一方面,针对农村经济特点,可考虑扩大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抵押担保物的范围。比如,除了农户房屋、土地和存折外,农户的牲畜、农机具、地里的农作物等都可以考虑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四)引导、规范民间金融,使之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我国农村小农经济的性质以及农户的行为特点与商业性金融是不相容的,这就意味着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制度上的合理性。即小农经济本身与民间借贷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国小农经济模式不改变,即使正规金融供给充足,农村资金需求仍然会有一部分借助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数额自由,期限灵活,投向自由,交易方式比较隐秘,适合农户的心理习惯,容易为传统农户所接受。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民间借贷被排斥在体制之外,只能进行“地下活动”。应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通过制定相关法规,给民间金融合法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依法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充分利用民间金融的积极因素,引导民间金融走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五)政府财政应承担起支持“三农”的责任。支持“三农”很重要,但金融支农不能代替财政职能。政府财政应承担起支持“三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农发行政策性贷款的补贴;承担农村商业银行部分历史包袱损失并免征其营业税;免征或减征存款人在农村商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所得税等。

《建设高速公路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发展》

摘 要:本文作者根据实践经验分析了如何调控政府资金来运作高速公路在建设中发展各方面的探讨。并着重介绍了以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建设资金融资的现况、实现资金融资渠道多元化、改变资金融资观念、创新资金融资模式及高速公路建设资金融资方式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阐述!

关键字:高速公路;建设;调控资金

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融资的现状

1.融资方面发生的问题

①有些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还在遵循传统的资金融资形式,依然将政府出资看作是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没有看到融资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②相关建设部门在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没有较充分的考虑民营资本.没有认识到民营资本对于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的积极意义.

③有些政府建设部门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现代金融体系对于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的积极意义.没有认识到金融信贷对于促进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资金融资观念陈旧.才使得我国的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困难.

2资金融资模式的僵化

我国高速公路在基础建设中一直是以政府为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其次。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部门没有充分的发挥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的作用.忽视了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由于资金融资模式僵化。我国高速公路基础建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资金链因而难以实现高速公路的持久发展。

二、高速公路建设资金融资的问题解决方案

1改变资金融资观念为了解决好我国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困难的问题,首先要改变资金融资观念。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有些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要抛开传统的资金融资形式。除了要政府出资之外.还应该寻找更多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其次,要充分的考虑民营资本的作用。要认识到民营资本对于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的积极意义,应该要扩大民营资本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融资比例:最后,政府建设部门的管理者应该要考虑到现代金融体系对于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的积极意义.要根据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我国银行的优惠政策来进行资金的融通。只有改变资金融资观念。才能更好的融资,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的发展.

2 实现资金融资渠道多元化

在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资金融资渠道的问题。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在高速公路投资中应该要结合当地建设部门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资金融资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扩大资金融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的模式来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其次,要合理的利用民间资本。特别是要广泛的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要逐步增加民营资本在高速公路基础建设资金融资中的比例。最后要发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尝试政企结合的高速公路投资模式。只有改变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促进资金融资渠道多元化.才能以较快的速度筹集到高速公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可见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在发展高速公路基础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创新资金融资模式

首先,要改变我国高速公路在基础建设中一直采取以政府为主体来进行资金融资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融资结构的科学化,要以公开招标等形式实现资金融资范围的扩大;其次,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要充分的发挥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的作用.不能忽视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最后。相关建设部门要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提高融资能力。只有创新资金融资模式.我国高速公路基础建设才能形成完整的资金链,进而实现高速公路的持久发展。

三、充分国内利用民间资本

(一)直接吸收民营资本投资

所谓直接吸收民营资本投资,就是通过直接投资、股份制等方式筹集资金。这种方式需要部分或全部出让高速公路经营权,直接融资无需按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只需根据高速公路的运营情况支付给投资人红利和股息,高速公路企业可以在留足发展基金的前提下,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和分配额度,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采取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投资商在项目前期阶段进入,投资商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掌握项目情况,便于项目的投资控制和资金筹措。

由于直接投资的投资者可以参与高速公路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管理,出于利益驱动的原因,投资者有权要求高速公路企业作出科学、合理、公平的决策,这样既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有利于高速公路未来的发展。对于国内外投资者而言,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和高速公路良好的发展前景非常诱人,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他们去寻找更适合投资的领域,而高速公路行业正是其中之一,直接投资可以使投资者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给高速公路行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一般来说,投资高速公路能给投资者提供较多、较稳定的获利机会,其资金安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因而对于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外商看好高速公路直接投资,在这方面进展较大。

(二)发行高速公路建设债券

高速公路债券在我国有一定经济基础。目前公路建设债券的种类包括中央公路债券、省级公路债券和企业债券,利率根据高速公路项目的回报率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对公路企业来讲,发行债券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避税,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因此,债券融资是企业较为适宜的融资方式。发行公路债券的优点是获得资金使用期比借款长,一般是三年以上,一次性筹资数额大,便于企业财务安排。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国的储蓄存款一直是家庭的主要投资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资金拓宽投资渠道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高速公路债券作为政府公债和具有较高信誉度的企业债券,无论从风险最小化还是从收益稳定的角度来看,都是民间资金比较理想的选择对象。购买债券投资高速公路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收益稳定,债券的投资收益一般高于银行利率,切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因为高速公路行业的经营状况而大起大落。二是投资方式灵活、操作简便。民间资金购买债券金额可大可小,可根据自己的

[1][2]下一页

实力决定购买的数量,同时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可充分利用其比较完备的操作平台和操作系统,为债券的购买和到期兑付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变现容易。债券可以通过回购、抵押等方式变现,相对于股票而言变现更为容易、流动性更强,高速公路债券也是民间投资者资金短缺时获得现金的一种较好的出售或抵押品。

五、结束语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的融资量大,建设时间长,对融资渠道的选择正确与否,对国家或建设单位影响极大。因此,有关部门在做出投融资决策时,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外界融资环境,科学论证,统筹考虑,选择最优方案,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高速公路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飏.高速公路投融资体系研究[J].交通财会.2010(09)

[2]刘国龙.地方高速公路项目收益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1。

上一页[1][2]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及路径选择

摘要:界普遍认为应实现农村金融深化,但对于深化方式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小农经济是影响农村金融的首要原因,但小农经济作为长期内都无法改变的基本国情,只能通过发展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来实现次优深化

关键字:小农经济 次优深化 民间金融 合作金融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理论

金融对实体经济不起作用的观点,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在发展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1973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书中,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金融抑制。他们还尖锐地指出了金融抑制的危害,并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的正相关。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提出以后,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麦金龙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是建立在一些抽象的假设基础上的:没有垄断、没有外溢或外部经济效果等,这些假设在农村金融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和兰卡斯特在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所谓次优,通俗地说就是由于原有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破坏而未能满足时,因而实现的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次优”。次优理论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

导致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格局下的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小农经济下的农业比较利益低是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

其一,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兼业农户资产规模小,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抵押原则,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借贷的风险大、交易成本高,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小农敬而远之。其二,从小农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状况看,小农经营格局限制了农户对金融的投资需求,而且农地使用权不明确,影响了农户的长期投资预期。从近年来借贷资金的使用情况看,借贷资金用于生活开支的多,用于生产经营的很少(如下表所示)。小农借贷的生产性和获利性不足,借贷资金用于维持生存和简单再生产,与资本的趋利性格格不入。其三,从农业的整体地位看,金融深化产生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要求资金自由流动。农业本身是一个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差的弱质产业。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增殖和孽生利息是其唯一目标,它天然具有从回报率低的部门流向回报率高的部门的禀赋。近年农村资金倒流向城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行政干预和体制原因,而是农户自主选择和市场导向的结果。

畸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助长了金融抑制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一个二元的金融结构,即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并存。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四大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市场主要是民间借贷。这种体系看似完备,其实矛盾丛生。正规金融体系低效率运行,不仅对农业支持日益弱化,而且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通道。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农业银行大量收缩了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设在县及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大多也只有吸收存款权,没有贷款权。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不与农户发生直接联系,起不到支持农户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一大“漏斗”。以江西抚州为例,抚州市2001年邮政储蓄机构有163个,80%的机构处于县以下,全市就有近9亿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流出农村。农村信用社历来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主力军,在贫困地区甚至是唯一的金融机构,但至今困难重重。信用合作社始于50年代,在几经历史变迁后,产权越来越模糊,绝大部分资产如今根本无从寻找所有者,尽管有一些社员投资入股,但恢复其合作性非常困难。由于信用合作社事实上处于所有权虚置地位,在没有所有权监督下,信用社就成了一个既独立于国有银行,又独立于农民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的运行机制受内部人控制,农户能否得到贷款取决于他与管理人员关系的好坏。相反,在内部人控制下,该利益集团离农化和商业化企图却与日俱增,服务于“三农”只是流于口号,用来骗取政府支持。

正规金融制度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小农的借贷需求,体制外的民间金融趁虚而入,成为农户借款的主要来源。从下表可见,民间借贷占农户借款来源的70%左右。但由于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地位,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从以上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看,农村金融体制原因是外生的,而且农村金融之所以出现供给不足现象,还是因为农村小农经济的基本现状,因此,其根本原因还是要从农村自身角度上去找。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的分析,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无法满足帕累托最优配置条件,要想使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达到同等的深化程度,即通过商业性金融来实现金融深化,这在长期内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典型小农经济国家,更是难于登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应选择何种政策?只能实现次优深化,即建立一个服务于小农经济的金融制度。其具体路径是:

规范民间金融

农村金融次优深化就是要在农村与农民自身上寻找解决资金不足的答案,既然正规金融不可能为小农经济提供服务,则农户实行金融的自给自足就是不可避免的。民间金融作为“哈耶克自发秩序模式”,其能够长期存在,并为农户所认同,必有它合理之处。按照次优理论,关键是要规范自给自足的金融供给。金融的自给自足就是要打击高利贷,促成民间借贷向社区合作金融转变,使民间借贷规范化,实现契约化管理。

发展合作金融

按照科斯关于交易成本的经典理论,企业组织起源于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农村合作金融问题是很恰当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正是源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无法克服从外部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困境。也可以说,通过将外部金融市场交易费用转化为合作金融组织内部交易费用,而产生了这种合作经济形式。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承认和尊重私人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将合作成员的私人产权转化为合作金融实体的公有产权,以法律或合约形式明确各个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合作成员通过向合作金融组织融资,比向外部市场融资更能有效地节约费用。发展合作金融是实现农村金融次优深化的又一理性选择。

体育网球论文开题报告及范文

如果你是一个酷爱运动的人,那么网球大家应该都比较熟知了,那么你知道体育网球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吗?体育论文开题报告又有哪些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的体育网球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可以解决大家心中的疑虑,欢迎阅读!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网球运动,在高等院校中,相继网球选项课。但大学生在享受网球这项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承受着运动损伤带来的烦恼。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通过分析体育课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和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和图书资料查询等形式,阅读了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科研论文及著述,经整理分析发现,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医疗主任DavidAltchek和美国戴维斯杯联赛医生撰写了网球运动中日益普遍的肩关节损伤处理方法;ScottLynch讨论了膝、小腿、踝、足和肘的损伤问题;.Renstrom在他主编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一书中对网球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给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从素质、力学、训练、装备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栾丽霞,徐祥峰在《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对从事网球运动的学生运动损伤的特征、部位、种类,以及损伤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多以关节扭伤为主,集中在人体的腕、肘、肩及踝关节。而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和局部负担过重,同时提出了预防网球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建议。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主要是对网球损伤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原因的研究较多,但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尚无人研究。而且众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前,世界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和国际网球联合会为全世界各重大联赛配备了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物理治疗师和队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还为所有比赛的顶尖选手配备了合格的医生。但是对于非顶级选手以及青少年选手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就此ITF运动医学委员会认为在学习研究有关网球运动员全面健康的问题领域应包括生理、营养、生物力学,设备的改进对运动员的影响,心理上的准备以及其他方面,比如时差反映、海拔高度、温度、湿度和非常年轻的运动员打网球的效果等。对网球运动损伤的治疗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如电疗法、磁疗法、光疗法、按摩疗法、火罐疗法、内服药、外敷药、针灸等等。

参考开题报告范文:

例谈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

将好的教学经验做法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中交流与传播,使广大教师筛选已有经验,认识教育规律,将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一个集教科研于一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学校教科室主任,近两年带领区、校体育教师成功立项并结题50余项,本文将以《美国SPARK体育课程理念在我校球类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下文简称《SPARK应用研究》),浅谈一下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撰写的格式与注意事项。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学校意见;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个人课题信息与结题意见。其中的前四项内容需要课题研究者详细的、有条理的、真实的填写,后四项为教育主管部门填写。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背景意义

在这一板块研究者应当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或者他人有什么样的帮助,研究者进行这项研究的范围。如《SPARK应用研究》的背景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0个年头,在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创新以及教学研究氛围、学生体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落差,部分教师消极应对,导致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但不喜欢上球类体育课等问题(研究原因)。为此,通过全面了解我校体育课球类单元教学现状以及分析SPARK课程理念,发现目前我们的球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SPARK课程中球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运用SPARK课程理念,创设本土化的SPARK球类课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以何桥中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2.课题的核心概念

每个小课题表述中所用的词或词组,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人名、学校名等,对于这些研究者不需要再做具体的解释,它们已经确切地表达了所指的对象。研究者只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准确的阐明所要研究问题中包含的一些比较生僻的、容易混淆的关键词,如《SPARK应用研究》需要向大家阐明什么是SPARK课程:SPARK课程(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SPARK课程最初是为“防止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体能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McKenzie,2009),是以追求“健康第一”为理念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在美国一线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中深受追捧和热爱。SPARK课程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历经20多年在7所学校反复试验。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能力、心肺耐力、运动技能的发展、学习成绩、肥胖症的减少、课程内容和教师行为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还含糊不清,需要进行分解。研究者需要阐明在本课题

推荐访问:研讨 研讨 资金投入 路径 我国教育资金投入研讨及路径选择研讨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