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

时间:2023-04-21 09:20:3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很多人都习惯在参加完调查后认真写调查报告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调查报告的过程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

很多人都习惯在参加完调查后认真写调查报告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调查报告的过程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伴随着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为了更多地了解、关注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近期,许昌县教育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河街、艾庄等乡镇开展了调查活动,现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截至**年6月,该县共有中小学生76071人,留守儿童12751人,占学生总数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5.6%,男生693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4%;小学留守儿童919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占小学生总数的17.2%,中学留守儿童356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8%,占中学生总数的15.8%;寄宿生646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非寄宿生628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父母双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8%,两方均外出的5353人,占4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教育问题突出。一是留守儿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监护人因年龄、身体、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泛化,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设施较落后。四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等原因,导致在校留守儿童学习的总体成绩低于城乡、农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发展存在诸多缺陷。一是人格发展不健全。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显缺陷。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致使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监护”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三是道德行为规范失常。监护不力、自控能力较差,留守儿童无法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使其道德准则下降,容易出现厌学逃学辍学、打群架偷盗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四是身体健康状况差。由于农村医疗条件相对差、留守儿童生活卫生习惯不当等原因,造成他们身体素质较差,饮食和营养状况不佳。

(三)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一是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等生活行为有待规范。8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无规律,在个人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存在问题。二是组织纪律、学习方式方法等学习行为方面有待规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差,缺乏学习热情,消极、被动对待学习。三是加强身体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规范。

(四)安全保护有待提高。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防护能力弱,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以及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高昂费用、升学考试、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2

奎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19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19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19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

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

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3

**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年以来,**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4

为了解农村儿童受教育的状况,5月22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副**、**的带领下前往城山镇进行专题调研。委员们采取走访留守儿童代表,听取县教育局及城山镇中、小学负责同志汇报,开展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调研。县政协**杨剑出席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64所,在校学生43199人。“留守儿童”总数达26783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62%;其中单亲外出的学生有20735人,占48%;双亲外出的学生6048人,占14%。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监护的3393人,占12.7%;由亲友监护的2041人,占7.6%;无固定监护人的613人,占2.3%。从学习成绩上看,优秀的占21.4%,较好的占30%,中等及以下的占49.6%;从行为习惯上看,优秀的占18.7%,较好的占22.3%,一般的占30.1%,差的占28.9%。以上数据显示,我县“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且他们在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弱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在祖辈的过度宠爱、溺爱下,性格表现为任性、孤僻、内向,不易与人交往,孩子与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严重的代沟,依赖心理,懒惰心理较为严重。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不容忽视:一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祖辈等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他们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大多数监护人错误认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较少;二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偏差。他们身心都处在成长阶段,自律能力不强,而又不听监护人的劝教,多数“留守儿童”纪律散漫,是非善恶标准认识不清,有的道德品质较差,还有的染上不良习气,如抽烟、喝酒、小偷小摸、上网吧玩游戏等,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他们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近年来我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烧伤、伤人和被人伤害及交通事故等现象明显增多;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难度较大。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办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孩子抓住时间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监护人。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等问题,老师进行有效的家访渠道难以畅通;四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较繁重,跨专业带课较为普遍,所以只能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应对大众化应试教育,特别是目前学校都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和专职的生活教师,不能给学生更悉心的关怀;五是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农村学校寄宿制工程刚刚启动,许多中小学住宿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如东庄中学,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个学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卫生间、自来水等一些生活设施。这样既不便于学生生活,也不利于管理;六是社会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部分游戏厅、网吧业主只考虑经济利益,接纳未成年儿童,导致部分学生在上课期间进网吧玩游戏;七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不科学。部分外出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身上零花钱较多,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错误认为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打工是条不错的致富道路,产生“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导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农村中将会出现“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现象。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见及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催生的社会问题,而且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调研组建议:

一)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统一认识,通力协作,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将加强未成年人义务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妥善解决。一是加快发展本地经济,让农民就近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学校,以便于对“留守儿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发动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担任代理家长,组织“一加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救助,保证其健康成长;五是有关职能部门应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源头上切断部分学生进网吧、游戏厅的途径;六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

二)学校要发挥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关注他们成长动态,及时向家庭反馈孩子各方面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丰富“留守儿童”第二课堂。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有问题一起解决,有快乐一起分享,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冲淡孩子的孤独感,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三是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加强对他们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学校定期开展一些生活、卫生、饮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四是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的活动。学校可选一些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与“留守儿童”接对帮扶,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五是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有空余时间精力容易转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强寄宿管理,对于那些得不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减少他们教育的“真空”。

三)家庭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护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双方外出务工的家长要选择好监护人。平时要借助电话等途径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及亲情的温暖。要充分利用各种返乡机会,多向教师、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性保持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不要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发挥家庭、学校的监督教育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5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6。4%,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习水平和心智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习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习。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习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习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习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平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6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全国妇联于**年5月发布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全国1%抽样调查的估计数据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在过去五年增加了约242万人。

**年5月,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 ldquo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调查在六大劳务输出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包括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和贵州省。共调查农村留守儿童4533名(61.7%),非留守儿童2731名(37.2%),教师和校长687名

一。概况

这项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92.1%的留守儿童以身为中国人为荣,91.9%的留守儿童对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感到满意。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有希望,77.7%的留守儿童希望未来生活在城市;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良好,89.4%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关系良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增长中的九大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突出

过去一年,49.2%的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留守儿童遭受割伤、烧伤、猫狗咬伤、跌倒、蛇咬、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

20.4%的留守儿童自测成绩较低,82.1%的留守儿童自测成绩较低。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行为较多:未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学习指导:68.7%的留守儿童从未听懂过老师的讲课,58.1%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薄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被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是母亲、同学朋友、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中,父亲是第二位,同学朋友是第三位。母亲仍然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第一个和留守儿童说话的人,也是遇到困难第一个求助的人,但要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学习指导上,情感支持相对缺乏。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的时候没有人能帮助自己。

4、留守女孩的负面情绪比较明显

留守女孩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满意(76.5%)、经常觉得自己有用(64.4%)的女生比例比男生低5.9和8.6个百分点,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生比例(40.7%)比男生高6.6个百分点。女生自测父母外出后比男生更抑郁、焦虑、愤怒、胆小。此外,42.7%的留守女生经常感到孤独,比留守男生高6.2个百分点,比非留守女生高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生的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生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行为和很多障碍。迟到(41.8%)、旷课(7.4%)、被老师处罚(73.5%)的留守男生比例比非留守男生高5.3、1.9、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学习有困难(64.4%)、没有完成作业(54.8%)、成绩较低(83.2%)的男生比例为3 & mdash10.7个百分点,都高于留守女生。51.6%曾被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人士或帮派欺负,比非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分别高出11个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四年级留守儿童中,感觉父母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内向(41.7%)、胆小(18.9%)的比例在六个年级中最高。经常想念父母,担心看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比初三学生高21.3、25、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留守儿童表示目前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和辅导。

7、青春期的重叠逗留使得第二天现象更加显著

高二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存在较多障碍,如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有帮助(68.4)、没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

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与母亲(64.3%)和父亲(57.9%)沟通,而被父母训斥和惊吓的留守学生比例最高(22.8%)。只有高二的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当成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甚至比母亲更重要,一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制留守儿童未满足的需求高:一是缺乏学习指导,无法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第三,情感支持不足以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超过70% (76%)的留守儿童表示在校期间想家,只有20% (23.9%)的留守儿童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聊天。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制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差,卫生设施的设备和维护也不容乐观。治安情况堪忧,87.5%的寄宿生说宿舍丢了财物,57%说宿舍有同学欺负别人。

年轻人寄宿的趋势很明显。35.2%的留守儿童从小学开始寄宿,其中15%从四年级及以下开始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继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也是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寄宿。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并不好

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数量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占40.2%,母亲外出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各方面问题最突出。他们的生活习惯更差,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留守的负面体验更高;学校表现较差,欺负比例较高;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很多困难,但对现在的生活最不满意,但并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依然积极向上。其中94.4%的人想成为更好的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青联在**发起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对引导孩子安全保护自己,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将特别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将继续为这两个群体开展安全系列教育专题,并开展相关& ldquo安全的自我护理营地& rdquo活动。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创建良好的教育平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奎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

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

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亲戚又外出,出现被二次托管的现象,因此这些孩子因为生活中缺失亲情,缺少及时沟通致使他们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为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为中心,调查中觉得自己在学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儿童占20.%。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高,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低,不喜欢上学,同时有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政府的特别关注和重视。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家庭、学校、社会及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调研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服务地广西省田阳县的四所小学,选取了40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有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调研。本次调研立足于支教团所服务的广西四所小学的留守儿童,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服务学校内留守儿童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需求,为今后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工作奠定基础。在调研问卷环节中,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特意选取四至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并在填写过程中对调研目的、个别问题进行说明。调研数据真实可靠,统计认真负责,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此次调研的真实体现。此外,我们还通过留守儿童家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以确保调研的真实可靠。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现将调研分析与报告公布如下,期待各位领导、专家与老师进行批评与指导。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家庭情况来看,有95%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满千元;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占调研总数的73%。由此可见,家中人口多、收入来源少是西部山区家庭父母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当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均外出打工时,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调研显示,有68%的留守儿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抚养,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抚养人中文化程度达到初中及以上水平的仅占26%,其余均为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据此可推断,留守儿童们在非父母亲抚养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们所拥有的父爱、母爱,即使撇开抚养人的责任心不论,其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难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通过“家庭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们经济生活困难、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关怀、日常学习得不到抚养人的有效帮助是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初步了解留守儿童们的家庭状况后,问卷以孩子们日常与外出打工父母的了解与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与处事选择等方面,来探求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调研显示,父母亲平均每年在家少于3个月的情况分别为78%与74%,与此对应的是,由于长期在外,大部分父母亲对于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主要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说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连每月与父母交流一次都达不到。虽然如此,却有26%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愿意或无所谓的态度,根据课堂及家访的情况反馈,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规范往往有待加强;当然,大部分留守儿童们则体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独立性,有83%的孩子会经常或偶尔在父母亲外出打工期间感觉到孤独,但也有60%的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对于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会痛恨父母吗?”的问题中,留守孩子们也体现了他们较于其他学生群体的懂事。多数学生表示父母不在家会感受到孤独和无助,也会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会痛恨父母,因为他们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家庭生计、为了供他们读书生活;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出对父母的痛恨,父亲或母亲在你年幼时就离开了他,没有让他感受到父爱或母爱。此外,数据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们的心理并不闭塞,当他们心情不好或有心里话时,有近50%的学生选择与自己的朋友进行分享;然而,有些学生仍会选择自行解决与消化自己的情绪与心情,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5%之多;愿意与自己亲属或老师分享心里话的学生分别只有10%与6%。

这一板块的数据提醒我们,留守儿童们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去关注,那些异于同龄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数极端痛恨父母、遇到问题自我解决的闭塞儿童是否为他们的成长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如何在父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帮助留守儿童们排除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困难?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留守儿童日常学习方面,其学习成绩呈现出“橄榄形态”,在班中达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学生达68%;生活中,当自己做错事面临长辈及老师的批评时,近9成的孩子都能虚心接受,同时逾9成的孩子们在支配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会选择勤俭节约,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绝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没有受到影响。这几组在学习与生活上较为乐观的数据都进一步表明了留守儿童们的成熟度与独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学习不佳、面对错误无所谓、人身安全受到过影响的留守儿童仍然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在社会高速发展、公益事业提速的时代下,我们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大众性问题,更应该关注小众化需求。况且,仍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于不在身边是有区别的;更有63%的孩子坚定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学习有影响。根据以上客观选择题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父母在自己学习生活中重要性的认知总体呈现出3:2的态势,这说明留守儿童们面对父母外出打工这一情况时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了解与疏导的。

这在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中,孩子们给出的回答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断。多数学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时间,也希望他们能多花时间关注自己的学习,但同时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过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电话和家人沟通交流就好。而对于学习生活中的要求,孩子们大多只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打骂他,如果考得好的话,可以有所奖励,比如带他去百色、陪他玩游戏、为他检查一次作业、在六一的时候给他们买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简单的事情。这些平凡的希望体现了孩子们的童真,也真实反应了父母外出打工对于留守儿童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研从教师家访、学校关爱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进行了解,从数据显现,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当地学校几乎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成长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数据显示,每年一次或每学期一次被老师家访过的留守儿童不到30%,而根据支教团调研小组的进一步家访也发现,留守儿童并没有得到学校或班主任教师的特别关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学几年来,老师几乎没有来家访过。此外,所调研的四所小学也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与办公机构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情感予以帮助,这样的教育盲点所带来的影响也从孩子们“最希望学校为你们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一题中得以体现: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延长电话开放的时间或设立信箱,可以让自己多跟父母打电话沟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还有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专门的心里辅导教师或教室,能够有人能听他们倾诉,不再孤独。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及支教团调研小组近一年来的实地了解,我们认为当地学校教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没有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关注。然而,在家庭环境无法提供这些孩子们所需要的教育与关爱的现实情况下,这些责任无疑就要落到学校;再者,作为西部山区的寄宿制学校,教师是与孩子们日常接触最频繁的,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因此,加强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关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建议

1、筹建留守儿童办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成立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公机构,在关注校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同时,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监护人、临时监护人与其父母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定时、及时地向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学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谈,主动关心关爱,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开展各类结对帮扶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亲密信赖度。

2、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构建全方位的关爱体系

区别于办公机构的基础性设施,学校应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此类真正针对留守儿童开放的关爱场所。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爱心投递、亲情热线为主的沟通方式,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便利,有条件的校舍可安置电脑,按实际需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视频交流的机会;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家访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真正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并以此调整关爱措施。此外,要重视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监督工作,尽可能向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识,开设一些简单易懂的培训,让他们更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引导、关爱孩子。同时,要充分利用春节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多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交流。

3、将关爱融入日常教育将关爱行为化作一种习惯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在教育教学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要学会默默地予以关爱。可以在班级建设中,增加留守儿童的职责,通过担任班干部、课代表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以此促进其学习、生活的规范性。此外,应当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儿童兴趣,增加校园生活乐趣,更能缓解部分孩子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助筹备“六一晚会”等机会,将活动准备期间的任务更多地让留守儿童们担当,增加他们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留守儿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学校与教师细心去关爱的,只要在日常行为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结

支教团调研小组的感悟留守儿童无疑是一支特殊的群体,我们通过调研不只看到这一群体内心的孤独与闭塞,更能看到这一群体的自立与坚韧。与父母的聚少离多不是他们走向极端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生活物质上并不十分匮乏,他们更多是内心世界对爱的一种渴望,这种爱不只是父母可以给予的,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这其中,学校、教师无疑应当承担这样的角色,而作为来这里支教的老师,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协助当地学校引导留守儿童们健康成长。

全县共有留守儿童13820人。留守儿童中,男童数7633人,女童数6187人,其中学龄前儿童3599人,小学生7109人,初中人数1925人。父母单方外出人数6488人,双方外出人数7339人。父母在省内打工人数7462人,在省外打工数6139人。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为,是父母单亲监护的为5842人,隔代监护的为7262人,其他上辈亲戚监护的为558人,同辈监护的为38人,自我监护的为94人。

随着农村大量劳务人员的外出,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的涉法涉诉问题也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现状,**县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

(一)开展“服务基层、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律师、局机关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各乡镇(街道),走进农村、走进农村留守儿童家中,解答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宣传《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24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2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523人次。

(二)举办农村法律知识“大集”。县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科、法宣科、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人员组成的法制宣传团,借助人员多、普及面广的特点,联合11个乡镇(街道)司法所举办了“情系千家万户共创法治陆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援助在你身边”等一系列法律宣传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宣传展板、发放普法宣传材料、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重点宣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农民维权法律知识等有关内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布置法律宣传展板16块,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2万余份,发放《农民维权法律知识手册》1000多本,为人民群众现场解答法律问题400余次,惠及人数近3万余人,发送普法短信13条,达4万多人次。

二、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一)送法进校园。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做到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和法制副校长,举办以“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通过建一个“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栏、上一堂“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激发和培养广大在校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全县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164名,开展法治宣讲活动78场次。

(二)举办中小学校法律知识讲座。以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主体,整合两所一庭力量,在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与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开展法制教育“四个一”活动。先后开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为主题的全县中小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国梦·陆良行—道德与法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法制讲座、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进行道德与法制综合宣讲。举办了“法治之路平安陆良”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三)开展法律服务进校园活动。每名律师挂钩联系1所中学,通过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深入学校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援助,举办法制讲座。与留守儿童开展交流谈心活动,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发展与表现状况,引导留守儿童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自护技能,养成知法守法的习惯,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

三、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活动

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留守儿童家庭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援助案件,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实行随来随办,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2011年以来,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矛盾纠纷排查活动

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深入基层这一优势,组织人员定期排查、调处涉及留守儿童的矛盾纠纷,重点排查婚姻家庭、抚养、赡养等纠纷隐患,及时予以调解,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环境。排查调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矛盾纠纷26件。

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生活和学习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情严重缺失,心理出现障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双亲的抚慰关爱,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倾诉对象,六成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十分强烈,心理出现障碍。

(二)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

(三)人身安全隐患重重。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较弱,导致生活学习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六、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以源头化维权、实事化维权、社会化维权为突破口,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二)积极优化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利用宣传标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政策,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爱护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对监护人进行相关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训,帮助监护人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使其懂得留守学生的心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工作。

题目: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

院系名称:****

班级:**x,学生姓名:**x,学号:**x,指导老师:**x

时间:**x

目录

一、说明信

1、调查时间、地点

2、调查对象、方法

3、调查目的

4、关键词

二、留守儿童的含义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四、留守儿童的现状产生的根源

(1)农民工本身来看

(2)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

(3)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

五、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安全问题

(2)心理问题

(3)品行问题

(4)学习问题

六、调查体会

七、对策与推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暑假期间

调查地点: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崧岿村、新民村、辣子树村

调查对象:罐子窑镇部分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

(1)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2)了解出现这现象的原因并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3)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4)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推荐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做家务、家庭状况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个性是在我镇,“留守儿童”为我镇“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职责,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成为我村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状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主角,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窑镇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务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构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的产生。(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取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期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带给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取前者。(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潜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构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必须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职责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状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潜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就应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能够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

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忙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取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期望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理解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四、调查体会总之此刻农村因为贫富差距足渐被拉大,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儿童和老人在家里,大都数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没在家里,孩子的学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般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齐,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没有文化不1

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本来就不好的教学质量农村,再加上回家里没有人监督辅孩子学习,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

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问题,要说是在家里监督辅导孩子的话,靠在家里种地的话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话,自己又不能监督孩子好好学习。这个问题也一向纠结着很多父母,要是带着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学的话,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学,学费生活费有太高,那样的话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不但学习成了问题,就连素质教育也成了问题,而且越落后的地方越乱,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学坏。早退、逃课、打架、早恋、抽烟喝酒等等发生在了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爷爷奶奶在家里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孙孙在学校里干了什么。还以为自己的娃在学校里很乖呢。还有一部分爷爷奶奶思想很封建,认为只有一个男孩子,所以十分爱他,到达了溺爱的程度。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于让孩子学坏了。学习不行,打架斗殴却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学习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还没毕业就开始走入社会,开始打工挣钱养家。很多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要做家务,不是去讨猪草,就是去地里干活,小一点的还好一点,做得少一点。年龄稍大的人就要去地里干活了,下午读书回来吃了点冷饭,立刻就跑去地里,这段时间还不是农忙时节还好一点,再过一段时间秋收了,就忙起来了。回家里来根本没多少休息时间,所以他们的作业都是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久完成了。因为农村没有城里学生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优越的学习条件。所以他们农忙时节就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农闲时就是这跑跑那玩玩,虽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能够有很多玩具,没有那么多的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能玩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并且他们觉得很简单很开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学习,能有属于自己的单车。回家里不用做那么多的农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齐。

留守儿童最开心的时候不是丰收的时候,也不是考试考了高分,能让他们同都开心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来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来,所以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来,不但能够放假在家里,而且还能和爸妈在一齐。

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了此刻农村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虽然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是解决的仅仅是他们的温饱,并没有真真的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问题。

每次去访问留守儿童我眼睛总是红红的,每次的访问都能够说是伴着泪水进行的。试问那个孩子不期望能和自己的爸妈在一齐生活呢?试问有那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好好学习,能开开心心的,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呢?有那个爷爷奶奶不疼自己的孙孙呢?

五、对策与推荐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就应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构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1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状况,构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职责,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第二,为留守儿童沟通带给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带给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状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忙“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第三,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群众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群众归属感。第四,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

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状况无法改变,那么国家就就应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改变户籍制度,撤销昂贵的借读费,保障农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权,这样孩子就能够和父母一齐进城;第

六、老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伤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们,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加关注,多加鼓励吧,不忽视他们,不歧视他们。学校也要和家长常持续联系;第七、规范县镇上的游戏机厅和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总之,大家共同努力,为留守孩子创造一片蓝天,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搏击长空,勇敢飞翔,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自信的昂起头,勇敢地表现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关注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为他们带去爱。

推荐访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6篇 留守 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